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的精神》教案

2023-04-18 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问的精神》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问的精神》教案 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提倡并实践“勤学好问”的精神。这好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善学者必好问”的道理了。今天我们学习《发问的精神》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正是阐明这个道理的。

  (2)预习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来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以便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可以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这是一篇提倡发问的议论文。课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④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⑤这篇文章,作者是写给谁读的?从哪些文句中看得出来?

  (3)研习新课,阅读全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阅读全文,同时检查同学们对本课词语的预习情况。

  (4)解答问题

  ①本文论证的思路是什么?根据论证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明确:课文首先提出论题,接着展开正面论证,提出有关发问重要的论点,用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由于好问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例进行论证;其次,从反面论证,假设“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用逐层深入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这论点的不正确。这样,正反结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分析并归纳段意如下:

  第一部分:(1—3段)引出话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以事例论证为主)。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道理论证为主)。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5)作业(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2)能够独立分析梳理课文的议论层次。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情况

  让学生回答作业题解,教师指导并修正

  (2)讲读课文,研习要点。

  首先,在学生各自结合问题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经过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最后在回答问题时,经过老师的指导与修正。

  ①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课文先用正面论证的方法,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然后加以论证,从而直接论述了中心论点:发问的精神是可贵的(以事例论证为主)。

  课文再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假设了反面论点“何必多问”,然后加以论述,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成立(以道理论据为主),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性。

  可见,课文用正、反两方面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②本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强调了语气,造成文章的波澜。归纳起来有两个特色: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如:“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何必多问?”“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这样,关联上文,增强语势。

  ③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从哪些文句可以看出?

  明确:这篇文章是写给学生读的。如“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老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从这些文句中可以看出。

  (3)归纳小结

  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谈论体会,发表见解,最后,经过老师修正、明确、打投影片如下:

  这篇课文议论的问题是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倡导发问,认为发问十分重要,发问的精神可贵。举例子从正面论述,讲道理从反面论述。这样正、反结合,突出论证了中心,使文章的说服力、针对性更强。

  (4)作业(略)

  《发问的精神》教案 2

  学习目标

  1.学习“发问的精神”。

  2.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观点不正确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当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当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当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学习活动]“读读、问问、议议、说说、讲讲”

  [学习时数]二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习时完成)

  1.阅读课文,查工具书,解释课文词语。

  2.思考阅读提纲的编写。

  二、新课导入

  1、总结前课“所学”,引入新课学习。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3、学习提示:

  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的观点不正确的写法;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当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反面论证过程当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三、学习活动(一)

  1、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四、学习活动(二)

  请同学们从第一部分中提出一个“问题”并请一同学作答。如:

  1、第2段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什么比作钥匙?

  2、运用比喻来说理有什么好处?

  五、学习活动(三)

  依次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事例。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深层探讨

  第二部分似乎在论证和用词上有不妥这处,你敢“怀疑”和“发问”吗?如:

  1、你觉得课文第2部分选用这四个例子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如果不能,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例子吗?)

  2、文中用了“蒙受”一词,你认为妥帖吗?

  六、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第二部分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正面论点:“发问精神的可贵”。既然如此,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敢于怀疑,大胆发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写法与第二部分不同,第二部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例,最后归纳论点。第二部分的论点是正面的。但是第三部分的论点却是反面的,是错误的,需要你去证明这个论点是不正确的,作者是什么写的呢?

  二、学习活动(一)

  1.课后练习二:第三部分怎么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的?分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三、学习活动(二)

  师生研读下列问题

  1.第11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

  2.第12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

  3.第13段是怎样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正确的?

  4.提问:第14段的三个问句是什么问句?它们分别承接哪些段落?

