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量体重》教学反思

2021-06-25 教学反思

  篇一:量体重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尽管四年级的孩子还很小,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他们不是一张白纸。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只是要深挖教材和教参,还要掌握好学生的实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从教材的编排上还没有涉及到退位减和进位加),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能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小数退位减和进位加法的计算。 钻研教参,让我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度”上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大块。一是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二是让学生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数学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吃透教材”又让我有哪些新的发现呢?主要有一点,我感觉课本上隐形出现的“小数的基本

  性质”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经常用到,但是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出现的却比较模糊,只是用智慧老爷爷的一句话引出,好像很不经意,但是这恰恰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问题。所以,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决定在教学中改变一下教材对于知识的呈现次序,在课的引入阶段,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商品标签,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难点,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为后续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扫清了障碍。这样让学生就迅速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 其实,现在我们要上好一节示范课,不管是课最终上得是否成功或是对得起每一位前来听课的老师和领导,课前的准备谁都少不了。

  2 这好那也好,叫人眼花缭乱,犹犹豫豫,举棋不定,究竟选择哪种引入更好一些呢?究竟设计怎样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关键呢?究竟选择怎样的练习设计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呢? 当然,浏览归浏览,借鉴归借鉴,我知道,自己教学这么多年,总不能什么都

  去原原本本地照搬别人的吧?别人的好的,可以拿来,学一两点,就像课伊始对于“小数的基本性质”的突出和突破,单纯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角度来讲,应该说是这样的引入挺不错的,因为本节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退位减和进位加,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要用这样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的确很难的,所以我选择了身边的商品标签,借助商品标签的花花绿绿和丰富多彩,这样的引入应该说是学生所容易接受和喜闻乐见的。但是,对于别人的东西我并没有完全照搬来用,比如说,更多的课例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探究分得很细,引导的也很细,我觉得那样做原本也可以的,可是一想到我们的教学新模式是“引导探究,自主学习”,我感觉引导尽可能应该少一点,对于学生应该放得尽可能开一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所以,在教学的第二个大的环节时,由于已经出现了两道利用退位减来进行的计算,而学生在没有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时,课本就编排了“试一试”的第一题三道退位减和进位加的计算,我就感觉这

  样的编排不够合理,所以我还是选择了把“试一试”第二题的内容提前呈现,由于有了一定的情境,引出“进位加”并让学生探究“进位加”这一成为可能。 另外,我需要提出的两点是:有时候,我感觉我们的讨论交流有问题,为什么不让学生先静静地自己动脑想一想,而一下子就让学生在老师提出要求之后就大声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呢?就算是天才,就算是学生的才思实在敏捷,也不可能不略加思索吧?所以,我想把学生的讨论交流立足于先是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然后适时地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让他们的发现更有个性和新意,我眼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更有利于创新和创造。在这节课上,在呈现了商品标签的图片后,我就有意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观察和发现,让他们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发现进行简单的交流,继而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点。还有一点,就是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挑战性,在这节课上,特别是在“森林医生”这一教学环节中,我

  的设计是

  3 让男同学选出女同学的代表,让女同学选出男同学的代表,然后再挑选出代表老师的同学来进行板演,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极具挑战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上本节课的时候,在我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种意识:教学中尽可能关注学困生,晒一晒学困生身上的问题,这也是大多数同学所感兴趣的,只是在“森林医生”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由于刘艳的慷慨,选出的女同学的代表本身就很强,当时我担心女同学也会投桃报李,选出男同学中的高手进行挑战,这样就会让我的计划落空,于是,在推进男同学代表的时候,我挑选了向来问题比较多的冯智,还为了弥补刘艳的选择所带来的“生成”,我在选择代表老师比赛的人选时我找的是张强,结果挑战意味有了,可是,这几名同学在这节课上的表现的确很给力,他们无一例外地把题全做对了。 对于学生,教材和教参有了这样的理解和准备,我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我感觉我们这些

  篇二:四年量体重教学反思

  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发。本节课中,我将教材上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刚刚经历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很轻松地掌握了小数的退位减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三:北师大_四年级下一单元《量体重》教学设计与反思

  《量体重》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单元P16-17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结合问题情境,掌握小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清楚本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作10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开火车(17页第1题口算)

  1.5-0.5 2.1+0.6 0.8+0.6

  0.96-0.7 0.8+1.2 0.36+0.64 1-0.9

  【教学反思:课件出示口算题后,应先在学生将答案写在纸上,再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答案,进行判断订正。给口算计算能力稍弱,反应较慢的学生更多的空间缓冲,保证学生人人都有效参与进来】

  2、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就是?---量体重。 可是那天做练习题的时候,好多同学都不知道自己的体重叻。今天淘气他们就正在量体重,咱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亮亮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解决问题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追问: 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学反思:当学生说到“用淘气的45.2千克减去丁丁的33.4千克”时,老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无形中巩固、强化学生学会准确地去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师:都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口算,竖式计算)

  我们昨天才学了小数竖式计算,计算法则是什么?

