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教案

2022-11-30 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祝福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祝福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插花的几种方式,能有兴趣的参加插花活动。

  2、通过剪剪、贴贴、插插、提高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

  3、学说祝福的话语,会用祝福表达对自己身边人的关心。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插花课件,竹筒,花泥,透明胶、双面胶、剪刀等工具。

  2、各色彩色纸花、竹枝、竹小棒、假花等若干材料。

  3、插好的盆花。

  活动过程:

  1、欣赏范例,了解心愿花的意义。

  (1)出示“心愿花”。

  师:“老师收到一样别致的礼物,带来和小朋友分享。”

  (2)观察心愿花,比较它和其他插花的不同之处。

  师:“这盆花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插花一样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介绍“心愿花”的意义,了解秋天的祝福这种形式。

  师:“秋天来了,老师很喜欢秋天,所以我的朋友就送给我这样一份秋天的祝福,祝我心里的每一个愿望都能实现。你们喜欢这样的祝福吗?”

  2、欣赏心愿花课件

  师:看了这些美丽的心愿花,我忍不住也做了一盆心愿花。出示“满面挑花”的心愿花。

  3、结合课件,介绍插花的几种方式。

  (1)师:“老师在做心愿花的时候,发现插花也是一门学问。你们知道花店里的阿姨怎样插花的吗?”观看课件(花店插花演示)。

  (2)师:“阿姨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插花的方法呢?”在黑板上出示图例,课件演示和插花图例相关的几组心愿花作品。

  (扇形插花、直立形插花、圆形插花)

  4、介绍材料和制作要求。

  (1)自选材料制作花朵,制作花朵的纸张材料分2种:色粉纸、海绵纸;选择竹筒容器,根据容器的外形设计插花造型,合理布局。

  (2)如果制作遇到困难,可以来观察循环播放的心愿花课件,或请老师和小朋友帮忙。

  (3)材料和工具用完及时放回原处,垃圾入筒。

  5、幼儿制作心愿花,学习插花布局。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自己剪出不同的花形,制作心愿花;插花时提醒幼儿观察布局,插完后注意在花朵间隙和竹筒上作进一步的美观加工。

  (2)遇到困难,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与同伴合作解决。

  6、欣赏作品,送上秋天的祝福。

  (1)师:“小朋友做的心愿花把我们的活动室变得五彩缤纷了,在这个花的海洋里,我闻到了甜蜜的味道,你们闻到了吗?”

  (2)师:“我想把我做的心愿花送给我的好朋友,告诉她秋天来到了,祝她永远开心快乐。”

  (3)师:“你们想把心愿花送给谁呢?你会怎么对他们说什么呢?”展示自己的作品,说出一句祝福的话语。

  (4)师:“小朋友都想把秋天的祝福送给我们身边最亲的人,相信收到祝福的人都会非常幸福的。”

  活动反思:

  在今后的美术活动中我将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活动设计更开放,让孩子有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在范例的准备上照顾到不同能力孩子的需求,特别是能力强的孩子。让美术活动“活”起来。

  祝福的教案 篇2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理解封建礼教的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学习难点

  1、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2、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课文知识点分析

  (一)字词辨析

  寒暄:寒暖。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暄,太阳的温暖。

  百无聊赖: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俨然:十分庄重的样子。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诡秘、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

  窈陷:深陷。窈、幽深。

  惴惴:忧惧不安的样子。

  (二)《祝福》的情节结构

  把握情节结构是鉴赏小说的第一环节。

  1、辨清人物身份及其关系

  “我”——祥林嫂眼中的有文化的读书人形象,祥林嫂曾向我探问过“灵魂”有无的问题。鲁四老爷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称为四叔,但二人谈话“总不投机”。实际上“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型人物,由“我”串连起祥林嫂的整个命运,可以说祥林嫂的故事是“我”耳闻目睹的。

  鲁四老爷: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对新党极其不满、是对祥林嫂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人物。

  四婶:因为觉得祥林嫂是个“安分耐劳”的人而留下她,祥林嫂被婆家抢了回去,又时时叨念,但祭祀时却不准祥林嫂沾手。

  柳妈:鼓动祥林嫂去捐门槛,地位与祥林嫂一样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

  祥林嫂:嫁过两个丈夫,生过一个儿子,丈夫、儿子先后死掉,最后沦落为乞丐,惨死街头。

  2、把握情节脉络

  《祝福》情节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来安排的。具备小说的情节要素。

  序幕:小说开头交待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对阴沉,灰暗的年底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介绍,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描写,为主人公祥林嫂悲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背景。

  结局: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在序幕之后,首先交待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漠,也表现了“我”对其的关注及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

  发展:祥林嫂被卖到再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再次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终被赶出鲁家大门。这部分情节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体”,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

  尾声:结尾一段再次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着深化作用。

  (三)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还是唤作“鲁镇”。鲁镇便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大伯、还有小说中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1)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尽管祥林嫂也劳动,而且又勤快能干,还是没有丝毫的权利,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男女不平等,婚姻讲财礼,等于买卖婚姻,妇女成了商品。婆婆可以强行将她抓回来卖到山里,鲁四老爷也认为无话可说,雇主也不保护女工,祥林嫂只能听人摆布,竭力“反抗”也无济于事。

  (2)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鲁四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沾手,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门槛,满以为这一下赎了一世“罪名”,不料,四婶照样不准她沾手,她的精神彻底崩溃。是封建贞节观念将祥林嫂推上了绝路。

  (3)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

  (4)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封建贞操观念使她丧失劳动机会,精神崩毁,信神信鬼,又使她怀着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

  以上内容图示说明如下:

  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这里世态冷酷,封建势力猖獗,封建迷信等旧俗盛行。鲁镇住满了吃人的,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闪着白历历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四)文学常识

  鲁迅的作品以杂文为主,小说只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中《呐喊》中很多作品都学过或将要学到,如《孔乙己》《药》《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三、基础能力训练

  (一)选择

  1、选出对下句话的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A、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反动的思想性格。

  B、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反动。

  C、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亲切、保守。

  D、肖像、言行描写。表现了人物对革命的痛恨情绪和保守反动。

  2、选出下面画线部分停顿正确的一项()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3、对上题题干中的那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现世是如此,希望在于将来。

  B、祥林嫂活不如死。死对祥林嫂是一种解脱;对周围的人来说,也可卸下精神重压。

  C、反语。愤激而沉痛,对现世社会极端憎恨。

  D、反语。委婉而曲折,对祥林嫂深切同情。

  4、下列各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早期的小说集有两部,即《呐喊》和《彷徨》,从写作时间上看,《呐喊》在前,《彷徨》在后。

  B、《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药》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

  C、明朝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D、《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字典。

  5、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祝福》中的“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鲁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

  D、“我”是串连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7、小说结尾再次写到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说明祥林嫂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B、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C、热闹的景象恰似是祥林嫂的葬礼,表现出人们对祥林嫂的同情。

  D、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民众的愚昧、冷酷,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二)语段练习(A)

  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竞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揽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1、文段中的“大约”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2、文段中两个“俨然”的意思解释正确的是()

  A、前者是“庄严”的意思,后者是“很像”的意思。

  B、两个都是“整齐威严”的意思。

  C、两个都是“庄重严肃”的意思。

  D、前者是“整齐”的意思,后者是“庄严”的意思。

  3、写出文段中使用“隐语”的一个例子。

  答:。

  4、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死持什么态度?

