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2022-02-20 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说》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马说》教案1

  【教学思路】

  《马说》是一篇寓意深远,寄情深沉,富有启示作用的古代杂文。教读本文时,可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体会语言承载着的思想情感,并与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受启迪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熟读成诵。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⑵ 诱导思辨,激发争论,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究、创新的语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客观、正确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问题。

  ⑶ 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掌握古今异义词。

  ⑵ 背诵全文。

  ⑶ 正确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难点:

  讨论有关人生观、人才观、用人观的问题。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材料,做好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

  1、播放《万马奔腾》音乐;展示几幅马图来激活气氛。

  2、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名句;

  3、请学生讲讲传说中有哪些千里马。

  (以对比故事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衣服覆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伯乐把马献给了楚王,经过精心喂养,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

  千里马有了伯乐的发现、启用,经过精心喂养,自然精壮神骏,能驰骋沙场,立功扬名了!但如果没有伯乐的出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写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千里马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中的杂说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全文。

  2、老师指导诵读的断句、节奏、重读、语气、情感表现等。

  3、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好难字的读音,把握好语调、语气。

  4、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探究难词难句和关键句,了解全文大意。(扫清文言词语障碍、积累文言词汇)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千里马”有哪些不幸遭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2、谁该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引发学生强烈的思辨、探究和争论)

  3、“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你的感觉又如何?(学生应感同身受,有感而发)

  4、像这样借写它物来寄托情感、阐明道理的写法叫做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本文的思想内容。)

  合作探究争辩: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

  五、拓展探究

  1、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只会等别人来发现吗?如不然你可怎么做呢?

  2、结合当今社会谈谈如何“多出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文题,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引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惋惜) 策之不以其道(托物)

  表达:怀才不遇 《马说》

  本论: 食之不能尽其材 (愤怒)

  控诉:埋没人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寓意)

  希望:重用人才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讽刺)

  千里马 托物寓意 人才

《马说》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通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三)写出几句含有“马”字的的诗句

  四.教学小结

  (一)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托物言志,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课外作业

  思考和练习(见作业纸)

  ( 郭立桂)

  初二年级作业纸

  学科 语文 课题 《马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给加列字注音

  伯乐 2.辱 3.骈 4.枥 5.一食 6.食马者 7无马邪

  二.找出文中四个通假字解释

  1.___通____: 2.___通___: 3.___通___: 4.____通_____: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奴隶人 2.与常马等 3骈死

  4.槽枥 5.一食或尽粟 6. 不以千里称也

  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又称_______,他是___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他与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伯乐”比喻________-,“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_.“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准确的.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句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C.《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叙说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D.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六.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A.吃的东西 B.同“饲”,喂 C.吃 D.供养

  2.有千里之能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 有能力做到,能够 B.和睦 C.能力,才能 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

  A.竹制的马鞭子 B.策问 C.驱使,鞭策 D.计策,计谋

  七. 辨析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

  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虽有千里之能 ( )

  执策而临之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3. 其真不知马也 ( )

  其真无马邪 ( )

  八.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问答:

  1 本文“托物寓意”,借议论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怎样的一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马说》教案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教学方法:

  读 议 展 点 练

  第一课时

  一.引导探究

  1.读写字词:

  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 粟sù 外见xiàn 食马sì 祗zhǐ 邪yé 一石dàn

  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查找资料,了解“说”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和主张,讲究文采,相当于今天的杂文。

  ②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曾倡导古文运动。初入仕途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纳。

  4.朗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伯乐对千里马重要性体现在“ ”。

  ②没有伯乐,千里马悲惨的命运是“ ”。

  ③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是“ ”。

  ④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⑤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和对“食马者”无知的强烈谴责表现在“ ”。

  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体现在“ ”。

  ⑦揭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才华的句子是“ ” 。

  二.优选精练

  (一)基础演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 )

  2. 用“∕”标出下面语句的节奏(每句标两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 __通__ _ 含义:___ 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 __通___ 含义: 。

  __ 通__ _含义:_ __ __ 。

  ③其真无马邪 ___ _通___ _ 含义:______ ___ 。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义是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通 ,含义是

  古今异义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②是马也 古义: 今义:

  (二)能力提升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其真无马邪?

