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2022-04-14 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设计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5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生2:(个)。师:比较一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5篇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100倍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3.50.20____.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2

  2.7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0.7×425×7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4.5()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32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

  五、板书:小数乘整数1

  3.5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5篇3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5篇4

  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

  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5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__=202__=20×2

  3__3__÷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__=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__=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__÷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__,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__=7.2方程两边应同时

  __÷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__÷850+__-40

  __÷9×9__-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__+0.7=14★0.9__=2.45★76+__=91

  __÷9=90★__-54=18★2.1__=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__=202__=20×240__=960

  3__3__÷3=60÷3解:40__÷40=960÷40

  __=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__=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__=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5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教案设计03-16

小学古文《观潮》教案设计11-17

北师大第十册小学数学教案设计03-16

初中数学列代数式教案设计03-16

小学古诗《望岳》教案设计11-18

小学《题西林壁》教案设计08-24

《题西林壁》小学教案设计08-22

初中数学《二次根式》优秀教案设计03-16

小学语文《河中石兽》教案设计12-29

数学小学作文04-03

八年级数学课堂教案 七年级环保校园班会主题教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