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蜻蜓》教学反思

2021-01-23 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蜻蜓》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蜻蜓》教学反思1

  《小蜻蜓》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三拍子歌曲,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在指导学生表现小蜻蜓自豪的心情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们懂得: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护蜻蜓、更要保护益虫。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虽然仍有不足之处,但通过以往不断的经验积累、课程反思,在教学方法上已经略有进步,针对教学亮点与缺点我进行了总结归纳:

  亮点(一):谜语导入环节结合教师黑板绘制简笔画,激发学习兴趣。在课程导入环节,我通过谜语“小小飞机大眼睛,两只翅膀轻又轻,飞东飞西忙不忙,消灭害虫有本领。”让学生思考猜想,引出课题。孩子们猜对谜语后,我问:你了解蜻蜓吗?你知道小蜻蜓的外貌特征吗?”孩子们很积极的描述他们眼中的小蜻蜓,我根据孩子们的口述,在黑板上画出了小蜻蜓的简笔画,也和孩子们补充说明了蜻蜓的眼睛、速度、习性同学们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也对小蜻蜓更加喜爱,激发了演唱歌曲的情绪。

  亮点(二):拓展编创环节。本节编创活动,我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改编歌词,从而达到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合作意识的目的。“你可以把歌曲中的主角——小蜻蜓,换成其它喜欢的小动物……”没想到,孩子们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原歌词是:“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聪明的孩子们在改变动物名称的同时还不忘把相对应的活动方式改变,如:“小青蛙,是益虫,跳到西,跳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孩子们的世界真的是丰富多彩,真是让我对另眼相看.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今后我应带领孩子们通过多种有趣的参与体验,培养孩子们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体会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带着童心去教学!

  《小蜻蜓》教学反思2

  《小蜻蜓》我从聆听《野蜂飞舞》开始导入,显得不太稳妥,首先我设计的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专业化的术语太多,其次问题也太多,学生的说一说太多,体现不出音乐课的特点,也不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应以感受体验为主,不要说一些节奏、情绪等之类的词语,可以说一说“你的心情怎样?”或者“你有什么感受?”最后,可以这样设计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曲,你来猜一猜它是谁?提示是一种小动物。”

  第一次聆听从老师的演唱开始,请学生静静的聆听。第二次聆听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心情,第三次聆听就可以带学生一起来做动作飞一飞,飞出歌曲的旋律线,学生体验感受旋律线。不要问学生歌曲是几拍子的,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判断不出歌曲的拍子。这一切都在用身体去感受去体验,不用嘴来说,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律动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多去感受体验音乐。这样,整节课从音乐开始,也充满着音乐,可以占用20分钟的时间。在这20分钟内演唱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以跟着伴奏来唱一唱,加入碰铃,加入动作都可以,形式的多样化。学习完歌曲之后我们可以再来唱一唱别的小动物。

  聆听《野蜂飞舞》可以放在拓展环节,不说歌曲的`速度、节奏等专业词,说一说听到音乐后你觉得它会是什么动物?再次聆听时用手划旋律线感受和《小蜻蜓》的不同。从学生划出的旋律线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乐曲。

  《小蜻蜓》教学反思3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小蜻蜓》教学反思。通过多种有趣的参与体验,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小蜻蜓》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三拍子歌曲,虽然学习材料简单,但在设计教案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大胆地进行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音乐。

  一、创设情境,以美感人

  《小蜻蜓》是一首三拍子歌曲,为此我将四二拍的《口哨与小狗》与四三拍的《拉勾勾》组合,作为进教室的音乐,使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对四三拍子的歌曲有印象。《小蜻蜓》的音乐在整堂课中流淌,让学生细细品位体验歌曲的优美旋律。化妆表演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犹如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蜻蜓在空中飞舞,整堂课从开始的音乐美、到学生的歌声美、表演动作美、环境氛围美、课件制作美、教师语言美---无时不体现着美,“美”字贯穿始终。

  二、巧用媒体、道具,激发兴趣

  电脑多媒体教学由于它的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学反思《《小蜻蜓》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挖掘课件的优势,把知识、音响、动画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三拍子节奏旋律,我准备制作小蜻蜓随三拍子音乐在美丽的田野上空捉蚊飞舞的动画,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感受音乐的节奏,解决了学习的重难点;在感受音高这一环节,我准备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把音的高低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的体态语言相融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表现小蜻蜓,制作许多非常精致的小蜻蜓头饰,让学生充分感受表演的逼真和表演的乐趣。

  三、破除常规,学唱歌曲

  传统的新歌教学模式,势必造成课堂气氛的乏味。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模式,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歌曲教学的深度,体用图谱游戏,既简单明了形象地点出了歌曲的结构,又让学生在“蜻蜓飞舞”的游戏中学会歌曲,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热情、积极参与,从而很好地体现学生主体自主参与的教学理念。

