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下面有哪些反思呢?请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麦哨教学反思1
一、课堂充满了活力
我以“麦哨”的呻声音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展开想像,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与田园之中。
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1.2和7.8段的想象、对比,既理解了词语又加深对麦哨声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通过给看到的画面质疑课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解决疑问自然地走近乡村孩子,理解乡村孩子那欢快、柔美的田园生活。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在《麦哨》一课中,陈老师成为亲切而又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读得有重点),读得有层次,以读激趣、以读悟情、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的突破口,并搭起一个有效地学习空间。再学习中重点词句品词想像,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位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情趣。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我们在提倡人文、感悟情感的同时,不能否定工具、忽视语文文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在《麦哨》一课中,我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如: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大家注意“和、应”的读音,作者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我在教学这修辞手法时进行句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讲排比句,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体验。课堂中我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田园风光的柔美时,联系《桂林山水》中的排比句学习。这些不仅渗透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还落实了知识点。板书也对文本起了提纲挈领的效果。
我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景物。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立足于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美的情境和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令人向往的乡村图,同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极富特色,如“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源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
四、注重读写结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定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灵。另外,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引入拓展阅读,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最后以一首小诗来感受学生的诗情画意。孩子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乡村风情和特色,这既是一次有意义的课堂练笔,又是对文本的丰厚。
麦哨教学反思2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乡下人家》、《牧场之 国》、《古诗词三首》三篇有关乡村生活的课文。上这堂课前,布置学生结合综合学习的`任务,收集田园风光的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我以麦哨为引子导入课文,介绍了麦哨的做法,让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找出描写麦哨的段落。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 “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让他们体会当时的情景,切身感受乡村生活的美感。
吸取自己以前教学中,让学生朗读不足的缺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始终提醒自己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麦哨教学反思3
朗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基本功之一。而朗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不断训练。怎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呢?请看《麦哨》的一个片段,老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农村美丽景色的句子之后,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但并非很投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调整了导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文字都读活了,演变成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我们来比一比,谁把文字读成的画面最美!
学生争先恐后地再次投入了对课文的朗读之中,个个摇头晃脑,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成美丽的画面”,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却激起了学生高涨的读书欲望。在琅琅书声中,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这有声的语言,又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渐渐地演变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从他们那无限憧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投入程度。“把文字读成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与思维火花的撞击中,产生共鸣效应,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把文字读成美丽的画面”,提醒着教师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促思,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形象的画面。这样,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引领学生读出文章的“味”来——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趣。减数分裂教学反思家乡的桥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哨》
麦哨教学反思4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文章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
教学中,我先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题。通过分别给“麦”“哨”组词,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麦哨”的意思。接着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学习1、2、7、8具体描写麦哨的段落,以读好“呜卟,呜卟”的麦哨场声为入口,引导抓住课文中“忽高忽低,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等词语体会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同时又通过回答第2、8段的问题引导学生一问一答朗读,达到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又在一问一答的朗读中体会课文问句的作用。最后在整体回归中欣赏课题《麦哨》,感受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感受结尾“传得很远很远……”的意味。但是课上下来,自我感觉学生没读够,没读好,也没说够,没说好,留下很多的遗憾。
麦哨教学反思5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麦哨教学反思6
《麦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力求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创设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诗意。
一、创设美的情境
在作家陈益先生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见过,也未必见过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没有生活体验,单纯靠纯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入情入境。
所以课始揭题时,我选用了一组乡村田园景色的图片,配上《茶园春色》的音乐播放,这样纯美的田园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令他们眼前一亮,带给他们一个全新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情感。
二、营造美的氛围
