《印度》教学反思

2023-04-14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印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教学反思1

  我讲授《印度》这节课,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备课、搜集材料、制作课件等,感觉这节课讲完效果还不错,现把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重点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教学难点:西南季风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从印度文明古国出发,通过播放音乐及图片激起学生的兴奋点,看图明确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和范围;从印度所处的纬度范围探讨印度的气候特点及影响;又从印度的气候引出了印度的农业,层层深入,引发学生探究地理事物的兴趣。在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在课堂小结我改变以往的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的.方法,而是编了一首歌谣,通过歌谣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 活动与探究

  通过印度因地制宜的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的这种方法,来解决我们身边的地理,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来探究烟台地区如何根据自然环境特

  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即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当然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如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比较仓促,导致问题处理不完整等,在今后的课堂中要进一步完善。

《印度》教学反思2

  上完《印度》一节,有得有失,感触颇多。

  印度和中国的国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以中印国情的相似为主线,层层深入,贯穿全课,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在学习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时,注意和中国的比较,加强了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压力反思我国的人口问题,由印度的水旱灾害联系到我国的三峡工程,由印度的农业改革联系到我国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业联系到我国软件业的差距。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征,在相似国情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的独特性。我认为学生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识记地理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地理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判断、解释和运用。

《印度》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语文版第八册的一则数学趣味故事,故事情节生动,饶有趣味,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教参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围绕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上。对文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建议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去发现、感悟。覃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正是按教参的这一思路设计教案的。结果学生的兴趣全在探究数学问题上,语文课倒像是在上数学课。

  我认为备课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不应该迷信教参。于是我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简要复述故事;

  2、体会婵德拉的智慧和善良。

  教学时,我着重抓了两部分来处理:在熟读课文6—13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说清仆人们放米的经过;抓住王公、村民们的表情变化,指导朗读,进而体会婵德拉的智慧和善良。

  从整堂课来看,效果不错。我最满意的是在引导学生复述放米的经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先说第一排怎么放,再依次说第二、第三、第四排怎么放,这样一排排的说,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看到了计量单位的变化,体会到了米量是怎样在成倍成倍地增长的。因此在要求学生完整复述放米经过时,学生的思维清晰,语言准确简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第二部分抓王公、村民们的表情变化指导朗读,因时间不够,显得比较匆忙,读得还不到位,似乎是为了每个步骤的完成而进行不间断的教学,过重重视了教学的预设,处理的不够深入、扎实,给人浮于表层的感觉!如何让语文课上的扎实、真实、朴实,是我今后要摸索的道路!

《印度》教学反思4

  1、创设情境,以情导学。本文是一篇民间传说,但作为异国故事,文章涉及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前让个学生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创设情境,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异国的文化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他们入情入境的学习。

  2、多读多思,读悟结合。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课标》指出:要重视朗读,要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品味、读中积累、读中运用。教学时,以主问题入手:你觉得婵德拉是个怎样的孩子?来辐射全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特别是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的形象活起来。

  学习本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婵德拉和王宫各是怎样的人?放手让学生在文中自己找答案。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教师不再牵着学生的鼻子,指哪打哪,而是有学生指那谈那。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两个人物性格的比较把人物形象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印度》教学反思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观察地形分布图,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能够科学准确地描述印度地理位置;

  2、学会阅读地理要素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柱状图,分析和概括印度人口增长特点;

  3、学会运用表格比较分析法,了解印度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4、学会分析“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描述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会获取图示信息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概括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灾害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 读图分析法

  2 、合作讨论法

  3 、比较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幅图片,有美如仙境的泰姬陵;有金碧辉煌的佛教建筑;有新德里的城市风光;有金色的沙滩及高大的椰子树;有虔诚沐浴于恒河的教徒;有悠闲漫步于街市的牛-----紧接着展示充满激情的`印度舞蹈和绚丽色彩的印度服装。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享誉世界,歌舞极具民族风情,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 10 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

  (二)、讲授新课

  在新课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印度在哪里”。推出活动1

  1、 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图片7.31 图和7.34图 ,读图分析,明确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读图步骤一般为:读图标;读图例、注记;读要素之间的关系。)

  2、 第一小任务:明确印度的地理位置特点

  纬度位置: 8°N——34°N

  海陆位置: 亚洲南部,印度洋北岸

  相对位置:(1)、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哪个方位?

  东临孟加拉国,缅甸;

  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

  西北与巴基斯坦相连;

  北接中国、尼泊尔、不丹。

  (2)、印度南部濒临哪些海洋?

