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2、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好汉歌》
师: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听后你说说有的感受。
师:这是《水浒传》的主题曲,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好汉歌,让我们仿佛看到真好汉就在眼前。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个人物呢?
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两个人物。看看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的?
(二)抓住描写,把握特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书,边读边在相关句子旁边作上批注。
2、学生自主学习。(巡视并引导学生找到体现人物品质的句段)
3、汇报并展示:
师引: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呢?你觉得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读书并用词语概括这两个人物。
(这个环节由老师先板书相关词语,四字词,再让学生上讲台写几个。)
4、同学们,我们在写人的文章时一般都是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那我们来看第三自然段,看作者重点运用了什么描写刻画这两个人物的?
5、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分析研读。
生说采用外貌,语言描写。
师:洪教头一出场,一个粗俗,粗鲁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我们来看语言对话部分(投影出示)
分角色朗读,不同形式读好对话部分
师: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在洪教头要与他交手时却还很谦虚地说:“不敢,不敢”,这与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洪教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呀!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柴进和洪教头的对话,这样是从侧面描写,衬托出林冲的谦逊有礼。
师过渡语言:作者除了从语言,外貌描写刻画人物,还重点从动作上来描写呢,我们来看
6、出示第7自然段重点研读。
请同学们默读这段
师引读:洪教头使出了个怎样的招式?什么样的招式叫“把火烧天”?(师示范动作让学生理解,补充:洪的这招露出了身子,退等部位)
林冲又是怎样应对的?我们来看都运用了哪些动词描写?(投影出示)
师:从“一横,一退,一扫”看出一个武艺高强、临危不乱、机智的林冲。从“喊,跳,举,打,提”等动词看出洪教头的心急气盛,求胜心切。
这动作的对比描写,“一攻一守”,“一进一退”把两个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了。其实像这种动作描写第4、5自然段也写到了。
我们来读一读这段(齐读)
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就被林冲打倒在地了呢?(参考:因为林冲武艺高强,临危不乱与洪教头的自以为是,跋扈嚣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洪教头很像把林冲打败,心急气盛,露出了破绽,脚步乱了,理所当然,气势汹汹的洪教头就被林冲打倒在地了。)
想象说话:洪教头被林冲打败了,灰溜溜的走开了,此时他会怎么想呢?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预设学生会说,他会自叹不如,羞惭,根据他的性格特点不服再战等)
师:你们说的很好,下面我们来演一演这两个人物吧,谁来演林冲?咱班谁演洪教头比较合适?要一女孩当旁白。(演完点评,颁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配角奖)
(三)归纳巩固,人物品质
师:同学们,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合作学习,我们认识了()的林冲,()的洪教头。(指着黑板上描写林冲、洪教头的词语让学生一起读)
(四)课堂总结
(伴着古典轻音乐出示部分水浒人物的图像)师:其实,《水浒传》中还有好多英雄好汉,如宋江、李逵、武松、鲁智深等,这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武松打虎,杨志卖刀等,回去读读这些故事,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五)布置作业
师:下面吕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回去把这个故事复述给父母听,另外准备一个水浒故事,下节课我们来个水浒故事擂台赛怎么样?最后请把掌声送给今天积极发言,大胆展示的好汉们。
语文教案 篇3
1. 桃花源记
2. 陋室铭 爱莲说
3. 核舟记
4. 大道之行也
5.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兴趣情境导引
先请同学们读一则故事。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因此,看他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脸上的表情,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说话,像是偷斧子的。总之,看他的一举一动、面目表情没有一样不象是个偷斧子的。没有多久,这人去山谷刨土,找到了失去的斧子。隔了几天又看到了那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样像是偷斧子的了。
师:有谁读不懂的吗?
生:没有。
师:再看下面这则故事,有谁读得懂吗?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生:我发现这两则故事说的是同一件事。
师:有多少人同意这一说法。
尽管第二段故事不能每个字都理解,但多读几遍还是有能读出大意的。
第一则故事就是根据第二段翻译过来的,那么第二段不也是汉字写成的吗?为什么读不懂呢?
生:它是文言文。
师:对,是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专用的语言。(古人说话与写文章用不同的语言。)
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呢?这么深奥难懂,
因我们中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这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有责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觉学好文言文,换句话说,为传播文明就必须学好文言文。同时,现代语文是古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大量的古人语言仍存活在现代人的语言中,如成语就是明证。因此,要学好现代语文也必须学好文言文。但是要打开这一文化宝藏的大门,想不花力气可不行。其首要条件是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古文,由此循序渐进,才能积累大量的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去阅读那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进而做人类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
生:老师,我们都想学好文言文,不知你说的这“相当数量”是究竟有多少?
