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老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构建好老师的形象,也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老师。接着,让学生表演“教师模仿秀”,真切地走近老师的角色,换位思考,然后让学生从个性、外表、师德、能力等方面写出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形象,让学生更深层次思考老师这一角色,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换意见,并在课堂上一起分享。
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教师从老师的角度,从生活、工作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一起讨论,换个位置,如果你作为老师,你的烦恼会是什么?学生进行讨论,以自己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老师的快乐与烦恼,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老师,并对于学生误解的地方,加以解释。
通过一个平等的平台,让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化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误解,让老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更好的沟通,并把之前学习的有关人际交往的小技巧运用在师生交往上。
如果能积累一些有关师生交往的视频片断,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效果会更好,更活跃,这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2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反复准备,终于在这周四结束了“战役”。
公开课的内容定为《我的老师》的第二课时,这是一篇传统篇目,要讲出新意,应该说是仍比较有难度。传统讲法是通过讲详略,来体现师爱生、生爱师之情。而此次教学设计则另辟蹊径,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经过了前两次的接触,对特级教师付华老师已不再陌生。她总是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对我们的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的点评。
付华老师指出了我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很多我在备课过程中未曾考虑到的问题。对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使我受益良多。比如,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仍然有生硬之感。在概括事件的过程中,为什么单单跳过第八段不讲,而直接讲第九段?学生们可能会有疑问。而老师如果给学生交代一下,(“第八段,写事没写事?写事吧,好像又太小了,没写事吧,但又确实是件事)进而也可以提出细节描写,做到讲课过程中的不露痕迹。
付老师很赞赏“水到渠成”式的教学方法。在讲到概括事件的时候,就可以提出详写、略写的问题。详细描写的都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自己的感受最深,所以写得详细,而之前都是写得老师与“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所以略写。付老师还对我课堂中对学生回答处理不好的不好的部分,做了补充。比如“迷迷糊糊”、“模模糊糊”都是叠词,叠词能表现出字词原来的意思,但表达效果上要弱一点。学生在概括“梦中寻师”是时候,说的是“梦游”去寻师。“梦游”这个词实际上是不恰当的。“梦游”可以说是一种病态,概括成“梦中”、“梦里”才更恰当。有学生提到“我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是设问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形式。而“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虽有问号,其实并不是真的在疑问,而是介于疑问和反问之间,表达对老师是思念之前。
付老师有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对文本有着深入的分析,给我们提出了更加细致的问题。比如“席子铺在当屋,燃着蚊香”写出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他是能睡熟的,然而却醒了要去找老师,更加说明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文中讲老师写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这是对学生品质的赞美,学生认可老师的这句话,并记忆犹新,说明老师对学生的观察细致。这些都是我尚未注意到的,在付老师的点拨下,顿时觉得明朗了许多。
此外,组里的其他老师也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从备课之初,刘玉舒老师与王惠琴老师就一直尽心尽力地为我指导,指出我试讲中的种种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公开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两位老师的帮助。此外,马老师指出这堂课重点、难点仍是不太突出;黄老师认为正侧面描写的部分仍有争议。韩老师提出了再让学生练习一下正侧面描写,以巩固正侧面描写的知识。
我非常感谢语文组老师们这么真诚无私地帮助我、指导我。在听其他老师课的过程中,我深深佩服老师们对于文章内容把握的深度与对学生情况了解的准确,并深感自己在这两方面做得十分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己一定会多学习、多思考、多请教,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3
《课标》提出: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外感知素材和课文实际内容相互渗透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了使文中人物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那份浓浓的师生情。我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三个环节:感情、悟情、品情。在学生初步感受人物形象(感情),知道蔡老师是个温柔,慈祥,爱学生的老师之后,让学生深入地去感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与关爱(悟情)。以一个问题引领全文“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从哪些地方看出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深厚?”
