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

2021-11-02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1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

  本课有两点收获:

  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平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次尝试让我发觉,错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这些做法还只是个尝试,如果能带给学生一点阳光的话,也只是从指缝间流下的几缕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让自主学习的阳光直射无影。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2

  今日上诗人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从课后思考题入手,首先抛出问题,读完全文后,作者仅仅是写他小学的一本国语书吗,还记录了什么,同学的预习作业里有多种答案,其中答问有虚有实,实者写“还记录了父亲修补书的故事,上学带狗的事,爸爸抓我背书的事”等等,虚者则写“还写了父子之情,同学之谊,童年读书之乐,实际这本书乃是人生的第一课”之类。

  然后抓住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通过二黄毛·乔元贞前后的对比,让同学感受诗人那荒寒岁月里的父子情同学谊和读书乐。怀有敬重,感激,沉重等情感。这样全篇贯通,教学条理井然。

  倍感一篇文章找到切入点是最佳的导读。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3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对“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对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的情愫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凄惨地’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酝酿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以期达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研读文本,感动温情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三、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4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那段岁月离学生较远,所以在教学时,要激活学生的人生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在本次教学中有得有失,现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最大的收获,体现在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的完成上。在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上,我设计的两个问题,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问题环节上,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整体感知、了解内容环节,针对感人的情节,酸甜的语句,学生能迅速找出,可知他们已经走进了课文。

  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这一点在授课过程中,我未能及时、适当地和学生共同赏析文章。没有及时做示例引导学生。另外,在品味重点词句的这一环节,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改进方案:

  1.在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

  2.研读赏析:让学生自己找含义丰富的词语或句子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5

  早在两个星期前,陈老师就告诉我和蒲菊红,说今天的课除了他和刘云颇老师、孙明霞老师,还有校长培训班的50多个校长来听!当时,这个消息就让我和蒲菊红心头一紧:那么多人,教室肯定坐不下,只有在阶梯教室上,那就要做课件;而且,肯定本校的老师还有部分要参加,那就等于是──我们得上一堂公开课!虽然任教这些年,也曾在众目睽睽下“表演”过几次,可是几乎每一个当过老师的人心里都清楚,这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正在进行一单元的教学,几乎是下意识的,我毫不犹豫决定上《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自读课文。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是这个单元里最短的课文,公开课嘛,还是展示一堂完整的课好些。

  接下来就是匆匆忙忙的准备……

  从两个星期前到今天,这个任务总算结束,之所以没说“完成”,是因为自觉没有“完成”,遗憾和困惑颇多(最遗憾的,是因为时间的关系,陈老师和我们的交流大大的不够,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来得及探讨),所以这里写下的,除了陈老师和我们议课时探讨的一些问题,还包括了自己的一点闭门造车的思考,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请陈老师斧正,同行和前辈指点。

  先说说上课议课的基本情况。我和蒲菊红一人上了一节课。我第一节语文,她第二节数学,然后第三节议课,陈老师、我们学校的陈校长、蒲菊红和我,四人坐在台上讨论,听课的校长们就在下面观摩。所以我们议的时候,陈老师就把我和蒲老师的相关问题合在一起讨论了。我们基本上讨论了三个问题:多媒体的使用问题,教学中口语的问题和二黄毛的人物形象的把握。

  一、关于多媒体的使用问题

  多媒体使用设计:我采用

  ppt

  做课件,一共作了10张,其标题分别为:课题、作者简介、生字、速读要求、精读要求(一)、精读要求(二)、关键句示例、读后反思、阅读拓展、结束等。

  设计特点和意图:这次多媒体

  ppt

  制作应该是比较朴素简约的,只有学习要求和背景材料,没有任何现成的结论,这一方面是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课前陈老师就提醒过我:多媒体要慎用。他说,每一堂课都存在不可预知的可能,课堂是灵动多变的,任何一个环节因素变化,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不一样,在课件上给出一个标准固定的结论,只会影响你和学生的交流,影响学生的信心,没有多大价值。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自从《水调歌头》反思之后,自己发现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时过于花哨,“实”字做的不好,潜意识里就希望自己在教学中多发扬踏实的作风。