师:教育部规定初中生必须会背诵文言文20篇以上,古诗词120篇以上,这个数量
师:简单地说,学好文言的基本方法离不开“诵读文章,读懂文意,领会内涵”这十二个字。
生:怎么“诵读”,怎么才能“读懂”,怎么才能“领会”呢?
师:我们就结合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谈吧。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读懂文意
师:古人学文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学案》。他们认为“书读万遍其义自见”。
生: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文言文无异于天书,读读就懂了吗?
师:告诉大家,大量的事实已证明,这确实是学习古文的最好方法。但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现在主张的“读”不仅仅是张开口发出声音就行了,它有讲究,讲究会读和读的方法。
生;怎么才算“会读”?
师:“会读”是指:读准字音(读词典),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陈述、疑问、祁使、感叹),读出感情。
“会读”还指:不光读原文,还要读文下注释,读与原文有关的材料,读文言词典;
反复读原文:在读正确后,要读流畅,再要读出感情,最终成诵以至化为自己的语言;
读原文时,边读边悟,猜测词义、句意,领会上下文意,边读边悟,越读越透,直到领会全文内涵。
生:老师请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教教我们读文言文吧!
相关知识链接读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地读原文 读准字音 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读相关的材料 读注释 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古汉语词典 读文史常识等
范例1 怎样读《桃花源记》?
解答:
1.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注意几个词的读音:仿佛 俨然 阡陌 髫 要 诣 骥
2.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中速,读一遍约2.5分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用陈述语气,平静的叙述故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用感叹语气,读出惊讶;“不足为外人到也”用祁使语气,读出诚恳的希望。
4.边读边猜边查边理解,读十遍要基本成诵。
范例2 怎样解释《桃花源记》中有些文言词句、整体把握文意?
分析:
第一段:写渔人忽逢桃花林。
①晋太元中:古代用皇帝年号或天干地支法纪年(如有同学想了解得更详细请查阅有关古文化知识资料),“晋太元中”即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年间。
②缘: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可能是“沿着、顺着”。再查词典验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解释为“循、沿”。确定猜测正确。
下面几个词请你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异:认为……奇异 之:它指前述美景即“桃花村……缤纷”
复:又 境:地方
③芳:a香(气),b花(草)。词典有两个义项,选哪个义项合适呢?选“花”,从词的结构上看更好些,“花、草”都是名词,后面的“鲜、美”都是形容词。尽管“香”的意思放在“草”的前面也说得通,但考虑到后面的“鲜、美”是形容词,就不太好了。
④鲜美:现代汉语中有这个现成的词,但它一般是用来形容食品的味道好的,用这个词义来修饰芳香,显然不通。怎么回事?这就要追究文言文的特点了。在文言文中每一个字都叫文言词,一般讲,一个文言词也应对应现代的一个词。即“鲜”对应“鲜艳”或“鲜嫩”,“美”对应“美丽”。这种解释文言词的方法不妨叫它扩充组词法。
下面的许多词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释。
穷:穷尽绝:(与世)隔绝通:通过
开朗:开阔、明朗交通:交错、相通
解题方法链接
解释文言实词的一个便捷的方法:组词法(一个字常可以组成若干个词,词组好了,选择哪一个呢?带入句中,能使上下文意贯通的那个词最合适)
相关知识链接
知道文言词义的手段:猜、看、查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在自读的基础上理解较为重要的文言实词;
进一步辨析虚词中的介、副词;
认真诵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中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沉沦,克己自励发愤图强的
教学实施:
1、板书:(《国语》)::国别体
独立串解课文
分辨虚词(介、副)
讨论理解人物
2、难句释疑(课前同学相互解疑,教师个别点拨)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希:资,储备:希,细葛布
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副词。
遂使之行成于吾:成,达成讲和。
仇雠敌战之国:雠,仇敌。
将不可改于是矣:于是,这种局面。
子苟赦越国之罪:苟,如果。赦,赦免。
服之而已:服,使动。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称代词。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因而。中原,泛指原野。
于是葬死者:于是,自此。
去民之所恶:去,远离,不做。
卑事夫差:卑,谦卑地。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使…为奴仆。
广运百里:广运,方圆,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蕃,繁殖、生息。
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公与之母:与,
公与之饩:饩,食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纳宦其子:宦,使学和养。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切磋。
必庙礼之:庙,在庙堂上,名作状。
十年不收于国:收,征收。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受辱。
今越国亦节矣:节,克制。
请姑无庸战:无庸,不用。
越四封之内:封,境。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穿着。
国人皆劝:劝,鼓励。孰是君也:是,这样。代词。
3、大家做:虚词用法小归类(课前):
其
代词,他的,他们的。例:①执其手而与之谋。②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例:其达士。
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于
介词,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于是”属介宾短语。
以
介词,例:以乱易整,
连词,而,例:
①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②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已
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
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
4、多媒体课件及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5、资料: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亦无定论。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夫差整军三年,公元前494年为父报仇,败越,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兵退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勾践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灭吴。
6、课文结构:
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
战败求和(第一至第二自然段),
卧薪尝胆(第三至第四自然段),
同仇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7、人物形象大家谈:
勾践:城府深沉、败而不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坚韧者
胸怀大志、有胆有识、处变不惊、急能任人――政治家
8、小话题:
1)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2)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3)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9、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练习二、三。
2、补充练习
①下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后乎:没有你的后代吧。
B、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
C、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D、庙礼之: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分析:A项错了,“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应改为“恐怕太迟了吧。”
②下面带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C、吾不能居其地::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D、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既呼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分析:A项的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连接定中结构;C项的两个“其”字都是第三人称代词;D项的“其”一个是语气副词,表诘问,译为“岂”,另一个是第三人称代词。
③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悔之,亦无及已。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C、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D、令仕者无取老妇。
E、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④下列括号里补出的词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勾践)遂使行成于吴。
B、(吴)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C、(勾践)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D、(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分析:D项有错,应补出的是“勾践”,意思是勾践哭着埋葬百姓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儿子死了一样伤心。这表现他非常关心百姓的死活。
⑤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果行,国人皆劝
劝君更尽一杯酒
