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柱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
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
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3.做练一练第3题。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四、作业布置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和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若干个圆柱实物,其中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包装纸的圆柱体。
2、学生准备若干个圆柱体实物。剪下书第127页的图形,胶水。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
2、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1、(1)请学生口答长方形的面积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c=πd c=2πr
(2)口答:
①一个圆的直径是8厘米,周长是多少?
②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周长是多少?
2、(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教师出示准备的圆柱体,请学生回答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一样吗?如果让你给这个圆柱设计包装纸,你知道需要多少包装纸吗?
1、学生口答
2、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探索
1、圆柱的认识
2、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
4、圆柱的侧面积计算:
(1)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推导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充分感知,然后说一说自己对圆柱的认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底面 2个平面 完全相同 圆
圆柱
侧面 1个 曲面
3、教师指着实物说明,圆柱的上下两面叫做圆柱的底面,然后请学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底面大小怎样?
4、让用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然后提问:
这是一个什么的面?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7、(1)口答,练习一第1题
(2)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
8、教师拿出一个有包装纸的圆柱体,教师示范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然后贴在黑板上。
9、提问:你发现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10、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面积= 长 × 宽
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11、要求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如果圆的周长设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办?
1、学生仔细观察,用手去摸一摸。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4、学生回答
5、学生演示教师准备好的两个底面
6、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说自己对这两个面的感觉。
7、请学生再次看一看,摸一摸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同桌互相说一说底面、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8、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圆柱上画出一条高。
9、学生动手操作
10、学生讨论
11、学生汇报
12、求出圆的周长
c=πd或c=2πr
5、教学例1
6、解决问题
12、教学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13、学生完成解决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1、完成书本第4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书本第4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练习反馈:
四、作业
课内作业:练习一第2题
回家作业:1、练习一第3题
2、任取一个圆柱体实物,测量有关数据,计算出它的侧面积。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1、它们与球有什么不同?
2、把圆柱体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3、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上下两面都是圆形,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侧面没有棱角,而且从上
到下都是一样粗细,叫做圆柱体。
二、 组织幼儿讨论:你在社会中还见过哪些像圆柱体的物品。
三、 玩一玩、变一变。
1、怎样把许多枚硬币变成圆柱体?
2、怎样把长方形纸张变成圆柱体?
3、怎样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
四、 活动延伸: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计算角:提供各种圆柱体实物,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秘密。
操作角: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继续变成圆柱体。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中,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实物,圆柱形茶杯、圆柱模型,三角板、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7 cm,宽6 cm),圆柱形管子,吹塑纸、剪刀。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教师:老师想知道,你们在一些节假日的时候,有没有收到过别人送的礼物?(指名口答)老师也收到过别人送的礼物。(出示长方体实物)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教师:除了长方体,我们还学习过正方体,谁知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呢?
3.引出课题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老师这儿收集了一些,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圆柱体。比如,教室里、窗外……
(2)指名口答。
学生1:日光灯灯管、窗帘上面的杆子……
学生2:晾衣服的框架、下水道管子、防盗窗……
教师:这说明圆柱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画圆柱的示意图,引出课题。
(1)教师:老师让你们课前准备圆柱形的物体,你们准备了吗?拿出来,给老师看一下。你们能把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吗?
(2)学生操作,画出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教师在黑板上也一个圆柱的示意图。)
教师:大家想不想好好研究一下圆柱?(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探究圆柱的组成部分。
(1)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有哪些特征?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开始研究吧!(可以同桌合作研究。)
(2)指名汇报。
师:谁来说说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学生边说边指给其他同学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并拿出教具(长方体盒子中的圆柱体茶杯)讲解。
3。探究圆柱两个底面的大小。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1)学生用学具验证,然后教师指名汇报,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画下来比较、量直径……)
(2)教师指名一位同学上黑板与老师共同操作,验证。
教师小结: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一样,面积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4。探究圆柱的高。
教师有选择性的从学生的学具中选出两个圆柱,比较这两个圆柱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引出圆柱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并与学生共同探究圆柱的高的特征。
板书:无数条高长度相等。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5。整理圆柱的特征。(看课本第18页的内容)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要内容。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6。检验圆柱的高。
师生共同检验自己画出的圆柱的高的长度是否相等。
7。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三、反馈练习
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2.教材P20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7cm,宽6 cm),将它的长边粘贴在圆柱形的管子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管子,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先用教具操作,然后再借助课件演示给大家看。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高为17 cm,底面半径为6 cm的一个圆柱)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5
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准备:cd,圆柱体积木
过程:
1、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2、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3、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4、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5、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反思: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认识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和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30 cm,宽20 cm),正方形。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侧面包装好的圆柱形物体,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快速旋转,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圆柱)
点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对于圆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相信将会对圆柱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1)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师: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同学们都在那些地方见过圆柱?
