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2022-08-30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山流水》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山流水》教学反思1

  一、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诵读的前提条件。

  二、读准节奏

  即使文中加了标点,还存在着句内停顿的问题,如果句内停顿不当,句意会错,节奏也会走样。因此,断准句,是读准节奏的第一步。例如:《高山流水》中的最后一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当用斜线划分出适当的停顿后,就不仅句意明白晓畅,读来也节奏分明了。这一环节的诵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做到停顿得当,语气连贯。

  三、读懂文意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不能将文章的`意思读懂,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还要在字词上下功夫。

  在这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根据经验小结出古文学习的方法,即“借助注释,联系译文,请教字典、同学”等,再以此为学习要求,要求小组自主学习本文中的带点词句。同学们很快投入到紧张的自主学习中,不一会儿,通过多种方法的学习,他们已能初步顺利地了解带点词句的意思,最终将文章意思读懂。在此过程中,绝不能弄得似是而非,也不可“大概加估计”,更不能留下死角。在此基础上,再回过头来放声朗读全文,便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来把握全文的意思了。

  《高山流水》教学反思2

  《高山流水》是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1、读句子,体会词语的意思。

  2、知道俞伯牙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我设计的教案首先是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导入,再让学生抓住有关心情描写的词语再引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俞伯牙,然后把俞伯牙对钟子期的死是如何的痛不欲生,如何长叹一声:“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重点指导学生读这一句,在这节课上,我一共指导学生读了四次这句话,其中有一次是将最后一句“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带到句子中再读的。然而就是这个环节让我意料不到,平时反反复复练习的基础知识“反问句”“设问句”,居然在关键时刻,模糊不清。当我问到孩子们“将这句话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的时候”,孩子们大眼瞪小眼,呆呆地盯着,我想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孩子的思维,一步一步地理解课文的深邃,所以我耐着性子又进行启发,“想想这句话属于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一种句型?”,这下子,答案是千奇百怪,早已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抛到九霄云外了,什么“陈述句”“疑问句”层出不穷,终于有一个孩子说到是“设问句”,心想:有点眉目了,紧接着我又问到“什么是反问句?什么是设问句?”还好同学们都能够回答到“只问不答叫反问句,自问自答叫设问句”,我大松一口气,看来同学们有点回忆起以前的知识了,我暗自庆幸,于是提问“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这句话有回答吗?”“没有”“那是什么句呢?”“设问句”,听到这话,我彻底无语了,但是我作为教师,这是能更显出素质的时候,于是我强迫自己微笑,再一次启发学生,最后终于能变换句型,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了。前前后后所花的时间太多了,可是当初在设计的时候,这个问题是一笔带过,没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居然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

  这篇课文要让孩子理解知音、知己,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不用过分强调好朋友包括知音,不是所有的好朋友都是知音。因为从我最后设计的拓展训练中,问题: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知音、知己?我班的孩子主要就是抓住“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等词语,说了好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可是我怎么听怎么觉得全部都是在干坏事情呢?江湖义气很严重。“但是这样的朋友是知心朋友?”“不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那怎样的朋友才是知心朋友呢?”孩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

  “高山流水,知音难遇呀!”这是我在上完这节课以后最真实的想法。

【《高山流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山流水志家园教学反思11-11

高山流水志家园教学设计07-02

高山流水故事03-10

高山流水作文07-25

高山流水的典故02-03

高山流水的故事01-29

《高山流水》优秀教案12-23

【精品】高山流水作文09-06

关于高山流水的作文01-28

高山流水猎人魂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