  5.提问: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请从课文中找出,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6.提问: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句中的“那把钥匙”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三、小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发问的精神》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

  (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

  (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

  反问的修辞手法

  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

  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例如:

  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

  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

  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接着,作者针对“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

  本文是写给青年学生的,写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笔就从日常生活谈起,引出议论的`中心:。然后用了六个段落来正面论证,有道理论证,也有举例论证。四个事例都具有启发性,是学生所熟悉的。论证结束,用了一个段落进行小结。然后引出反面的认识,指出其“漏洞”,接着用三个段落逐层分析三个“漏洞”,最后做总结。全文脉络清晰,且环环相扣,思路缜密,论述严谨。

  正反论证

  本课采用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举例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从反面讲道理逐层深入地阐述“何必多问”说法的错误,从而证明了“发问”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径,又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问题。

  《发问的精神》教案 4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当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明确:

  课文第10段用假设“也许有人会说”引出了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

  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紧密,层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句中的“那把钥匙” 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明确:

  “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

  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本文则是先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后,提出正面论点,举事例证明,然后提出反面论点,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批驳其错误。

  (4)本文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明确: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语气,强调了观点,强调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2、请根据以上分析,编拟出课文段落层次提纲。(见板书)

  3、巩固练习。

  读下面的语句,答题:

  (1)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指出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答案:A本体-事物的道理 喻体-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

  B本体-发问的精神 喻体-钥匙

  (2)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这段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两脚书柜”是比喻只拥有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的人。

  四、总结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的论点,并运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正反论证。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4-9段) (5-8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提出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

  我们讲解,只要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10段)

  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

  反面论证 分析反面 步(11段)

  (10-14段) 论点的错误 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

  (11-13段) 的、真的。(12段)

  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13段)

  归纳小结(14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发问的精神》教案 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本文活泼、生动、富于鼓动性的语言艺术

  二、学法引导

  1.学生自学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是学习中的难点;同样具有发问精神,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中可能提出的疑问。对于“重点”,主要采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诵读中理解体会,对于“难点”,需要老师作一点扩展训练来完成;“疑点”可以通过让学生集体讨论的方法来澄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论理思路。

  2.结合思考题,启发学生精读部分段落,理解本课学习的“重点”。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本课的“难点”,化解“疑点”。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议论文论证观点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文章不需要强求统一,关键取决于论证效果。学习本文,重点是通过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并体会其好处。

  2.了解什么是发问的精神,培养勤学好问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旨是提倡发问,开头通过比喻论证,正面提出发问的精神,扣题,引出论点: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接着在简要的理论分析之后,列举了牛顿、瓦特、孔子等人的事例,证明了发问精神的可贵。然后再提出反面观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中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不必多问。对此,作者从文明的进步,个人见识的局限,知识的实际运用三个方面反驳了反面论点。最后。用激情洋溢的语言,发出号召。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老师、家长总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学习要好问”,甚至不少同学在.总结经验、介绍学法时总有一条“学习要勤学好问”。可是究竟为什么必须好问?这个问题真正留心思考的人恐怕不多。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投影)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新发闻,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2)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试着用简洁的主语育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讨论后明确:

  (1)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论证思路如下:

  (一)(1—3节):引子,用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态度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二)(4节):点明论点:新思想、新发明、新创造常由发问开端。

  (三)(5-13节):摆事讲道理,正反两方面论证论点,阐明只有善于发问,才能有所创造。

  (四)(14节):激情洋溢地发出号召。

  3.仔细研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

  (2)课文第一节‘‘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失?

  明确:“这”指“大家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因为这些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中有很多道理,如不发问,便不会被发现。

  (3)找出本文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相关部分并思考:

  1.正面论证部分列举了哪四个事实论据?所举四例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四个事例,都是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道理,从而有了伟大的创造,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反面论证部分主要是反驳了什么错误观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反驳的?

  明确:反驳的错误观点是:知识和道理,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不必多问。

  主要从:文明的进步、个人见识的局限、知识的`实际运用三个方面进行反驳。

  (4)第14节,提出希望,如果不用一系列问句,直接用陈述句表达出来,效果有什么不好?

  讨论明确:一连串问句,从多种不发问的后果的角度,惊醒读者,发人深思中带有劝勉的激情,便于引起读者的高度重视,积极培养发问的精神。

  (5)讨论:为什么同样有发问精神的人,会取得不同结果?

  (四)总结、扩展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论点,并在正、反对比中,选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论证。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进行思考:“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出现过由于不介意而失去了有益的发现的事情,如果有,请你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一、二、三

  (六)板书设计

  发问的精神一(1-节)引出论点(5-3节)

  举例典型二分析论证

  正面:例证 }破立结合

  反面:讲道理 I语言活泼、生动

  三(14节)提出希望

  《发问的精神》教案 6

  [学习目标]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勤于发问,于发问的人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学习方法]读读、议议、说说、讲讲、写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场导入,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什么话吗,你们想知道老师心里想什么吗?