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创造了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教学中在游戏中吹响麦哨,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中懂得乡村孩子的麦哨声欢快、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悠远,绵长。并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为了让学生体会吹麦哨的欢快,柔美,我和孩子们一起吹响“呜卟,呜卟,呜……”
并拓展吹响以下三支麦哨:
麦哨1:“呜——卟,呜——卟……”
麦哨2:“呜卟——,呜卟——……”
麦哨3:“呜——卟——,呜——卟——……”
孩子们在欢快的吹响声音里体验到吹麦哨的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欢快,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的感觉和效果。
三、品味美的语言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设计了三个层次感悟,一是感悟田野的色彩美,先是通过圈画表示颜色的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想象画面,田野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二是感悟田野丰收美,找出表现丰收的语句,如:“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结出了秘密的嫰荚”“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让学生懂得田野奏响了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三是感悟语言美,描写田园的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好文章。最后让学生懂得作者描写的这几种作物生长都是有顺序的,写作的顺序不能颠倒,体会到一切作物都是在自然生长中,和谐有序。
四、读出美的境界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分组读、引读等,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通过朗读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对乡村孩子生活的自由自在、幸福快乐充满了向往。整节课,孩子们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我稍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使朗读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统一,同时这也是我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五、存在问题
在整堂课中,我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是乡间的游戏生活。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城里的孩子不同。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翻个跟头,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问到:你最喜欢哪个部分时,全部孩子中喜欢吹麦哨这部分的寥寥无几,问及原因是没见过麦哨。看来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麦哨教学反思7
《麦哨》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备课过程中,我先是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来看,觉得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所以在备课时,我是这么理解《麦哨》一文的.。作者陈益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向我们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但是,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仍有以下几点遗憾,感觉到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以促进自己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进步。遗憾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感觉理解上不够到位。 遗憾二:学生朗读能力还需要多指导。遗憾三:临场应变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和遗憾之处,才会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长和进步,就让我们在遗憾中学会反思,经受磨练才会不断铸造出教学中的完美!
麦哨教学反思8
《麦哨》一课的“突发”现象处理的较为得当,但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年龄特点,“捣乱”现象屡有发生,如何处理它,是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每当这时,我都思考:如何“蹲下来看学生”?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宽容学生!你对学生的宽容与理解,学生会一更大的积极进取回报老师。我们必须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来指导。
如何真正地做到宽容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真诚的态度接受不同类型的学生,冷静的面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而情绪稳定的教师能是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学研究再表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的状态最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辅导者,是思想的领路人,是活动中的好朋友作为音乐教师,应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大度的心态面对学生,运用教育机智,变“捣乱”为“教学资源”,借机营造出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音乐中发挥想象,去尽情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二)以民主与尊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做出的'反映是多元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感知新知识的同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体验,他们是那么具有灵性和思想。教师应允许、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体验,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创造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表现、创新,而不必担心他的回答是否会受到批评——无论他们的创造是多么幼稚和离奇。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然而,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时,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一种让人喜悦的情景!
(三)、疾风骤雨
春风化雨
教师的宽容,象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气氛比起疾风骤雨更见效。她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无拘无束,更好的发挥创造力。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
但是,也不能对其放任自流`任其胡闹,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度,需要教师能够用敏锐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恶作剧”的表象下是否是对知识的真正渴求。
麦哨教学反思9
每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都会陶醉在这份田园风情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第三次试教,我力求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创设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诗意。
一、创设美的情境
在作家陈益先生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见过,也未必见过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前两次试教够感觉孩子们没有生活体验,单纯靠纯美的文字不能使孩子披文入情。所以这次在上新课前,我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且设计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了解农村的风情风貌和农村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激发他们的情感。
在整堂课上,我以课文的主情景图作为背景,力求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文本内容,给孩子们展示五彩斑斓的田野图画,展示丰收在望的麦田图,以及丰满的麦穗的特写图。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激活了孩子们内心的美感,更为孩子们理解语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二、营造美的氛围
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想创造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此中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
