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1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起始阶段的数学学习如果离开了学习的生活,更是寸步难行。刚入学儿童的生活是彩色的,游戏、童话、动物、故事……不一定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也至少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认数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学生展示数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数一数”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烈向往。由于学生一般都有幼儿园里的学习基础,他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数: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4架飞机……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的无处不在;数完了,学生之间就要互相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于是,数成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如果没有数,想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如,教学“10的认识”时,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少数民族小朋友跳舞的主题,数一数,发现有10位小朋友,从而引出“10”这个数。还有像“0的认识”,不仅借助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0表示没有”,借助米尺体会0还可以表示“从这里开始”,等等。对一年级的孩子学习数学帮助很大,学生很容易接受,避免了孩子因为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感。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2
在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占有较强的优势,模仿能力强。学生会有固定的语言模式,所以在这过程中几乎都是学生在说。但忽略了一年级的学生的发展水平,他们在同一时间无法正确的说出地点、数量及物体,所以在观察完物体后没能准确的说出所看到的,也就是教师所想要的答案。
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块掌握得不错,但容易受他人影响。学生能够提出“一共有多少”“什么比什么多多少(少多少)”并能列出算式,但一旦第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后面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模板。这跟对学生的表扬有关,有些时候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没有及时给予鼓励性语言,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而一旦哪个学生回答正确,学生则相争模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几个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注重学生的意识教育。数学练习课和复习课很容易让学生进行简单重复的计算练习,让学生感到枯燥而乏味,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造成学生对数学厌倦感,从而不喜欢数学。鉴于此原因,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备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的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3
在《小明的一天》这一课中,我就发现学生在“几时、几时半”的练习中用7:00、7:30来表示钟表上的时间,我试着让个别学生看“快几时、几时刚过”的钟面,他们都用诸如9:55、3:05等形式来表示。确实,“快几时、几时刚过”这类时间我们在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很准确的表示,很少用快10时、3时刚过来表示。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在《小芳的上午》教学设计中尽可能的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几时和几时半来学习本节课内容。通过四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区分几时和几时刚过、快几时,从而掌握本节课重点:
(1)评一评:学生说几时、几时半,教师在钟面模型上拨出相应的时间,请学生当裁判说说老师拨的对不对。
(2)议一议:当学生说出一个几时时,教师故意将它拨成快几时,请学生判断老师拨的对不对,学生的意见不一致,展开了议论,在交流、讨论中初步知道几时和快几时的区别。
(3)辨一辨:教师拨出一些几时和快几时的时间,请学生进行辨认。学生在多次辨别中,能明确区分几时和快几时。
(4)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同学在钟面上拨出时间,然后请同桌之间互相指正。
实践证明,这种设计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时吸收新知,本堂课的不足在于:
(1)将重点放在钟面的认识上,而忽视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的知识讲解上;
(2)不能很好地照顾到全体学生,在拨一拨的环节中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及时纠正错误。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4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减法的意义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如何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能够体会的事物呢?我是这样设想的,从具体情境→图形抽象→数字抽象。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小猫吃鱼”具体情境出发,自己列式计算,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其次,通过数学计算等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通过(套圈)练习体会加法与减法意义的联系。
成功之处:
1、用小猫吃鱼的故事串的形式,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具体的故事情境和画面中理解减法的含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当“把最后的一条鱼也吃了,现在盘子里一条鱼也没有了,一条鱼也没有用0表示”,在一个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学生理解了0的含义。
2、五个活动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注意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对图意和算式的意思进行理解,学生计算减法的能力和速度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不足之处:
备课要兼顾学生和教材。既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要随意拔高。同时要照顾全体,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5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6
《前后》是位置与顺序中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课后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到学生们学会了本节教学内容,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他们认识并理解了前后的位置关系,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确定前后,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同时,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导入部分,我便充分利用教室这一现实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同时同桌合作说出你的前面、后面是谁?你们组最前面和最后面是谁,让学生从现实的情境的活动中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前后奠定基础。
在理解前后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通过看挂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意识。在这一环节中还通过赛车游戏,三人站成一行辨前后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正确确定前后,进一步加深对前后的理解。
在体验相对时,确定前后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把观察、操作同口头表达相结合,掌握以什么标准来确定前后,让学生充分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
最后在游戏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探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听口令摆物体(由慢到快)的简单游戏,使学生充分感知前后,在玩中学,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7
一、课堂教学
要做到精讲多练。罗嗦冗长的教学节奏,学生学得没劲,教师教起来也累,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合理安排好每一个授课环节是最重要的。数学课在于多练,课讲完了,不通过练习的验证怎么知道学生学得好不好呢?因此要合理利用书上和练习册上的题型,并要做个有心人,将数学中错得多的题目收集起来,考试时作为一种复习资源。
二、习惯培养
一年级最重要的习惯之一是写好字。我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字写得都不太认真,1~9几个最基本的数字,也没有几个学生肯用心去写。写字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浮躁、马虎、表现在每天的作业上,所以要提高成绩首先要写好字。
三、成绩提高
最重要的是后进生的转化上。两个班的后进生分为以下几种:
1、单亲家庭无人管
2、全部交给爷爷奶奶等老人照顾
3、父母是做小生意的,无暇顾及
4、自身智商较低。
对于前三种能拔上来的学生,我们尽能力帮助他,学生成绩好与不好与父母也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辅导的学生和无人管的学生成绩肯定不一样,所以就要发动无人管的孩子家长管起来。有时候,我会特别生气,有些家长只是在作业本上潇洒的签上大名,根本不管孩子写得对与不对,计算题错一老堆他也签字。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跟他家长电话联系,提醒他要注意。我认为只有向学生家长重视起来了,孩子才会重视,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辅导下,后进生成绩才会提高。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8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认识100以内的数,数数、读数、写数都是在为《谁的红果多》这一课打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发展数感。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抓住以上目标,希望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以及能正确的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通过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比较、思维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一年级上册我们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大小,但对100以内数只是初步认识,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仍较为困难。因此,我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体、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再逐步过渡到借助计数器的比较,最终能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学生很会总结,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例如:通过小猴和小熊拿的两串红果直观的比较得出谁大谁小;还有通过比十位上的数得出数的大小;通过数数的顺序比较出数的大小。又通过100和99比较得出数位多的数的就大,数位少的数就小。
