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1
内容提要:音乐欣赏教学包括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的聆听,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地讲解、提示,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2011年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读》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由此可见要上好一节欣赏课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学校提供设备支持,更离不开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音乐欣赏要注重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尊重学生独立的见解和感受;要根据学生地域水平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欣赏,恰当的选择电教手段进行辅助。只有如此才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音乐欣赏;简析;理解;分层;电化教学
2001年以前,我国的音乐课教学包括四方面内容:唱歌、欣赏、乐器和识谱。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标把音乐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两个领域,丰富了音乐欣赏的内容。音乐欣赏教学成了音乐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单纯地听,它的基本任务在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受作品的内容。通过音乐欣赏,不但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还能培养学生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且能在欣赏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音乐欣赏教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但欣赏教学又无法而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多次听课的感受,也从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教师的教材简析要详略得当,不要不讲或多讲
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在理解欣赏教材透彻的基础上已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教师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内容表达出来,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进入兴高采烈或伤感深重等情感状态。这样,便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欣赏活动。教师要注意通过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和愿望,激起情感共鸣,而教材简述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开端,学生一般是通过听教师口述看教师表演,听音乐旋律来感受感化的。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等有必要对学生作以介绍,但这种纯知识型或理论性的介绍尽量删繁就简。要抓住乐(歌)曲的重点和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点到为止,绝对不可以过多地讲解。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总以为应该把乐曲所涵盖的内容要讲深讲透,唯恐学生不理解,结果讲得多听的少,学生无兴趣,无形中扼杀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后来,通过阅读音乐欣赏教参,方晓得自己教学中的弊端。但同样也存在着另一种现象,有的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不讲或者很少讲解,只让学生自己去听。学生,尤其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毕竟音乐知识了解甚少,文学艺术修养还不够深厚,对音乐的理解只能是处在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和肤浅的认识上,教师如果不进行必要的介绍和提示,欣赏教学则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了。
那么教师在简短的介绍中应向学生讲些什么呢?
最首要的两点:一是音乐的形式因素,二是音乐的背景因素。如这部作品是声乐曲还是器乐曲,如是声乐曲,那么它是那种演唱形式的歌曲,如:女高音独唱、童声表演唱、混声四部合唱等;如是器乐曲,那么它是哪种类型的器乐曲,是独奏、重奏、是西洋交响乐还是民族管弦乐。这些内容一般在音乐欣赏教材中都会提到。但是对于演唱、演奏者和词作者及作曲家的介绍,教材中有的介绍,有的则需要靠教师去查资料了。另外,声乐曲的演唱特点和风格,以及器乐曲各种器乐知识性的介绍和演奏方法、乐队的配器等知识,就要看每位教师自身对这些技术性知识了解和掌握多少了。背景因素,即围绕乐(歌)曲的产生而折射出的社会历史状况。一般来讲,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会在当时社会中产生过激昂振奋的社会涟漪,它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感化受到教育和鼓舞,能引起人们对某种事物和社会意识的导向性思维。另外,这些作品都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如伴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而产生的《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我们在了解了香港和澳门及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之后,再来听听唱唱这些感人的歌曲,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二,音乐欣赏教学要从感受音乐的要素入手。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音乐要素,并了解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中的作用。这样,学生们就渐渐学会了如何去欣赏音乐。教师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之耳,对于不懂音乐的人再美的音乐对他都没意义。在欣赏音乐教学中切忌过多的作曲式理论分析,学生最讨厌听这些。教师对作品的和各种体裁用简单的A、B、C提示即可,不可过于专业化。尤其是中国古典的音乐作品,句、段、章法并不那么规整,无法用我们在学校所学的作曲理论去生搬硬套,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中国的音乐作品大都是表现的一种精神,注重音乐的意境和精神意味,讲究的景外之景、韵外之致,思与景谐,就如同印度音乐的拉格精神。音乐不象文学,它没有具体形象的描写,大都为抽象的理念(旋律美)。因此,我们不能误导学生现在音乐是在讲(描写)什么。音乐的可感形象就每位欣赏者而言是不尽相同的,这也是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种类的最主要特征。
二、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音乐,教师不要框架学生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诠释音乐作品,这是不正确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音乐,而不是去框架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将教师的偏爱强加于学生。尤其是对一些外国著名音乐家的作品,特别是一些近现代作品,决不能苟同于一些音乐作品的介绍文字。就如同毕加索的现代化,有的人竭力推崇,但也有的人就是不喜欢。教师不能用行政命令式的语言强加于学生,诸如这是某某大师的杰作、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作品,多好听呀!等等语言威慑诱导学生,这样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正如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见解。比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头的引子,长笛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吹奏出恬淡而美妙的旋律,有的学生讲描绘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江南景色。而有的学生却认为描述的是夏天的原野上,鲜花盛开,小桥流水,蝴蝶飞舞的美丽景色。他们认为春天蝴蝶还没生出来呢。这些理解无可厚非谁对谁错,只要认为描写的是一种景色就可以了。
