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05-14 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1

  教学目的:

  1.体会这首词的主旨。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寻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简介作者背景

  1. 辛弃疾:根据导学练回忆有关内容。

  2. 背景: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但是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

  1. 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篇文章又写了怎样的场景)

  2. 个别朗诵(正音)

  3. 再次读文章,分组讨论文章内容。

  四、赏析词文

  (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

  1、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元宵节的盛况的呢?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一下。

  提示内容:

  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那文中又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提示:两类人:“笑语盈盈”的仕女;“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主角:“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那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些主角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吗?

  提示: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总之,这都是为了衬托“那人”的,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提示: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尽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随波逐流过着罪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五、延伸探究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学问三境界)。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

  六、课后作业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因为二者立意不同,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

  王国维三种境界的理解与拓展

  教学器具:

  powerpoint课件教学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分析——背诵——拓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天庭的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生气,就下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到人间放火,准备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到凡间的百姓无辜受难,就冒著生命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大家听到这件事,都吓得不知该如何是好。终于,有个老人想到一个好办法,他说:“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非常赞同,于是便分头去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因此保住了生命及财产。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因此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庆祝。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足为信,可是如今的元宵节仍然是非常热闹的节日。比如我们潮州每年都有很多庆祝活动。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每年的元宵节我们都有哪些活动呢?

  生:放烟花、挂灯笼、玩爆竹、猜灯谜等等。

  师:很好,看来很多同学对元宵节还是记忆犹新。如今的元宵节是如此地热闹、如此的让人喜欢,那么古代呢,古人是怎么过元宵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南宋伟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以元夕为题目的词——《秦玉案元夕》。

  〔推进新课〕

  师:知其人论其诗,要想比较清楚的理解这首词,让我们先来聊了词人。词人辛弃疾作为南宋重要的一位词人,我们早已接触过。那么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同学们对辛弃疾有多少认识?

  生一:我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抗金英雄,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年轻时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可是成效不大,后来投奔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所以,我觉得他是位英雄。

  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一位英雄,可是我觉得他一位失意的英雄。(为什么呢)辛弃疾所处的南宋是一个非常懦弱的时代,朝廷偏安江南,面对北方大片土地被侵占,大批人民不被压迫,仍然只顾眼前,妥协派占据了主流。

  生三:我喜欢他的词,他与苏轼一样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例如《永遇乐》中这样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给我很大震撼。

  师:很好我们学过的一首《永遇乐》。大家会背吗?

  生:会。(一起背诵)

  师:除了这些,我们还知道辛弃疾的其他什么吗,比如他的词的风格,流派等等。

  生四:我还知道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知识。辛弃疾与李清照有很多“相似”之处。他的字是幼安,他是济南人。而李清照的字是易安,也是山东济南人。他们俩并称“济南二安”。当然,李清照的词是婉约派的,而辛弃疾的词是豪放派的。

  师: 很好很好,看来同学们对辛弃疾始既喜欢也打从心底里钦佩。对他的了解比较多。那我们应该抓住一些关键的知识来了解.

  〔课件展示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关键词提示:

  抗金英雄、济南二安、苏辛、豪放沉郁

  辛弃疾名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沁园春 》

  〔诗歌诵读〕

  师:好,对作者有了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我们下面就走进这首词来品味这首词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情。大家看题目,“《青玉案》”是什么,“元夕”又是什么?

  生:《青玉案》是词牌,元夕是题目。

  师:《青玉案》是著名的一个词牌,很多大词人都写过这个词牌,比如贺铸的《青玉案》就写的很好,大家不妨找来读读。元夕也就是元宵,从题目中我们可以得知作者在写元宵节,那么作者仅仅是为了描写元宵佳节吗?接下来就请一些同学来朗诵。正所谓:读诗百遍,其意自现。

  生五:(很大声也很幽默的诵读,读到“蓦然回首”时,还回头一望!)

  师:很好很好,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情,但请注意语速和节奏。

  生六:(很有感情的诵读,同学们好像都被她感动了)

  师:读得很好,我一直都说,读诗特别是读古诗很能反映一个人的气质!像刚才的那位同学读的时候,就非常的有气质。

  生七:(读得很投入,抑扬顿挫)

  师:朗诵诗一种传情的艺术,是对作品的再创。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就很好的做到了这点。

  (此时,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很多同学纷纷举手要来朗诵)

  生八:(读的有些紧张,但很自信)

  师:很好,若是可以加些自信,你会做得更好!看来很多同学都想用自己的朗诵来征服大家,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来诵读。现在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集体朗诵,读得很大声、读得很投入、读得很整齐)

  〔整体理解〕

  师:读完之后,大家对这首词应该就有了起码的理解了。接下来我们要来对这首词进行整体把握。下面大家自己先小声地自由的诵读,并结合下面的注解思考讨论下面一个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

  问题一:元夕之夜,必有灿烂之景。诗人辛弃疾是如何描写这个灯火辉煌、万人欢狂的元夕盛况的?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写?

