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 篇1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 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 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 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 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 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 篇2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 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过程方法:
学生在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情感与态度:
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孩子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桌上有两枝铅笔,一位同学从旁边经过的时候,不小心碰了一下桌子。咦,铅笔呢?(课件演示:两支铅笔从桌子上滚掉在地上)。
生:铅笔掉下来了。
师:那两支铅笔掉在地上,可能是什么样子?你能想象一下,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吗?动手画之前,老师提出几个要求: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能把这两枝铅笔想象成两条直线,可以吗?(直线有什么特征?)画的时候用上工具尺子;各种方法尽可能不一样,给定的时间里比比谁画得多。
2.初探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一个同学的画法如下
师:我们看这位同学的画法,他画了()种,有比他多的吗?老师刚才提出了要求,各种画法尽可能不一样。现在这几种画法中,真的没有相同的画法吗?
生:不是。
师:哪些画法是相同的?为什么?
生:第一种和第四种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有重合在一起的地方。
师:老师懂了你的意思,就是两条直线有一个点是重合在一起的。那就是说,两条直线——
生:交叉在一起。生:相交。
师:很好。刚才有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相交。(板书:相交)指着学生画了“角”形状的两条直线,引导学生辨析他们是否相交?师:(手指第三种方法)这两条直线相交吗?生:不相交。
师:我们的眼睛还没有看到相交师肯定的,但这是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后,是什么结果?
生:画得长一些会相交的。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那条直线斜过来。生:这条直线靠过来了。
师:老师知道大家的意思。原来这两条直线之间有这么宽(指第三组直线的下半部分),现在这条直线向这条直线靠过来了,两条直线间靠得越来越近了,按照这个趋势,他们肯定会有相交的一点。
师:哪个同学上台,用测量的数据把大家刚才观察的结果表示出来?师:还有不同的方法说服大家吗?(让事实说话)(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
师:看上去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实际上是相交的。照这样看来,这两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生:不是。
师:怎么不是呀?那位同学用测量的数据来说服大家。
生上台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并说明:宽度没有变化,两条直线一直隔着这么远,不会相交。
师:经过一番分析,这位同学画的这么多种画法中,归根结底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看来画在点子纸上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生: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刚才画的各种画法中,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哪几组直线是不相交的。
交流。(你画了几种画法,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
师:同学们画的直线都在这张纸上,我们把他们说成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我们把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互平行。(板书: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来看这样一组判断题。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对教材中关于平行概念的语言描述学生理解尚有困难。
3.深究
师:我们是通过掉在地上的两枝铅笔,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让我们还是回到上面的话题上吧。如果桌上的铅笔,一枝掉在地上,另一枝还在桌上,那这两枝铅笔所在的直线还能相交吗?(课件演示这样的场景)
生:不会。师:为什么?
生:一枝在上面,一枝在下面。画长一些,上面的还在上面,下面的还在下面。师:很有想象力。看到两枝铅笔现在的位置不由得想到了立交桥,请看大屏幕有些汽车在地面上行驶,有些在立交桥上高速公路上行驶,我们动手做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移动演示下面的汽车行驶的路线,用一个手指演示在上面路面上行驶的路线,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开来,结果:两辆汽车会相撞吗?为什么?
生: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多请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你们抓住了关键,因为两辆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路面上,所以这时这两条行驶路线既不相交,也不是平行,它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而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相交和平行特别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
师:同学们,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图形和线条的世界,借着这两枝铅笔我们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你能从下面的图片中找出相互平行的直线吗?(课件出示:课间10分钟)日常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行或是相交的直线的?