在介绍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器乐体裁的内容、风格、演奏形式和作曲技法时,教师只可作简短介绍。要让学生根据这些介绍自己去认识音乐和理解音乐。在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时,可选一些较为简单明了的小型作品让学生分析,逐渐提高对音乐句、段、章的认识。初中音乐教材和思考与练习音响资料中有简短介绍。要复听音乐作品,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如我在介绍音乐的主题、副题、呈示、展开、重复、对比;和中国的作曲技法,如:合头、合尾、鱼咬尾、句句双等时,我们可将乐谱抄于黑板或投影仪展示来进行简短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复调音乐作品。就主调与复调而言,复调音乐是高于主调音乐一个层次的。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大师级的作曲家的作品中,都会有一些复调因素在里面。就是创作或改编的小品也会用复调的技法去修饰一下。复调音乐更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楼台相会中,小提琴与大提琴如泣如诉哀怨缠绵的对比式复调,掐死倒好处地表达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的情感。
至于复调的技法,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如对比式复调:⌒⌒模仿式复调:~~支生性复调:-声部进行,可用同向进行:-↗↗;平行进行:;反向进行:;斜向进行:;声部交叉:;简单的图示,一目了然,使学生理解了复调高深的理论。
三、要根据不同学生欣赏不同音乐,不要用高深音乐难为学生
音乐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曲,人有高雅与粗俗之分(但这种粗俗通过教育是可以改变的)。我国广大城乡不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许多差异,客观上影响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和教学水平,基于这一现实,音乐欣赏课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就拿※※市来讲吧,※※市与周围各县不一样,每个县的中心区与五郊四邻又不一样,中心各校区也不一样,音乐班与普通班不一样。要根据学生具有的音乐素质的层次进行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课本照顾到的是中层次学校的学生,而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则是较高层次的音乐教材,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而且必须了解和懂得中外音乐文化知识。但针对各地学校的情况,教学要有所不同,对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音乐班学生,要进行深层次的教学,而对于一般的中学生,则要有选择的教学和简单地介绍了。我曾经到过几个学校听课,课余时间做了一次调查,问学生:你们是喜欢中外古典音乐还是更喜欢现代流行音乐呢?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更喜欢流行音乐;问现代的流行音乐包括哪些内容时,有的回答未置可否,有的则认为就是流行歌曲呗。可见现代的流行歌曲对音乐教育的冲击和在青少年的心目中的位置有多么的大呀!同时,也能反映出现代中学生认识和欣赏音乐的水平。
就流行音乐而言,早在《学校审美教育全书》中有这样的解释:流行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的种类很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概念,在20世纪中,常有人把通俗易懂、轻快流畅、比较接近古典音乐的顺乐或音乐喜剧(例如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等)称为轻音乐,把时尚流行的歌舞,特别是通俗易懂的歌曲称之为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现代流行音乐包括各种形式、各种体裁的声乐曲和器乐曲(例如: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一些歌舞音乐、电视配乐以及世界流行的地方性音乐)。就流行音乐的特征:通常短小精练,器乐曲常作机械的反复和简单的变奏,而且多即兴演奏。并且认为流行音乐多为此时此地的创作音乐,多数未得到公认的经典之作,因而其中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欣赏者具备较高的欣赏水平去正确认识它。但就目前中学生认识水平而言是达不到这个层次的。我不赞成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当前一些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教学一些大陆的、港澳台的以及国外的一些流行歌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引起我们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审美,在音乐课上,应该开发学生的审美与能动能力。音乐教师更不能听之任之,学生说课本上的歌曲不好听,教师就教学社会上流行的歌曲。我们不能说流行歌曲都不好,但是现今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的流行歌曲,格调低下,歌词不伦不类,对学生起不到激发向上,积极进取,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但我也不反对对流行歌曲加以疏导和介绍地去欣赏,因为他们毕竟是在社会上和青少年心目中影响面太大了,一定要改变学生认为的流行音乐只有流行歌曲的不正确认识。对不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音乐教育。对整体素质教育较高的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乐曲的体裁、题材、风格特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各个时期音乐的特征,以及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的的联系。这时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但对于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教育而言,则只能是一般知识性的讲解,教科书上所介绍的内容能掌握就足够了,而且教学参考书上也是这样要求的。
四、要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但不要盲目随意
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鉴赏力和感受力。一段乐曲或歌曲光听教师的弹奏或演唱远远达不到欣赏的效果。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运用直观形象手段,通过放录音、幻灯片、影像资料等手段,能够将作品更准确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较易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内涵的能力,并陶冶情操。如在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先放一段录像,动静并置、远近呼应的画面。同时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理解。一群牧羊迈进朝霞,山村姑娘提着篮子走向村野--提示乐曲内容清晨放牧的情景,碧草青青,溪水潺潺;一群顽童们正在忘情地追逐嬉戏--暗示乐曲欢快的情绪和节奏;星星点点的茅屋农舍,家家户户的缕缕炊烟;小姑娘头上清新秀丽的野花,还有牛背上悠然吹笛的牧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衬托着乐曲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再配上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曲调,这样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去理解作品、深情投入地欣赏乐曲。
但是电教手段的运用也要慎重选择,切勿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在媒体选择及运用上要注重实效,从音乐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比如,欣赏音乐《天鹅湖》片断,虽然教材上写明了教学内容是了解什么是舞剧音乐,重点也是欣赏音乐,但在媒体运用上电视及DV就要比录音机的效果好。它能够把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通过舞蹈演员的形体动作帮助自己来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思想,同时,也明白了舞剧音乐与其他音乐的不同。