  答:。

  5、对作品中的“我”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作者本人,即鲁迅先生。

  B、“我”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同情祥林嫂。

  C、“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

  D、“我”要离开鲁四老爷家,表明对鲁四老爷的憎恶。

  (三)语段练习(B)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作者:屠格涅夫

  1、“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号处。

  答:①②③

  2、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方框处各填一个词。

  答: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3、“我”和乞丐互相握手的基础是什么?

  答:。

  4、“这也是恩惠啊”、“这”指的是什么?

  答:。

  5、“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选出正确的若干项()

  A、自己一时无法在物质上给乞丐以帮助,为此深感内疚、自责。

  B、自己也是一个一贫如洗的穷人,推己及人,同病相怜,为囊中羞涩而深感尴尬。

  C、老人是物质上的乞丐,自己是精神上的“乞丐”,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渴求得到老人的理解。

  D、“我”在内心里把“乞丐”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为未能在物质上帮助自己的“兄弟”而深感不安。

  6、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

  答:“我”从那位“乞丐老人”那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7、从第二段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我”的思想感情是。

  8、本文最恰当的题目是

  A、《乞丐》B、《握手》

  C、《路遇》D、《两个乞丐》

  基训能力训练答案选择答案:

  1、A2、C3、C4、C5、B6、D7、B

  语段练习(A)、(B)答案:

  (A)

  1、不能。因为“脸上变了色”,自己并不能看到,只有凭自己的感觉体会,只能是一种估计

  2、C

  3、用“老了”代替“死了”

  4、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还是冷酷无情,大骂她是“谬种”

  5、A

  (B)

  1、①红肿②战栗③冰冷2、兄弟恩惠3、彼此都是能理解对方的人4、“我”的言行所体现的同情心5、ACD/B错在“一贫如洗”

  6、老人对“我”的充分理解和坚持“我”的生活信念的力量

  7、深切同情

  8、A

  祝福的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检查预习

  1.字词。

  第1段 钝dùn响 幽微 寒暄xuān 第2段 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第3段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第10段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第17段 不更gēng事 第20段 谬miù种 第30-31段 淡然 俨yǎn然

  第32段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第34段 颊jiá 周正 第50、56、60段 沸反盈天 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 荸荠bíqí 絮絮xù

  第68、69、72、74段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 敛liǎn

  第83、87段 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 jué赏鉴 渣滓zhā zǐ 瞥piē

  第96、98、99、101段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秘 门槛kǎn

  第109段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 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祝福的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元学习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学习方法:P3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基础过关

  注音

  谬种 浸渍 陈抟 俨然 瘦削 形骸 荸荠

  草窠 桌帷 讪讪 蹙缩 渣滓 歆享 窈陷

  牲醴 烟霭 瓦楞 尘芥 朱拓 监生 炮烙

  咀嚼 执拗 间或一轮

  四、研习课文:

  1、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先速读课文,概括祥林嫂生活中的几个阶段

  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凄然死去]在祝福声中,离开人世

  开端——[初到鲁镇]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

  发展——[被迫改嫁]被婆家卖掉,后来有了儿子。

  高潮——[再到鲁镇]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掉了,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五、播放电影《电影》

  六、布置作业。

  思考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悲剧负责?

  第二课时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学生讨论话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预设问题:

  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与电影结尾情节比较]

  [点拨分析]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 "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讨论:关于祥林嫂眼睛的肖像描写。

  “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没有神采”

  “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

  第三课时

  一、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第四节课

  一、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故事时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这也是一种反讽。

  二、精当的语言艺术

  解决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祝福的教案 篇5

  活动名称:

  祝福老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老师的敬爱之情,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情。

  2、通过儿歌和制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并尝试运用自己已掌握的技能制作礼物送给老师。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在家中与幼儿讨论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尊敬之情。

  2、将老师为小朋友做事和与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照片布置成“老师爱我”的照片展。

  3、教师为幼儿制作的小礼物若干,儿歌《我的老师真正好》录音带。

  4、卡纸、彩纸、彩笔、印章、胶水等各种手工制作材料和工具。

  活动过程:

  一、可通过谈话让幼儿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

  二、请幼儿观看“老师爱我”的照片展。引导幼儿谈谈照片上的老师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关心、爱护小朋友时自己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三、学说儿歌《我的老师真正好》,激发幼儿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四、引导幼儿讨论用不同的方式为老师庆祝节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技能为老师制作礼物。

  五、请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如:画一幅画,制作贺卡、好看的花等。

  六、师生互送礼物,并说一句祝福或感谢的话。

  祝福的教案 篇6

  【创新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思考。可以新形式、新方法,可以开展体验活动,可以借鉴、迁移。春节期间,收到许多朋友发来短信,也编写了几则发给朋友。其中一部分语言形象优美,很是另人喜爱。心想何不借用短信这样一种形式,来进行一次作文形象思维的训练。学写诗歌,以往进行过两次训练,于是便设计这样一次训练。

  【训练目标】,生活的活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

  运用形象的语言表述自己美好的祝愿。

  【操作过程】

  课前准备:搜集语言形象优美、韵律和谐的手机短信息6-8则。

  制作多媒体展示课件。

  课堂教学:

  一、短信欣赏

  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已经进入平常百姓家,这不,过春节了,我收到了许多朋友发来的短消息。优美短小的信息将我围绕在浓浓的情谊中。好东西,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下面几则短信是我收集到的或自己写的,请大家欣赏。不过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从写作文的角度看,这些短信从内容和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多媒体展示短信(伴有音乐)〗: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着祝福的船,轻轻驶向你的港湾:新年快乐!

  许一个美好心愿祝全家快乐连连,送一份美妙感觉祝全家万事圆圆,发一条短信祝你微笑甜甜,用一份诚挚敬意祝福全家幸福永远!

  让平安坐上开往春天的火车,让快乐与你不见不散,让祝福与吉祥一个都不少,祝福你新年快乐!