一、抓重点词句理解。
学生在体会时,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有些句子学生体会不太深入,便采用换词、删词等手段帮助学生更透彻理解。例如: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删掉“从来”“仅仅”“好像”比较句子发生的变化,学生便不难体会到老师那种爱生如子的真切情感。
二、抓矛盾点进行理解。
最令作者难忘的事情是“排解纠纷”一事,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我抓住文中的矛盾点,“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他,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一件小事却占据我的心灵,看似矛盾,其实,正是一件小事,而蔡老师在“我”心灵痛苦时写了一封信安慰“我”,在这里我进行了一个小训练: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老师会在信中怎样安慰和鼓励他?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在体验中体会情感。“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更能表达孩子们真挚的感情。
三、拓展阅读,学习叙事与抒情写法。
让同学们再对课文进行品味鉴赏,找一找文中抒情的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在赏析前或赏析后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这样,一位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才学生便深深根植在了学生脑中,那份血浓于水的师生情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引导不够具体;由于时间紧,很都细节的处理过急。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从以上几方面改正,力争让语文教学有一个新的起色。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4
《课标》提出: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外感知素材和课文实际内容相互渗透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我指导阅读“我的老师”的教学过程的感受是:
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收集“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的具体典型材料,并且写好简短的发言稿。在课前五分钟,请两三位同学自由发言,这样无形中给学生之间得到初步启发:谁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向老师学习?
其次,提供同样题目,魏巍写的“我的老师”的阅读资料。这篇文章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作者记叙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记叙中融汇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这些情感与平常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学生读了这篇真实故事,感受到作家魏巍对自己老师的爱戴、思念,表达了真诚的情感,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其三,要求学生低声朗读海伦·凯勒写的“我的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内容,认识结构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带领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莎利文老师—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
其四,采取讨论式教学,让学生领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达到共同提高。通过不同国别的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的比较阅读,由学生分组讨论,拟出发言提纲。讨论题目是:
(1)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写作形式、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2)海伦的文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自己呢?
(3)莎利文老师教了海伦什么?莎利文老师好在什么地方?讨论题目公布之后,有各组因人而异,自由选择题目,不拘一格,灵活掌握。然后由分散到集中,选择三两个组推荐代表发言,使全班同学得到共识。
其五,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经过认真讨论,反复比较分析,思维较好的学生认为魏巍写的“我的老师”,叙事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通俗易懂;而海伦写的“我的老师”文学性比较强,高雅难懂。因为海伦的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顾名思义应该是写老师为主,可是文章并不是如此。文章既写老师,也写自己,而且写自己的笔墨还比写老师还多。文章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这一切都是从侧面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正是这种从侧面表现人物优秀品德的写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困惑,一时难以理解。还有,作者海伦和她老师的关系,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作者对自己心中的感情没有像魏巍那样进行直接的抒发和渲染,而是隐藏在看似乎实的叙述描写之中,让读者在读着具体的事件时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深情。学生要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行,一时难以做到,只有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细读,才能深刻地品尝作者的情感。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在指导阅读教学中必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逐步加深理解文章,内涵,以及体验文章情感。
以上是我指导学生阅读海伦写的“我的老师”之后的几点体会,盼予指正。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5
课在我预期的顺利中划上了句号,沉浸于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的同时,仔细回首自己的这堂课,上后感觉如何,自己得到提升了吗?学生从这堂课上有所得吗?我回味着。