  ① 自主尝试计算并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②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从末位减起。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2)丁丁比亮亮轻多少千克?

  ①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遇到问题了,整数没有小数部分,怎么办呀?

  生:把38写成38.0

  点拨:把38写成38.0你的根据是什么?(这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展示错例

  ③引导学生评价,说计算过程,师再板演

  【教学反思:在引出小数性质环节,一定要强调‘小数末尾’,让生齐读 ‘小数的性质’,加深印象和理解,若遇到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时可以再举例验证,比如生活中超市将物品标价4元写为——4.00元,在小数末尾添了2个0;前面口算中1.5-0.5=1.0——而实际中同学们都会回答(转载于:量体重教学反思)1,去掉小数末尾的0】

  5.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小数的性质。

  考考你: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17页第5题)

  8.10 15.00 30.070 0.090 600

  【教学反思:在处理第5题时,除了让学生来判断外,如果让学生动手将可以去掉的0直接划掉,将理论认知付诸于实际,印象会更深刻,理解更深入】

  6.尝试做:P16第一题。看谁算得最准确。

  8.25 7.3 10

  +1.55 -2.25 - 2.45

  ——— ——— ———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如果被减数的小数末尾位数不够,可以添0再减。百分位不够减要从十分位退1作10,在百分位上加10再减.

  (3)遇到整数减小数时,要看减数是几位小数,如果减数是一位小数,那就把整数改写成一位小数再计算;如果减数是两位小数,那就把整数改写成两位小数再计算。

  【教学反思:我在第3个竖式,10-2.45的处理上不太得当。10改写成10.00之后再去减2.45,百分位不够减,先向十分位借1,然十分位不够,就再向各位借1,个位也不够再向十位借1.在这个环节上,个别学生可能极易出错。所以,在学生交流阐明算理后,老师应该进行一个归纳提示“当末尾某一位不够减时,就向前一位借,直到接到为止。而0头上有点的话,直接当9去减”】

  7.课堂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把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在本位加十再减;

  (3)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 点上小数点。

  (4)去掉小数末尾的0

  “齐,算,点,去”

  三、实际运用,巩固方法.

  1、森林医生P17第4题(注意提示学生,不能改变小数原来的大小,即不能移动小数点)

  2、实际应用

  P17页第3题 , 第5题

  四、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页第2题 竖式计算 P17

  篇四: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量体重》教学反思

  “引导探究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示范课

  《量体重》教学反思

  苟世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尽管四年级的孩子还很小,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他们不是一张白纸。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只是要深挖教材和教参,还要掌握好学生的实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从教材的编排上还没有涉及到退位减和进位加),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能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小数退位减和进位加法的计算。

  钻研教参,让我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度”上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大块。一是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二是让学生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数学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吃透教材”又让我有哪些新的发现呢?主要有一点,我感觉课本上隐形出现的“小数的基本性质”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经常用到,但是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出现的却比较模糊,只是用智慧老爷爷的一句话引出,好像很不经意,但是这恰恰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问题。所以,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决定在教学中改变一下教材对于知识的呈现次序,在课的引入阶段,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商品标签,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难点,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为后续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扫清了障碍。这样让学生就迅速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

  其实,现在我们要上好一节示范课,不管是课最终上得是否成功或是对得起每一位前来听课的老师和领导,课前的准备谁都少不了。就拿我上这一节课来说吧,应该说两周前我就已经着手备课了,说是两周前一点都不夸张。这两周来,我搜集了网上有的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系的大量的资料进行了浏览,一边保存下了自己感觉与我上课有关的资料以备后用。我并没有急于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源梳理成教案,我是希望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掌握一下之后再确定自己的教学。

  网上的东西的确有很多,给人的'印象是琳琅满目,良莠不分,总觉得人家的

  这好那也好,叫人眼花缭乱,犹犹豫豫,举棋不定,究竟选择哪种引入更好一些呢?究竟设计怎样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关键呢?究竟选择怎样的练习设计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呢?