运用电教手段,省时高效,声、形、图、文并茂,可以创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轻松活泼的音乐氛围,激活音乐课堂使学生大道乐的境界,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提高唱歌及欣赏水平。但是电化教学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我相信经过教师们不断去努力求知、探索,音乐电化教学的前景将更为为壮观,电化教学之路也将越走越实。总之,要组织好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辛苦和智慧,需要教师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展示出自己的才艺、发挥出自己的综合知识能力;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才会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懿颖(2003)《谈音乐教材中的有关问题》中国音乐教育
[3]杨兆新(2004)《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价值取向》中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2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的艺术,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对音律、节奏来感受于人们的心理,使人们在感知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音乐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良好的习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还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中,把“创造”作为专门一项予以阐述。可见,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氛围开放自由;
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直接影响欣赏的效果与质量。要让听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首先从听入手,“听”包括“精听“和“泛听”。精听:指学生反复听,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去进行分析、感受、鉴赏,直到从中听出“味”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灌输性的讲述,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开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提出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培养孩子们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有人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是富于想象的时段。用音乐的闸门,培养孩子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教学欣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设计让学生聆听音乐后,思考音乐的感受,音乐中用了哪些乐器?分别表现了自然界的什么声音?让学生自己创造自制乐器来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学生乐学。在欣赏《鳟鱼》时,我也是将两种不同形式的《鳟鱼》音乐让学生欣赏,一种是乐曲,一种是合唱。目的是丰富听觉、引发思考、激活课堂,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设计提问:这两首音乐表现同一内容,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这一提问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接着,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乐曲是由多种乐器演奏的,气势恢弘,具有立体感;而合唱声音优美,具有感染力。这样使音乐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三、创设创造性课堂,组织创造性活动;
创作音乐旋律对学生来说是一件较为困难的环节。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和挖掘创造思维的手段。课堂上我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创作兴趣与自信。在认识唱名do、re、mi、三个音后,我让孩子们玩“找朋友”的游戏,增进学生合作意识。请几位同学分别戴着画有do、re、sol的头饰找朋友,如两个“do”音在一起便是“do 、do” ,如两个do 在一起而re站住一边,便是“do 、do 、er ”。通过找朋友的方式创造出旋律,整理好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自己唱出自己编写的旋律。同时还选择一些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学生熟悉、喜欢的儿歌,辅导学生编配上旋律,让学生唱出来,选出编得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全班同学学唱,这样不仅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而且挖掘了学生即兴创作的潜能。
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图形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情绪的音乐也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在欣赏《杜鹃圆舞曲》时,我启发学生:“从音乐中你想到什么情景?”鼓励学生把想象的情景说一说。接着再听,请学生用不同的图形来区分两段音乐主题,让孩子们在音乐中用图形和颜色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有的同学用了蓝色、红色。我问他们选择的原因时,他们说因为这些颜色都很明亮和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很相符。音乐、色彩、图形的结合给了学生很深刻的刺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欲望。在一种自由而富有感情的氛围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其思维也活跃起来,他们的色彩感觉、音乐感觉都得到发掘与提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老师应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灵感。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3
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感受颇深,有值得保留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推敲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一般情况下很难要求他们非常静心的投入地来完整欣赏一首音乐,那么,就需要教师来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被音乐吸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从而发展他们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但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对象始终是音乐,就需要教师把握一个度,因为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音乐服务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情境。教学伊始,一段那达慕大会的视频将学生带进辽阔的大草原,带进紧张激烈的比赛现场,为学生感受音乐情绪、联想情境做铺垫,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在完整初听音乐中模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结合乐曲三乐段不同的音乐特点在分段细听时,我根据A乐段的旋律紧凑密集音乐情绪紧张的特点设计了蒙古舞扬马鞭的动作,将学生带进紧张激烈的****场。学生们有的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有的兴奋地挥动着马鞭,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在细听B乐段时我以主题的三次变奏用了二胡连弓、顿弓、拨弦三种演奏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视唱音乐主题,聆听主题出现几次,每次音乐情绪的变化。最后我揭示^答~`案:演奏方法的不同。学生在音乐中兴高采烈的模仿二胡三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对音乐知识,音乐情绪理解更为深刻。在细听A1乐段设计了学生模仿****冲刺,体验音乐。