  2.填空。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

  ②《马说》运用了 的写法,用“千里马”比喻 ,用“ ”比喻圣明君主,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 ”。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 的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④《马说》的主旨句是“ ”。

  三.拓展延伸

  1.阅读寓言《赵人卖马》,自选角度,说说你受到的启示。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便想了一法,请名人伯乐到市场上将他的马看上两眼,做一个“活广告”。伯乐欣然而至,围着马转了三圈,离开时还回头看了三看,于是马价涨十倍。

  2.封建社会有很多人才被埋没,同样是怀才不遇,他们的做法却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A.韩愈—— 牢骚满腹痛骂当局

  B.苏秦——刺股苦读发奋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开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孤高自傲

  3.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没?

《马说》教案4

  一、作家研究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二、课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本文在结构上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导入:

  (屏幕显示《伯乐识马》的故事幻灯片)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2.作者及文体简介:(屏幕显示)。

  3.检查预习,下列字词语会注音?

  祗( ) 骈( ) 一石( ) 食马者( ) 邪( )

  (二)诵读感知

  1.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正音正字]

  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朗读提示:读准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点拨疑难,积累字词。

  (1)用现代汉语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虽

  故虽有名马(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

  一食( )

  食马者( )

  食不饱( )

  策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其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

  [通假字]

  食马者:食——

  才美不外见: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其真无马邪:邪——

  (2 )翻译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独自无法理解的标划出来,最后进行课堂交流)

  3.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意思,感知以下问题。(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三)研读赏析

  (把握课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写法。学生阅读、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那么“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从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文章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评价

  (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认识?看看课后练习第三)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揭露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伯乐 不常有 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马

  说

  千里马 常有 人才

  食马者 不知马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马说》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马说》教案6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轻松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 》里。《马说》是其《 》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

  二、文言词语积累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的1。3。4小题及下面题目。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马之千里者()B策之不以其道()C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4、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三、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第二小题,然后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课堂导学】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轻松预习”中的相关内容。2、提出疑难。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⑦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⑧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2、感悟作者的情怀

  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回答。

  三、欣赏阅读。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找出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句,并读读其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的感情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的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的愤怒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是马也,提醒读者注意

  【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阅读韩愈《马说》的姊妹篇《杂说龙说》,完成下列题目。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龙亦灵怪亦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之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失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1)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①云固弗灵于龙也(于:)

  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是:)

  ③云亦是灵怪矣哉(亦:)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②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3)理解。

  ①文中龙比喻()云比喻()

  作者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比喻:

  2、请同学们阅读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

  3、说话练习:

  完成《学检》第十小题。

《马说》教案7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指导朗读

  4、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二、疏通全文。

  1.范读。(学生听,划出通假字)

  2.生初读,正音: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

  3、梳理课文,尝试翻译。

  (1)结合注释,自主尝试翻译。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分三组翻译。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4.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1)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语速较缓,语意惋惜。)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板书: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惋惜)

  (2)第一段作者提出观点,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愤怒。)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板书:食马才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3)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排比)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虚妄无知的?(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有眼不识千里马。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嘲讽的感情。(板书: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三、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1、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教师简介韩愈写此文的背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板书:托物寓意)

  2、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世有伯乐然…,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四、拓展延伸。

  1、你们记得《天下无贼》中贼的头头黎叔说的一句话吗?“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觉得在韩愈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没有发现人才的人,就不可能人尽其才。

  2、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结合本课的内容把它改写一下,应该怎样说?

  3、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无数的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今天,再也不是那个人才被埋没的时代,作为学生我们应怎么做?