C、遂使之行成于吴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D、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⑥、下列各句中对“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B、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受到)
C、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了解)
D、失其所与,不知;(通“智”)
⑦下面对课文的意思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被吴国的军队打得退到会稽山时,虚心听取大夫文种的意见,并派他去吴国讲和。
B、伍子胥进谏吴王夫差,不可与越国讲和,太宰私纳越国的美女,劝夫差与越国讲和。
C、勾践决心更改治国之政,一面讨好麻痹吴国,一面鼓励百姓休养生息,重视贤人,终于做到国富民强。
D、国之父兄认为越国十几年的克制已经够了,要求对吴国报仇,勾践马上答应了他们。
分析:国之父兄要求对吴国报仇雪耻时,勾践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继续检讨自己的过失。在大家的一再请求下才答应了,并要求大家旅进旅退,同心协力。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月:“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10、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解读】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课文都与战争这一主题相联,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本课就是一篇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的故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穿梭着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头子,正是因为有了他,敌人对苇塘里部队的封锁不起丝毫作用。孙犁用他清新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他自信、自尊、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就能结合历史知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而且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学生极为感兴趣,再加上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很突出,对于学生掌握小说这种文体很有帮助。所以学生学习这篇小说比较轻松。
【设计理念】
此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了三个特点:
1、能力的培养:
这篇讲读课文,我所设计的这一课时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的能力。
2、强化速读法的运用:
故事比较长,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精读、详读。
3、强化学科链接: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课文内容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画一画感兴趣的情节或老头子的人物素描。
4、强化合作探究精神: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特征;
4、能动手画一幅有关课文的素描。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
2、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
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大屏幕播放《小兵张嘎》影片中,他跳进一片长满芦苇的河塘中的片断。
同学们,当你看到上面这幅熟悉的画面时,你是否想起了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呢?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课前热身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清出生疏的字词,并弄懂它。
2、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走近作者。
(可让几位学生上讲台写出自己已经弄懂了的字词或说出有关作者的介绍。)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包含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还有苇塘里的歌声,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双边互动:
互动1:学生阅读本文后,说出应把握哪些要素。(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互动2: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情节,全班交流。(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个情节: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女孩到苇塘;第二天痛打日本兵。
互动3:请同学复述最喜欢的情节,师生共同点评。
互动4:说一说老英雄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师生共同评议。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⑴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⑵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⑶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⑷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互动5:你喜欢这个老头子吗?用自己的手来素描老头子的形象,也可以素描文中所喜欢的情节。
3、学习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延伸作业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把你了解到的故事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教后记】
讲完本节课后,感觉到学生对于这样的人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带着浓浓的兴趣来学习,课堂氛围很积极,爱国热情高涨,民族精神得到了张扬!作业的完成比较出色,同学们了解到的本地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也有丰富,例如闻一多、李时珍、陈细怪学生的素描也很不错。(附学生素描作品一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3、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语文讲义上预习内容(29页)。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罹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字词梳理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考:特指死去的父亲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与:等待
搴:攀、折
骐骥:骏马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锡:同“赐”。
辟:同“僻”。
道:同“导”。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状语(介词结构)后置
五、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讲义30页6-13题。
第二课时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 文本研习:
1.概括1--2句诗的大意。
明确: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明确: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3-4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4.5-8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5-6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明确: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7-10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明确: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nai“美人”不识。
10.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明确: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三、课堂小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四、拓展延伸:
《史记》中有一段文字对屈原的精妙描绘,古往今来,备注推崇,现选取一段,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作者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
A.人穷而反本 B.谗人间之 C.靡不毕见 D.其文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作者认为,屈原不被世人容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大王偏听偏信,小人谗言离间,因而忧愁幽思。
(2)处境困顿 离间 显现 简洁
(3)他所运用的语言小但是它们的意义深远广大;推及这种品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4)屈原志洁行廉,与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挤流放。
五、布置背诵全诗,做讲义有关习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品读《燕子》,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2. 略读《古诗两首》,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3. 品读《荷花》,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4. 略读《珍珠泉》,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出示“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白这单元的主题)。
二、课例展示: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有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都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在学习中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二)、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看看第一单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 景色?