  南部西侧是阿拉伯海,

  南部东侧是孟加拉湾,

  南部正对印度洋。

  3、第二小任务:明确印度的地形特点

  (1)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地,

  中部是恒河平原,

  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地势北高南低。

  4、在分析印度地形特点的时候,我特意插入了一个小活动:

  第一步:让学生上台画出印度的外部轮廓图,另一个学生在图上标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发现其地形酷似牛头,并且补充资料,了解印度人民对牛的崇拜。 第三步:结合印度恒河文化,了解印度人民把恒河作为他们“永恒生命的象征”。

  新课的第二步,转入到对印度人口特点的学习。这一板块主要了解印度的人口现状及人口问题。推出活动2

  展示教材7.35图及7.1相关表格材料,简要说明印度人口特点及其影响。

  1 、从统计图7.35中分析印度人口特点及预测变化趋势。

  A.人口数量大。目前人口已过10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B.增长速度过快。有关专家估计到20xx年前后,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2、了解了印度的人口现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过快增长的人口会带来哪些影响?

  展示图表7.1 ,比较分析表7.1数据,说出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控制人口数量,你有哪些好的建议?你能给印度政府出出主意吗?

  4、拓展延伸:人口的负增长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归纳小结:众多的人口不仅会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压力,还会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人口的增长必须与本国的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转折过渡: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新课的第三步:转入对印度气候特点的学习。这一板块主要了解印度的气候特点及影响。推出活动3

  1、展示教材P7的“亚洲气候类型图”及图7.38,试明确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并分析热带季

  风气候的特征。(继续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明确:印度主要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降水集中在6-9月。

  2、观察图7.38、7.39、7.40,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完成表格1、表格2

  采取分组讨论法,图表比较法,讲练结合法,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师做归纳总结。

  3、拓展:我国也是季风气候,同样也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师做归纳小结)

《印度》教学反思6

  一、成功之处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运用视频和摘抄新闻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不足之处

  1、在运用“印度的地形”图分析印度的地形特点时,没有通过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运用颜色分析地形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多媒体上展示三大地形区时,用圈勾出的形式不够准确。

  2、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三、反思

  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并快乐的学习?什么时候需要教师先引导再教?

  2、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做活动来提起学生兴趣。

  3、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并且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看得见、摸得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的学习。

《印度》教学反思7

  一、成功之处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失败之处

  1、运用与印度有关的.图片配以解说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本意是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文本设计过于冗长,精彩部分不够突出,使效果不如预想。

  2、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印度》教学反思8

  《印度》分成了两个课时进行讲解,师父曹老师来听了我的课,给我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在讲印度的位置的.时候,提到了“临”,应该和“邻”区分开来,“临”指临水、海,而“邻”,是邻居的“邻”,邻国、邻陆地。也应该注意把国家和地区进行区分,这些细节我处理得不是很到位。这是在教学上的建议。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毛病,有口头习惯,儿化音特别严重,比如,北半球儿,月儿份,“儿”字就会不经意说出来,有几次,我说完之后,个别学生会模仿我刚刚说的话。我以后会努力克服儿化音的问题。

  在讲课中,我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当提到印度的西南季风时,有风向,进行了解释。风向,指风的来向,再一次复习和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教风也沉稳了很多,教学过程完整而有条理。

  在讲“西南季风异常,会出现什么灾害”时,我有些许的小遗憾。四种异常情况,虽然我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一起总结出来了答案,但是学生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充分,因此,在再教设计上,我觉得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每个组负责说明一种异常情况下,会出现的灾害,其他小组进行聆听和提建议,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读图能力。

《印度》教学反思9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我带地理课已经快一年了,对于我来说,有很多东西要学习,也有很多不足要改进,这就需要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反思。我认为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反思如下。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内容,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章节。印度是南亚地区重要的'国家。本节有四个重要内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和学生一起学习前两部分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有关天气、气候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知识,大部分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十分困难,因此我把印度的季风气候作为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了两个与印度季风气候的成因有关的表格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的非常认真,非常积极,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这时候我应该即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于是我就问:“有问题不明白的请举手。”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举手。于是我就继续往下进行课程内容。课后我对此进行了深思,印度的季风气候的成因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好,如果我能想些办法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该多好!这是本节课我最大的失误,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吸取教训改进教学,更加完善自己的课堂。

《印度》教学反思10

  本册教材是世界区域地理内容,从亚洲总论开篇,由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出发,由近及远介绍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印度这一节内容,简明的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和快速发展,这四个内容集中的反映了当今印度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计划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是前两个框题,是人文和自然部分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即人口问题和水旱灾害问题。这两个方面问题学科特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比较集中。本段教材共安排了十幅各种图形,两处活动练习和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人口增长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主要特征进行探究、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了解它,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满意。首先是各种风光图片的导入,以及教学中插入印度国人对“牛”和“恒河水”崇拜的风土人情的介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其次是活动的开展,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活动一通过让学生看图、读图、上台画图,增强了学生的识记和判读地图能力;活动二主要是通过学生获取图表的信息及相关思考题的讨论与交流,从而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了印度人口的现状和问题。本活动后缀的的拓展部分,“人口的过度增长和负增长会带来哪些影响?”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理解众多的人口会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压力;人口的负增长会带来劳动力不足等社会问题,同样会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和发展观:人口的增长要与本国的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活动三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比较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充分获取图示的有效信息,通过填表格的形式,来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填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增加了直观性和针对性,从而比较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尽管如此,经过教学之后的学生作业检查和对教学环节的回顾,仍然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

