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1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图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空间观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即“实验—发现—验证”的教学思路,由学生自己摆出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再整理长、宽、面积的数据,对数据进行观察,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总结公式。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力求体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2、学会合作探究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过程。以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小组成员各司其责:摆长方形、记录数据、补充表格、共同寻找规律。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了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和效果。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又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黑板、草坪的面积,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解决书本知识的技能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思维能力
在最后一道习题中,安排了“设计书签”的问题:给出书签面积,由学生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设计书签的长和宽。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发散了思维,灵活运用了公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5、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在新课引入时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变化的长方形”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大胆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此法引入,既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明确了学习目标,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2
学习几何图形,对低年级同学来讲是较困难的。为此,鼓励并创设学生参与活动机会,是重要的教学组织策略。本节课的设计重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能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的:
1、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情况,有机地补充了寻找生活周围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这些内容,让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借助多媒体变静态、枯燥的练习为动态的、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内容。
2、本课设计主要着眼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关系的整体入手组织教学环节。从最初的寻找生活周围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说基本特征开始,主要引起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四个角”特点关注,这已渗入了二者的共性认识。其次在内容的探究中,将二者同时以问题呈现,学生边探索长方形,又探索正方形。无意识中,加强学生对二者关系进行自我对比感知,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索实践感悟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注重学生在实践中提炼知识的本领,形成整体的`能力。
3、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3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二、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认一认”、“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转换再到自己按要求设计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4
[案例]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篮球场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从略)
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沿着篮球场的边线走一圈,走了多少米?
生2: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自己动手算一算。
4、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
5、全班进行交流。
生1:28+15+28+15,我是一条一条加起来的。
生2:28+28+15+15,我是二条长加上二条宽的。
生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我二条长是用乘法算的。
生4:28+15=43(米) 432=86(米),我上台来说明,指着图说出来。
师:你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呢?
6、试一试:一条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1)学生试做。
(2)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做法。
[反思]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研究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营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观察、思考、计算、讨论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并掌握的。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己来选一选,来感悟体验哪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好,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实现算法的优化,有利于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学生初步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直接放给学生试做,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发现、探索、研究的机会,体现了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5
刚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一方面学生能很好的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求解一些相应的面积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能很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所以我觉得这堂课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的。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了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我狠好的发挥了课堂直观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基本上完成了这一目标。
引导学生参与面积公式的探究是我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动。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观察,估计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然后,组织摆的活动,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摆事先准备的长方形得出面积,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在随后的课堂实践应用和拓展延伸两个环节,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当然,本课有许多不足,设想是美好的,也希望今后能更好地为孩子展示更好的数学课堂。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6
本课主要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为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了两张形状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问他们是什么图形,再要求他们在教室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欲望,孩子们观察细致,学习热情高涨。
二、小组合作,探索与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摸一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并数一数。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想想可以怎么验证,动手试一试,再小组内交流验证的方法,最后反馈。
学生在讨论之前往往想法没有那么全面,通过讨论,很多孩子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证明长方形的特征,如有的孩子用尺去量两组对边的长度再进行比较,有的孩子对折之后进行比较,有的孩子用三角板比了长方形的四个角,发现四个角是直角,更有的孩子想到了把四个角重合在一起的方法,比一次就证明了四个角都是直角。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先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动手探索,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发现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这就避免了有的孩子的思维被别人带跑,没有自己思考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孩子能学着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正如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孩子们在轻松自由的小组活动中,热烈讨论,积极思考,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7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为了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制作了一些图片,还利用钉子板让学生围自己喜欢的图形。从现场来看,学生非常喜欢,积极性很高。并能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在围图形时,孩子们都乐于参加,有的围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出现了争论,因为围得太标准。这时,我指出:接近正方形,因为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图形,想随意围成是不容易的。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可能更好。学生活动时,出现把长方形误认为是正方形的现象,比如:一边围10钉子,另一个围11个钉子。学生只从视觉上判断是不是正方形,而没有从特征上判断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当时,我只是以一个学生围的正方形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现在回想起来,围一个正方形对刚接触图形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时应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会更好,而且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总之,我感到这堂课,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不仅动手,而且动了脑,动了口,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是,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非常缺乏创造性。另外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后任务就没完成,如果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把本节课前的节奏加快一点,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大,教学效果会更好。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