课件展示老师搜集的圆柱图片,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2)操作感知,归纳圆柱的特征
师: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就利用准备好的圆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对圆柱进行研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课件显示)
圆柱由那些面组成?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圆柱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吗?请你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进行验证。
活动完成,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引导,得出圆柱的组成及特征。
2.认识圆柱的高
瞧,老师这还有两个圆柱呢。注意看,它们的底面相同,那它们的什么不同呢?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你认为圆柱的高指的是什么?谁能指一指?
课件讲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让学生再指出几条高。体会高有无数条。并引导学生明白内部也有高。并用课件演示高一样长。课件出示:圆柱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
介绍生活中圆柱的高的不同叫法。
及时练习(课件展示)
这些问题孩子们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看你们这么棒,老师手中的这个小圆柱也忍不住想请你们帮个忙了。它想知道自己身上的侧面包装纸有多大。该怎么办呢?
3.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思考:你想怎样剪呢?剪完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呢?想一想。
(2)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探究要求)
(3)活动完成后小组汇报。(找两组同学上去边演示边讲解,师适时追问并板书)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4)师进行演示操作,并把侧面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5)课件演示侧面展开整个过程,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理解消化。
(6)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没有可能是正方形呢?什么情况下是正方形呢?(用正方形纸演示)
小结:圆柱的侧面如果沿高剪开,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斜着剪开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沿折线或取下剪开得到的将会是不规则图形。
这节课不知不觉中我们既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又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对自己作一检测。
三、巩固练习
1、概念辨析
2、辨一辨(哪个是圆柱的展开图)
3、创造圆柱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在刚才旋转创造圆柱的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奇妙的数学现象呢。想知道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课件显示)有趣吗?在神奇的数学世界里,像这种有趣的现象还有许多,就等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于圆柱都有初步认识。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感受“面动成体”从而引入新课。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研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活动分两个层次进行:活动一研究圆柱特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等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出圆柱的主要特征;活动二探究侧面展开图。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悟,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教学,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通过多个环节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从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引入新课。
2、在进行侧面展开之前,让学生先去想象展开后的形状,再去动手操作。
3、巩固练习创造圆柱中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创造圆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17-18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引“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
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
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
(一)自学--发现圆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
2.展一展:实物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认真看课本P17,重点观察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考:
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
4.说一说
让学生自说说自己的思考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5.读一读
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共学--小组合作,理解圆柱
1.剪一剪,量一量,议一议
拿出你制作的圆柱模型,四人小组讨论:
①圈:剪一剪你的圆柱模型。
②量一量:量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及身高不同大小圆柱的高。
③说:说一说你发现的圆柱两个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圆柱的周围是什么形状?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2.展一展,评一评
讲解要求:
①你发现的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形状?
③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小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小结:长方形硬纸围绕木棒快速转动,可以转成一个圆柱。
三、测“新”评标--达标检测,评价目标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圆柱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
(3)圆柱有几个侧面,几条高?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1)图一的旋转轴在哪里?
(2)图二的旋转轴在哪里?
(3)为什么同一个长方形会旋转不同的圆柱呢?
3.练习三第1题
根据你对圆柱的理解,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吗?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圆柱?圆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四、结“新”拓标--全堂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
底面2个
侧面1个
高一样长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之后学习的。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不同,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对圆柱特征的思考,使学生联想到学习圆柱的方法与学习长方体的方法一致;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关系时,适时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实践操作的作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较多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思考,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积累圆柱特征的相关知识,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柱模型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剪刀 胶水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2)关于长方体你了解多少?