  [分析]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感,同时放松师生紧张的情绪。

  开头配一个短FLASH,配宇宙,登上月球,深蓝色的背景,球体,神奇,海底,森林,整个世界奥秘的一种探求,恐龙,人类对此有疑问,有探求,才有了现代人类的文明,导入课题。

  [分析]从广阔的背景导入,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拓展思维。动画效果,色彩明丽,画面形象,易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与科技相联,激发学生“问”的欲望。为整节课创立一个情境。在这个导语中,强调有发问就有收获。

  二、分析课文:

  设计思路:老师在充分熟悉,挖掘教材的前提下,灵活驾驭课堂。处理突发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阅读,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没有领悟到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点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掌握议论文中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老师设计精美板书,辅助学生理解。

  [分析]此设计可以体现新教学理念,一改往常满堂灌,满堂问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已问,自己解答,老师只是课堂的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一个角色。

  三、联系现实生活,要求学生在为课文补充一些论据。(发生在自已身上的也可以。)

  [分析]更一层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四、口头作文:中学生应该不应该带手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分析]此设计是为了加深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加强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五、一句话训练:“以发问是——————,所以它可贵“说一句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

  [分析]此设计意在训练学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已的思想。

  六、总结:用左拉的名言。

  七、结尾设计:一系列人类还没有探索清楚的宇宙,人自身,海洋等奥秘来结尾,意在激发学生发问,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激情。

  八、板书设计:

  用树形,意在发问可以使知识开花结果。

  用扇形,意在发问可以使知识收扰。

  用钥匙,意在发问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形象,生动。

  《发问的精神》教案 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根据给出的图片内容来提出数学问题,并知道用算式来表示所提的数学问题。

  2、提高幼儿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尽可能多的数学问题。

  活动准备:教师:《小火车》大游戏图一张,红气球5个,蓝气球2个,绿气球3个,黄气球7个,加号、减号、等号、数字0—9卡片两套。

  幼儿:同教师。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景,幼儿理解什么是“数学问题”。

  1、教师创设情景:数字猴要带小朋友去数学王国旅游。

  ①教师以数字猴的口吻,引导幼儿提问:

  “小朋友们好。我是数学王国的导游,数字猴。今天由我带着小朋友们去数学王国参观。”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最喜欢什么?”(请两三名幼儿回答)

  “小朋友有什么问题想问数字猴的么?”(请两三名幼儿向数字猴提问)

  教师小结。

  ②幼儿理解什么是“数学问题”,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小朋友刚才提了很多问题,真棒。不过,数学王国里的居民们最喜欢小朋友提数学问题了。什么是数学问题呢?”(鼓励一两名幼儿说说。)

  教师小结:所有跟数字相关的问题都是数学问题。比如:“你今年几岁啦?”“你家里有几辆玩具小车?”

  2、参观数学王国:根据大图,提出数学问题。

  ①引导幼儿观察大图,请幼儿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强调幼儿语言的完整性)

  ②请幼儿根据大图提供的信息,向数字猴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示范(以数字猴口吻提问):“小朋友,这幅图里有几样东西?”

  师幼一起检验:这幅图上有气球、火车、山、树、天空、草地,一共有6样东西。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这幅图里有6样东西。刚才数字猴问的问题是:这幅图里有几样东西?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那谁来说一说,图里还有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提问,并且每个幼儿提出的问题都不一样)

  比如:与数量有关的数学问题

  1、气球的颜色有几种?——红、黄、蓝、绿4种。

  2、红色的气球有几个?——5个。

  3、黄色的气球有几个?——7个。

  4、绿色的气球有几个?——2个。

  5、蓝色的气球有几个?——2个。

  6、小火车有几节车厢?——3节。

  7、火车的轮子一共有多少个?——16个。

  8、一共有多少个气球?——16个。

  与差比相关的问题

  9、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黄色气球。

  10、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蓝色和绿色。

  11、红色气球比绿色气球多多少个?——多3个。

  12、绿色气球比红色气球少多少个?——少3个。

  13、黄色气球比红色气球多多少个?——多2个。

  14、红色气球比黄色气球少多少个?——少2个。

  与总和相关的.数学问题

  15、绿色气球和蓝色气球一共有多少个?——4个。

  16、黄色气球和绿色气球一共有多少个?——9个。

  (有些问题可以求答案,有些问题不需要求答案,加快节奏)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能从各种角度提出各种数学问题,数字猴可开心啦。