  课堂使用情况:前六张的使用都比较顺利,和老师的教学思路相合拍,只是到第7张的时候,我发现关键句子根本不用示例,学生自己能找出来的,而到了第八张时,又因为时间关系,我想跳过这个环节不用

  ppt

  ,而把它作为课后的思考题。所以现在反观这两个环节,都在“排好队”等我用,就有点勉强。而且上完之后有觉得自己的设计太简陋了,一点都不热闹。

  议课记录:(陈老师首先问了我这次多媒体设计的意图。我就简要地概述了上述两个原因。随即,陈老师带领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了更深入的讨论。)

  陈老师(微笑):蒲老师,你先来谈谈自己的多媒体使用和设计。

  蒲:从课堂使用情况来看,我的课件做得多了些。教学的预想和实际差距比较大,本来中间那部分按照上课的进程,实在没有必要再展示给大家了,我当时很矛盾,可是当时我已经把它按出来,我也就不管它了,既然做了就给大家看看吧!(不好意思的一笑)

  陈:蒲老师谈论的其实就是课程教学中如何舍得的问题。那么我们来谈论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舍得呢?

  蒲:(略一思考)可能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形进行取舍。──其实我当时一按出来那张图我就后悔了。我们应该牢固地树立“一切为了课堂,一切为了学生”观念。如果这样想,就不会在乎自己精心准备的东西是否能展示出来了。

  陈(点头):是的。树立正确的意识是个关键。这里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制作的技术层面问题。(站起来在黑板上画图)你们看,平时我们的

  ppt

  是这样按固定不变的顺序排列来制作的,这种直线式设计很容易与我们教学的实际相冲突,显得死板僵化,怎么改变呢?(画图)我想如果是改为这样的菜单式设计恐怕就好的多,用的时候就灵活的多。

  陈校长:(我插一句)蒲老师说到自己的多媒体设计暴露出的问题,其实还是自己的多媒体技术掌握的情况不理想造成的。刚才的问题完全可以用超链接来解决的。

  蒲:(点头)是的,是这样。

  陈:好,我想听听周老师怎么总体评价自己这堂课的多媒体设计的?

  周:(蹙眉)我觉得不太满意。

  陈:哦,什么地方不满意呢?

  周:我觉得自己的多媒体设计太平了,没有发挥它的最大效用──也就是说设计太简陋,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陈:呵呵,我的看法和你有点不一样了,我倒觉得还不错。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两个老师都有一点做得很好,那就是没有死守多媒体设备,而是在进程中间注意到学生身边去!都是紧紧地围绕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多媒体无权“喧宾夺主”──

  周:老师我打断你一下好吗?我觉得在我的课堂上,是不是还应该利用多媒体更好的渲染一下课堂氛围呢?我就觉得自己的课堂太沉闷,不活跃。

  陈:那你想怎么改进呢?

  周:(沉吟片刻,赧颜一笑)我还没有想好。陈老师,你──

  陈:你选的就是自读课文,为什么一定要很热闹呢?

  周:(很有感触的)哦──那多媒体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呢?

  陈:多媒体的作用一般有四个:激发兴趣,提供背景材料,帮助完成常规教学无法完成内容,出示学习要求和提示。你看你的多媒体该实现哪些目标呢?

  周:哦,我明白了。

  ……

  二、关于教学用语的问题

  议课记录:

  陈:周老师你在上课的时候,教学语言中有这么几个脱口而出的句子。第一个是,你在速读完之后出示了两个问题,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之前,你随口说了一句:“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心里想过没有,你这样一说,学生会有什么印象?

  周:(迟疑)这个──

  陈:学生如果答得起,他还会有成就感吗?这个是很简单的问题呀!学生如果答不起,他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周:他会觉得自己不行。──(赧颜一笑)哎,当时冲口而出了,没有想那么多。

  陈:还有一个细节。当时坐在前排的一个男生举手回答你的问题。你这么评价他:“今天某某某表现不错啊,平时他都不怎么看书的,很好,有进步。”──你想想,那个男生会有什么感受?