根据文本特点,妥善处理教材。课文1—4自然段集中描写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举动,给学生和读者留下机器不好的印象,5—8自然段在怀特森先生的解释和体验一次又一次的冒险课堂后,学生最终明白了他是最好的老师,抓住文本内容的这一特点,我分两个版块进行教学。让学生先去学习1—4自然段,这里的老师,你喜欢吗,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说明理由。感知了老师的“坏”后,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既然这样一个糊弄人的老师,惹得大家愤愤不平,作者又为什么称他为最好的老师?怀特森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吗?学习课文5—8自然段,这里的老师,你喜欢吗,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说明理由。学生自然就会将怀特森先生所作所为的理由依据找出来,交流。
根据文章写作特色,体味其妙处。本篇文章有两大写法上的秘妙之处。一是谋篇布局上的先抑后扬,二是结尾处的戛然而止,留下思考空间。感悟完课文内容之后,我引领孩子们去观察和发现文本的秘妙,从而为后面的修改作文,运用这种方法打下基础。
1、迁移运用,修改作文。在此运用一正一反的两篇作文进行对比,好的文章是中国版的《好老师》,听老师读,学生听。然后说说听后的感受,你更喜欢哪篇文章?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似点?(有一开始的看不起、不喜欢到慢慢地欣赏、喜欢)然后师小结: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开始写得并不是这样的,他在学习了大卫·欧文的《我最好的老师》之后,模仿他的写法反复修改才改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所以说,好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写好一个人,就要写他独一无二的特点。再出示反面的材料,运用文章中习得的方法,评价作文,修改作文。链接学生写的《新老师》,让学生们去评价这篇文章写的怎么样?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①事例描写的不够具体,细节没有写到位。②老师的特点没有按一定的顺序呈现。那么根据我们刚才提出的修改意见,用上这节课上我们习得的方法进行修改。
这样的设计比较接近时下的教学理念——淡化文本分析,注重言语形式、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整堂课上学生表现出来的对文本的理解不存在问题,但是觉得对道理的理解和结合自身的感受没有融合在一起,仅仅只是停留在道理的表面表达上。我觉得这是自己这堂课上不够完善的`地方,仅仅就让学生走过场,缺乏一种教师该有的追问。同时在梳理文章内容时,当把所有的理由呈现在表格中时,学生的表现也与预期的有出入。预期的是希望他们抓住其中一个理由来说,但学生们是全部一口气说完了,然后我没有加以引导,让他们逐个说,导致本该在这个环节很活跃的课堂氛围,有些冷场。值得安慰的是,最后的迁移运用,孩子们表现的很棒,充分地将课堂上习得的这种方法运用起来,这也成为了我这堂课的亮点之处。
一堂课所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只有学生,我自己在这次的历练中收获了敢于大胆尝试,不要畏首畏尾,抛却传统的文本分析,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情。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6
幼儿园的语言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围绕某一个话题进行谈话的语言教育活动。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学习倾听别人谈话,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谈话,学习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本次活动是请孩子们谈谈自己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关心宝宝的、老师教会了宝宝什么本领等等。
设计和组织活动的第一步,是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我在活动的开端,通过老师的照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启发幼儿对话题有关经验积极联想,打开思路,做好准备。
在第二环节我引导幼儿积极围绕“小班的老师教会了宝宝什么本领?” 这个中心话题展开谈话,由于有了第一步的铺垫,又因为这是幼儿有熟悉度的话题,所以孩子们都非常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过一些宝宝说话不够完整,这需要逐步加强。总得来说这一环节孩子们有话可说、有兴趣说,并能进行交流和分享。
接着我们又围绕“老师是怎样关心爱护宝宝”这一话题展开谈话,引导幼儿说说老师在幼儿园怎样关心照顾宝宝的?这一环节我采用结伴交流的方式,放手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允许幼儿说任何有关话题的想法。教师不做示范,不忙于纠正幼儿在谈话中出现的遣词造句错误。另外,鼓励每位幼儿积极参与谈话,真正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交流对象,可以是一对一个别交谈,也可以由幼儿与邻座结伴交谈。
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启发幼儿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尊敬之情。,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老师,我爱你!”“老师,我喜欢你!”“老师、你辛苦了!”这真挚的话语,心里顿时觉得平时的辛苦都算不了什么,值得!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7
《我最好的老师》应该说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倡导了一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对学生很有启发。
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敢于否定,这种科学的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可惜对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相当缺乏的。那么这种全新的价值观,应如何建立呢?这篇课文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吗?
课前,我和学生交流了“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自己的想法,五花八门。正在学生谈论的激烈时,我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鼓励学生就课文提出疑问,学生很自然地提出,“老师为什么骗学生?故意教给错误的知识?”“学生认真地听,认真地记,按老师所讲地答,为什么这个老师却打了零分?”“这样的老师怎么会是‘最好的老师’呢?”很多学生积极响应,我看时机成熟,抛出问题:“是啊,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学生很快分成了两大阵垒,一部分认为是最好的老师,另一部分持反对意见。我抓住契机,“为什么这么想?仔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准备说服对方,好吗?”