  二、亲子互动:提问比赛,获取“数学问题小博士”称号。

  将幼儿和家长分成两组,根据教室环境提出数学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多,哪组获胜。

  三、操作

  1、示范列式。

  ①教师抽取一个数学问题,请两至三名幼儿尝试列式。

  ②师生共同检验,教师小结列式。

  2、幼儿操作学具,家长协助检验。

  ①请小朋友去拿学具盒——打开学具盒——找出一袋数字卡片和气球卡片。

  ②请家长协助幼儿一起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吧!(幼儿跟家长一起操作)

  ③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怎么提出数学问题,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比如说:你们家里一共有几个人?你今年几岁了?妈妈今年几岁了,妈妈比你大多少岁?你每天几点钟来幼儿园?你坐几路的公交车?….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们回去后好好想想,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下次回来告诉老师,好吗?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提出数学问题,怎么样解决可放在下个活动来进行的。)

  《发问的精神》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能把读书时遇到的问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2、能积极参加讨论,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3、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教学重点

  能积极参加讨论,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教学难点

  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教学准备

  准备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做一个小验,点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杯子把它盖住,蜡烛渐渐灭了。

  2、同学们,看完这个小实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我们讨论讨论吧。

  4、学生们畅所欲言,师:是因为燃烧是需要氧气的,氧气越来越少,慢慢没了,蜡烛也就灭了。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提出很多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请你想一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小组内流。共同讨论问题。

  读书时遇到的问题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把你们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4、全班同学讨论解决问题。把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课后延伸。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共同解决了很多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办呢?

  对了,生活才是我们的大课堂,让我们到生活中去观察,到书中去了解它们吧。

  《发问的精神》教案 9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知道养成上课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2、通过课件,理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这一部分内容。

  二、活动准备

  1、ppt课件、字卡

  2、小故事

  三、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看课件,听故事,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个叫吴同的人,从小跟着泥水匠当学徒。他很想有师傅那样的好手艺,但他很懒,每次做事都拖泥带水,草草了事。还不肯从基本学起。一天,师傅考验吴同,要他在一星期内盖好一座房子,不到三天,吴同就把房子盖好了。可是,第四天下了一场暴雨,房子被冲塌了。吴同见自己的房子这么不结实,心里很是懊恼和惭愧。从此,他便踏踏实实的把手艺学好。

  2、讨论:我们能不能向吴同学学习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3、课件:观察幼儿“学习、游戏、绘画”等等的状态。

  提问:他们做的对吗?你们要不要向他们学习呢?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4、教师总结:做事情要专心致志、不要想东想西、这样才能认真的`做完一件事情。

  5、引出《弟子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6、学习儿歌:

  小手小手摆摆好,

  遵守纪律不吵闹。

  老师讲话听明白,

  开动脑筋勤思考。

  回答问题声音亮,

  人人争做好宝宝。

  7、活动延伸:

  (1)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幼儿学习要专心致志。

  (2)发放《学习评价表》

  《发问的精神》教案 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59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3×45×32×22×4

  3×42×34×24×4

  5×55×52×12×1

  二、新授

  1.教学例6

  出示第59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有三只小象搬木头,每只小象搬2根。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只搬()根,有()只,这里有()个()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2+2+2=62×3=6

  师:真能干。谁可以根据图上的意思的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生:一共搬几根?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2.做一做

  让学生看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小组间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一起列式解答。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觉得有那些问题你们觉得比较难的,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说,教师板书。

  A、小猴比小鹿少多少只?

  解:5×2=104×2=8

  10—8=2

  B、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3×3=95×2=104×2=8

  9+10+8=27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在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发问的精神》教案】相关文章:

《发问的精神》教案09-14

发问的精神教案06-11

发问精神教案04-14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06-11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06-12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06-11

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的教案06-11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3篇02-24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