  周:(不好意思的笑)是的,我当时说了就后悔了。我本来是想表扬他,没想到竟然当众揭了他的短。可是奇怪的是,他竟然后来又举手了!

  陈:是的。可是无疑地,你这一句话当时起到的效果和你说这话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想过是什么原因没有?

  周:恩──是自己教学语言一直存在的问题,我语言太拉杂,不洗练。

  陈(微笑):恩,仅仅如此吗?

  周:恩──

  (下面有校长小声的说:还有学生观的问题)

  周:学生观的问题?可能。不过好象也不全是。──是不是还有角色意识的问题呢?

  陈(微笑):角色意识的问题,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也许不重要,我们关键应该想想如何改进的问题。你来说说,你以后如何改进呢?

  周:唔。但是改进──(不好意思的笑)我还没想好,陈老师有什么建议呢?

  陈:其实问题并不复杂。你就是急了点。教学其实应该是慢慢来,一边想,一边教,就可以避免冲口而出的毛病。

  周(一楞):哦,可是我怎么不急呀,我们的效率那么低!

  (大家都被这句逗笑了。)

  ……

  三、关于二黄毛的人物形象问题

  (晚上我用电话主动联系了陈老师,我们再次就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了交流。)

  周:陈老师,今天上午的讨论因为时间缘故,进行得很充分,我想再和你在电话里做一个简单的交流。您看──?

  陈:好。

  周:下午您和校长们还谈到我的什么问题呢?

  陈: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就是最后关于二黄毛的形象,你应该再给学生做一个引导。在课文的最后作者说,二黄毛后来打过很多仗,不怕死,流过很多血,村里好几代人都还记得他──说明他是个民族英雄啊!可是课堂上你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二黄毛的故事进行想象的时候,同学都仅仅纠缠于他一只手有好几个手指都数不清这个细节,说他杀日本鬼子也是傻打傻冲,还有说什么“超人”,因为不知道危险,所以才莽撞地和敌人死斗,而且连敌人有多少都数不清──这显然扭曲了二黄毛的人物形象,并且你忽略了“他其实并不真傻”的文本本身……

  周:是的。您说得对极了,当时我听着学生的故事也觉得不对。可是因为快下课了,没有细想──确实应该好好的给引导一下。这一方面因为我的教材吃的不透,另外也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太具备。谢谢陈老师,──还有什么问题呢?

  陈:其他没什么大问题了。

  周:可是我觉得我那堂课上得太平了!

  陈:我倒觉得还好,平平实实就好。──不过你的教学环节还可以再简化一些。你上课明显感觉比较急,担心时间不够,就是因为教学环节还不够精练的缘故。

  周:就是啊,我好担心时间不够。可是该怎么简化课堂环节呢?

  陈: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听课时再详谈吧。你自己也可以好好想想。

  【课后反思与困惑】

  应该说,这堂课我上得并不满意。细想,原因有二:从公开课的角度,它太平了,不够精彩;从学生收获的角度,它太急了,没有充分的尊重学生。尤其第二点,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和发言,几次讨论都是刚开始就不得不打住,进入下一个环节──为了节约时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己牢记这不是平常的课,而是有很多人观摩的课,所以它应该有个完整性。加上头一天我在另一个班上这课时,虽然学生讨论得比较充分,可是时间就远远不够了!我想,如果是在教室里上的一堂平常的课,我肯定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应该更深刻些。我马上想到一个平时我们都在感叹的问题:公开课,到底该怎么上?它有何存在的意义?(当然,陈老师原意并不是让我们去“秀”,他的原意本是让我们上的跟平常一样。这一点从他评课时就看得出。是我自己想到众目睽睽之下,再“平常”也不能完全如常。随之就想到了我们教学研究的公开课的问题。这里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给陈老师和同行们探讨。)