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随着争辩,学生渐渐地理解了怀特森这个个性的老师,接受了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倾向于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的人越来越多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敢于怀疑的精神没有错,但接受不了怀特森老师的古怪做法。我想,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学生整齐划一,也没有必要要求他们的看法一定要和我们一致,我们需要等待,也许他们会在以后的某一天里明白理解这个特别的老师的做法。
一节课下来,我兴奋不已,尽管学生的“辩论”还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辩论,很稚嫩,但当我看到学生迫不及待急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样子,我知道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被点燃,他的主体意识已渐渐苏醒,学生不盲从也正说明他们独立自主。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8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它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上星期二下午我讲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这是一节自读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能力素养。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我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生:我认为是莎利文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伦识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伦手中写着,直到海伦懂得为止。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她是真诚地想帮海伦,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海伦。当海伦失去信心发脾气时,她耐心地引导、启发她......
师: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点燃了海伦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使海伦成为著名的成功残疾人士,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此时,播放CD童声合唱《爱的奉献》,会唱的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感人的音乐声在教室里飘扬,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了共鸣。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老师先说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生: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分析与反思〕新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注意发挥语文教材“活”与“美”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升,自认为这节课较为成功。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9
10月17日上午,六年七班的教室里,正在进行学校耕耘杯的作课活动,我讲的题目是《我的老师》。这是一节讲读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读中悟,提高能力素养。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个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心灵,去观察老师,去感受老师,跳出一般赞颂老师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挚,极富感染力。
良好达到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非常关键。它有利用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设计导语如下:“平凡小事见真情”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恰恰是这句话在现代作家魏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中妙笔生花。本节课咱们师生共同体会“平凡小事”见“真情”。
《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这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第六件事详写,对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而详写第七件事“梦中寻师”,使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而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材料选择很是典型。
作者把自己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叙述事情过程中的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些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深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这些传神、细腻的描写,无一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师生之情。
这节课的重点是欣赏文章中的细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是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20多个学生而已。还有一半的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如:让学生找出蔡老师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师的哪些性格特点耽误时间过长。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感情调动不够。看来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不过,和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相比,学生毕竟已经有了体会探究独立思考习惯,无论是好还是坏。其实课堂中自己最兴奋的时候是学生提出了许多好的句子和词语,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和学生共同临时探讨是最快乐。这个时候才有点教学相长的意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0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围绕学生的关注点“怀特森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使学生了解怀特森先生的特点,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读懂“我”对怀特森先生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近怀特森先生那充满“冒险”的课堂,从而感受到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后我针对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很快分成了两大阵垒,一部分认为是最好的老师,另一部分持反对意见。了解了怀特森这位有个性的老师,接受了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倾向于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的同学多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敢于怀疑的精神没有错,但接受不了怀特森老师的古怪做法。
通过教学我力求让学生知道怀特森先生之所以是最好的老师,就在于他匠心独运,以发展的眼光真真切切育人,育真真切切的人。事实告诉我们现在的确需要怀特森这样的老师。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1
我讲的这一课,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魏巍写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作者选取七件具体的小事,表现了小学时的蔡芸芝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我之所以选这一课,是因为这些学生来到初中,他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篇课文内容深刻,难度加大,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感受到师爱的伟大,体会到那份情感。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在写作技巧上有所得,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选材和详略的安排。