我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读读、吹吹,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欣赏了田野优美、喜庆的丰收美景后,我这样说道: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你听——生读第一二自然段。在分享孩子们喝着天然的茅茅针的快乐时,我这样描述道:在这样悠闲的时刻,孩子们又吹起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抒发心灵的快乐。引导学生读七八自然段。整堂课从哨声起,又从哨声中结束,洋溢着浓郁的乡间生活情趣。
这样的设计将麦哨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不仅使我的课堂节奏首尾呼应,流畅舒缓,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麦哨声中就包含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包含着他们的笑声、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孩子们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品味美的语言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设计了三个层次。先是通过圈画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有的孩子说:田野里五彩缤纷。这儿还是红的,那儿就变成黄的了。还有的孩子说:田野像个魔术师,才短短几天就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了。接着抓排比句,享受田园丰收乐。最后重点品味麦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图来帮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出示了一株麦穗的特写图,问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一位孩子这样说道:我看到麦穗长大成人了,变得丰满了,它非常自豪。还有一位孩子说:麦秆直着腰托着麦穗,可是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它的腰呢。这不就是对“擎”字的感悟嘛,我立刻接道:是啊,句子中的“擎”字不就表达了麦子的自豪和献礼般的郑重。我又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微风拂过,麦穗轻轻晃动身子,你仿佛听到什么”,孩子有的说:我看到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像在向农民伯伯致谢呢。有的说:麦子穿上了金黄色的衣服,可开心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还有的说:丰收了,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收割吧。我这样点拨道:是啊,这齐刷刷的麦芒就是五线谱,这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像一个个音符,吹奏着欢快的丰收歌。让我们也来抒一首赞歌。孩子们纷纷举手,有声有色地读,有滋有味地品。在表达中,学生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学生入情入境、活跃而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智慧,语文课也就上出味来了。
四、编写美的生活
在整堂课中,我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是乡间的游戏生活。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我们的不同。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他们不需要陀螺,不需要纸牌,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或去河里游一圈,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所以让孩子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编写乡村孩子在草地上的游戏过程,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孩子们写的可优秀了。如有的孩子写道:割完草,孩子们立刻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起来。看二胖和铁蛋在摔跤呢。两人憋足了劲推着对方。看二胖的额头上冒出了一层密密的细汗,脸蛋涨得通红。妞妞在一旁快活得直拍手叫好。这练笔让孩子们参与生活,深刻感受乡下生活的特色,是一次极有意义的练笔,又丰厚了文本。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但是孩子们在读的效果上,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可却不能借助朗读表达出来,这真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点拨不够到位。其实当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却无法用朗读表达时,我就要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如何使朗读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统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麦哨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麦哨》的教案及反思。
2、自主读悟,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初步感知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的作用。
4、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
一、直接揭题,了解麦哨
1、同学们,在《乡下人家》我们欣赏了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在《牧场之国》我们见识了一个自由宁静的牧场王国。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刘益一起去领略美好的田园风光,一起感受舒畅惬意的田园生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麦哨)齐读课题。
2、师:麦哨是用麦秆做成的哨子,吹起来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乡村的孩子都很擅长用麦哨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这节课,让我们去聆听麦哨声吧!
二、初读课文,吹奏麦哨
1、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用横线划出描写麦哨的句子,多练几次。
3、出示: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呜卟,呜卟,呜……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1)你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麦哨带给你什么感觉?(欢快、柔美)
(2)课文中是用哪些词来形容麦哨声的呢?(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3)指名读、男生女生合作读4、学习写法。师: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写法相似,一二段在文章的开头,七八段在文章的结尾,这样的写法叫——(生:首尾呼应)仿佛让我们置身于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
三、精读课文,感受麦哨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这么欢快,这么柔美呢?让我们去田野湖畔欣赏一番,请你们自由读课文3—6小节,喜欢哪部分就多读几次,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生读并交流初步的感受。
版块一:让我们先去欣赏那儿的田野吧。1、指名生读句子2、读着读着,哪些色彩映入你的眼帘,请圈出来。
3、有了这些色彩的点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这不仅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还是一首丰收的赞歌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6、仿说句子:()的()谢了,结出了()的()。
7、特别是这一望无际的麦田,(图示:麦穗图),你看到了什么?风儿轻轻拂过,麦穗摇晃起身子,你仿佛看到或听到什么?
8、出示句子: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麦子的欢快吧。生齐读
9、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你听——生读出示: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板块二:1、在这样美丽的田野里,怎能少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身影呢。瞧,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
生接读: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教案《《麦哨》的教案及反思》。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师引:湖边的草又软又密,只消用手拉拉,很快就能装满篮子。瞧,采完草的孩子们——
生接读: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在这样的草地上,孩子们翻跟头、竖蜻蜓,还做着哪些好玩的游戏呢……
生:打滚、摔跤、钓鱼……
师:摔倒了疼吗?
生:不疼,因为“草地柔软而有弹性”
师:踩在草地上,扎脚吗?
生:不扎,因为“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2、师:孩子们玩得多起劲,多快乐啊。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蛋上,——
生接读: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板块三
1、师引读: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茅茅针”来。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2、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都喝什么?