  去问问上公开课的老师,其实大家都不得不承认有表演的东西。你必须考虑听课者的感受,他们不完全等同于学生啊!一堂公开课,要考虑很多方面(其中观赏性和完整性是两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不否认,精心准备一堂课,会很好磨练执教者。但同时它存在一个比较大的负面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就会表演着上课!公开课既然成了表演,怎一个“假”字了得!这样弄下去,公开课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是的,我们可以不“作秀”,完全像平时上课那样上,可是除了魏书生、钱梦龙、于漪这些大家,又有谁会如此“胆大”?其实,要求上公开课并没有错,有问题的是我们对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都站在一个正确立场上,那我们的公开课才真正的有价值。而这个立场就是陈老师和我们议课时一直遵循的原则:学生的所得!一堂公开课,我们不看是否完整,是否好看,是否热闹,是否有高潮,我们看一条:在这堂课上,学生得到多少?比平时多,那就值得观摩借鉴。

  也许,我所想到的,教育同行们早就想到更远而且做的很好了。是我井底之蛙,平时耽于庸常的生活,见得少,想得少,现在,在这里杞人忧天。不过,我还是不胜粗陋的直陈自己的愚见,就是想得到更多的指点。

  另外,因为时间的原因,这次课后没有很好的和陈老交流,所思所想就非常局限,只好等到下次,紧紧拽住陈老,请教个够!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6

  还记得两年前教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上课时的尴尬,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并且我认为是很简单的问题——“我的第一本书”的内涵。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学生也没有真正的走进课本,因此回答此问题时很是不着边际,我就在气愤和无奈的情况下强行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勉强地记下了笔记,但是否真的弄懂,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他们的眼神和表情深深刺伤了我,我自然也就知道答案了。

  两年后,我再次讲授这篇课文时,我还记忆犹新那份“伤痛”,所以之前备课时,我就冥思苦想,怎样让这篇自读课文既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又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受益。突然灵机一动,先激发他们的兴趣,于是就从我小时侯的第一本书说起吧。

  70年代的时候,盛行一种“画书”,虽然书很便宜,一毛多钱一本,就这样便宜的情况下,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我仍然买不起,也就只能花一分钱去租这些书来看。我看的第一本小画书叫《铁道游击队》,为了对得起那一分钱,我足足看了三遍。虽说是当时盛行,可是也没有特别精彩的内容可选,不是《红日》,就是《地道站》,要么就是《红岩》。看同学们的眼神,似乎很茫然,但同时也表现出同情的目光,课堂上的我就暗自庆幸,因为学生的反应说明这个导入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情节,我想,如果采取传统的'复述方式可能就会比较单调,而且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去掌握,我就想试试限时学习和竞赛的形式吧,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给学生2分30秒的时间快速阅读全篇和课下注解,然后合上书本,我开始提问。比如:文中的“我”是谁?学生回答牛汉,这就了解了文章作者,我顺便谈及我们之前学的一篇文章《华南虎》,也就勾起了学生的回忆。再如“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那是一本经过“修修补补”后“完完整整”的书,通过“修修补补”就引出了父亲,而这半截书的由来就引出了乔元贞。另外,“我”的期中排名如何?这就引出了我的另外两个同学,于是顺势就导出这三个人物的命运。等等类似的问题,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故事情节。同时我的巧妙过度,又为下文的讲解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了解了最简单的情节之后,就需要开始对文章做深层次的探讨,而这既是文章重点,更是文章的难点。如果我再像两年前那样强行“填鸭”,可能仍然会重演两年前的尴尬,所以我就想,还是借学生的口来说答案,这样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些,于是我就设计了小组讨论这一环节。在讨论之前,为了不使学生偏离讨论的方向,我就先给学生一个讨论前的指导。比如:在“我”上学的过程中,其中书本中有“狗”“小狗”“大狗”这样的词语,然而“我”和狗之间达到空前的默契,给我上学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所以“我”的第一本书中就包含着上学的乐趣。在这样的分析指导之下,学生开始讨论。于是,他们谈到了关心“我”学业且慈爱的父亲,说到了上学时的好友乔元贞,还有当年生活的艰难和辛酸。不经意间,“我的第一本书”的内涵——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爱和上学的乐趣就全都概括了,而这一切都是在学生的讨论中产生的。所以我立刻想到两年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今天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最后我觉得文中还有一处矛盾的地方,那就是当初父亲说乔元贞比“我”有出息,可是多年后“我”成为了一个大学者,而乔元贞却一辈子挎着小篮子卖一些小东西。是父亲的眼光出现了问题,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于是学生开始产生辩论,在各抒己见中自然就导出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知识改变命运”。到此,我就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也让学生们明白,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价值和决定性的作用。