【设计意图】生活是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坚实的踏板,离开了生活进行教学,为学生支起的就是一个空架子。“同一平面”的含义是学生理解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利用刚才的情境深掘一尺:桌上的两枝铅笔只有一枝掉在了地上,这时候两枝铅笔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孩子的意见会出现分歧,有的认为相交,有的认为不相交。多媒体适时出示立交桥,并且带领孩子做一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头表示下面汽车的行驶路线,一个手指头表示天桥上汽车的行驶路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开来,不会撞车的原因在于这些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平面上,而我们小学阶段所讲的平行与相交都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以此为踏板支撑起学生对抽象数学术语“同一平面”的理解。在孩子内心世界,他们较少用数学术语、命题的方式来建构自己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的,鲜活而有贴切的表象是理解抽象概念内涵的最佳“锚桩”。
4.操作
师:我们的同学勤观察、善思考,已经认识了平行。那我们能动动手画出平行线吗?一边画,一边总结画平行线你用了哪几个步骤。
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生:先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画一条直线。
师: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这两步之间有没有做什么?生:把尺子这样。师:谁能帮助他表达?生:移动生:平移
师:(板书:平移)老师刚才听到同学这样说:要平移!非要平移吗?为什么?生:不平移的话,直线就会斜掉,就不是平行了。
师:那怎样保证是平移呢?,还记得图形在方格纸图上的平移吗?请看大屏幕,正方形在方格纸上移动,它能一次平移到这一格吗?为什么?将方格纸斜着放,正方形在方格纸上平移。
师:如果没有方格纸,要想平移,你觉得关键是什么?
师:对了,如果要让这个正方形,就像小火车,要想火车平移,那关键就得给它造一条轨道。现在请你拿一把三角尺,你能想办法,让他平移吗?
演示画平行线吗?和老师同步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
加大难度,你能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然后演示。
再加大难度,你能过这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演示。交流:在画平行线的时候,你觉得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应该要这样画,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画。知识不能很好的为技能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撑。
5.冲浪
想想、摆摆、填填
(1)第一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第三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那么第三根小棒和第一根小棒()
(2)先摆一组平行线,再在不同的方向上又摆了一组平行线,可能摆成()图形。摆成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之处?
书第41页第3题。自己思考,讨论交流。
6.总结。
学到这里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看老师的板书,还缺个课题,你能帮帮忙,给我们今天的课取个名字吗?能说说理由吗?
欣赏平行事物,感受平行美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无处不在,下面大家一起来感受平行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的美。美的事物有千千万万,其中的奥秘有许许多多,老师相信,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你不但会发现其中的秘密,你还会用你的智慧来创造出更多的美好画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 篇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至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生活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难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情境教学、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 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根据这幅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归纳,交流:
三年级有学生192人,四年级有学生184人,五年级有学生230人;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24人。师:你认为应该怎样来安排乘车? (1)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92÷2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2)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2 4 ”看作“2 0 ”来试
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看看能不能求出答案。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24”看作“20”来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24的积比被除数大。积大了,说明商太大了,这是因为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要改小,因此商应该为8。即192÷24=8(辆)。四年级学生都做大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84÷46=
试商的过程:把46看坐50,50×3=150,商3······,但是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说明商3小了,应该商4。同样的,用竖式试着计算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46”看作“50”来试商,但在具体计算时,会发现商3是不合适的。因为用3×46得138,被除数184减去138得46,余数46与除数46相等,说明商小了,因此要改商4。即184÷46=4(辆)。三、精讲点拨。
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
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当除数的个位是5或比5大的数时,可用“五入”法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除数接近整十数,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板演,并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体会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试商。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认真思考,小组内说一说,试商的时候,什么时候商可能会小?什么时候商可能大?请你举例说说自己的想法。
3 、完成“练一练”第1、2、3题。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从遇到的问题中揭示新的认知冲突,再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交流,并获得收获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秋游
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192÷24= 184÷46=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计算方法和试商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加上整堂课都是进行计算教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机械,学起来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分析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和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调商。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早已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遇到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大,知道“不够减”,这些都是教学调商可以利用的资源。本课教学中,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欣赏秋游图片的方式引出情境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 篇5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 篇6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22′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 篇7
[数学教案]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88--9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提高运用这一规律进行简算的意识。并能在简算过程中确定余数的大小。
2.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优化意识。
3.使学生在知识迁移的情境中,增强学好知识的信心,体会规律的生活和数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优化意识。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八课:《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请你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和文具,调整好坐姿,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
根据450÷30=15快速说出下列各题的商。
45÷3=15
900÷60=15
150÷10=15
老师:为什么你们算得这么快?依据是什么?