  窗外的世界很喧嚣,听不到自己的心跳。拉上窗帘抛却烦恼,默默把手指轻敲,让新新春的祝愿,穿过岁月的长河,去倾听你快乐的心跳。

  羊儿到鸿运照,烦恼的事全跑掉。向你问个好,生活步步高,喜气围你绕,好运天天交,岁岁有今朝。

  让阳光送去美好的期待,让春风送去我深深的祝愿,让白云和蓝天永远点缀你的生活,让白鸽将祝福一次次捎到。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等你电话。

  二、讨论悟道

  1、自主讨论:

  好了,伴着音乐,欣赏完了优美的短信,该思考问题了。下面请各小组(4到5人)讨论2分钟,组长记下自己小组所能想到的答案,看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多最好。

  〖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2、交流小结

  时间到了。请各组的发言人准备发言。

  〖各组发言人发言

  生1:写得像诗歌,还押韵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2:句子还比较整齐。语言都好美的,有的用了排比……

  很好。其他小组来补充。

  生3:有的还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4:第2句中“快乐连连”“微笑甜甜”把词语双起来用,挺好的。

  那叫叠词。能使句子意蕴优美,节奏如流水般和谐优美。

  生5:最后一则,好象是改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句子。

  生6:这句话,那最后的句子有点幽默,刚才大家都笑了。

  …………

  大家说得非常好。手机短信其实也应是诗歌,好的短信一般有以下特点。我大致归纳了一下,与大家说的意思完全相同。

  〖多媒体展示〗

  写作短信策略小结:

  想象要丰富,多用鲜明形象来抒发情怀。

  多用修辞手法。

  句式尽量整齐,最好押韵

  可以借用古诗,适当修改出新意。

  可以适当幽默。

  …………

  我再来补充一点,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短信一般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平安坐上开往春天的火车”你想想,想象多丰富啊。还有多用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情怀。像“风、帆、船”、“火车”、“蓝天白云、白鸽”这些都是具体的赋予了美好感情的事物。善于抓住形象来抒发情感的手法,是写作诗歌的必备的能力,也写好文章的一个手段。

  三、演练实战

  欣赏和领会了这么多的短信,我们大家是否想来试一试呢。老师有许多外地的朋友。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想给它们送去春天的祝福,请大家帮帮老师吧。给大家3分钟,每人写一则,3分钟后交流。好的有奖。

  〖学生独自思考写短信〗

  时间到。没有写完的同学待会儿再写。下面请几个同学说说你替老师写的祝福语。

  生1:

  生2:

  四、快速写作

  请大家拿出小作文本,用形象的语言的抒发出对朋友的祝愿。

  〖多媒体展示〗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春天让人充满希望和活力,春天让人浮想联翩。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你想对远方的朋友说什么呢?请用短信息的形式,把你的祝福带给他(她)。

  提示:可以先想想春天的许多美好事物,让自己的祝福,随着春天独有的形象,随着你形象的语言,从你的心底流淌出来。

  学生快速写作,五分钟后第一位学生交作文本,十分钟后大部分交作文本。

  结束语:下课的铃声响了。还有5位同学正在完成当中。如果你觉得不满意,回去后可以从容思考,写好后交给老师也行。刚才老师看了大家交上来的本子。很多同学写得非常好,老师将打印出来。有手机的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送给朋友,暂时没有手机的,等有了手机后再发也不迟。还了请大家记住:写诗歌表情感,最好抓住形象来写。

  祝福的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任务一有人说,鲁四老爷是杀死祥林嫂的刽子手,你怎么看,画出文中描写鲁四老爷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二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和小组讨论,画出出文中描写鲁四婶或者柳妈的文字,并分析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任务三你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把结果写在下面。

  任务四在课文中划出两处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小组讨论其作用。

  任务五讨论课文题目为《祝福》的含义。

  【课下作业】

  阅读全文,请认真思考文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任务一①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②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③四叔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④“可恶!然而……。”四叔说。⑤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是一个封建卫道士,顽固坚持封建礼教,反对一切变革。因为祥林嫂是寡妇而嫌恶,对祥林嫂的婆家绑架祥林嫂非但不反对,反而表示理解。对祥林嫂失去第二个丈夫毫无同情,反而剥夺她参加祭祀的权利。对祥林嫂的祝福时悲惨死去竟然骂其是“谬种”。他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人性,正是他从精神上,进而从物质生活上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他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任务二

  ①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②“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是撞坏的吗?”③“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④“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⑤“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⑥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⑦“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⑧“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是一个不杀生的善女人,却讥笑祥林嫂的再嫁,并用她的鬼神观念严重威胁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导致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这反映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是封建礼教的一种形式,无知的柳妈也是运用封建礼教逼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①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②“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③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④“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⑤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⑥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⑦“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四婶和四叔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当祥林嫂能干活时,她利用祥林嫂劳动;当祥林嫂丧夫失子后,本已悲伤异常,四婶不但没有安慰,反而和四叔一起,认为祥林嫂是寡妇,不干净,不让她参加祭祀,从而彻底摧垮了祥林嫂的生存愿望,把祥林嫂推向了精神崩溃乃至最后死亡的深渊。四婶和四叔一样,是用封建礼教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任务三

  (1)封建的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至窒息而死。婆婆的转卖,大伯的收屋,使祥林嫂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深渊。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寡妇的厌恶,对再嫁寡妇的歧视,则从精神上摧垮了祥林嫂存在的价值。

  (2)另一方面,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短工的麻木、鲁镇群众的奚落、柳妈迷信的精神威胁……他们与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信奉“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祥林嫂,使她处于孤立无缘的地步。

  (3)再者,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封建父权下的精神恐怖。她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正是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无情地绞杀了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

  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桎梏遍布祥林嫂生活的角角落落,使她没有一点生存的空间。

  任务四(略)

  任务五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祝福的教案 篇8

  《祝福》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学习小说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从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中来挖掘人物形象。《祝福》这篇小说在我们介绍的鲁镇,祥林嫂几次到鲁镇的故事情节中,刻画了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我“等人物想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3、把握作者通过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会主题,理解造成任务悲剧的社会根源。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老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得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和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全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故事脉络,感知祥林嫂级鲁四老爷的形象。

  第二课时:文本探究,分析本文的环境描写、社会主题。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阅读文学作品最简单的目的是“使看不见的被看见”。有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即使历经沧海桑田,仍然使我们看到他那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感受他内心满心的惆怅和无限的忧情。我们通过他看见了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今天,我们将会透过其笔尖,去认识那位命运多舛痛失爱子的祥林嫂。(板书:祝福)

  二、知人论世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创作出我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继而写出《孔乙己》、《药》等,共十四篇小说编成《呐喊》;接着创作出《祝福》等十一篇小说,编成《彷徨》。鲁迅创作小说,°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2、《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是其中最著名的小说,写于1924年。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师生讨论、总结)

  1、分析本文的结构脉络。

  明确:(1)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2)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3—33)

  (3)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35)