3、是呀,这种茅茅针就是天然的饮料,可以让你解渴,可以让你解除疲劳,你想尝尝吗?请大家闭上眼睛,嚼嚼、吮吮,这滋味怎样?读出来。好滋味要和大家一同分享,不能自个儿一人享受,你们想尝尝吗?齐读4、在这样悠闲的时刻,孩子们又吹起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抒发心灵的快乐。
出示:呜卟,呜卟,呜……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四、回归麦哨。
1、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它还象征着什么?
2、同学们,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许多优美词句值得我们收藏,老师希望你们回去后把你喜欢的摘录到你的采蜜本中。
板书设计:24麦哨欢快柔美无拘无束
教后反思: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力求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创设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诗意。
一、创设美的情境在作家陈益先生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见过,也未必见过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没有生活体验,单纯靠纯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披文入情。在整堂课上,我以课文的主情景图作为背景,力求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文本内容,给孩子们展示五彩斑斓的田野图画,展示丰收在望的麦田图,以及丰满的麦穗的特写图。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激活了孩子们内心的美感,更为孩子们理解语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二、营造美的氛围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想创造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此中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我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读,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欣赏了田野优美、喜庆的丰收美景后,我这样说道: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你听——生读第一二自然段。在分享孩子们喝着天然的茅茅针的快乐时,我这样描述道:在这样悠闲的时刻,孩子们又吹起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抒发心灵的快乐。引导学生读七八自然段。整堂课从哨声起,又从哨声中结束,洋溢着浓郁的乡间生活情趣。这样的设计将麦哨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不仅使我的课堂节奏首尾呼应,流畅舒缓,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麦哨声中就包含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包含着他们的笑声、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孩子们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品味美的语言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设计了三个层次。先是通过圈画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接着抓排比句,享受田园丰收乐。最后重点品味麦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图来帮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又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微风拂过,麦穗轻轻晃动身子,你仿佛听到什么”,我这样点拨道:是啊,这齐刷刷的麦芒就是五线谱,这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像一个个音符,吹奏着欢快的丰收歌。让我们也来抒一首赞歌。孩子们纷纷举手,有声有色地读,有滋有味地品。在表达中,学生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学生入情入境、活跃而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智慧,语文课也就上出味来了。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但是孩子们在读的效果上,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可却不能借助朗读表达出来,这真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点拨不够到位。其实当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却无法用朗读表达时,我就要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如何使朗读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统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麦哨教学反思11
在这篇略读课文中,我针对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句式题做的不够理想的现像,在他们学习课文时,穿插地引导他们寻找特殊句式,并学会对描写详细具体的句子进行缩写训练。
本节略读课文的学习,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细细品读。在学生们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过程中,我除了引导朗读谈感悟,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把握与学习中:有学生朗读了自己最喜欢的这部分:“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我问学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们都明白这是比喻句。我再请学生们把这句话缩写。有的孩子汇报说:“脸蛋蒙上细汗,犹如月季花。”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是不是缩到最简短呢?”又有孩子举手说:“可以把犹如月季花去掉,这是比喻句,修饰脸蛋的,可以不要。”这样,最简短的句子就成了:“脸蛋蒙上细汗”。
语文学科中许多知识点都是需要我们在课文中不断渗透的,任重而道远啊!