  (经过一阵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有了答案)

  师:想必大家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那么谁来告诉我们这首词作者写了一个怎么的元宵节,或者说他写了元宵节的什么内容。

  生九:词的上阕写了元宵节这一天的热闹场面。有灯火、烟花,满天的灯火还有灿烂的烟花,很多很漂亮。灯火就像千树花开一样,烟花就像是下雨一样多,让我想起了今年元宵节我们潮州市在凤凰洲公园放的焰火一样,太壮观了。(同学们都在回忆)

  师:对,词的第一句让我们看到灿烂的灯火,满天的烟花。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岑参的一句诗。

  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十:接下来诗人还写了宝马雕车、有人吹着凤箫,还有舞鱼舞龙等等热闹的场面。

  师:对了,这里的宝马可不是宝马奔驰哦,是指富贵人家的`装饰地非常高贵的马车。还有一个非常热闹的庆祝场面。不过刚才这位学生还露了一句:玉壶光转。请问“玉壶”指的是什么,“转”在这里应该读什么音?

  (同学们陷入了热烈的讨论之中,有人读zhuǎn,也有人读zhuàn)

  生十一:我认为应该读zhuàn,因为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是指花灯在转动。

  生十二:我认为不是,应该读成zhuǎn。是花灯的影子在转变的意思。(同学们争论不止)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争论,可以看出很多同学进行了仔细的思考。但是,“转”字该怎么读,关键是看玉壶是什么意思。若是读成zhuàn的时候,玉壶是指花灯之多。若是读成zhuàn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它读成“zhuǎn”的时候,这得玉壶应该可以理解成月光,月光照耀下,光影流动。比如我们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就有这个词。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生十三:词的下阕主要是了一些打扮的很贵气的富家女子在热闹的集市游乐的场面。词中的“蛾儿雪柳黄金缕”用了借代来指那些富家女子出游的场面。

  生十四:我认为,除此之外作者还关注那些女子的情态:“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些女子应该都是美女。(同学们大笑)

  师:这位同学很幽默,也很仔细。作者写了“暗香”来指代这些女子身上队香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原意是梅花的香味在这里都变成美的代名词。“盈盈”也一样,想象金庸先生笔下的那位“任盈盈”小姐一样是美女。(同学笑)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的一个热闹非常的元宵节。那么有没有同学可以概括以下这个元宵节的盛况。

  生十五:这是一个非常热闹、非常豪华、非常奢侈的元宵节。

  (学生诵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师:很好。我们结合背景来分析一下,这首词是作者刚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读成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之时所作的,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正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而南宋统治者却在南方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用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一诗很能说明情况。大家会背吗?

  (同学们一起背诵: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统治者过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生活。那么作者此时在做什么呢,有没有沉浸在这一片欢腾热闹的气氛之中?

  生:没有。

  生十六:诗人此时在那些美女中寻找。寻找心中的那个“他”。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这句表现作者寻找的句子。

  (学生齐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如果这些都是美女的话,作者为什么还要在寻找呢?“他”指的是谁呢?

  师:对阿。作者面对这个热闹的元宵佳节,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面对这那么多的美女,他又在寻找什么呢?那位同学可以回答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

  问题二:诗歌最后三句可谓是点睛之笔,作者极力地表现出寻找“那人”的过程,来抚慰心中的失落,令人读来有了一丝欣喜和安慰。那么,请问诗人寻找的“他”是什么人?有着怎样的形象?

  生十六:很明显,作者是没有沉浸在这个欢闹的庆祝气氛中的场面中的,他也不喜欢这样的生活。通过上面的描写,主要是为了与全词刻画的主人公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起了衬托的作用。

  生十七:诗人在寻找一个男子,他的朋友。因为“他”用于指代男性的第三人称代词。

  生十八:我认为是一个女子,是作者的意中人,不然他怎么会在一群美女中去寻找呢?再说,在古代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只有“他”一个词。

  生十九:我认为,这里的“那人”不是实指而是虚指,是指作者理想中的知己。他跟作者一样,是一个自甘寂寞的人,是一个不同流合污之人。他站在灯火将近处,与众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二十:我还以为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其实就是作者自己!一个坚决抗金的英雄,在那些妥协派中依然独立,依然寂寞。

  师:大家都分析得很有道理。本词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大家将它解决了,可见同学们的智慧是无穷的。请大家看投影:

  〔课件展示主人公形象〕

  (1)全词用对比和以宾衬主的手法,烘云托月地推出这是一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独、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这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么?