  (4)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

  (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

  (6)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总结:作者运用倒叙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体思路为“现实—过去—现实”。(倒叙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形象的?其笔下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祥林嫂(肖像描写):

  (1)肖像: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生机旺盛;

  又只是顺着眼——安分善良;

  她模样还周正——相貌端庄;

  手脚都壮大——吃苦耐劳;

  表现: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爱劳动,能劳动,不挑剔;

  变化:食物不论,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易满足,很容易活下去;

  (2)语言描写。

  自述阿毛之死(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与柳妈的对话(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与“我”的对话(展示了其矛盾心理说明希望彻底破)

  (3)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

  总结:在她身上,集中了旧中国农村妇女所有的优秀品质:善良、安分、吃苦、耐劳、易满足、不挑剔、温顺等品格。

  2、鲁四老爷(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鲁四老爷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鲁四爷见了就“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寡妇”,但是见她手脚壮大,劳动力强,还是默认鲁四太太留下她。这就暴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贪婪和虚伪。当知道祥林嫂的婆家来抢人时,鲁四老爷站在维护封建家长制的立场上,认为“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后来虽然说了句“可恶”,那只是因为不打招呼把人抢走,有伤鲁府的体面。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又“照例皱过眉”,后来之所以还是留下了她,决不是发了善心,而是“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舍不得放弃这个廉价的劳动力。这件事把这个人物卑鄙肮脏的灵魂进一步暴露了出来。对于祥林嫂他一方面用繁重的劳动奴役她,一方面又用礼教的软刀子从精神上迫害她。他暗中告诫鲁四太太,祭祀时不准祥林嫂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无疑在精神上宣判了祥林嫂的死刑。等看到从祥林嫂身上再也榨不出一滴油时,就不如一条狗般地将她赶出鲁家大院。当他听到祥林嫂惨死的消息时非但无半点怜悯之情,反而恶狠狠地骂她:“是一个谬种!”到此,这个封建礼教之徒的狰狞面目就彻底暴露无遗。祥林嫂的死,是对鲁四老爷丑恶灵魂的鞭挞,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强烈控拆!

  总结: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四、作业布置

  尝试对“我”的形象分析。

  五、板书设计

  祝福

  鲁迅

  序幕:祝福与“鲁四老爷”

  结局:死去

  倒叙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迫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与“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祝福》的结构与主要人物做了分析,今天,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祝福》世界,去挖掘故事背后的更多精彩。

  二、文本探究

  1、“我”的形象探究。

  明确: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分子。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但是却软弱无奈、自寻安逸。

  2、分析本文的环境描写。

  明确:社会环境

  (1)祝福景象;

  (2)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镇上的人们笑容却冷冷的了”)(“冷冷的”暗示了人们对祥林嫂的集体厌弃。)

  自然环境

  (1)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和保守);

  (2)祥林嫂失去小丈夫:春天祥林嫂失去贺老六:春天、伤寒病祥林嫂失去儿子阿毛:春末、狼祥林嫂惨死:在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将至时的祝福晚上(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天的女人,即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文做铺垫;烘托人物心理;象征和暗示人物命运;交代人物活动场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三、问题探究

  1、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

  明确:社会环境:迷信、麻木、愚昧人们思想:顽固、守旧、尊崇理教当时的人:淡漠而无耻总结:封建礼教与迷信。

  2、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3、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明确:(1)全文是以“祝福”为线索展开的,小说源于“祝福”,结于“祝福”;(2)“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揭示小说的主题。

  四、课文小结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五、板书设计

  祝福

  鲁迅

  社会环境:祝福景象迷信、麻木、愚昧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鲁四老爷书房春天

  祝福的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目标3。

  【学习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知识链接】

  创新设计P14自主学习篇

  背景资料(见创新设计P16右中)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预习)

  一、描绘导入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方式?

  点拨:倒叙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情节内容记叙顺序

  序幕: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倒叙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开放话题畅所欲言

  二、文本解读,合作探究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

  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

  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

  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

  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哪些人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据此体会许寿裳先生的名言:“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点拨:鲁四老爷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鲁四老爷在猜测祥林嫂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皱了第二次眉,他对一个在自己家无法生活不得不“逃”的妇女,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厌,说明他恪守礼教之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林嫂二进鲁镇时,这次,他暗暗告诫四婶,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这又恰恰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林嫂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林嫂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赏鉴”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祥林嫂是一个“勤快”“能做”而又善良的女人,她是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苦苦地挣扎到最后一息的。她并非死于自杀,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再者,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等也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祥林嫂一生犯了个大错——寡妇改嫁。她触犯了“好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灭人欲”的理学科律。最终被封建道德熏染的鲁镇人合谋杀害了。可见,封建礼教和迷信才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3、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如有,请用文中四个最精练的动词概括并简要说明。

  明确:反抗过。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和摧残,范伯群先生说:“大致是由逃、撞、捐、问这四个层次构成的。”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她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孝道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权利;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曾抗争过。

  4、学生思考:祥林嫂的反抗与封建礼教吃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即如何辩证地看待她的反抗)?

  甲:祥林嫂的逃、撞、捐、问,反映了她命运发展的基本历程。这一切,都表明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对封建礼教也曾进行过坚韧的反抗。这反抗闪烁着反封建礼教、反封建迷信的亮色。

  乙:小说确实刻画了祥林嫂的反抗性格,但这种反抗并不是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也不能说明闪着反封建的亮色,而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不仅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最终又成了灵魂再一次被愚弄摧残的证明。至于临死前祥林嫂在“照例相信鬼”的鲁镇,大胆地发出对灵魂有无的疑惑,我们同样不能认为这是她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矛盾心理的反应。因此说,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抗争的结果,也不是跳出了“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5、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三、探讨小说艺术特色

  1.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1)读下面三段选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眼”“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小说中曾经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如初来时顺着的眼;到再来时没有原来精神,且带些泪痕;捐门槛后“分外有神”;四婶一声吆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乞讨时“间或一轮”;问“我”时“瞪着眼”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最能传神,通过眼睛可以窥视心灵的秘密。大师通过对祥林嫂几次眼神的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语言特色,品读相关文段。分角色朗读。(参阅创新设计P16左上)

  沉郁的语言特色

  个性化人物语言

  雅俗共赏的白话文学语言

  【归纳小结】

  请大家概括小说的主题。

  确规明确:《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当堂检测】

  1、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左右。

  2、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生卒年不详),卫家山人,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旁人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那天,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年左右。

  第三、四课时(展示)

  各班根据具体情况分组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展示

  【学习反思】

  你这节课心情怎样?

  你有哪些收获?

  祝福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

  旨在引导

  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祝福的教案 篇11

  班会目标:

  1、加深学生对祖国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祖国。

  2、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感恩祖国。班会过程:

  一、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导入班会主题。

  全体起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少先队员行队礼。

  师:我们学校每周星期一早上都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自由回答后,师小结:是的,这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挫折、感恩……祖国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而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国吗?