  当然,浏览归浏览,借鉴归借鉴,我知道,自己教学这么多年,总不能什么都去原原本本地照搬别人的吧?别人的好的,可以拿来,学一两点,就像课伊始对于“小数的基本性质”的突出和突破,单纯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角度来讲,应该说是这样的引入挺不错的,因为本节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退位减和进位加,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要用这样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的确很难的,所以我选择了身边的商品标签,借助商品标签的花花绿绿和丰富多彩,这样的引入应该说是学生所容易接受和喜闻乐见的。但是,对于别人的东西我并没有完全照搬来用,比如说,更多的课例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探究分得很细,引导的也很细,我觉得那样做原本也可以的,可是一想到我们的教学新模式是“引导探究,自主学习”,我感觉引导尽可能应该少一点,对于学生应该放得尽可能开一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所以,在教学的第二个大的环节时,由于已经出现了两道利用退位减来进行的计算,而学生在没有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时,课本就编排了“试一试”的第一题三道退位减和进位加的计算,我就感觉这样的编排不够合理,所以我还是选择了把“试一试”第二题的内容提前呈现,由于有了一定的情境,引出“进位加”并让学生探究“进位加”这一成为可能。

  另外,我需要提出的两点是:有时候,我感觉我们的讨论交流有问题,为什么不让学生先静静地自己动脑想一想,而一下子就让学生在老师提出要求之后就大声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呢?就算是天才,就算是学生的才思实在敏捷,也不可能不略加思索吧?所以,我想把学生的讨论交流立足于先是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然后适时地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让他们的发现更有个性和新意,我眼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更有利于创新和创造。在这节课上,在呈现了商品标签的图片后,我就有意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观察和发现,让他们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发现进行简单的交流,继而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点。还有一点,就是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挑战性,在这节课上,特别是在“森林医生”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的设计是

  让男同学选出女同学的代表,让女同学选出男同学的代表,然后再挑选出代表老师的同学来进行板演,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极具挑战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上本节课的时候,在我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种意识:教学中尽可能关注学困生,晒一晒学困生身上的问题,这也是大多数同学所感兴趣的,只是在“森林医生”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由于冯春华的慷慨,选出的女同学的代表本身就很强,当时我担心女同学也会投桃报李,选出男同学中的高手进行挑战,这样就会让我的计划落空,于是,在推进男同学代表的时候,我挑选了向来问题比较多的徐鸿印,还为了弥补冯春华的选择所带来的“生成”,我在选择代表老师比赛的人选时我找的是张任盈,结果挑战意味有了,可是,这几名同学在这节课上的表现的确很给力,他们无一例外地把题全做对了。

  对于学生,教材和教参有了这样的理解和准备,我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足之处:

  一、在这节课上我感觉有些教学不够严密,例如,利用标签让学生了解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检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时,完全可以继续用标签上的数据来进行练习,当时由于时间的关系,自己想通过下一个环节来进行,可是,转念一想,这么好的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实在可惜,所以回过头来又进行练习显得有些太随意,这一点的处理当时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

  二、在本节课上,学生的合作交流显得很不够,本来在学生进行了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之后完全可以进行一定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就算是交流一下各自积累的经验吧,可是,在课堂上,自己又感觉这里的设计有点勉强,就这样省略。下课之后,自己总感觉这节课上少了点什么的一样,就是缺少了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

  是的,我感觉我们这些第一线的老师,现在至少应该有一种潜意识:备自己能上的课,上有自己特色的课。

  篇五:《吨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翁学进 2010.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 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第(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做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或说出几个主要的就行.

  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差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第(3)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便可.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5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是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学段有关质量单位的学习的总结与系统化的一部分内容。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重1吨的物体大约有多重,建立吨的观念。并且掌握吨与千克间的进率关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对吨产生兴趣,首先从生活入手从他们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出吨这个质量单位。并以吨的自我介绍引入吨的概念,这样既不显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向他们初步介绍吨的知识。明白计量大宗物品和质量较重的物体时可以用吨做单位。

  教学中运用实物体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1吨很重,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观察以及听别的同学说得到了1吨很重的结论。体验中还应该再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到1吨很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形象的1吨的概念及形象。这样便于孩子建立1吨的概念,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在教学中此处体验比较仓促,没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而且也没有切实为孩子更好地去体验1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还应进行分组体验,采用多种体验方式。

  后面的图示,没有充分利用,只是让孩子走马观花,重在了计算上,成了机械性的练习。其实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图示,帮孩子们把1吨的概念由形象转化为抽象化,再通过图示将1吨转化为形象的事物,帮孩子在头脑和思维过程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吨的概念。学生们才会真正明白吨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应用它。

  在吨与千克的换算过程中,用了很多时间去处理。这里挤了很多前面体验的时间,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体会到了吨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换算基础,这里的换算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问题了。而在这节课中,孩子们更多的还是机械性的、抽象的计算,没能充分联系实践和体验。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让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诠释,老师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课文《量体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量体重》教学反思01-07

北师大版数学《量体重》的教学反思01-07

《书包的体重》教学反思07-12

《量一量》教学反思05-17

量一量的教学反思06-10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08-03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07-01

教学反思:《物质的量》06-26

常见的量教学反思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