麦哨教学反思12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链接语中提示的问题是这样的:“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我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自学、交流,学生学得很好。
可是,就在我准备结课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麦哨是什么?”“麦哨是什么,课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细读课文,寻找答案。”我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说实话,麦哨到底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这时,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用麦秸管做的哨子。”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对吧,为什么图上没有画一个小朋友吹麦哨呢?”“会从插图中找信息,了不起。”我及时鼓励。又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风吹麦田发出的呼呼声。”“从哪儿看出呢?”我这一问,马上有学生恍然大悟,急着读课文最后一句:“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我给以肯定。又有学生说:“其实,麦哨到底指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欢快的'麦哨声衬托了乡村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拓宽了阅读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麦哨教学反思13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文章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我被那一幅幅温馨和谐的农村生活场景感动着,被那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感染着。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 “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麦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
麦哨教学反思14
《麦哨》这篇文章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按照略读课文的要求,我会先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提示语去阅读课文,思考,再进行交流,凸显孩子的主体地位。
这篇文章是描写夏季乡间田野里庄稼即将成熟的画面以及孩子们在其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耍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悠闲和乡村孩子们的天真、淳朴的形象。全文以“麦哨的声音”为主线,文章的`结构很清晰,按总——分——总的结构的,并且首尾呼应。班级的孩子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就很容易了。特别让孩子找出文中孩子玩耍的项目时,孩子们不但能快速找到,并且能运用简练得到语言概括出来,从而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孩子们的言语中,可感受到孩子乐在其中,好像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接着,我趁着孩子的这份热情的燃烧,抓住了机会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来感悟。
但是,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方面存在不足:1、我没有很好地抓住契机,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与伙伴们玩耍的游戏。如果此时让孩子说自己的玩耍游戏,甚至上台表演,这样就会更好体会当时乡村孩子的那份快乐,从而喜欢语文。2、在课堂上,我对孩子的点评不够到位,一些语言的过渡衔接得不够自然。
只有在摸索中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才会促使自己的进步。因为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麦哨教学反思15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篇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教学,收获颇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或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
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出感受或体会,然后在小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体会。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让孩子在读中感受乡村孩子的快乐。
麦哨教学反思16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三篇有关乡村生活的课文。上这堂课前,布置学生结合综合学习的任务,收集田园风光的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我以麦哨为引子导入课文,介绍了麦哨的做法,让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找出描写麦哨的段落。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 “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让他们体会当时的情景,切身感受乡村生活的美感。
吸取自己以前教学中,让学生朗读不足的缺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始终提醒自己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上次在舟嵊小学听了姜茗芳老师的对自己课的评价后感触很深,她说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的给出对或错,学生回答问题时才是一个老师最紧张的时候。于是在平时教学中自己开始注意自己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这堂课可能由于没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自己也比较放松,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也比较多,整堂课比较自然融洽。但毕竟自己经验有限,很多地方不能很好的应变。如让学生读的时候每一个环节要求还是没能做到层层递进,想到该让学生读的时候才让学生读;感悟乡村美景时,学生找出的句子和自己预设地不一样时,没能很好的衔接,只是读一读带过,直到找到自己所需的句子为止,这样显得有点为教而教,不够尊重学生的自读感悟。
相信每一次尝试都会是自己的一次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己也会牢牢抓住机会争取每一次都有所得。
麦哨教学反思17
《麦哨》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
这样的文章有很多教学点,可这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获取的知识经验,在略读实践中提高独立阅读的本领。尽管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遵循这一原则,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由自主的犯了多讲的毛病,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尤其是“赏田园画意”这一环节,自己觉得课文写的很美,处处值得学生领悟,有牵着学习的痕迹。课文其他部分教学力气也不少,主次不够明显,重点不够突出。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教学设计还是有问题。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应该以备教法为主,不能忘记“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这句话,语言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为什么安排这样一篇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结尾,有他特殊的使命,应该突出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上成一篇美文欣赏课。
麦哨教学反思18
《麦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给我们带来的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展现给大家的是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舒适,文中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细品田园之美,最终达到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麦哨和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作为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无法体会到这种“欢快、柔美”。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紧紧围绕“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学生:读——思——练;老师:导——引——评。
其简单构架为: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麦哨声的欢快、柔美
1、板书课题麦哨,知道麦哨是什么吗?(用麦秆做成的哨子,每年春末夏初,麦子即将成熟之际,农村的小孩最喜欢玩了,把麦秆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就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益写的散文——《麦哨》。(指名读)
2、这么好听的声音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描绘的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描写麦哨声音的词句。听明白了吗?好的,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读,开始。(学生自由读课文。)
3、考考你们,这些生字词都会读吗?(大屏幕出示)
湖畔 肚兜嫩荚 麦穗儿 麦芒 擎起 包裹 嚼嚼 吮吮肺腑撩起似的黑白相间 剥开 应和
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结、剥),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作者怎样描绘麦哨声的?出示一、二、七、八自然段。
这麦哨声:(句子下出示):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 忽高忽低此起彼落
指名读词语,我们一起来吹吹,一生吹,你这是悠长悦耳的,还可以短促些,请你,轻快短促,很好听。这麦哨声是悠长悦耳的,又是轻快短促的。请两位女生,一组“应和着”吹一吹,并解词: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请两位男生,“应和着”。
二、入情入境,感受初夏乡村田野丰收在即的景象
1、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是谁吹响的,你看到了怎样的孩子? “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多有韵味的句子,美美地读读。(读一读,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的美丽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2、他们在什么地方吹响了麦哨?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出示第四自然段:你看到了什么情景?从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田野里美丽的花儿都谢了,结果了,果子很多,麦穗儿特别引人注目、、、、、、)读出丰收的喜悦之情。
课件出示,师讲述:瞧!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绿荫荫的草地,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也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田野里最耀眼的是那一大片一大片像金子般闪着光的麦田!(指名读) 其实,闭上眼睛,展开你的想象,文字里还藏着更多更美的画面呢!(伴乐读)
三、读写互动,拍摄自己最向往的'画面
1、孩子们为什么会吹出如此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呢?(吹哨的人很快活。)
作者抓取了孩子们哪几个精彩的瞬间?(翻跟头、竖蜻蜓、摔跤比赛、尝茅茅针等)现在你就是小摄影师,面对孩子们的活动,你最
想拍下什么镜头?快速默读课文5-6自然段。
2、你拍下了什么镜头?