  3、课件出示主题:感恩祖国二。活动一祖国知多少

  1、师:我们对于生活的小家庭了如指掌,那么对于祖国这个大家庭的一些情况你们肯定也了解不少吧?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同学们知道的还挺多的,祖国会因你们而自豪。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介绍祖国(课件出示关于祖国基本情况、成功举办奥运会、成功发射神州载人飞船等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阅读欣赏)

  三、活动二祖国为我们做了什么

  1、师:是的,祖国繁荣昌盛了,我们、我们的小家庭也因祖国的发展而受益匪浅。想想看祖国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

  4、师(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资料)小结:是啊!国家为我们把公路修宽了、修平了,为我们修起了漂亮的学校,为我们买教科书,为我们免去了学杂费,为我们营造了和平、安全、幸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我们……三。活动三算一算

  1、同学们现在读书不用自己买教科书,不用交学杂费,可是这些钱是国家出的呀!你们的学杂费每人每年是250元,学校有400名学生。国家要平均每月给学校的教师发放2000元的工资,我们学校有16名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所有教科书算一算,国家在我们学校每年会花费多少钱?

  2、课件出示上述资料,学生各自计算。

  3、汇报计算结果。

  4、师小结:是呀!这仅仅是我们一个学校,我们全镇有6000多学生,200多名教师,而全国有20000多个镇,这该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四、活动四学会感恩

  1、师:祖国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祖国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小组汇报发言。

  4、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对,我们感恩祖国更要努力学习,在家做个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添砖加瓦,这才是对祖国最大的感恩。

  五、课堂小结。

  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我相信我们的同学都是人才,因此希望你们做有德有才的人,不要成为有才无德的人。要成为有德有才的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文明的学生。祖国支持你们,父母养育你们,老师培育你们,大家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完成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的神圣使命。六。课堂扩展。

  把你本节课的收获写下来。

  祝福的教案 篇12

  一、教案设计

  学生分析:

  大班孩子临近毕业,孩子们即将离开幼儿园,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有很多不舍,舍不得幼儿园、舍不得老师、舍不得幼儿园的弟弟妹妹……对于朝夕相处在一起的弟弟妹妹们,她们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对于我们中班的弟弟妹妹也有很多心理话想对哥哥姐姐说。于是设计这样一个互动活动

  目标设计:

  1、在与哥哥姐姐的互动中,理解诗歌内容,尝试创编诗歌。

  2、能大胆的说出自己对哥哥姐姐的祝福,体验这份珍贵的友情。

  过程设计

  一、哥哥姐姐送祝福(理解诗歌内容)

  二、弟弟妹妹送祝福(尝试创编诗歌)

  三、互赠送礼物

  资源设计:

  哥哥姐姐准备一句话(诗歌形式);中班幼儿准备小礼物

  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正确充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突出重点,能联系实际。教师教学环境有序、互动、民主、和谐。教师为人师表,有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课堂实录

  一、哥哥姐姐送祝福(理解诗歌内容)

  (大班三位小朋友进教室)

  t:大班的哥哥姐姐马上要毕业了,要离开生活了三年的幼儿园,她们有很多心里话想跟你们说。让我们用掌声欢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好”,“哥哥姐姐好”互相问好)。

  让我们听听哥哥姐姐的心里话。(大班1幼上台)“你有一颗心呀,我有一颗心,你的心里有个我,我也有个你,我有一句心里话,想要对你说,希望你们学习好,我们永远不分离。”

  t:这位小姐姐讲的真好听,你听到了什么呀?(请1-2幼儿回答哦)

  (大班2幼上台):弟弟妹妹,我来说说心里话,你们听仔细了。“你有一颗心呀,我有一颗心,你的心里有个我,我也有个你,我有一句心里话,想要对你说,希望你们记住我,我们永远是朋友。”

  (大班3幼上台):“我来我来,我来说。”我的心里话藏在我的画里,请你来猜一猜我的心里话是什么?xx你来说,xx你来猜?

  t:小姐姐弟弟妹妹猜对了吗?那你快点告诉弟弟妹妹吧!

  “你有一颗心呀,我有一颗心,你的心里有个我,我也有个你,我有一句心里话,想要对你说,希望你们多锻炼,身体棒棒不生病。”

  t:真好听呀,我都想学一学。老师念一遍,“你有一颗心呀,我有一颗心,你的心里有个我,我也有个你,我有一句心里话,想要对你说,希望你们多锻炼,身体棒棒不生病。”幼儿跟念。

  二、弟弟妹妹送祝福(尝试创编诗歌)

  t:哥哥姐姐把心理话说给我们了,那我们弟弟妹妹有什么心里话送给她们?

  1、请个别幼儿回答。

  2、t:你们讲的真好,不过,老师有个要求,我们学哥哥姐姐的样,把这些心里话编成一首诗歌,说给哥哥姐姐听。我们三个朋友一组,先商量一下要说些什么,等会每组派一个代表把好听的话送给哥哥姐姐,你们可以请哥哥姐姐帮忙。

  3、幼儿自己创编,老师指导。

  4、弟弟妹妹送祝福:每组派一个代表把好听的话送给哥哥姐姐。

  三、互赠送礼物

  1、还有好多哥哥姐姐也想把她们的祝福送给我们,你们看她们来了(12位哥哥姐姐进场)

  t:哥哥姐姐把她们的祝福藏在她们的画里,你们猜一猜她们送的是一句什么话?

  2、弟弟妹妹送礼物(t:哥哥姐姐送的祝福你们收到了吗?我们也把你的小礼物送给哥哥姐姐)

  三、专家点评

  活动始终让幼儿在感受和学习创编诗歌这样的线索中,学习用诗歌的美感语言来表达,体会朋友之间的亲密友好和依依惜别之情。整个教学下来目标还是完成的比较好的,幼儿能用句式表达,朗诵也富有表情,活动中幼儿的兴致很高,直到活动结束还意犹未尽。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活动中最能引起幼儿发散思维的发散点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以更多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开放性的问题与传统的问题有着很大区别,传统的提问往往是一个问题一种答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注重的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今天创编活动中孩子们的回答比较有局限性,大都是要大班的哥哥姐姐好好学习,老师应发散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来送祝福给大班的哥哥姐姐。

  四、自我反思

  今天的活动是大班的哥哥姐姐对中班的弟弟妹妹送祝福,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们班的孩子和大班即将毕业的孩子回忆以前的美好时光,当大班的孩子为我们班的孩子利用儿歌的形式送上他们的祝福时,我感受到了孩子们那纯真而又细腻的情感,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而孩子们孩子们主动也地相互拥抱,我还意外地发现,利用这个活动还能对孩子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同时,我们班的孩子在与哥哥姐姐的互动中,也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也进行了简单的创编。

  祝福的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 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 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 35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 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 110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 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

  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

  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反思:

  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祝福的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分组讨论,确定本组鉴赏专题,合作探究品鉴。15分钟后小组长将整理有序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交流过程中,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论证,其他小组也可以质疑或补充。

  1、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

  (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统治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

  (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

  (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

  (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2、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威迫对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威迫下,一步步被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4、祥林嫂死亡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逼死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中国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中不断生成新发现与新见解。)

  四、拓展延伸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这一设计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祝福的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

  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二、学生速读,并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祥林嫂的哪些事情?

