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捕捉图中的信息,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摆小棒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能区别两种算式在算法上的区别。
在观察主题图时,学生对于第一个小朋友提出的“还剩多少元?”的问题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对于第二个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钱买一个娃娃还差多少钱?”的问题,一小部分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还差多少元”说明什么钱比什么钱多?学生很快领悟:买东西需要的钱比身上带的钱多,
(2)要求还差多少钱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直接把两道算式呈现在现实面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完后自己说说怎样算,再把自己的算法与同桌交流。在反馈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得也很到位:算35减2等于几,先从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5减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减20等于几,先从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30减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说的多好!会这样说的学生很多,这得益于我们在前面做计算练习时要求学生除了会算,还要把自己的算法与家长交流。
学生对两种算式的计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彻,接下来将两种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就水到渠成了,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两位数减一位数是从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从十位上减。除此之外,我还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在老师的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逐步规范,概括出两位是加减一位数都是从个位上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是从十位上算。
本节课不仅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以及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
低年级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注重用游戏,活动、操作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了《位置》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考虑到学生在学前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通过学生的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加深对位置的理解,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生活魅力。而且在这一单元后,设计了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让学生上下楼梯、猜一猜我在哪里、看看他跑了第几名……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操作等等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情感体验积极,都像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和老师分享,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甚至个别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还需适时点拨、提醒、帮助他们,但在课堂上
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注意不到,因此在提倡个体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今天,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体验左与右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不必强行要求左右手分开来体会,只要学生感知到即可。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2)数一数。
(3)说一说。
(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再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3、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
(2)想一想。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 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变成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是一节期末总复习的教学,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情景创设。
因为复习很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什么兴趣,如果学生没什么学习的兴趣,那课堂教学很可能就会成为无效的教学,更别提什么优效的教学了,所以我觉得复习课更应该关注学习情景的创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告诉他们我给他们带来了精美的“数学智慧大门”的图片,可要看到它就要获取5把金钥匙。这样学生一下子投入到了课堂学习中来。
2、落实双基,关注发展。
落实双基,就是在课堂中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使复习有“深度”即:复习横向要全面,纵向要透彻。教学中复习了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几何图形的认识等知识。教学中也采用不同练习题类型如填空题、口算题、笔算题、分析改错题、加减法应用题、提问题并解答问题、文字题等。教学中采用了“算一算”,“猜一猜”、等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落实双基的同时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
3、习题设计具有灵活性、整体性和开放性。
如“猜数”一题的设计就使学生思维灵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到了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数形结合”一题的设计是在基本练习题基础上稍作变化的习题,是具有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做到有层次,有坡度,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认识、区分几种图形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辨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碰撞的过程,引领学会学生数学思索,渗透了数学思想,达到“一题多用”的效果,使习题的设计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
总之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做到了融会贯通。
课后也发现了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在辨析改正错题时,学生自我归纳总结错点后老师应该归纳,要用既简练又符合学生记忆的数学语言如:进位不加,退位没减,数位不对齐,加减不分等来进行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记忆。
思索探讨的问题是:
1、复习课中如何处理知识回顾和课堂归纳总结?
2、怎样使知识回顾具有实效性?
3、怎样的知识回顾才能利于构建学生自我知识系统中的“知识链”,而不是短期的知识“独立体”?
4、有时可不可以不进行知识回顾,就如这节课“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如果让学生回顾,能回顾什么呢?假如回顾出口算和笔算的几种情况,是不是不如让学生能灵活进行口算和笔算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6
《认识上下》这一知识点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节课的重点是会用“上下”完整地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的相对性。难点是摆在中间的物体,如何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即某某在谁的上面,又在谁的下面。
在课堂教学中,先是两只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树上的松鼠,地上的兔,描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再教学三只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树顶上飞来了一只小鸟,训练学生完整地描述小鸟在谁和谁的上面,兔在谁和谁的下面,同时说清松鼠既在谁的上面,又在谁的下面。最后出示四只动物让学生同桌互相交流。特别提醒学生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面,谁在下面,应该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本节课我还注重了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上、下,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说得非常好。我又利用身边的素材,让孩子用文具盒、橡皮、铅笔和数学书进行物体的位置关系的交流,并组织我说你做的游戏加深理解,效果也不错。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状态比较好,数学语言准确,教学目标达到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7
核心提示: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列出的算式才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让学生说说哪几题算起来很容易,算一算,为什么另外几题算起来比较难,得出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减法,不仅揭示了课题,而且复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区别,知道了退位减法的难点,为什么不容易算,因为个位不够减.