  说完这些,再回过头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竟然全在轻松的课堂中解决了。两年前的课堂和今天的课堂的对比,似乎是殊途同归,但学生的感受和课堂效果却完全不同。这也让我思索,必须不断地反省自己,并实施改变,才能真正让自己提高。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7

  本课内容与同学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示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掌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同学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其实这是一堂没有亮色、也无创意的常规课堂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一直为文本的故事所左右。感受苦难,我们心情繁重;体验温情,我们不觉感动。在感受苦难体验温情中,同学能严肃地考虑生活和人生,从而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陶,达到了预期的情感教育教学目标。

  第一,以同学的原有基础来设计教学的起点。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同学)的科学、客观分析确定“务实”的教学起点,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为基础来确定“理想”的教学起点。

  第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充沛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材。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同学在有效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课本与生活的资源整合,同学体验与教师感悟的资源整合,课堂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资源整合,等等。有效的资源整合设计会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进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层面有一个目标不好掌握的问题。以前,一种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一节课结束,马上做一个教学质量的检验,看同学是否掌握了该学的东西。这件事情非常值得考虑。每节课能清的、能测的,多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东西。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需体现这些目标。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许多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同学去体验,逐渐积累而获得的。这正体现了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挑战。如何发明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同学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便成为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可见,大局部优秀教案,决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因此,教学目标便是整个优秀教案的“航标”,教学过程就是催生课程理想的“摇篮”。

  教学的过程不是“执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假如期望的是同学按教学设计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引导同学得出预设的答案,那么,课堂就成了“教学设计剧”演出的舞台,主角当然是教师,学习好的同学只是配角,多数同学只能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有效的课堂,一是同学主动参与学习;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坚持有效互动;三是同学的学习资料、时间和空间能够得到充沛保证;四是同学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五是同学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六是同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简而言之,有效的大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回归生活,凸显体验,传送知识,增进交往,纯化情感,发展个性,促进同学发展,促进教师生长。

  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合作,探究。积极优化学习方式,就是使同学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应该不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课堂应是点燃同学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同学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要优化同学的学习方式,在现代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展开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同学运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引导的发现性学习和有指导的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学会选择,主动发展。这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不只有效,而且高效,长效。

  总之,开放、互动、和谐的课堂,不只仅关注教育理念,人文素养,教学思路,学科功底,组织协调,教学机智,更关注同学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让课堂成为同学的创意空间,成为教师生长的生动舞台!

  教学常规视同学校的法规。冷冷清清不象是课堂,热热闹闹未必是课堂。课堂上必需重视对全体同学的纪律约束,尤其是开放性的课堂更要强调规范性。常态课、竞赛课应该日趋同化。多些表示,少些扮演。既要务实求真,又要厚积薄发,一方面练好技能,一方面学习技巧,将技术上升到艺术,由艺术回归生活。

  同学的自主暴露必需成为可能。自我探究,质疑发问,在课堂上要更多些。敢不敢让同学暴露他们的考虑和发现,关键在于敢不敢暴露自身的缺点和盲点。

  多媒体不叫万金油,合适是选择的最佳原则。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合理贴切,恰到好处,要服务于教学。它有不可替代性,但是有些板书又是多媒体不可替代的。所以,既要正确使用,提高课堂效益,又要合理使用,降低教学成本。有的课堂完全可以返朴归真,提倡本性。

  台上精彩一刻钟,台下修炼三年功。加强课程规范的掌握,从教学语言、体态、板书表达上下功夫,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同学、琢磨教材、琢磨生动鲜活的生活,在实践中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

【《我的第一本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语文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与反思

2.《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4.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5.《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反思

6.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7.我的第一本书课堂教学反思

8.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范文

上一篇:《云南的歌会》语文教学反思 下一篇: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