预设
生1:长方体有6个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
生3: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生4:相对的面……
2.谈话引入。
长方体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组成,“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属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设计意图:提问激趣,在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之后,向学生渗透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自觉运用知识的迁移,亲身体验研究立体图形方法的一致性。
⊙探究新知
1.观察、提问,给出圆柱的名称。
(1)观察教材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2)观察圆柱形实物。
指出:像这样,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3)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掌握圆柱的特征。
(1)观察实物,并摸一摸,明确圆柱的组成。
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上、下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2)物、图对照,明确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①底面: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②侧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3)明确侧面的特征及两个底面之间的关系。
①摸一摸,说一说:摸一摸圆柱的侧面,说一说它的形状。
②观察、比较、思考:圆柱的侧面有什么特征?两底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鼓励创新思维,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结论: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4)认识并理解圆柱的高的含义及特点。
出示两个底面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圆柱。
观察、思考:两个圆柱有什么区别?
交流、明确:
①圆柱的高: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②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5)指出摆放方式不同的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8页“做一做”1题)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茶叶桶、剪刀、小黑板或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
教学设计:
一、 情景导入
1、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物品,你们看——(课件出示),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状是圆柱的物体?(指名说)
二、 探究体验
1、 认识圆柱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形状的物体,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1) 学生观察,并用手摸表面。
(2) 集体交流。(指名说)(教师随机介绍并板书: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还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3) 通过刚才的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同学们都有所发现,下面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课件出示)这就是圆柱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注意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关键词重读出来,能做到吗?(齐读一遍)
(4) 师介绍:圆柱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大家想一想:圆柱有多少条高?(无数条)
2、 圆柱的侧面积。
(1)(出示)师:这是一个(圆柱)形状的茶叶桶,谁能给大家指出这个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到前面来指)
(2)那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个茶叶桶的商标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后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指名说)
(3)那大家猜想的对不对呢?下面就请大家睁大眼睛,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教师操作,学生观察)什么形状?(一起说)
师:对,我们把这个圆柱形茶叶桶的商标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也就是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4)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想一想:
①我们得到的这张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分别与这个圆柱形茶叶桶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形的面积与茶叶桶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
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集体交流。(指名说,教师随即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5)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这就是我们一起推导出来的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一起读两遍,记住它。
那大家想一想,要想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得知道哪两个条件?(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三、 实践应用
刚才通过我们打家共同的努力一起推导出了计算圆柱侧面积的公式,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个公式,走进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这个茶叶桶,课前我测量出它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厘米,大家能不能求出它的侧面积?
2、某罐头厂要给生产的罐头瓶贴上商标包装纸(接头处不计),已知这种罐头瓶高10厘米,底面直径为12厘米(如图所示),贴一个这样的罐头瓶商标要用多少包装纸?
3、请同学们拿出你课前准备的圆柱形的物体,同桌合作:先动手测量出要求它的侧面积所需要的数据,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它的侧面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指名说)
五、拓展延伸
1、在我们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我们是将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公式。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将圆柱的侧面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呢?那根据这个图形,你也能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吗?大家课下动手去试一试。
2、课后练一练1、3题做在练习本上。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使学生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3、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关键:
利用学具充分演示,使学生自主感悟。
教具准备:
圆柱实物,侧面展开教具,长方形小旗等。
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呈现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
问:你见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这类物体的名称叫什么?
2、揭示并板书课题。(圆柱体)
3、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电池、柱子、水杯等)
探索新知1、教学例1.
(1)观察圆柱体实物。
问:圆柱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a、看一看,摸一摸。
b、教师介绍:底面、侧面、高。
c、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高。
(2)观察立体图形。
a、教师现场作画。
b、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底面、侧面、高,教师板书注明。
(3)圆柱的特征。
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4)演示学具。
a、猜一猜,转动长方形小旗后,会是什么形状?
b、学生演示学具。
c、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演示的结果和你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2、教学例2
(1)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2)教具演示。
a、侧面剪开,展开成长方形。
b、把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圆柱。
(3)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再操作、观察、讨论、汇报、)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11、12页的“做一做”。
4、课堂。
结合教具、学具说一说对圆柱的认识。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2的第1~4题。
第1题。
(1)指出圆柱,同座交流。
(2)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
第2题。
(1)判断哪些是圆柱。
(2)说想法。
第3题。
(1)观察图形,想象能折成什么形状的物体。
(2)折一折。
第4题。
(1)想一想,猜一猜。
(2)互相交流。
布置作业完成补充练习。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的模型茶叶桶等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学生自行看课本。
1、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
2、圆柱有几个底面?几个侧面?几条高?