在30-7=计算过程中学生有下面几种算法:(1)利用数的组成30-7=23,把30分成20和10,先算10-7=3,再算20+3=23 ;(2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出的小棒再写出算式的方法教学,,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到黑板讲解,我在讲评加强理解,巩固算法会更好。3)利用计数器演示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当十,加强理解,(4)竖式计算,对于数位的理解,孩子们可以说都会,整十数减一位数。
有了第一道题的铺垫我让学生尝试25-8这道题,几分钟过去,我巡视了全班独立学习的'情况后,回到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下两道算式:
25-8=17 25-8=23
“同一个算式,在我们同学中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两个不同的结果?你认为哪个对?请同桌学生讨论:看看这两种计算结果的正误,对的要说出,错的要找出错因。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如果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该怎么算?孩子们都认为25-8=17是正确,第二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甚至学生当减数个位不够减时,居然倒过来减,对于减法的意义理解不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课堂上老师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更要注重后进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群孩子的身上,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争取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8
1.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退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计算课是使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的内容,课的开始我先设计了一些8、7加几的口算以及十几减9的口算,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再通过摆小棒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将十几减9的方法运用到十几减8、7。对于15-5=10,10-3=7这种“平十”法,学生采用的较少,说明学生有意识的将算法优化,内化为自己的方法。
2.过分强调“相加算减”,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多数用的都是“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①教材中虽然多处提到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但直到本单元的结束,在潜移默化中要求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这个度?②当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其他的方法是否要传授个孩子?采用何种方式?③“想加算减”的方法真的是最优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9
教学连加、连减前,我与邵丽、冯丽两位老师商量,学生计算第一步时,要不要在两个数之间画上一横线,在横线下写出第一步的得数(即以3+5+1= 的形式),再计算。商量的结果是按以上的格式书写、计算,这样做的优点是:
1、有助于学生理清计算顺序;
2、对后进生有所帮助;
3、书写工整。
带着这些优点我走进了课堂,并把这些优点极力介绍给小朋友。作业时,钱烨问:“老师,会算的`也要画横线吗?”我说:“会算的也要画,等你们熟练了以后就可以不画了。”他低下头做起作业,过了一会儿,他又问:“老师,会算的可不可以不画横线?”一定是小家伙嫌画横线太麻烦了,我问:“你会算,算给老师看看。”“2+5+3=10”他脱口而出,“你是怎么算的?”“2+3=5再加5就是10。”他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使计算变得简便了,我能说他不会算吗?他不但会计算,而且方法巧妙,我还有必要让他画横线计算吗?让他画横线写得数不是禁锢了他的思维吗?于是,我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有好的方法计算,可以不画横线,但要保证不错。”季亚男是我班最差的一个学生,他连数手指都不会,计算连加、连减时是在我身边完成的,我看到他完成第一步写上得数后,又一个一个的数着手指,真着急,我说:“你也可以不画横线了,连着一起数手指。”速度明显的快了许多。画横线再写上得数,对于优等生来说没什么影响,可对于差生来说,影响就大了,写得数得用手,得打断他的思维,做第二步时又得重拾起先前的思维,速度明显打折扣。 基于以上两种情况,我对画横线写得数作了这样的规定:如果你一下子得不到最后的结果,你可以画横线慢慢算,这种方法可以巩固正确的计算顺序。依靠手指完成作业的可以不画横线。作为教师不能因为要学生书写工整而禁锢学生的思维,也不能用书写格式禁锢学生的思维。我觉得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只要计算正确就是好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举行“六一”儿童节联欢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
图形的拼组是在既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如做风车的手工活动中,先让学生思考:风车应该怎么做?在做的过程中,纸的'形状每一步都会发生什么变化?带着这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讨论热烈,有的带着大家一起研究书中风车的制作步骤,并按要求动手折一折,有的则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制作,当风车一个个在他们的手中诞生时,他们兴奋异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平面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体验到了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索”这些课改中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练习三7——13题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丰富了主题情境的内涵。
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猫观金鱼图”更具开放性,学习素材更为丰富,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题13-6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2.准确把握了“算法多样化”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即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来供大家探讨;“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即在多种方法呈现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方法。简言之,“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3
这个学期,学校让每个老师上一堂和谐有效的过关课,本周四我上了一堂数学过关课,上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好玩的分扣子,这节课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一、校领导和科组成员的指导让我更真实的认识到自己的课堂。
《分扣子》这节课教学结束后,我有很多感想,收获颇多,感触很深,在校领导的指导和数学组的集体讨论后,整体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结出来,为以后教学积累经验。
1、本节课中我以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设计了本节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始终在玩中学,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课堂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孩子在课堂上科学直观的操作,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套学具(用信封装好的扣子),丰富孩子的直观印象。
