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授课之后,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闪光点、失误点、发展点和疑惑点记录在案,将自己的教学预设与目标达成相对照,分享了它是谁的宝宝的教学反思及教案给大家借鉴!
《它是谁的宝宝》教学反思
由于领域缺失,这个科学活动《它是谁的宝宝》选材来自于我们的老一套渗透式领域的书籍。在活动的准备中,我选择了网络资源下载了课件,丰富幼儿的直观知识,另外也准备了操作图片,能帮助幼儿更加关注小蜻蜓、蚕宝宝等小动物与妈妈之间的联系,相应的过程也作了一定的调整。
本次的科学活动偏向于知识性的,探索的部分比较少。但是让小朋友认识不同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这样的内容本身能够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所以整节课孩子们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兴致也相对很高。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为:
1.了解不同动物宝宝与妈妈在外形上的不同。
2.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区别动物宝宝和妈妈的异同特征。
3.增进对动物宝宝和妈妈的探索兴趣。
相对来说目标1还不够具体,我应该将多媒体课件里涉及到的小动物提出来,重点让小朋友观察几种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这样会更加有效。在目标2达成方面我采取的'策略主要是让幼儿观察比较、谈话,这个方面引导得相对比较具体、细化。目标3则是在目标1、2的基础上建立的情感目标,有所改动。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1.目标的达成度高,在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连一连、送一送的过程当中孩子们认识了几种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并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匹配。
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整节课老师给孩子们创设了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孩子充分观察与交流的机会。
不足之处:应该在准备过程中对整体活动的把握更加全面一些,事先要了解孩子们的接受水平,不必一个活动输入过多的信息量给幼儿,反会带来负面效应。
它是谁的宝宝教案
活动目标:
1.观察并发现动物宝宝与动物妈妈的异同。
2.对动物的外形特征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学图片:《它是谁的宝宝》。
2.教学挂图:《动物的宝宝》。
活动重点与难点:
观察、发现动物宝宝和动物妈妈的异同,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审美元素:
1.通过观察动物宝宝与动物妈妈的异同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动物的形态美。
2.小动物是从哪儿来的呢?自然界中,动物的出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通过老师的介绍,激发幼儿对这些奇妙现象的兴趣,以及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愿望。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图片:《它是谁的宝宝》,并引导幼儿对应观察。
师: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宝宝吗?它们是谁?
师:你们知道这些动物宝宝的妈妈是谁吗?
2.引导幼儿比较动物宝宝与动物妈妈的异同。
师:动物宝宝和它的妈妈长得一样吗?哪些宝宝和妈妈有一些相似?(如:鸡、鸭等。)
师:动物宝宝还有什么地方是和妈妈不一样的?(从动物的体态、身材进行区分。)
师小结:刚才,我们看了一些动物宝宝和妈妈的图片。知道了鸡、鸭、鹅、蛇、乌龟都是妈妈生下蛋并孵出宝宝的,它们和妈妈的样子是差不多的,而且名字也是一样的。
3.出示教学挂图《动物的宝宝》,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观察蝴蝶和青蛙与其宝宝的区别。
师:蝴蝶宝宝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叫什么名字?怎么长大了变成了蝴蝶的样子呢?(回忆蝴蝶的生长过程:毛毛虫—茧—蝴蝶。)
师:还有哪些动物小时候也和妈妈不一样?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长大了有什么变化?我们把它叫什么?(小蝌蚪—青蛙)
师小结:动物宝宝小蝌蚪和毛毛虫,它们的样子和自己的妈妈一点都不像,而且名字也不一样,但是,它们长大以后就和妈妈一模一样了。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宝宝和它们的妈妈,知道了有些动物宝宝的样子是和妈妈差不多的,名字也是一样的。有些动物宝宝不仅样子和妈妈不一样,而且名字也不同。看来,大自然的奥秘可真多呀!下一次,老师再带你们认识更多的小动物,探索更多的奥秘。好吗?
【它是谁的宝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它是谁》教学设计06-22
中班科学活动:它是谁的宝宝09-16
它是谁的宝宝科学教案中班09-25
小班科学它是谁的宝宝教案04-11
《它是谁的宝宝》中班科学教案11-12
《它是谁的宝宝》中班科学课教案12-08
《猜猜它是谁》说课稿07-09
《猜猜它是谁》说课稿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