  (2)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这是个不慕繁华,自甘寂寞的形象,与追名逐利的世人很不一样。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深意,表达了不愿同流合污的美好品格。

  师:理解了诗人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我们对全词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谁来概括一下这首词的主旨呢?

  生二十一:我认为《青玉案》一词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师:很好,概括得很准确。那我们就一起来背诵这首词吧!

  〔延伸拓展〕

  词的最三句可谓是千古名句,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这样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人物成就大事业要经历这样三种境界,那么我们小人物呢,要想取得成功是否也要经过这三种境界?那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感受: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

  生二十二:我认为,这第一种境界就是说要想取得成功,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的,站得高才能望的远。也暗示着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崇高的理想。

  生二十三:“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句应该是指做任何的事情都会经历很多很多的挫折、磨难,人因此而消瘦。

  生二十四:可能是指爱情吧,爱情很是折磨人的。(全班同学狂笑)

  生二十五:虽然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曲折的过程,结果应该是圆满的,因为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师:大家对这三种境界都很有见地,都能结合自身体会,很不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里,有其他一些看法下课之后我们接着讨论。下面我们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作业:试默写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一词,试着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上将其与《青玉案元夕》进行比较阅读。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了解辛弃疾及其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体会词中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学习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理解词人通过元夕景象寄托的深层情感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句含义,把握词中描绘的元宵节景致与人物情感。

  难点:领悟词中象征与隐喻手法的运用,以及辛弃疾通过此词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青玉案·元夕》原文及注释材料

  辛弃疾生平及时代背景资料

  元宵节风俗文化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古典音乐作为课堂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情景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元宵节热闹景象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节日氛围,然后引出辛弃疾在这样一个传统节日背景下创作的《青玉案·元夕》。

  2. 作者及背景介绍(10分钟)

  简述辛弃疾的生平、主要成就及时代背景,特别是其抗金经历和文学创作的'特点,为理解词作铺垫。

  3.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青玉案·元夕》,教师指导正音,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

  整体感知:让学生谈谈初读后的感受,词中描述了哪些元宵节的场景?

  4. 详细解读(20分钟)

  分段解析:逐句讲解词句,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特别注意“东风夜放花千树”、“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经典句子的深层含义。

  艺术手法:探讨词中使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宝马雕车香满路”象征富贵繁华,“灯火阑珊”反衬主角的孤高与不同流俗。

  情感挖掘: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对元夕景象的描绘,实际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和追求,如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对世俗浮华的超越。

  5. 深度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更深层次的信息是什么?词中的“那人”象征什么?

  观点分享: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引导,促进课堂互动。

  6. 诵读与背诵(10分钟)

  在理解的基础上,全班集体诵读《青玉案·元夕》,鼓励学生尝试背诵,加深记忆。

  7.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深度。

  作业:

  个人写作:以现代视角,写一篇短文或诗,表达对《青玉案·元夕》的理解或感悟。

  阅读拓展:推荐几首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并简要分析其主题思想。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及作业反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后续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古典文学的学习中获得成长。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体会其词作的艺术魅力。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旨,鉴赏其艺术手法,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难点:体会词人通过元宵节的热闹场景来衬托“那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谈论对元宵节的印象,分享元宵节的习俗和经历。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引出《青玉案·元夕》。

  (二)解题

  题目解释:青玉案是词牌名,规定文章的格式;元夕是题目,与内容有关。

  关于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

  背景简介:这首词大约作于辛弃疾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

  自由朗读文章,正音。

  教师范读,学生分组讨论文章内容。

  疏通字词句,理解词意。

  (四)研读词文

  词人如何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景?(火树银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玉龙形的灯等)

  词人如何通过元宵节的热闹场景来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

  “那人”在词中寓意着什么?(词人的理想人格或高洁品质)

  (五)探究讨论

  小组讨论:“那人”在词中的形象和作用。

  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辛弃疾为何在元宵佳节之际写下这首词?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拓展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七)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辛弃疾和《青玉案·元夕》的理解。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青玉案·元夕》,并尝试写一篇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