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走进这天然的草垫子,你拍下了孩子们怎样快乐的一幕?同学们,赶紧用笔拍下他们的精彩一幕吧。选择一个镜头写下来。
出示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引导对比,想象体验读。
3、你还拍下什么镜头?
尝茅茅针:“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喝什么?感觉怎样?
这茅茅针的滋味谁来尝尝?做动作理解“吮吮、嚼嚼”;联系上下文理解“直沁肺腑”。(生读,师相应评价)
4、回读7.8读自然段。
四、拓展抒情,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吟诵小诗。(大屏幕出示)
2、同学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又响起来了,希望我们也伴着欢快柔美的麦哨声渡过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再次回味麦哨声音的自然段。)
麦哨教学反思19
《麦哨》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我在教学时,定位为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到城市学生走进乡村生活,欣赏乡村田园风光,感受乡村孩子们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过程中通过城市的常用的“口哨”引入到了乡村的“麦哨”,让学生对麦哨充满了好奇,而引发了质疑。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什么是麦哨。于是引入了文章的预习检测之中。对生字、词语、以及句子的复习,进一步巩固了预习的成果。预习课文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归纳出《麦哨》这篇课文:写了盛夏时节,乡村迷人的田园风光和勤劳朴实的孩子们的欢乐游戏。总结出了“美与乐”两个关键词语。接着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文章中找出表现“美”或者“乐”的句子,做好批注,小组交流之后,全班交流。就在我准备结课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麦哨是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我明白了这是首尾呼应,但是,文章却没有介绍具体是谁在吹?”我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说实话,麦哨到底是谁在吹,我也不太清楚。
有学生说:“麦哨是小孩子在吹。”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对吧,为什么图上没有画一个小朋友吹麦哨呢?”“会从插图中找信息,了不起。”我及时鼓励。又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风吹麦田发出的呼呼声。”“从哪儿看出呢?”我这一问,马上有学生恍然大悟,急着读课文最后一句:“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我给以肯定。又有学生说:“其实,麦哨到底指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欢快的麦哨声衬托了乡村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拓宽了阅读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通过总结板书:“麦哨吹响丰收颂,湖畔田野好风光;勤劳孩子游戏乐,乡村生活谱华章。”从而让学生明白了麦哨其实就是文章的线索,是一条明线,暗线就是美和乐。实际上不仅是小孩在吹麦哨,更是乡村在吹奏美与乐之歌。
在美的升华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的集体力量,一人写一个部分,然后合起来呈现一篇文章。学生非常愿意及时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新认识,于是学生均用心写作。最后抽小组汇报时,一人念一段,很欣喜地发现了学生做到了以声音开头、声音结尾的写法,文章中有景美,更有人乐的内容。
语文教学其实就应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走进文本,然后走进生活。
麦哨教学反思20
《麦哨》(人教版课标本八册)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这样的美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实得到语言文字的收获呢?所以,教学时把握住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在读文中赏析;在读文中积累;在读文中学习作。
一、在读文中赏析
赏析有玩赏的意思,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后解释。在读文中赏析,有细细品味的意思,而且这种细细品味有两层要义:首先,这是乐于参与、主动积极的参与。不是教师的牵引下,对知识点的枯燥分析;其次,赏是为了析。反复读文后能体验写作特色、方法以及优美的词句。在读文中赏析,使语文学习学得趣味十足,又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从而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如《麦哨》第3自然段:“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把蒙上了一层晶莹细汗的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比成是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既写出了孩子的可爱,又非常贴切,连蒙上的晶莹汗珠也考虑到了,带了进去,成了“沾满露珠的”,对这一句的赏析,可以是这样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看看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当学生说了比喻,则追问引导学生说出把脸蛋比成月季。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进行分析,但这样的分析绝不是赏析,因为这个过程只是枯燥的分析,没有乐,没有体验,也没有情感的参与。
课堂二:引导学生结合想象、上下文体会月季花。初读文本后——
师:你印象中的.月季花是怎样的?指名学生答。
生:美丽的、好看的、鲜艳的……(这时候的学生还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问题)
师:没细细看过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吧,准备好了吗?我看谁看得最认真(出示一张张各种月季的图片),看到了吗?怎样的月季?