这一课,我主要让学生掌握生字和生词,体会作者的情感。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包括着几部分: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小组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形成性检测,查漏补缺。整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理念。我就这节课作一下反思:
一、反思可取之处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老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走进文本,品读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在每个环节中针对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应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
第一步是情景导入。
我联系学生的学习经历,考虑到每一位同学从小学到初中肯定有很多老师。我让学生闭眼回忆对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再回忆有哪些事情值得你回忆。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有属于自己的《我的老师》。最后导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为下面学习这一课开个头。
第二步是检查预习,发现问题。
这一环节,重点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认知能力,了解他们积累词语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这样使老师教的主动,学习目标集中。学生课下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减少课堂教学容量,抽出大部分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是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能认真地朗读,我设计几个问题,学生边读边思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回到那令人向往的童年生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陶醉其中,感受师爱的伟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步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这一步是重头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并归纳课文中的七件事,然后拟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进来。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下,学有所得。这个环节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登台亮相,积极发言。这个环节举手发言的学生明显增多,机会均等,学习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第五步是形成性检测,查漏补缺。
这一步是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也是检查这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定。
二、反思不足
每节课优劣兼备,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可取的地方。最大的不足是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没有按预定安排完成。在小组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于记叙七件事的详略安排的好处和课文的层次,理解的不够深刻。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好处在哪儿。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没有更好地突出重点,没有到预期的目的。过多的时间用在字词和背景介绍上,导致用在重点环节的时间少了。课堂教学环节需要环环紧扣,每个环节之间缺乏应有的过渡。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可以临时调整,例如,自主学习部分,完全可以放在预习环节中去,让学生在课前就解决这些简单的问题。课堂上才能把主要的时间用在对事件的归纳和详略安排上,这样重难点就突出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总之,教学反思是为了找准教师的位置,也是为了让学生找准他们的位置。这样做,更加有利于老师照镜子,扬长避短。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2
我在实施《我的老师》这一课的教学时,分为三个板块来进行。一为概括本文叙述的七件事;二为从具体的语句来探讨蔡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三为找寻“我”抒发自己对老师感情的句子进行分析。我一方面想多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包括概括能力、寻找材料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但是时间却很有限。
我在展开第一个环节时,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我觉得学生在概括事情的能力上是有困难的,所以此时的交流是必要的,但是在学生全班交流时我就觉得交流的内容太长,学生难以听过就记得别人的发言,一直觉得“七件事”学生在展示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一时也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在王庆华老师的指导下,我茅塞顿开,让他们上黑板展示,把黑板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除此之外,还有我的知识点铺得太开了。既涉及概括事件又涉及具体的语句,或许一堂课就把一个知识点讲深讲透就好。这节课的重点不突出,抓详略得当可以再深入到为什么要详写第六、第七两件事。这让我觉得自己的思考还不够,面铺得太宽,但是不够深入。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3
初一年(4)班的教室里,正在举行片区的语文教研活动,我为片区的老师们上了一节研讨课——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是一节自读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能力素养。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老师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生:我认为是在于她的教学方法得当。她让海伦走出来,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让学生感悟情感的价值--《我的老师》反思》。
生:我认为最关键是她的循循善诱。她不厌其烦地教海伦认识理解“爱”。
生:我认为是莎利文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伦识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伦手中写着,直到海伦懂得为止。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她是真诚地想帮海伦,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海伦。当海伦失去信心发脾气时,她耐心地引导、启发她。
师:是的,我也认为教育成功的关键是莎利文老师的爱心。(此时,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红的“心”字型,把整个板书都包含在了一个“心”中)
师: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点燃了海伦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使海伦成为著名的成功残疾人士,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此时,播放CD童声合唱《爱的奉献》,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感人的音乐声在教室里飘扬,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了共鸣。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老师先说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爱是大海,永远不会枯竭。
爱是一只船,载着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