  三、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根据文本逐段落实内容)

  明确:序幕(1—2)鲁镇的年底。

  结局(3---33)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

  开端(34—53)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

  发展(54—65)祥林嫂被抢被卖(改嫁)。

  高潮(66—111)祥林嫂再次到鲁镇。

  尾声(112)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等。

  当然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所谓“白描”,主要指的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于点化,显得朴实而自然。

  4.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1)明确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次: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轻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地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明确: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限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了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脸色青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没有神采的眼睛——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于表达。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在,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三次描写完全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上带些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的一声断喝,第二天“眼睛凹陷下去”,到临死前地“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5.祥林嫂到鲁镇的两次肖像描写中,都对“白头绳”有细微而具体的描写,请分析其深层含义。

  明确: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分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主权,死了还要受人唾弃,生得痛苦,死得恐怖——这是一种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一细节是对封

  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有力控诉。

  6.文本中有哪几处环境描写?请找出来自由读一读。

  明确:开头和结尾的祝福场景。(书上画出)

  祥林嫂死后当晚“冬季日短——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节。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7.品读环境描写的作用。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试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1)第一次(1——2):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绿的气氛。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2)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32段)鲁镇旧历年底的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议论是反语,表现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激愤之语。这里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3)第三次(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的。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是故意虚写,那些“醉熏熏”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得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8.还有那些环境被我们忽视了?

  明确: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环境。即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同样也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这些人是怎样把祥林嫂往绝路上逼的呢?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两次对雇用祥林嫂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他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第一次“然而”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第二次“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第二个“然而”

  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从中可以看出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的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生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了”。这实际上是封建思想在支持她的婆婆,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然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的罪名。可见在这个巨大的矛盾中,我们根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有儿子,也就压根儿不是贺家的人,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

  柳妈也是一个有着同祥林嫂一样的旧社会受害者地形象,这从她的外貌中可见一斑。然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和礼教的毒害至深,相信地狱和报应之类的迷信思想同时秉承“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礼教思想,她主管愿望也是出于愚昧,她认为让祥林嫂捐门槛是救祥林嫂于苦海,为她赎罪献策。但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还是使得祥林嫂陷入了困境,祥林嫂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也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悲了。

  (4)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没有任何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来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礼教毒害的人,正是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死路。

  四、问题探究

  (一)小说标题命名为“祝福”的含义。

  明确:1.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祝福是封建迷信祭祀活动,但尊卑最为强烈),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形成强烈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

  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得来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二)“我”在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对小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我”在小说中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具有对弱者同情,对封建势力憎恨,但又无能为力的人。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起着小说线索的作用,同时我又是祥林嫂死的见证人。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祝福的教案 篇16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第一幕:初到鲁镇;第二幕:再到鲁镇;第三幕:悲惨结局。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但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祝福的教案 篇17

  一、三维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3、进一步锻炼学生读说写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重、难点分析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无,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小说《祝福》通过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她每况愈下的悲惨遭。这种成功的肖像描写,起到了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是对封建礼教和建迷信摧残无辜百姓的有力鞭挞和控诉。

  3、小说《祝福》的环境描写堪称我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作者多处运用精细的笔法描写,其中包括陈腐、压抑的年节气氛的描写,包括封建势力代表人物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特别是对于祭祀习俗和祥林嫂周围的世态人情的描写,这些描写揭示了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透露出主人公性格发展和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第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直接探讨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非常枯燥,也难以操作。我通过反复研究课文发现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大都发生在“春天”,所以就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设计了教学思路:春天是什么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祥林嫂在新社会获得了“春天”,集听说读写与思想教育为一体,物象、意象相统一。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提示: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在什么时间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关于《呐喊》和《彷徨》

  正音,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2)倒叙的作用

  (三)

  1、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情况怎样?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2、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鲁迅

  找眼睛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灵魂——

  3、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归纳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四)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丁玲

  1、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2、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3、“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五)环境描写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1、环境描写——祝福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2、以“祝福”为题: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六、作业布置

  试比较祥林嫂和秀禾(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性格和命运。(练笔)

  七、教后反思

  祝福的教案 篇18

  ㈠课文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㈡学生讲述∶

  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㈢寻找凶手:

  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希望死后的魂灵能与阿毛、贺老六一家团圆,又害怕自己嫁过两个男人,不能从一而终,不能善终,要在地狱里受罪。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从亲人、主人、众人三方面入手,把大问题化整为零,变为几个有针对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⒈祥林嫂本来也有自己的家,但她的亲人是怎样对待她的?

  ①初到鲁镇时她的情况怎样?可以推想她在卫家山时过着怎样的日子?第34段:“脸色青黄”,可以推出她在卫家山时一定吃的很差;由“手脚都壮大”可知,一方面是本人勤劳,另一方面是劳动负担很重。

  ②从她到鲁家十多天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她的境遇是怎样的?第35段:“家里有严厉的婆婆”“十多岁的小叔子”,“她丈夫死了,比她小十岁”。她二十六七岁,也就是说她丈夫跟同学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娶媳妇了,那么她的小叔子也多岁了,(也该娶媳妇了)但家里以打柴为生,家境穷困,没钱娶媳妇,该怎么办呢?(买掉她换钱)

  ③新年过后,堂伯为什么来寻她?夫家为什么要抓她回去?为什么要把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去?堂伯和祥林是一族里的,帮族人抓他回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夫家抓她回去卖掉是要换钱来娶小媳妇。第58段: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嫁到深山野坳里去,可以买八十千,除了娶媳妇办喜事外,婆婆还赚了一笔,可见这位婆婆确实厉害。从课文40段对她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不以为然,厌恶)

  ④贺老六待她不差,还生了个儿子阿毛,贺家大伯凭什么要收屋赶她出来?第67段:贺老六和阿毛都死了,她想守寡也守不住。大伯是贺家族里辈份高的人,可以按族规收回贺家的财产。

  小结:祥林嫂嫁给卫祥林后,就被称为“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说明她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可言,“嫁夫从夫”,这是夫权的体现。祥林死后,婆婆是绝对的权威,卫家的堂伯也帮忙抓她回去卖,凭的是族权,“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第二个丈夫死了,儿子没了,依封建礼教制度,只有男人才有继承权,妇女无子可从,就失去赖以生存的活路。贺家大伯来收屋赶她,凭的也是族权。由此可见,祥林嫂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⒉为了维持生计养活自己,祥林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到地主家做女工,但她的主人又是怎样对待她的?