4、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激励性评价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始终在老师的赞美和肯定中去学习,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更乐于学,更主动学,更积极的表现自我。
二、同事语录,点亮我的教学之路。
在本节课中,我始终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发现,总结经验,灵活运用。并从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但由于初次执教综合实践课,经验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本次教学并非很成功,存在着许多不足,对此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以便于在下次综合实践课中能够有良好的改进。
1、在引入课堂的时候应鼓励孩子用多种方法来分类,分完了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当分类的标准不同时,其结果怎样,为下面的课堂总结做铺垫。
2、在同学小组交流时,应引导学生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观点,多引导,多引领。
3、在课堂的设计时,应设计得多元化,当学生提出超出课本知识时,老师要及时的给孩子正确的标准和引领,课堂既要满足优生的需求,又要照顾到全班的整体情况。
4、自己再设计一套扣子的教具,让学生到黑板去展示,有投影仪的话,利用投影仪展示孩子们的不同分法。
这次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在校领导的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受益匪浅,感觉自己在教。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4
这部分教材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准确描述数之间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比较,学会由观察情境图比较转化为数的比较。这部分教材在传统数学教科书里没有的,我们在教学时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一开始,我让学生同桌两人比高矮,让学生说说你比同桌怎么样,同桌比你怎么样?然后让一个学生和我比,学生觉得好奇,有趣,乐意表现自己,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比高矮的基础上,利用书上红金鱼78、花金鱼15和黑金鱼10,比多少的有趣情境,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主动迁移,轻松自然地学习用“少一些,多一些”描述两数关系,同时学生还会在已有的知识上,由图意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使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得到了升华。接下来,我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体会少得多、多得多,然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比较。最后学习完新知识后,我让学生想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你所观察到的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学生兴趣盎然,话题一下子就像放水地闸门,滔滔不绝地说开了,他们说得那么地正确和有序,令我兴奋、惊奇。
对于课后练习,让学生完成做一做题时,很轻松地就完成了而且还说得很棒!其实,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利用已学的知识说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掌握得比较好,个别学生还有待于课后辅导。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5
一、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于是设计提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学生都很自豪地回答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认识哪些?还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学生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刻予以肯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
2、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学生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理解与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三、换币游戏
这是认识了进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环节,也是买东西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针对难点,我在学生知道了1元=10角后,创设故事情境,安排了1元钱的不同组成情况的练习。几张5角就是1元?5张几角才是1元?通过这个练习,为后面棒棒糖5角钱怎样付打好一定的基础。学生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理解与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四、模拟购物活动
既然认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后的环节我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买东西。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反而是学生得心应手的一环节,也许是和实际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而使得有了共鸣。如:学生根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买1样,什么情况?买2样,又是怎样?买3 样,1元钱够吗?等通过深入挖掘这类问题,学生解决的很好,只有少数学生(缺乏买东西经验或是一些后进生)稍微有些困难,不过在讲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
在示范怎样进行买卖活动后,我便组织学生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游戏,最后要求营业员汇报卖掉了哪几样物品?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并数一数实际收取的钱,力求练得扎实。
当然教学中还有许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1、学生在认识人民币时对其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有购物经验但在支付方式上欠灵活。
2、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3、有一定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交流,互相整合意见学生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1-05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1-14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1-06
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学反思01-03
数学下册《长度比较》教学反思01-05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统计》04-07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16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07-14
左右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