3、你能说出圆柱的特征吗?
4、长方形或正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会形成不同的圆柱体,不妨自己一试。
(二)同桌互说P11做一做。
(三)找一个圆柱
1.感触一下圆柱的面。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2.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合作交流
小组共同互说:
1、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样?
2、圆柱有何特征?详细说一下。
三、汇报释疑 整理消化
教材P15练习二4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教材P12做一做;
2. P15练习二1----3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
2. 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3. 在动手尝试的基础上,会自己说出、找出并制作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1. 教具准备:用各种圆柱体制成的机器人一个。胡萝卜、粉笔 、小刀、磁带、录音机
2. 操作学具: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浆糊。
①长方形纸8张、水笔8盒
②废卫生纸筒8个、各色腊光纸若干
③吸管一篮、薯片筒若干
④各种空心小形体、铁丝
3. 环境创设:
① 体育角,内放高跷、圆柱状沙袋、棍、易拉罐、滚筒、金箍棒等]
② 自制玩具角,陈设会叫的陀螺、望远镜、万花筒、柱状风铃等
③ 实物角,内置电池、果汁罐、卷糖、球、椎状物体、花瓶、废旧蛋糕盒等
活动过程:
一、通过机器人柱柱激发幼儿参观圆柱世界的兴致。
1. 介绍机器人引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它的名字叫柱柱。柱柱想请小朋友到柱柱世界宫玩,你们想去吗?
2. 听音乐开火车带领幼儿到柱柱世界。
二、通过反复尝试初步认识圆柱体,引导幼儿体验圆柱世界的秘密。
1. 玩一玩、想一想--
引导幼儿第一次游戏尝试,知道圆柱体的名称。
① 让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自由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② 启发提问:
A、你玩的是什么?它象什么形状?
B、你还发现了圆柱世界的什么秘密?
③ 鼓励幼儿完整表述自己的经验,重点能说出它象什么形状?
④ 以机器人口吻小结--柱柱世界里的每样东西都象柱子一样,这种形体就叫圆柱体。
2. 量一量,说一说-- 引导幼儿第二次测量尝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① 启发尝试:
A、你发现圆柱体是什么样的?它跟圆形一样吗?
B、请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么玩的?
C、每个圆柱体摸上去都是什么感觉?请你用绳子或尺子量一量好吗
② 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
③ 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④ 小结:圆柱体的两端是两个一样大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放倒了还会滚动。
三、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巩固认识圆柱体,提高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辨别能力。
1. 叠一叠,变一变-- 让幼儿在比较尝试中 加深对圆柱体的印象。
① 启发提问:
A、你知道硬币是什么形状的?
B、你能不能用许多硬币变一个圆柱体?
② 幼儿操作,思考:你是怎么变的?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象什么?
③ 小结: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象圆柱体。
2. 找一找,削一削--
幼儿在寻找相似与不似中加深对圆柱体的理解。
① 以柱柱口吻夸奖操作认真的幼儿,并寻求帮助:你能不能帮我把象圆柱体的东西找出来?
② 引导幼儿观察陈列柜内实物,分辨相似与 不似圆柱体的东西,并说出原因。
③ 提出疑问:怎样使胡萝卜变得象圆柱体?
④ 教师操作:用削刀将胡萝卜削掉,中间部分削去外皮,变成一样粗细。
四、通过联想生活中的圆柱体,开拓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迁移发散能力。
想一想,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见到、用到的东西有哪些象圆柱体?