《马说》教案8

  复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

  1、韩愈,字 , 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马说》是其《 》中的第四篇。我们曾学过他的诗<< >>,默写此诗:

  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执策而临之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教案9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马说》教案10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杂文马说优秀教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加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自学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五、集中解疑

  六、检查自学情况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 所以读(xiàn)。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执策而临之 (握,拿) (面对着)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

  食不饱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虽有千里之能 (的)

  执策而临之 (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 (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执策而临之 (鞭子)

  策勋十二转 (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故虽有名马 (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承连词,来)

  4、 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七、布置作业

  思考书后探究●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四、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马说》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并掌握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词:而之其以也

  而A 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 B 顺接可以不译

  之A 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 C无意义,句中停顿

  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 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

  D反问语气词难道 E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 A介词因为 B介词按照

  也 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4、实词:

  见教材及资料

  5、学生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千里马的遭遇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

  (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意思的把握进行叙述)

  3、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和“马”有没有别的含义?它们各比喻什么?

  (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统治者却很少有能够真正赏识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壮志难酬。

  4、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遇的语句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根据自己的了解及查阅资料,谈谈中国现在的用人制度。

  附:板书设计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后反思:对于文言文,仍然坚持朗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深刻理解作者赋予“伯乐”、“千里马”的寓意。通过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对国家实现人才问题的思考。

《马说》教案1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强文言阅读能力。(重点)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难点)

  3.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4.诵读训练,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简介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贞元19年(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2.而 :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脉络:

  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明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明确: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⑥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五、探究课文: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3.《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首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六、拓展:

  1.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2.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七、小结: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板书设计:

  马 说

  伯乐知马伯乐少,千里马被埋没。(同情痛惜)

  食马者不知马,害千里马。 (愤怒谴责)

  食马者妄说无马,实不不知马。 (辛辣嘲讽)

《马说》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 “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板书) : 人才论文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3、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课文录音

  要求: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缓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虚词吗?

  虚词:而、之、以、也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板书)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师强调:强调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说明伯乐知千里马。

  (板书) : 伯乐 知 千里马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低沉缓慢

  (8)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9)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愤怒谴责。急促、迅猛、高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

  ①虚词:而、之、也、其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 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 表现

  (4)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教师:如果才美外现了,称为什么马?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外现 名马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马也。)

  (板书) : 食马者 不知 千里马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对于食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愤怒谴责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9)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讽)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试试看

  ①虚词:而、之、以、也、其、策

  ②实词:能 食 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 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吗”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①“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第二段提出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在食马者眼中就无马了。

  (板书) : 千里马 才美不外现 无马

  ③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呜呼!其真无马邪?

  ④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揭露“食马者”“不知马”。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6)朗读本段的语气应该怎样? 深刻嘲讽

  (7)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8)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读课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如果不是,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不是,

  “千里马”比喻人才; (板书)

  “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圣明的君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难遇)

  “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作者韩愈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控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教师指出(托物寓意)板书

  4、你认为十一个“不”字表达出什么语气?

  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

  5、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7、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节奏分明、把握停连,力求准确流畅。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也字,读出痛惜、愤怒、嘲讽的语气。

  六、扩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面对难就业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老师寄语: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能马马虎虎,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板书设计:

  马说 (人才论)

  韩愈

《马说》教案14

  师:“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自身的志向,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马说》(板书:题目、作者)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刻考虑。关于“说”这种文体,我们以前学过吗?

  众生:学过。

  师:从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中,我想大家对“说”这种文体一定还记忆犹新吧。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温故一下吧!

  (生齐举手)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说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师:很好,大家知道“说”这种文体相当于现代杂文,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韩愈,请看屏幕。

  韩愈:字退之,河南人,自号昌黎,有《昌黎先生文集》,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散文家。倡议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魁首,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故写此文。(屏幕显示)

  那么,让我们边听录音边看书,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文章的节奏。

  lè zhǐ pián cáo lì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伯乐 祗 骈 槽 枥 一食或尽粟 一石 食马者 外见

  (屏幕显示字词读音)

  师:你们听了他人的诵读,自身也想展现一下自身的风采吧。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交流的内容请看屏幕:

  1、找出难懂的词、句。

  2、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

  (具体做法:四个学生为一小组,甲生读完,其他组员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同时找出读错或特别注意的地方,再一起讨论,互相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或采用大家边读边口译,互相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教师从旁点拨。)

  师:经过老师的一番巡视,发现同学们交流活跃,例如第四小组的同学能发现“食”字在这篇文章中的有几个义项,还有前面这一小组知道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等等。可见,大家讨论非常认真。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下练习来巩固对文言文词语的掌握。

  之: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一食或尽栗一石

  食马者

  食不饱

  策: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策之不以其道

  (屏幕显示)

  师:下面有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第一句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句,代词“千里马”。第三句,调节音节,无意义。

  师:嗯!很好,(同学鼓掌)继续有请第二位同学。

  生:第一句的“其”表反问“难道”。第二句,表推测“恐怕”。第三句,作代词,代“千里马”。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对吗?

  众生:对。

  师:好,我再请一位自告奋勇的同学来回答。

  生:第一句的“食”, 作量词,餐、顿。第二句作动词,喂养。第三句,吃。

  师:这位同学不但有胆量,而且有才智,真所谓“智勇双全”,我们同学怎么没有表示?

  (众生边笑边鼓掌)

  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和练习后,大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深刻理解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的精髓,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生大声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我们一起研讨下面几个问题。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一句是集中体现?

  2、文中通过哪些语句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本文中“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各比喻了哪几类人?

  4、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人才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屏幕显示)

  师:对于上面几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任选几个来考虑,还是依照刚才的小组展开讨论吧。

  (老师巡视,从旁指导)

  生:我选择第1、2题来回答。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标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至于第2个问题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示意此同学坐下,另外一组的同学补充)

  生:对于第四小组回答的第2个问题,我觉得不够全面,还应该补充这一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位同学补充得很好,关于第3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回答吧!千里马指哪些人?

  生:人才(异口同声)(板书)

  师:伯乐呢?

  生:善于发现人才的人(板书)

  师:食马者?

  生:统治阶级。

  师:统治阶级可以分为贤明的君主和平庸无能的君主,或残酷无比的君主,在这里我们应该加上一个什么形容呢?

  生: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师:太好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板书)。关于第四个问题,这个小组来回答。

  生: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时代统治者既不识他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心情。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得很好。的确,在韩愈的那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不会重视人才的,而在我们当今的信息时代,人才可谓是“原子弹”,他们迸发的能量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口号。虽然文中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也并非它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我们应深信“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同学们,再退一步来说,假如你是伯乐,你将会如何对待你的千里马?

  (生考虑片刻纷纷举手)

  生:我会给他金钱、楼房、车,让他死心塌地为我服务。(众笑)

  师:可别笑他,这是很实际的问题,你不支付他报酬,他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你服务,讲贡献也应有一定的报酬。

  生:我觉得应给他权力,有了权力才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生:我认为是如何重用他,把他布置到一个恰道好处的位置上,充沛发挥他的才干。

  师;我很欣赏同学对人才观的看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会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对待人才,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态度,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请看屏幕。

  对待人才:识他人才,重用人才

  尊之以高位

  养之以厚禄

  任之以重权

《马说》教案15

  一、导入

  (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 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 ”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 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 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 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 ”(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策 2.之

  ①策之不以 其道 (用鞭子打)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马)

  ②执策临之 (马鞭子)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 在主谓之间)

  3.其

  ①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马)

  ②其真无马邪? (句中语气词 )

  ③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4.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 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 者怀才不遇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 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马说》精品教案02-11

《马说》教案(通用5篇)07-29

韩愈《马说》教案设计11-18

《马说》教案范文合集9篇02-08

《马说》教学教案设计课件02-27

有关《马说》教案汇编8篇02-07

实用的《马说》教案4篇01-31

语文版九上《马说》精品教案02-11

《马说》阅读答案03-27

韩愈的《马说》07-02

安全教案 幼儿园教案《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