学生1:娇贵的月季、粉嫩的月季。
学生2:五颜六色的月季。
学生3:色彩艳丽、迷人的月季。
学生4:五彩斑斓、色彩明丽、绚丽多彩的月季。
学生5:高贵的、鲜艳的、引人注目的月季……
师:为什么可以用月季来比孩子们呢?引导感受“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的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
师:如果不这样比,还可以怎样比?出示句式: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
生: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
师:如果你是孩子,喜欢怎样的描写,为什么?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了文本中比喻的形象传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文本中其余的比喻句,在自读自找交流中巩固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在这一个片段中,教师的角色有氛围营造者,如月季图片的呈现;有方法指导者,如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想象;有机会创造者,如给予学生作其它比喻,巩固认知。
二、在读文中积累
积累的是指聚集、积淀,使数目增加。在读文中积累指使词、句、段、篇等知识积少成多、尝试运用。如果说在读文中赏析,是精读课文读书方法的延伸,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那读文中积累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与创新。如读了文本第4自然段,重点体会了句子“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在体会到排比中所要表达的丰收、欢乐、喜悦、自豪后,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学样接下去说一说?学生经过思考后,就有了精彩的续文:
生6:粉色的桃花谢了,结出了红中透绿的桃子;
生7:粉红色的樱桃花谢了,结出了又精致又红的樱桃;
生8:白色的玉兰谢了,留下一片生机勃发的绿叶;
生9:地上的西瓜开花了,结出了又大又红的大西瓜;
……
在这样的课堂读书中,学生不仅是对文本形式的模仿,也是积累。积累了个人经验,积累了这样精彩的描写方式,为习作由说到写架设桥梁。
三、在读文中练笔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小学生写作的难度:一二年级叫写话;三——六年级叫习作。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的提法,都表明了小学阶段作文只是练笔。练笔的形式很多,有仿写词语、尝试片段、填补空白、丰满文章等。究竟采用何种练笔的形式,要看文本的特点,也要根据学生的状况,根据年级、单元的特点确定一个重点。
《麦哨》形式美,首尾呼应;词句更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营造了美的氛围;开头用象声词,引人入胜等等。要学生一下子学会这么多的写作方法有难度,可先学文中写乡村美景词句整齐的手法,如“一声呼,一声应”、“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呜卟,呜卟”,都句式对称,非常富有节奏感。有学生就这么写:
“我们在小竹林里挖竹笋,比谁挖得多;我们又在小泥路上比跑步,比谁跑得快。”
“看着鸭子在水中嬉戏,鸡在场地玩耍。”
“我们再也招架不住香味的诱惑,大家拿起勺子,直冲锅边,狼吞虎咽起来。”
……
这样的仿写,既是练笔,也写出了小作者自己的农村生活乐趣。当然,还应承认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由此标准也应有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多用几种方法,如同样是比喻,一般学生把“渗着汗珠红扑扑的脸蛋”比成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就不错了,可另外一些学生就应更具体,比成娇嫩欲滴的玫瑰、沾满露珠的月季……焉知能力强的学生不是这样慢慢由不会到会转化来的?
【麦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麦哨》教学反思06-22
《麦哨》教学反思04-07
麦哨的教学反思07-05
麦哨教学反思06-01
《麦哨》的教学反思08-30
麦哨教学反思06-01
《麦哨》教学反思06-15
《麦哨》的教学反思09-08
《麦哨》教学反思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