  四、拓展教材,想象模仿

  学生学习音乐创作常常从模仿入手,模仿是音乐创作的必经之路。注意提示学生说出小蜻蜓的身体特征,让学生模仿小蜻蜓飞舞时的舞姿,想象小蜻蜓捉蚊虫时勇敢、勤快的样子,并鼓励学生自编与众不同的动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模仿力,激发学生的编创激情。

  《小蜻蜓》教学反思4

  《小蜻蜓》是一首抒情优美的儿童歌曲。四三拍子,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起伏的旋律,诉说了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通过歌曲告诉学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让儿童们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歌曲短小简练,旋律平稳舒展,节奏上也大致相同,所以我采用的是从节奏方面入手这首歌,但是整节下来还是发现了许多问题。

  一、节奏方面

  一年级的学生还小,节奏感不是特别好,所以我把歌曲的四句分别拿出来练习节奏。有的学生一直是一个节奏,有的学生节奏说对了手没拍对,还有的学生干脆手嘴对不上…面对这些问题,我不得不一遍遍的示范,一遍遍的练习,既耽误了时间,又枯燥无味,学生很快就没有了兴趣。

  其实这首歌并没有太多的难点,也就只有一句“不吃菜”和之前的节奏不一样,我应该直接练习这句的节奏,然后听歌就行了。但是我把每一句的节奏都练了,所以听歌晚了。这说明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备好,没有预设好,我应该把所有能想得到的问题都想到,这样才会把握住课堂的节奏。

  二、演唱方面

  在经过多次磨课中,我向于红蓉老师学了一招,演唱时由不发声到悄悄唱再到大声唱。但是到了第三步大声唱时,把我吓了一跳:有几个学生扯着嗓子喊…为什么于老师的课没有出现的问题,我的课堂出现了?

  三、伴奏方面

  影响课堂质量和学生演唱的情绪,基本功亟待提升。

  四、评价语言

  可能是因为马老师听课我太兴奋了,以致每次评价我都重复学生说过的话,而且自己一点意识都没有,马老师支招:评价语言不一定是有声的,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工作快一年半了,虽然学校只有我一个音乐老师,但是我们综合组的老师都非常认真的帮我备课、评课,给我的教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谢我亲爱的同事们,更感谢马老师不辞辛苦的一次次听课、评课,给我更多的专业上的指点,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感谢给与我帮助的所有老师,我一定继续努力,向更高一层楼迈进!

  《小蜻蜓》教学反思5

  《小蜻蜓旅行记》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教学《小蜻蜓旅行记》一课时,我发现课文中第二、第三小节段式一样,都对蝴蝶飞到某个地方看见某个场景进行详细描写,于是我就归纳了这两小节的写法,设计了一个句式:“小蜻蜓飞过——(哪里),看见——————(谁在干什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这句话说完.

  任务提出后,学生就饶有兴致地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然后在小组中分别进行了交流。由于文章内容本身比较浅显,句式的提出也源自于课文,所以学生比较容易的进行了补充和概括。也就是说,通过完成句式,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接着,根据课文第四节对蜻蜓飞过之处是简略描写的,这里就有了可以发挥的空间,此时让学生充分想象,再次运用这个句式进行说话练习,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并且句式在两次运用中,其功效也得到了最大化。

  因此,我觉得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以点带面,适时适地地渗透一些的方法,以简单的句式训练这把金钥匙,引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并且进行说话的训练,可以不露痕迹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会读、会说,继而逐步会写。

  《小蜻蜓》教学反思6

  今天是一年级的家长开放日,选择上了一节《小蜻蜓》,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以小蜻蜓的形象为导入,首先用谜语导入,让学生了解蜻蜓的形状和特征,然后在演唱过程中让学生模仿小蜻蜓的动作来表演小蜻蜓,让学生感受歌曲的三拍子的特点。

  在聆听的过程中,有同学已经开始跟着唱,其实孩子们是喜欢音乐的,他们能够听出音乐是喜是忧,小蜻蜓的柔美,让孩子们想要唱一唱,但出现了节奏错误,因为之前学习的歌曲节奏都比较欢快,节奏感强,遇到这种节奏缓慢的歌曲,就会出现问题,我让孩子们用拍手和拍肩的表示强弱弱的三拍子,再来演唱,效果就好很多,反思:没有方法,学生就没有学习的目的性。在解决问题时就要指向明确。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让学生走进音乐,让音乐走入学生生活。

  对于本课的难点学生掌握较好,开始有个别同学会把“不吃菜”这句中的“不”唱两拍,把“吃”唱一拍,但到后来基本上都能唱对了,学生对于今天的歌曲不仅学得快,而且在表演唱的时候学生也很投入,只是因时间不够没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台展示。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我们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审美的愉悦,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动。让音乐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好的一部分。

【《小蜻蜓》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关文章:

1.《小蜻蜓》教学反思

2.小蜻蜓说课稿

3.《小蜻蜓》音乐教案

4.《称赞》教学反思精选

5.中班语言小蜻蜓教案

6.教学反思(精选12篇)

7.精选《初冬》教学课件反思

8.小学体育教学反思精选

9.教学教学反思

上一篇:《牛奶的变化》教学反思 下一篇:《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