  学生对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青玉案·元夕》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旨和艺术手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所描绘的元宵节景致及深层寓意,学习如何从字面到内涵进行诗词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理解辛弃疾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句含义,把握词中描绘的元宵夜景和人物形象。

  难点: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手法,探究辛弃疾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深层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元宵节文化背景介绍、词作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生平及时代背景资料。

  古典音乐作为背景,营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元宵节的短片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节日氛围。

  提问:大家知道哪些关于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简述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初步感知(约10分钟)

  全班齐读《青玉案·元夕》,教师正音。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词中景象。

  分析词题“元夕”含义,了解元宵节的历史与文化。

  三、深入解读(约20分钟)

  词句解析:

  选取关键句,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等,引导学生探讨其字面意义及修辞手法。

  讨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深层含义,理解词人的情感寄托。

  情景再现:

  通过小组合作,将词中的场景以绘画、短剧等形式再现,加深对词境的理解。

  情感剖析:

  讨论辛弃疾在此词中可能表达的情感,如对国家的忧虑、个人理想的追求等。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对比阅读辛弃疾其他反映家国情怀的诗词,探讨其创作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讨论: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像辛弃疾这样的家国情怀?

  五、总结归纳(约5分钟)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总结诗词鉴赏的方法与要点。

  强调辛弃疾词作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鼓励学生课外进一步探索。

  六、作业布置

  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词。

  写一篇短文,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理解。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业反馈等情况,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理解: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辛弃疾的高洁气质和孤独寂寞,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中的“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难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如反衬、借代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们知道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元宵节对古代文人墨客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

  引出词人辛弃疾和他的《青玉案·元夕》。

  二、解题与背景介绍

  题目解释:青玉案是词牌名,规定文章的格式;元夕是题目,与内容有关。

  作者介绍: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

  背景简介:这首词大约作于辛弃疾被罢职闲居期间,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

  自由朗读文章,感受词的语言美。

  个别朗诵(正音),注意语音语调。

  教师范读,学生分组讨论文章内容。

  四、研读词文

  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如花灯、烟花、舞龙舞鱼等,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氛围?

  分析“那人”的寓意,为什么词人要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如反衬、借代等,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词的表现力?

  五、课堂讨论与探究

  分组讨论:你如何理解词中的“那人”?他代表了什么?

  探究: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何联系?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学生对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青玉案·元夕》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青玉案·元夕》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有所提高,但在鉴赏艺术手法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今后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关键词汇和典故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意境美、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感受辛弃疾词中的高尚情操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词句含义,把握词中描绘的元宵节景象及深层寓意。

  难点:领悟辛弃疾通过“那人”形象所寄托的`理想追求,以及词中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故事导入:简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入辛弃疾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5分钟)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介绍《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说明元夕即元宵节,是古人重要的节日之一。

  三、初读感知(约10分钟)

  诵读指导:播放名家朗诵音频,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停顿及情感表达。

  自主朗读:学生跟读并尝试独立诵读,教师巡回指导。

  四、细读解析(约20分钟)

  字词疏通:解释关键词汇,如“灯火阑珊”、“宝马雕车”等。

  内容解析:

  分析上片描绘的元宵夜景,如何展现节日的繁华与热闹。

  探讨下片“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深刻含义,理解“那人”形象的象征意义。

  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词中的对比(如热闹与静谧)、象征(“灯火阑珊”象征高洁不群)等艺术手法。

  五、情感体验与讨论(约15分钟)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辛弃疾通过此词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角色扮演:选取词中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加深对词境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六、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比较阅读:与其它描写元宵节的诗词进行比较,探讨不同诗人笔下的元宵节有何异同。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以现代视角或个人经历,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小诗或短文。

  七、总结回顾(约5分钟)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和深层含义。

  鼓励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八、作业布置

  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词。

  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灯火阑珊处”的理解,可以结合个人经历或当代社会现象。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词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感受辛弃疾词作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辛弃疾词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词人如何通过写景、写人来抒发情感。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

  诵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词文赏析

  逐句解读词文,理解词中意象和寓意。

  分析词人如何通过写景(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和写人(如“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等)来营造节日氛围和表达情感。

  深入探讨“那人”的寓意,理解词人借“那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如反衬、象征等。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鼓励学生创作或改编诗词,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布置作业

  背诵《青玉案·元夕》,并默写其中的名句。

  撰写一篇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赏析《青玉案·元夕》,了解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掌握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阅读法,对比辛弃疾与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辛弃疾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与元宵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营造节日氛围。