学生:这三道题都运用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所以我们很快的算出了结果。
小结:看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使口算变得简便,那么它能不能使笔算变得简便呢?我们来一起探究。
二、亲身实践
探究新知
(1)发现:请看这个除法算式,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780÷30=
交流:它们都是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
(2)计算: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停30秒)
(3)汇报:
小平:根据以前的经验我是这样算的:这是一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用30除78个十,商是2个十,还余18个十,再用30除180商6,所以780÷30的商是26。
教师:说得太好啦!还有和这种竖式计算方法不一样的吗?
小英:
我和小平的算法不一样:我将被除数780和除数30同时除以10,得到78除以3,根据商不变的规律,78÷3和780÷30的商相等。因此可以这样计算,(呈现竖式划掉0,然后再计算78÷3)
(4)质疑:屏幕前的同学们,你认同小英的这种新算法吗?(停2秒)如果认同,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停2秒)
学生:我认同小英的说法,她在竖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运用了商不变的规律,所以780÷30和78÷3的商是相同的。
(5)对比:同学们说的很清楚,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认为第二种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变成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运算简便多了。
(6)练习:看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使计算简便,下面请观察这两道题能使用刚才的简便方法进行笔算吗?下面请你在练习本算一算。(停30秒)
出示:600÷40=
5400÷200=
交流:算好了吗?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来说一说。
学生(小英):我发现这两道题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第一道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想成60除以4,商是15.第二道同时除以100,想成54除以2,商是27。这样计算简便。
教师:由此,我们发现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使计算简便。
(1)出示:120÷15=
(2)计算:请看这道题,我们能不能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简便计算呢?赶快试一试吧!(停30秒)
(3)汇报:
学生1:
我是这样写的: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让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变成了480÷60,这时再同时除以10,变成48÷6,口算得8。被除数和除数除了同时乘4,还可以乘偶数2、6,都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十数的除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
学生2:
我让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3,变成了40÷5,数变小了,口算也得8。也可以同时除以5,也会使数值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同学们的思考很有道理,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同时乘一个数,可以“凑成整十数”,再进行简便计算。也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同时除以一个数,使数值变小,进行简便计算。但是这些都不是唯一的方法,计算时,我们要根据算式的特点进行恰当的选择,目的是使计算简便。
(4)你能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吗?
请你在数学书88页做一做第二题处完成。
订正:第一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变成360除以90,想成36除以9,口算得4;第二道,同时除以9,用50除以2,得25。第三道,可以同时乘2,变成240除以30得8。第四道同时除以7变成30除以6,得5。但是但是三四题的答案不唯一!是“凑成整十数”、还是使数值变小,在解题使我们要灵活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3.例10
(1)计算:840÷50=
教师:再来看看这道题,你能简便计算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吧!(停30秒)
(2)计算
以下是竖式计算过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后,变成84除以5,商是16。可是君君认为余数是4,丽丽认为余数是40,你猜猜谁说的对?
(3)对比
小平:我猜君君同学说的对。计算时,最后一步34减3余数是4。
小英:我认为丽丽同学说的对。余数4在十位上,应该是40。
教师:要想知道对错光靠猜是不行的,怎么办?对!验算,请你验算一下,检验对错。(停15秒)
小英:验算时,我们用商16乘原来的除数50得800,如果加余数4,是804,不是原来的被除数840所以是错的,如果加余数40正好得原来的被除数840,所以丽丽同学说得对,余数是40。
(4)算理:为什么余数是40而不是4,其中的道理你知道吗?
计算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让计算变得简便,但是这仅限于没有余数的情况。要是有余数就要使用原数去思考,840除以50,先用50除84个十,商1个十,余34个十,把0抄下来,变成340,340里面最多有6个50,所以商5,余数是40。
(5)教师:有没有快速判断余数的方法呢?
小平: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是看余数是在原数的哪一位,这道题4在原数的10位上,表示的是40。
教师:那这道题的余数是多少呢?4300÷200
学生:这道题余数1在原数的百位上,因此余数是100。同学们你们想对了吗?
(6)练习:请你用简便方法笔算这两道题吧!