  ① 她第一次到鲁家时受到怎样的对待?鲁四老爷的态度怎样?

  第34段:“四叔皱了皱眉”,俗话说夫唱妇随,四婶知道他的意思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在封建社会里,男的死了,舆论往往归罪于妻子命不好,克死了丈夫,是扫帚星、白虎星。鲁四老爷是个老监生,第一次见祥林嫂就歧视她。

  ②到鲁家后,还受到怎样的对待?鲁家“竟没有添短工”,说明了什么问题?“竟”字表明,往年都是雇短工的,当年只是因为祥林嫂“竟”可不添短工,说明祥林嫂勤快劳累,也说明鲁四老爷对她剥削重,榨取她的剩余劳动力。

  ③祥林嫂被婆婆抓走后,鲁四老爷的态度如何?反映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第46段“可恶!然而……”“可恶”是指她婆家的人可恶。鲁四只想到抢走祥林嫂有损他家的威严,可见鲁四是一个自私的人;“然而……”这句的言下之意是:然而根据封建族权,婆婆有权处理首寡的媳妇,我鲁四还有什么话好说呢?鲁四认为祥林嫂的婆家抢走祥林嫂是名正言顺的,可见他冷酷无情,思想反动。第49段“可恶!”是指卫老婆子的行为可恶,同时也为此事弄得家门不幸而感到可恶。第52段“然而……”有两层意思:失去一个好的帮工,再找一个好的很难;她被抢是合法的,无话可说。

  ④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鲁四老爷怎样对待她?第71段“暗暗地告诫四嫂”有警告的意思;“虽然似乎很可怜”言下之意是并不见得真可怜,不值得同情;“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就是一点点也不能碰。封建道德观认为,妇女应该从一而终,饿死事小,首节事大,何况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鲁四老爷不能容忍这种违反封建礼教的现象存在,他一口咬定祥林嫂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于是祥林嫂连祭祀时拿筷子的权力也没有了。第72段“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而镇上买得起爆竹和福礼的人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可见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农村状况:人们的迷信思想依旧,神权还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⑤捐了门槛后,祥林嫂的心情怎样?但鲁家又是怎样对待她的?“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祭祀”,可以体现她的价值,使她觉得受人重视,为了求取在祝福时做福礼摆祭品的权利,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本来以为可以“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样一声喝令,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都在这致命的打击中破灭了。她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向神赎罪的资格没有得到封建权威鲁四老爷的认可,连精神上的寄托也被剥夺了。

  ⑥当祥林嫂没有利用价值了,鲁四是如何处置她的?这最后导致祥林嫂什么命运?鲁四老爷榨取祥林嫂的手段是高明的,血汗榨取完了,就打发她走,导致祥林嫂沦为乞丐,死在祝福前夕。甚至祥林嫂死了,还说她“不迟不早,偏偏在这时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足以见他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权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小结:可见,在主人家里,祥林嫂受歧视鄙视,榨取血汗,被剥夺精神上的寄托。

  ⒊鲁镇上的众人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他们要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任吗?

  ①怎样看待柳妈这个人物?如果不是柳妈揭伤疤,人们会进一步嘲笑讽刺祥林嫂吗?如果不是她蛊惑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后来受的打击会那么致命吗?第90段“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对祥林嫂讲的故事,柳妈已感到厌烦,以揭人家的伤疤作为谈资,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鲁迅先生在描写中对她不无微词,如写她讪笑祥林嫂时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似的脸和煞有介事的诡秘神气等,都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感,完全是一副小市民嘴脸。

  ②柳妈的地位是否和祥林嫂一样,也受压迫、剥削?柳妈提议的出发点是想帮还是想害祥林嫂?其实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域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是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的增加痛苦的软刀子。

  ③ 鲁镇上的人们是又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

  第77段:镇上的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但笑容却冰冷冷的。第79段:男人、女人、老女人只把祥林嫂的故事作为谈资,“陪出许多眼泪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同情心而已,其实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第80段:全镇的人们对祥林嫂反复讲的故事感到厌烦的头痛。第87段:“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觉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小结:由此观看,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冷漠厌烦,嘲笑唾弃,是增加祥林嫂痛苦的软刀子。

  ㈣揭示主题:

  (亲人)婆婆、堂伯、大伯

  (主人)鲁四老爷、鲁四婶

  (众人)柳妈、鲁镇男女

  (夫权、族权、神权)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他们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抗议。但在封建社会里,找不到违反了封建礼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神权,把祥林嫂置于死地。争像丁玲同志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无可避免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探讨,我们可以知道《祝福》的主题:

  《祝福》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㈤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我们是以《祥林嫂的故事》引入的,为什么这篇小说不像《孔乙己》那样用人名来命名呢?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紧紧围绕人物性格的发展,三次着重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的变化。本文鲁四老爷与祥林嫂的冲突最厉害,在你的想象中,鲁四老爷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以下作业 :

  ⒈思考讨论:把这篇小说改名为《祥林嫂》好吗?作者多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苦地离开人世,并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层含义?

  ⒉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的教案 篇19

  知识目标:

  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

  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

  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

  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

  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

  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

  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

  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个人简历

  4、文题—“祝福”之我见

  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

  6、雪景作用之我见

  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

  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

  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

  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祝福的教案 篇20

  一、导入新课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支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这就是祥林嫂——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祝福》里的一个悲惨的下层劳动女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起来了结祥林嫂。

  二、整体感知:请学生根据祥林嫂年谱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明确: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 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三、鉴赏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形象

  1、提问:在小说中鲁迅先生为我们展现了祥林嫂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的人物,那作者是怎么样描写祥林嫂的?

  明确:主要通过眼神的变化、人物的肖像和她的语言等方面来展现。

  2、提问:鲁迅先生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作者在《祝福》这篇小说中对祥林嫂这个人物的刻画,尤其着墨于她的眼睛的变化。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着重通过分析祥林嫂眼睛的变化来探讨其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按照先后顺序找一找课文中对祥林嫂的眼睛描写是怎样进行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请一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节),然后提问:初到鲁镇时祥林嫂只是“顺着眼”──这两次描写强调表现出祥林嫂怎样的特点?