我把新授课变成活动课,大大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但一年级的孩子自控能力还很弱,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让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整节课看似气氛活跃,却也存在着一部分学生浑水摸鱼,对学习内容仍模模糊糊。课堂的把握我还需要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多总结经验,使自己不断提高。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9
一年级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比较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学时,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10
1、本节课是我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里面例题和习题的顺序设计而成的,目的在于创设出一连串生动有趣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介入,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深化了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实际情景,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极好地锻炼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描述,猜猜我是谁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练,并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3、在课堂中发现了几个问题:1.说的效果不好,往往有同学在回答时,别的小朋友认为自己会了,就抢答或是不理睬,以至课堂中教乱,而且回答没有起到最大的作用。同时听的效果也不好。以后在教学中我会重视学生说和听的能力,比如老师和学生在说完之后,让其他的小朋友来重复,其次,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一定要响亮,说话要完整。
4、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原有的经验不多,差别有些大,少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自己的主见,需要老师的时刻提醒,帮助。在课堂上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难免有时会注意不到,因此在课后还要多花时间在学困生身上。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11
每节数学课教给学生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在每一道数学题面前找到自信,找到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才是根本。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将枯燥,难懂的计算用游戏或是比赛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方式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用多种计算方法,如凑十法,竖式法,记大数的方法等等,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能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就要给他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从学生的作业或课堂表现中发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一个甜甜的微笑,一次轻轻的爱抚,一句简单的语言:“你能行、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等等,”这些发自内心的赏识,都会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燃起自信的勇气,找到“我能行”的感觉,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与赞赏,就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学习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的人都喜欢表扬,孩子更喜欢,智障儿也不例外。他们需要更多的表扬与肯定。所以在课堂老师要懂得赏识学生,同时学生也要会赏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但表扬与肯定也是要有一个限度的,不是说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也不管他们做的对不对就一味的表扬与肯定,这样反而会事与愿违,让学生对知识点模糊,不明确。
适时地表扬与肯定对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把这个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使我的教学的到更大的提高与进步。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12
第一,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二,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第三,在分类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应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结果许多孩子们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们除了按年龄,按性别,有的还按衣着分、按发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说明了这样的教材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第三,在分类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应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结果许多孩子们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们除了按年龄,按性别,有的还按衣着分、按发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说明了这样的教材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13
教学成功之处
1、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加倍”和“一半”,只是没对它做过规范的数学定义。黄老师用有效的情景引入,很好地诠释了“加倍”和“一半”的意思,给了学生强烈的直观感受,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备课时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设计的练习针对性强。教学层次清晰、递进,讲解到位。
3、对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黄老师在处理时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不是纯粹地用教材,而是根据教学过程的递进,有选择的运用、提炼。
4、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注重了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5、虽然只听了这一节课,但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黄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教学不足之处
1、练习前要讲清练习要求,反馈时的形式太单一,一问一答的对话有点枯燥乏味。
2、板书的设计要合理,书写要规范。
改进教学的建议
1、教学中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黄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让自己的肢体语言再丰富一点,表情更活泼一点,语言再生动一点,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师生互动更和谐、更有效。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知识点的及时归纳小结,帮助学生梳理重点,这样进行的针对性练习会更有效。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根据教学内容尽量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加倍”和“一半”的意思。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14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
成功之处:
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15
学生已经学习了6和7的分与和,在6和7的基础上再学习8和9的分与和对于孩子们来说已经不再困难。整个课堂我主要安排了一下三部分:
1、引出8、9的分与合。
在教学8、9的分与合的过程中,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把8个方块进行操作。首先由老师向右移动一个,根据操作让学生说说8可以分与几和几?还可以想到些什么?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分别从分与合两个角度进行表达,并能通过一个分成推想出另一个分成。
第二次操作活动是把9个圆片来分一分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
2、掌握8、9的分与合。
在引出8、9的分与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一读,然后根据教师的操作一起说一说,接着教师可以仅留下一些关键数字进行背一背,最后让学生独立背一背。
3、游戏——深入理解8、9的分与合。
在操作与记忆的基础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首先出示点子图,选择两张,使图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8(9),并让学生去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进行对口令游戏,并说一说几和几合起来是8(9)。
应该来说,本节课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8和9的分与合放在一起让孩子们找规律的时候,很多孩子能很快说出规律,但是在真正应用的时候总是摸不清头脑,丢三落四写不全。今后应重点锻炼孩子利用规律来背知识。
【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6.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7.数学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