五、通过分组小制作延伸幼儿对圆柱世界的想象创造能力。
1. 制作望远镜--在长方形卡纸上先涂上花纹,再粘制两个一样大的圆柱体,并用胶水固定。
2. 花链数字玩具--在许多形状中寻找圆柱体的小纸链,并串到弯好的铁丝上,变成花链玩具。
3. 纸筒小动物--利用废卫生纸筒,卷上色纸,粘贴眼睛、嘴巴、耳朵等制作小兔、小鸟、螃蟹等小动物。
插吸管--把吸管有规律地插入纸杯,并调整吸管两边长度,变出各种形态东西。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在动画动手操作总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培养数学素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光凭字面很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理解能力,学生较难感受。
教学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动画演示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2.通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2.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认识圆柱的底面、高和侧面
(一)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讨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二)、小组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
(学生汇报,教师即时补充)
A组:指出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2个底面相等。
B组:知道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C组:协助下指出圆柱的3个面。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
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三)、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A组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
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A组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
(四)、圆柱的高。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
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教师讲解: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
(五)、圆柱的侧面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得出结果:AB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2)动手剪一剪
沿着罐头盒的侧面剪开,展开的包装纸是什么图形?
(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
(六)知识小结
圆柱有2个完全相同底面和1个侧面组成。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知识拓展
(一)、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二)、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知识)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许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因此,树干的形状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四、小结
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完全相等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各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2.(课件出示)师:那下面的这些物体你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圆柱模型,边看书边思考: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什么?
②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什么?
③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
及时练习(课件出示):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点判断下面的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初步了解圆柱的特征,为后面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让幼儿认识圆柱体的基本形体特点。
2、正确辨别生活中的圆柱体,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一副画有基本图形的画(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自制可拆解的圆柱体一个、双面胶若干,等同双面胶大小的圆若干、表格一张(生活中的圆柱体与类似圆柱体的物体若干)、幼儿记号笔小纸条若干、卡纸若干(长方形、正方形)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
1.小朋友,今天图形王国里来了些老朋友,你们还认不认识它们,我把它们请出来。
出示一副画有基本图形的画(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幼儿进行复习。
2.接下来,又来了位特殊的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出示自制可拆解的圆柱体)
(二)教师操作,幼儿发现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1、我请小朋友们张大眼睛来瞧瞧,这个数学王国里的形体有什么特点?从上往下看,是一个什么形状?从下往上看又是一个什么形状?
2.教师操作对圆柱体进行解剖:先竖的解剖,打开来瞧一瞧是什么形状?
横的解剖发现什么?切一刀看一看,切一刀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这切开来的圆一个个我把它放在一起它们的大小你们看都是怎样的?(一样大)
垂直的切
揭示圆柱体概念:由无数个一样大小的圆形纸片重叠而成的立体图形,两端的圆形也是一样大,中间部分站起来是一条直线,放倒后能滚动,这种像柱子的形体叫圆柱体。
(三)观察操作区分比较
1.请幼儿将自己的学号写在每张小纸上然后辨别生活中这些物体是否圆柱体?
2.教师进行小结,对有疑意的进行个别交流指正,有必要的话就验证该物体。
(四)幼儿制作圆柱体
接下来,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卡纸,请你用双面胶和这张卡纸也来做一个圆柱体。
小结:圆柱体有高的、有矮的、有粗的、有细的',只要它的两端是两个一样大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站起来是一条直线,表面光滑,放倒后能滚动,不管它有多高、多矮、多粗、多细,都是圆柱体。
(五)、生活中的圆柱体
你能说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体吗?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资源:
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7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发现孩子对电线杆、饮料罐等类似圆柱体的东西颇感兴趣,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常常把它称做棒。因此,在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认识圆柱体的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下圆面一样大)。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并用语言表达操作结果,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加深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
3、 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线 彩带 橡皮泥 铅笔 白纸等
四、过程活动
(一)、组织教学
1、 教师:(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们长的一样吗?我要把它们放在地上滚一滚,用手轻轻一推,它们滚动的轨迹怎样的?