爱是一把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
(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分析与反思〕“多么成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听课老师发出了惊喜的赞叹。学生在掌握知识、能力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新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注意发挥语文教材“活”与“美”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升。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4
我是一个长期从事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老师了,由于长时间从事数学课堂教学,我的数学课堂好像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这种风格有时给我以笃定的自信,有时我也会对自己产生质疑。
令我自信的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俨然像一位有威严的将士,一上课就凭自己满腔热情把课堂气氛调制在严肃、安静、投入的氛围中来,如若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我便出口不逊呵斥说:“闭嘴,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任何举动,谁也不能影响我上课。
谁影响我上课我饶不了你。”哈哈,这时教室便会鸦雀无声,我也会为自己暂时的震慑力而窃窃自喜。接下来我的课堂流程就一一的进行。新授课,学生提前预习,指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每次都是那几个好孩子在提问题,好像其他孩子课下没有预习的样子。就这样,我也没时间知道谁真的预习了,谁没有预习,这个预习过程虽然很重要,我自己没时间检查督促,就交给家长来帮助,至于家长是否重视了这一环节我也无从得知。
我要的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呈现出来方可。第二个环节便是解决这些问题。我总是先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课堂记录本,力争让每个孩子手脑并用,思维和动手操作和老师同步进行。我先开始设置情景,我常常把我消化后例题情景展示给学生,直接告诉孩子选择有效信息记录下来。我便把我提炼的信息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也把信息记下来。下面开始分析问题,我知道数形结合是分析问题的好方法,画线段图也好,(学计算也好,)为了快速的让学生学会,我一般采取带领学生一块动手画图,一块分析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学们也兴致勃勃地模仿着进行着。这样,很快新问题就解决了。第三个环节是举一反三。我总是把重点放在这个环节上,因为我事先已经做了书上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如果我不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见这些题型,那么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在我批改的时候一定会叫苦连天,错号会像开花馍一样层出不穷。为了改作业不至于恼羞成怒,所以把这些功课提前做到课堂上。因为学生课堂上练过了,作业正确率高了,我陶醉其中,还小有成就感。这样,我和孩子们每节课都像打仗似的解决着一个个问题,攻克着一个个难关。四十分钟就这样在你追我赶中度过了。
每天就这样:我教的匆忙,他们马不停蹄地学着。我在这个思维的制约下,我的课堂容量变得很大,我必须在四十分钟“有效”的处理完毕。我感觉我的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珍贵的,总有一种赶时间的紧迫感。在这种“快”“赶”节奏的催促下,我的收获是:大多孩子或许是“有效”的,他们作业对号多了,分数渐高了。可少数学生因为太“快”而跟不上班级的整体步伐,久而久之成为我们眼中的差生,从此一蹶不振,停止不前。这也是我常常忧虑的,这些孩子怎么办,成了老大难。
在新课改理念的熏陶下,我也一直疑惑自己是不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让学生探究的太少,可每当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时,有种被阻滞的感觉,总感觉我的课堂知识的链接没有顺利完成,未免郁闷,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就会漏洞太多,错题增多、纠错难以到位。这样第二天课堂上还要运用大量的时间扫除上节课的后遗症。为此我的放手探究的脚步不得不搁浅。对于我自己的教学模式我时而满意,时而困惑、时而也会内疚。
在专家唤醒培养孩子发现、探究、创新理念的呼声俱高不下的今天,我们的孩子是决不能成为高分低能的平庸者。我们的培养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啊。我不仅想我的课堂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的高效。既注重培养孩子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又能关注发展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拓展。我应该把课程进行的速度稍微慢下来,先让孩子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呈现出教学情境中信息间的前后联系,给其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时间,而不是我领着孩子一起摸爬滚打直接到达目的地。在这方面,我知道自己需要重度改革,如何驾驭这样高质量的课堂,我还需不断强化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更新理念,把探究深入课堂。推动学生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创设富有趣味性的多样化的探究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多样计算、创新思维等等综合实践能力。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15
课文记叙了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一件事。一个普通的老妇人却受到居里夫人极大的尊敬,只因为“她是我的老师”,这正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现了居里夫人的优良品质。这是一节预习+展示课。上课伊始,我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同学们立即进入了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状态。在展示环节中,有这样几点闪光之处:
我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尊敬你的老师的?”孩子们的回答很单一,都是些“见到老师要敬礼、问好,要有礼貌”之类的话,这时有一名学生说:“好好学习也是一种尊敬老师的表现。”他在这句话中用到了一个“也”字,我觉得用的非常好,而且他这句话说得很完整,我及时对他进行了表扬。
再就是后面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要尊敬老师?”时,由于二年级的孩子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很有限,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如“老师教给我们知识”、“老师教我学会许多生字”等等,我适时地提醒他们要注意说完整话,而且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二年一班的辛荟研同学立即说道:“因为老师不但教给我们许多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尊敬老师。”不用我表扬,班级的同学马上给了她热烈的掌声。
在结束本课的时候,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一班的肖笛演唱了一首歌曲《鲜花爱雨露,我们爱老师》,引得全班同学与她一起合唱,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一班上完课后,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感受居里夫人见到自己老师的心情时,我引导学生,如果你见到自己多年未见的奶奶,心情怎样?学生说出了激动这个词后,我便直接让学生进行朗读,没有继续引导“象见到亲人一样”,所以学生没有读出那种特别激动的感情;再就是没有突出强调居里夫人有着显赫的地位与成就,却那么平和、谦逊,不因地位成就而傲慢,学生没有深入感受和理解她热爱、尊敬老师的精神品质。到三班上课的时候,我及时弥补了这些不足,学生的感情色彩果然丰富了许多。
当然,这节课在其他方面还有许多遗憾与不足,也没有达到自己预想中的程度,比如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完全集中,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学生有畏惧心理,不爱发言,有溜边儿现象等。但我想人生路也许短暂,教学艺术之路却很漫长,只要坚持不懈,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经过更进一步的训练、指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我的老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