  引出课题《青玉案·元夕》,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诵读课文

  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现,指导朗读技巧。

  词文赏析

  逐句解读词文,分析词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对比辛弃疾与其他词人的作品,探讨辛弃疾词作的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通过写景、写人来抒发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手法。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搜集并整理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感受其词作的艺术魅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布置作业

  背诵《青玉案·元夕》,并默写其中的名句。

  撰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词作艺术特色的赏析文章,不少于500字。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词的基本内容,掌握词中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与情感,学习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感受辛弃疾词中的家国情怀和个人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难点:把握辛弃疾通过繁华景象反衬孤独寻觅的情感处理手法,以及词中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词作原文、注释、相关图片及音频朗诵。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时代背景资料。

  元宵节习俗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元宵节热闹景象的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氛围,然后提出问题:“在这样的节日里,如果有一位诗人,他不完全沉浸于眼前的欢愉,而是在寻找什么,他会找到什么?”引出《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简述辛弃疾的生平、主要成就及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南宋爱国词人的身份及其作品中常蕴含的壮志未酬之感。

  三、诵读感知(10分钟)

  初读:全班齐读,要求注意字音、停顿,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再读:播放专业朗诵音频,让学生闭眼聆听,想象词中画面。

  解析读:分组朗读,每组负责一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

  四、词作解析(20分钟)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关键意象(如“灯火”、“鱼龙舞”、“宝马雕车香满路”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及其象征意义。

  情感探究:分析词人通过寻找“那人”的过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高洁情操的赞美)。

  艺术特色:讨论辛弃疾如何运用对比(热闹与孤寂)、象征等手法增强词的艺术效果。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比较阅读:将《青玉案·元夕》与其他描写元宵节的诗词进行比较,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探讨不同诗人笔下的元宵节有何异同。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现代视角,改写或续写《青玉案·元夕》,表达自己对节日的感受或个人追求。

  六、总结归纳(5分钟)

  回顾本课重点,强调辛弃疾词的艺术魅力及《青玉案·元夕》中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和人生哲理。

  七、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选取词中的一至两个意象,写一篇短文,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

  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比较其风格与《青玉案·元夕》的异同。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活动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对词作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以便调整后续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11

  教学目标:

  感受《青玉案·元夕》中的元宵盛景与词人情感。

  分析词中“那人”的形象,理解词人的寓意与情感。

  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词人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难点:对千古名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知道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

  引入辛弃疾的生平简介,了解他的抗金主张与仕途坎坷。

  二、初读词作

  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标出生词与不懂的句子。

  教师范读,纠正发音与节奏。

  三、赏析词作

  分析上阕:元宵佳节的盛况,词人如何描绘?

  引导学生找出描绘元宵盛景的意象,如“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等。

  讨论词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渲染节日气氛。

  分析下阕:词人如何描绘观灯女子与“那人”?

  找出描绘观灯女子的词句,体会她们的欢声笑语与盛装艳服。

  引导学生理解“那人”的形象,讨论“那人”是谁,词人为什么要写“那人”?

  品味千古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词的.字面意思与深层含义。

  讨论这句词所蕴含的情感与寓意。

  四、总结

  总结词人通过元宵盛景与“那人”的形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寓意。

  强调词人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五、作业

  背诵《青玉案·元夕》。

  写一篇赏析短文,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与词人情感。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12

  教学目标:

  创设元宵佳节的情景,让学生感受节日氛围。

  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词中人物的情感与形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词中情感与形象。

  难点:角色扮演中的情感表达与角色塑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布置教室,模拟元宵佳节的场景,如挂灯笼、贴对联、放烟火等。

  播放元宵节相关的音乐与视频,营造节日氛围。

  二、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词中的一个角色进行扮演,如观灯女子、“那人”等。

  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准备台词与动作。

  各组轮流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评价。

  三、讨论与分享

  表演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在扮演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

  引导学生讨论词中人物的情感与形象,以及词人通过这些人物所表达的情感与寓意。

  四、总结

  总结通过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所获得的对词作的`理解与感悟。

  强调词作中的情感与寓意,以及词人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五、作业

  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中的感受与体会。

  搜集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与故事,与同学分享。

  • 相关推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相关文章:

辛弃疾诗词《青玉案·元夕》赏析03-28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全文及鉴赏08-05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03-06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8-28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03-19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古词原文意思赏析04-14

辛弃疾《元夕》原文12-30

辛弃疾 元夕赏析02-06

「青玉案」辛弃疾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