  一、反思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

  本次课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来看,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气候与水旱灾害三个方面。地理位置的确定不仅仅是知道了印度在哪里就行,还要学会“定位”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约需要8-10分钟;人口及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涉及到读图、表两种不同信息载体的步骤和方法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就这两部分内容应该作为一节课内容来处理。最后的气候与水旱灾害问题是重点和难点,至少需要图示法和比较法两种重要的地理思维方式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基本技能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至少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说,本次课内容偏多,教学时间过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反思教学难点的突破方式的合理性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在这个板块中,采取了分组讨论法,图表比较法,讲练结合法,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做归纳总结。在这几种方法的应用中,学生都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思路,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路线和方案一步步去实施,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意识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图表比较”环节的思考题应该具有开放性。比如:比较印度一月、七月风向图,你认为有哪些异同?让学生充分思考,然后讨论交流探究的成果,最后确定比较的内容和角度,这样既突出了教学过程,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这种过程、方法、情感的交融,落实了知识,培养了技能,丰富了情感,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反思作业设计的最优化

  根据教学内容代表的三个方面,我设计了三个简答题,分别代表三个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事实上,学生做作业就是比较呆板地把教师整理的文字搬到作业本上,纯知识再现,能力目标难以实现。简答题型是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一种检测形式,首先是通过对文字、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再通过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描述或阐释问题。因此说,本次课练习设计的题型单一,检测效果不够理想。应该以单项选择题作为主要形式。一方面,该题型比较灵活,任何知识点都能凭借它合理地调整考查的角度和难易程度,也能够灵活地考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知识点,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也因为是各种题型中较简单的考查形式,学生会快捷地找到成就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轻松学习,快乐地理”是我在地理教学中不变的宗旨。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总结,我觉得教与学的相长,需要教师思考的方面太多太多,需要老师完善的方面也太多太多,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不断地通过与同行的探讨和交流,积极地去寻求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印度》教学反思11

  一、成功之处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运用视频和摘抄新闻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失败之处

  1、运用印度泰姬陵的爱情故事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本意是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文本设计过于冗长,精彩部分不够突出,使效果不如预想。

  2、在运用“印度的地形”图分析印度的地形特点时,没有通过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运用颜色分析地形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多媒体上展示三大地形区时,用圈勾出的形式不够准确。

  3、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三、反思

  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并快乐的学习?什么时候需要教师先引导再教?

  2、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做活动来提起学生兴趣。

  3、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并且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看得见、摸得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的学习。

《印度》教学反思12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成功之处,课间利用风光片和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异域风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选取日本地震海啸自然灾害照片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灾害无情人有情,自然产生预测灾害,战胜灾害的决心和迫切学习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度——印度的热情;活动一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印度相关信息主动到台前展示完成对印度的初步了解;活动二自主学习,找一找“印度位置、范围及地形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及利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学案指令读图查找、描图和填图,课上我利用多媒体辅助由学生上台指图、填图等验收自学成果的形式完成,任务型教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活动三合作探究与思考,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填表及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活动四,算一算的预测题和图片让学生更清楚直观的认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本节课是在我对新课程改革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确立了以“学案导学”为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前置自主预习阶段和课堂合作探究阶段,通过“学案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读图用图能力,合作探究与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世界,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特别是合作探究训练的主要学习效果在于过程,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系列学法指导,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使学生精于语言表达,善于倾听并接纳别人的意见。

  课后发现,本节课实施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内容设计较多,学生思考与练习时间显得有些紧张,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另外,我对新的多媒体设备功能了解不全面,使用不熟练也耽误了部分时间,在这两方面应不断完善。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尽早创建出丰润地理高效课堂模式。

《印度》教学反思13

  印度和中国的国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以中印国情的相似为主线,层层深入,贯穿全课,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在学习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时,注意和中国的比较,加强了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压力反思我国的人口问题,由印度的水旱灾害联系到我国的三峡工程,由印度的农业改革联系到我国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业联系到我国软件业的差距。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征,在相似国情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的独特性。我认为学生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识记地理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地理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判断、解释和运用,以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对别人一些成功的经验善于学习和借鉴。

  为了比较的完整性,列举了文明古国、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中国家等基本相似点,从而导致本节课容量比较大,加上计算机故障,有些重点、难点(如气候、农业)分析得较为仓促些,原来设计的小组讨论竞答未得以充分施展。开放式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更需要教师把握突出重点,给学生清晰的思路、鲜明的主题。

【《印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印度》教学反思04-14

印度教学反思10-21

印度地理教学反思范文10-18

印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23

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教学反思11-05

印度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礼仪05-19

印度就餐礼仪07-19

印度的就餐礼仪11-29

描写印度的句子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