670÷30=
9800÷50=
第一道余数在哪位上,因此商是22余数是10;第二道,余数3在哪位上?因此商19,余数是300,你们写对了吗?
小结:今天我们发现了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不仅使口算简便,也使笔算变得简便。你们学会了吗?接下来我们进行练习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
(1)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120÷30=
560÷80=
4800÷40=
360÷90=
(2)下面的题你会做吗?在数学书89页第1题处完成。
6300÷700=
3200÷400=
8100÷300=
点拨:为什么这么快?因为运用了商的变化规律。
2.
请选择正确的余数填在里。在数学书89页第3题处完成。
(1)830÷40=20……
(3,30)
(2)640÷50=12……
(4,40)
(3)1300÷200=6……
(1,10,100)
点拨:第一道余数在原数的十位上,余数是30;第二道余数也在原数的十位上,余数是40,第三道呢?余数在哪一位上?百位,因此余数是100。
除了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商乘除数加余数的方法去选择正确的余数。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点拨:第一题是错的,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960和除数80同时除以10,变成96除以8得12,那么960除以80的商应该也是12,因此是错误的。第二道题呢?是对的,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0后变成6510除以21,商是310,65100除以210的商也是310.同学们你们相对了吗?
四、全课小结
回顾反思
同学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我们发现同乘或除以一个适当的数中能使计算变得简便。还发现了当简便计算时有余数,要看余数在原数中的数位,来确定余数的大小。你们用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的!今天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 篇8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50-52页练习七的2、4、5、8-11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 篇9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接触与交流,对所带班四年级三班、四年级四班的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两个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差别。但总体来讲,有70%的学生基础好、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和20%的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二、 教材分析
(一) 数与代数
1、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人口普查、国土面积、森林面积)
(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乘法 (卫星运行时间、体育场、神奇的计算器、探索 与发现 (一)、(二)、(三))
(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了两位数乘三位数,对一些较大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除法 (买文具、路程、时间、速度、参观苗圃、国家体育场秋游、探索与发现、抗震救灾)
(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生活中的负数(温度、正负数)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主要了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
生活中的现象。
(二)空间与图形
1、线 与 角 (线的认识、平移与平行、相交与垂直、旋转与角、角的度量、画角。)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识别直线、线段、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认识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2、图形的变换(让学生经历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来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3、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栽蒜苗一、二、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少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了解单试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三、 教材特点:
1、 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 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 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 注重在统计过程中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把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融会在一起。
6、 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7、 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和任务: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
2.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难点:掌握含有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地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关于数的知识。
(板书:数的产生)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数的产生过程。
(1)如果没有了数字,怎样表示我手中的粉笔有多少根呢?(教师举起手中的4根粉笔)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表示有4根粉笔?
(学生通过讨论,会想到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创造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2)在生产劳动中,人们需要数人数、数物体个数或记录打猎后捕获的野兽的数量等等,这样就逐渐产生了数。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17页中的图片,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在远古时代,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各种方法来表示物体的个数。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这就是数字。如: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还有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来流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一直把它叫做阿拉伯数字,即0,1,2,3,4,5,6,7,8,9……经过了几千年,才产生了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3)了解了数的产生过程,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教育学生要珍惜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认真努力地学好知识,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2.认识自然数。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板书:自然数)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十进制计数法。
(1)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数是1339724852人,世界人口有70多亿等。
(2)用计数器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教师在计数器上先拨珠,让学生数数: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板书:十亿、百亿、千亿)
指出:十亿、百亿、千亿和以前学过的个(一)、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在数位顺序表上填出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指名汇报,共同订正。
(4)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教师指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5)观察比较:比较数位顺序表上个级、万级和亿级有什么异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分别说一说各自的看法。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一百亿里有()个十亿,()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十亿位。
(3)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2.教材“练习三”第1题。
想一想,说一说。
3.教材“练习三”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对数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最新】相关文章:
集体备课教案04-03
集体备课教案08-25
数学集体备课计划06-12
数学集体备课总结02-01
最新数学组集体备课总结范文09-15
最新集体备课总结范文09-15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计划06-12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总结03-30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总结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