2、 幼儿尝试,发现轨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和张老师手上形状相似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也和老师一样,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你们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3、小结: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轨迹的方向)
(二)、引出概念“圆柱体”,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1、 请幼儿找出两个物体的不同之处: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 幼儿结论: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3、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你们凭什么说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今天刚好带来了绳子,我来测量一下。(教师测量)你们真棒,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着往前滚的地方随机抽取一个来检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教师边演示边和幼儿一起说)
4、 数学里面,这种象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形状就叫做圆柱体
5、 判断圆柱体与非圆柱体。
1)出示小鼓: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2)出示圆面一样大而中间凹进去的实物: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6、 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众多的物体中,寻找圆柱体:
1) 老师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线、彩带、橡皮泥、纸和笔。请你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将是圆柱体的物品找出来放在箩筐中。
2) 教师每组抽样检验,小结:这是谁测量出来的?你是用什么材料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它是圆柱体。
(三)、自制手拉车,并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教师:圆柱体还可以变成好玩的手拉车呢,看!我用绳子一穿。手拉车就完成了。绳子一拉它就跟着我们走了。哦,出发喽!
五、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学很强的学科,但它又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一片树叶、五个好朋友、马路边的广告牌是方形的、小朋友的铅笔很多都是圆柱体的……既然它如此贴近我们,我们为何就不能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奥秘呢?因此,我设计了《认识圆柱体》这活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带班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难有跳出来思考的时间。观摩却给了我们更客观、更冷静地了解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了解自己的机会。今天作为一名学习者的我,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机会而感到庆幸。庆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名师和同盟姐妹给我指点弥经,望各位多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8
【教材分析】
球体和圆柱体是幼儿在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的几何形体。大班幼儿基本具备区别典型球体和圆柱体的能力,也能够发现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形状相似的物体,但对球体与圆柱体的异同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如何使幼儿通过直接体验与感知发现、了解、表达球体与圆柱体的异同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幼儿从物体滚动方向切人活动,鼓励幼儿大探索、仔细甄别并有条理地表达。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能发现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形状相似的物体。
3.乐意与同伴交流,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玩具每桌 1 筐(乒兵球、皮球、海洋球、玻璃球等球体和瓶子、易拉罐圆柱状的积木、薯片筒、管子等圆柱体以及不能滚动的物体)。
2.报纸,长方形硬卡纸,不同大小的硬币,橡皮泥若干
【活动建议】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玩具,自由探索、交流,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1)引导幼儿按照能否滚动将玩具进行分类。
要求:把可以滚动的物品放在筐子里。
(2)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并通过演示进行验证。
(3)引导幼儿将会滚动的物体再按形状分类。
2.观察圆柱体和球体,尝试概括表达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1)引导幼儿摸一摸,转一转,从各个方向观察圆柱体和球体的异同,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述。
(2)引导幼儿向不同的方向滚动球体和圆柱体,发现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小结:球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摸起来很圆滑;能向任意方向滚动。圆柱体上下两个面是圆的且一样大,上下一样粗:可以液动,但方向单一。
(3)鼓励幼儿找出周围环境中的球体和圆柱体,运用其特性进行检验。
3.分组操作,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圆柱体。
(1)幼儿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分组进行制作活动。
报纸组:引导幼儿用报纸制作球体或圆柱体,鼓励幼儿通过测量、比较等方法进行验证卡纸组:提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硬卡纸,引导幼儿制作圆柱体。
硬币组:提供各种硬币若干,引导幼儿将其变成圆柱体和球体。例如:把一个硬币竖起来迅速转动,看看像什么把相同大小的硬币叠放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橡皮泥组: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做球体和圆柱体,鼓励幼儿采用观察、触摸、液动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2)各组操作后,集体交流、分享请幼儿将制作好的球体和圆柱体滚一滚、试一试,重点引导幼儿交流怎样利用材料让球体滚得更流畅,让圆柱体上下一样粗。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重点突出圆的面积求解方法,并引出圆周长的求解方法。
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S=πr2,C=2πr或C=πd。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例题图例:观察下面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2.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后,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认识圆柱体的外部特征以及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总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指出:(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1)认识底面
教师拿出一个圆柱体: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2)认识侧面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
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3)认识圆柱的高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我们认识了圆柱体,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你们想一下,这个容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手中的模型,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师出示罐头盒,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圆柱的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圆柱的认识》教案07-18
圆柱的认识教案09-29
《圆柱的认识》教案12-16
《圆柱的认识》教案模板01-08
圆柱的认识精品教案12-11
《圆柱的认识》教案参考07-18
认识圆柱体教案12-29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09-17
圆柱的认识教案4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