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对自己周围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身体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许多测量和估计的内容,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培养估测意识,提高实际测量的能力。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对“米”和“厘米”有初步的感知,知道“米”和“厘米”是常见的长度单位,也知道了“1米”和“1厘米”大约有多长。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只是作为一个概念停留在头脑中,并没有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物体的长度的估测,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有一定困难。
学生学习的空间更为广阔,学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很显然,本节课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具备强有力的教学组织和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在课的安排上,我的教学活动显得有点杂乱,没有秩序,我觉得这节课自己上得很失败。
可能本节课的教学完全可以打破以往的在教室里上课,但由于空间的有限以及担心自己没有这个能力组织管理好学生,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大范围的测量,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的课桌,书本,文具盒,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在教室里面进行测量。
首先让全体学生用打手势的方式比划1米的长度,虽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再次巩固,把1米的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对1米的表象进一步进行理解,为接下来的估计课桌的长度、测步长奠定基础,同时也积累一定的经验,原本这些过程都是可以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如何分工,并实现估计方法的多样化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只是将孩子的测量过程局限于教室甚至是课桌上的用具进行测量。
虽然很乱,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可能是我在预设学生学习能力方面,还是低估了他们,经过一场虽然混乱,但是个个都很认真的场面来看,孩子们掌握估计物体长度的方法还是有进步的,而且他们也学会了如何比较准确地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聪明能干的孩子可以用他们原先已有的经验很快地表示出物体测量出来的长度,也愿意去克服困难。
这节课给我的感受是,我应该多利用时间让学生去感受、体验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不能急于让学生进行测量,而是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个物体大约有多长?有多高?然后再实际量一量,最后,还要在小组里比一比,看谁估计得与实际结果最接近,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估测意识才能得到提高。
此外,我在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方面还有待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当同桌共同量完课桌的长度后,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汇报结果,而是要让学生多说“你的同桌表现怎么样?”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合作、我们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合作的过程。又如:合作结束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你认为你们小组合作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足?你从中有什么收获?通过这样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
总之,这节课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教数学,而是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 相关推荐
【数学一年下册《估一估量一量》优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估一估量一量04-07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优秀01-31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03-28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1-05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7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07-18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2-27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7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04-16
《估一估找一找》一年级数学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