  明确:祥林嫂的是一位勤劳、善良、正统的农村妇女,性格内向,安分守己,身体健康;又是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年轻寡妇,因家境贫困及难言之隐而外出打工糊口,希望通过自食其力的劳动改变她眼前的命运。

  提示1:此处的肖像描写写出了她的勤劳、善良、正统。

  提示2:“顺着眼”表明祥林嫂是什么身份?(佣人,低下,预示要被别人欺压。)

  2、(请一位学生阅读第四部分第一和第三两节),提问: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后与初来时相比,眼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是“顺着眼,眼角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没有神采的眼睛”,说明了此刻祥林嫂的精神状态如何?

  明确:这是祥林嫂在经历了被迫改嫁、丧子再丧夫、大伯收屋等一系列残酷生活变故的打击之后,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特别是丧子之痛,更使她难以承受,表明了她的极度悲伤。不过,她此时能够再来鲁镇,说明她并没有绝望,还是想在不幸当中强自振作,一个人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去独自谋生、独立支持。

  追问:带着丧子之痛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从文中我看到她变得“没有以前灵活了”,“急性也坏多了”,“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脸”,她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喋喋不休、不厌其烦地向人家哭诉自己的幼儿被狼吞吃的惨事。为什么呢?

  明确:一个是周围人的、人世间的近于残酷的冷漠,导致了祥林嫂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向别人哭诉、想要人们同情和接受她的心理趋向。有道是,情抑于中,自然是要发之于外的。丧子之痛,给她带来极度的痛苦,正是这样,寂寞悲伤的祥林嫂希望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以期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追问:极度痛苦、寂寞的祥林嫂希望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是周围的人是怎么对待她的呢?周围人的表现表明了什么?

  明确:鲁四老爷子自是不用说他了。单说跟祥林嫂社会地位差不多的、也是处于底层的那些人呢?他们的反应里更多的是歧视和冷漠,他们的眼神里丝毫没有悲悯。他们在开始时,或许是出于满足自己猎奇和窥探的心理罢,似乎也像是做出了一些叹息和同情之类的表示;甚至有人还主动凑上来问这问那。而祥林嫂呢,也一遍一遍地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喋喋不休地copy着她心里面的无数份同样的惨事和话语。直到众人皆知了,人们都听烦了、听腻了。但是这些周围的人们没有谁是真心实意去帮助她、或者哪怕是设身处地地同情和体谅过祥林嫂的感受,也没有谁真心实意地要替她排解心中纠结的哀怨,进一步表明了世人的冷漠和事态的炎凉。

  追问:周围的人对祥林嫂冷漠不关心还不算,甚至连“祝福”都不让她参加。请比较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的反应有什么不相同(解释“讪讪”和“炮烙”)?为什么?(提示: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讪讪的缩了手……只得疑惑的走开”;第二次“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讪讪”是难为情地表现,而“炮烙”更说明这话对她的打击之深。她本以为捐了门槛就能“赎罪”了,但是在地主富人眼里,即使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仍然只是

  “谬种”一个,仍然不能称为“人”,对她来说第二次的打击比第一次更厉害!“

  3、提问:被拒绝之后她的眼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一学生阅读P122、P110)?说明祥林嫂此时的状态如何?

  明确:“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间或一轮”写出她思绪的凝聚,凝聚在思索灵魂的有无上,她的性格和精神已经完全丧失了活力,巨大的痛苦和悲哀已经使她变得麻木了,最终沦为乞丐,流落街头,让她对生活已经完全绝望,变成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精神麻木的苦人。

  追问:为什么在前后两次被拒绝后祥林嫂的表现反差如此之大?在第二次被拒绝之前,她在捐过门槛之后不是“神气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吗?

  明确:祥林嫂之所以会去“捐门槛赎罪”是受了迷信思想的愚弄。在这之前她只是一个没有地位的人,但是柳妈的无知却又给祥林嫂带来了更大的精神痛苦。她去捐门槛可以说是对不幸命运的一种反抗,争取恢复一个能够参加“祝福”的普通女佣的地位,她的眼神的“分外有神”说明她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歧视了,揭示祥林嫂的挣扎、反抗和追求。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时的社会并不能如她所愿,在要求参加“祝福”被拒绝后,她的“赎罪”的愿望随之破灭,这样的拒绝对她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进一步促使她精神崩溃,从而走向死亡埋下了伏笔。

  4、教师明确:“眼睛”的描绘,是《祝福》人物描写特点中最有深度最传神的特点。文中多达13次的眼睛描写构成了《祝福》的一条细节线索。而祥林嫂眼睛地变化揭示了祥林嫂性格和精神地巨大而深刻地变化。通过她的眼睛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悲剧的发展,祥林嫂所受得打击越来越严重,性格和精神的变化越来越大而深刻,鲁迅就是这样紧紧抓住了祥林嫂的“眼睛”把祥林嫂震憾人心的悲惨命运一步步地推到了高潮,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四、探究学习

  在新年的毕毕剥剥的爆竹声中,祥林嫂悲惨的死在了街头,究竟是谁害死了她?祥林嫂惨死的根源就是什么?

  1、人性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包括鲁四老爷、四婶、柳妈……

  提示:如果在我们今天社会里也有一个像祥林嫂一样丧夫失子,生活困苦的女人,她的结局会像祥林嫂一样吗?为什么?

  2、自身的心理上的失常。从她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去土地庙捐了门槛。自以为这样做了,就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被社会所容纳而存活下来。捐了门槛后,她还高兴地对鲁四婶说了这件事情来看,在祥林嫂的深层意识里,她实际上也是认同了鲁四老爷对她人生的“孽种”定性;她实际上也难以避免国人身上的一些深根蒂固的鬼神崇拜和和陈腐的道德界定的局限的。惟其如此,她才会不断地做出向人家哭诉、去土地庙捐门槛,以及问“我”人世有无灵魂等等的一系列的自我救赎的行为。(提示:假如祥林嫂在如此多的不幸和痛楚下,能够擦干眼泪、停止哭诉;坚强地走到外面去做事、做人;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勇气抗争人世的冷漠和命运的暴戾。而不是“捐门槛赎罪”和深陷于灵魂的有无上,那么她还会不会是这样呢?

  教师归纳:祥林嫂惨死的根源就是存在于当时国人意识深层里的那些深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和思维定势,加之祥林嫂自身的一些偏执与局限,是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

  五、总结全文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女性,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朴实顽强。她两度丧夫,两进鲁家大院,虽几经挣扎却依然不容于这冷酷的人世和社会、最后在过年时节的风雪严寒和人们声声祝福的喜庆场面里,怆然地停止了呼吸。她就是这么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女性;一个命运多舛的、受人鄙弃、即使屡屡挣扎,也终究不能被现实社会所见容的悲惨的人生。

【祝福的教案】相关文章:

《祝福》-教案06-11

《祝福》的教案06-11

《祝福》教案06-11

《祝福》教案09-04

《祝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2-06

精选祝福教案教案设计06-12

《祝福》教案范文10-31

《祝福》精选教学教案06-11

祝福的教学教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