当学生脸上洋溢出紧张的神情时,我知道学生已与音乐融为了一体。在模仿马嘶鸣的动作时,学生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现在想到那一匹匹小骏马可爱的模样,我的心就会随着兴奋起来,这说明我的教学是成功的。他们已在律动与模仿中感受到了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二、有待提高之处:
针对学生音乐视野窄,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不足的弱点。如果教师能现场用二胡演奏一曲****,会让学生更为深刻的感受到二胡这种民族乐器的极大艺术魅力。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4
内容摘要:“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本文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根据学生厌听音乐的现象,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进行了重开放式地提问题和重体验式教学法两方面的浅谈与描述。
关键词:音乐感受能力开放式体验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二、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5
摘 要: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育中“美”的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提出几点反思,和学者们共同探讨此类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 音乐欣赏 教学反思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的体现,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的共鸣。”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育中“美”的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经常反映出“听不懂”、“没兴趣”等情况。笔者认为,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合理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应该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
心理学研究: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进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兴趣是一种基本动力,它使学生与音乐之间保持联系,不断了解音乐、聆听音乐、学习音乐进而享受音乐并且用音乐美化人生。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在哪儿,注重如何将学生的兴趣点合理地引导到课堂内容当中。
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为方向
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音乐欣赏的课堂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以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听得懂”、在课堂下“懂得听”。在音乐鉴赏课程当中,我们教师要完成的内容有很多。例如:欣赏内容的所属分类、音乐的主题思想、音乐家的平生事迹、音乐创作的背景故事以及获得更多音乐素材的途径。使学生理解一首作品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表达内心思想的艺术。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合理地引导学生如何去鉴赏音乐。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准备好充分的资料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以多媒体设备辅助课堂教学
科学技术的日渐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课的授课形式得以多样化进行。传统的板书式、挂件式的材料在现代课堂中所占比例已越来越小。
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使得写板书的时间大大节省,而且能够清晰、高效地表述课堂内容,快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
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上,文字、音频文件、图片文件、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的材料都可以充分结合到办公软件中。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只要课前认真细致地准备,就可以做一个精美的课件。不仅如此,由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北京艾缪斯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开发的电子音乐配套软件更是为中小学音乐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该软件将课本中的歌曲以乐谱(简线兼备)、音频、视频的形式组合起来。而且还配套了节拍器、音频在线移调等功能,是音乐课堂教学上的一个巨大改革,为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前前后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谓是音乐教师的福音。
四、以本土音乐素材丰富课程内容
“音乐教材是对学生进行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方法、学校的教学环境与设施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重要影响。” 在中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不能将课程的内容限定于课本之中。应结合本地、本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具有本土、本校音乐特色的课程资源,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将它们融入到音乐欣赏的课堂之中。音乐欣赏的课程中融入本土音乐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料易于搜集、整理;本土音乐大多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将来的生活中得以体验;等等。
近些年,全国各地学校都在积极配合国家的政策,认真开发校本课程。这就要求在开发中对本土音乐素材的充分运用。如若能够搭配计算机技术,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的电子音乐软件开发为启发,建设具有本土音乐特色的电子课件,将对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提高有更大的帮助。
五、结语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为方向,结合多媒体设备丰富音乐欣赏的课堂,注重对本土音乐的掌握以及运用。中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学生所反映的“听不懂”、“没兴趣”等情况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尹爱青 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杜。
[2]刘斐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J]。大舞台。
[3]王彤 中学生音乐兴趣的初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4]杜静文 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
[5]孙丽 刍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探究[J]。音乐时空。
[6]周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7]赵治华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
【关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