2、小结:孩子们读书都非常的认真,也很仔细,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物。
(三)认读课文生字词
1、认读课文1-4课生字,并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加一加,减一减??),相机引入“语文园地一”的“读读背背”,说说发现了什么。
2、出示课文1-4课生词,学生认读,相机引入“语文园地一”的“我的发现”(解决单元的反义词)
第二课时 品读《燕子》和《古诗两首》
一、品读《燕子》
(一)回忆有关春天的古诗、名句
师:在这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赞颂春天的诗句。
2.配乐读诗句和朱自清《春》节选。
这种写法是多么奇特啊!
(二)朗读、记诵描写春天的语段。
1.出示语段,学生自由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文字,也是描写春天的,自己轻声读一读。
出示:阳春三月,下了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长句。
师范读:“阳春三月,下了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句话是长句,读的时候要注意有换气的地方。 学生个别读,交流读。
3.借助图片,记诵语段。
男女生分别读这段话。
师:文章要多读,多读就能把美好的语言印在脑海里。来,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出示春天的图画,师借助图画上的景物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话。
4.通过理解词语“赶集”,再次记诵。
师:作者说红的花,绿的草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引读时凸显“赶集”一词)集就是集会,包括庙会、灯会、集市等。(随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看看图片,联系文章内容,想到了什么,同桌交流。
师再次引读描写春天热闹场景的这段文字。
(三)梳理作家不同的写作角度,引出作者和课题。
1.出示诗句,引出课题。
师:春天是具有生命力的,古往今来,有很多作家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春天,有的作者抓住了春天的风来描写,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抓住了春天的花朵来描写,朱熹的《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还有的抓住春天的江水来描写,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我国现代散文家郑振铎(出示相片)却抓住了——燕子(板书:燕子)来描写春天。他觉得(出示文字:“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学生读。) 板书:添趣。
2.引背描写春天的语段。
师:这是怎样的百花争艳的盛会呢?引背“阳春三月~春天。”
(四)学习作者对燕子的描写。
1.朗读1、3、4小节,理清脉络。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燕子》一文中的第二小节,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其余三小节,品味一下燕子是怎样为春天增添生趣的?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这3节,请你边听边想,作者郑振铎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分别请三名学生读一读。
师归纳:从外形、飞行时和飞倦了三个方面来描写。
板书:外形飞行飞倦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懂课文,理解父亲表示爱的方式,感受文中、生活中的亲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主动认识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 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读懂文中同学所说的话,感受理解文中、生活中的父亲表达爱的方式。
2. 学会书写13个生字。
3. 积累并在口语、习作中运用“半信半疑”“不约而同”等词语。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2. 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标记出文中关键的词句。
2.联系上下文利用语境理解、联系生活经历利用情境理解。
3.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句子。
4.延伸课文,适当拓展。
5.梳理情感,整合全文。
四、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弟弟:受伤 生气 伤心 委屈
爸爸:简单说几局 拐弯儿处回头
就走了 瞟
第二课时
日 期: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学生独立完成。
2、在课文中找出表示“看”和时间很短的词。
二、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
三、实践活动:
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听。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9
第二课时
一、读读说说
1、谈话导入。
⑴小朋友在家里,仔细观察过爸爸、妈妈和你最常做的事有哪些?
⑵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书上的句子,学生读一读。(建立句子概念)
3、同桌互读,指名读。
4、看图说句子。
⑴出示三幅孩子活动的图画。
⑵学生图画,图上画的是谁?在做什么?
⑶小组讨论后交流。
5、出示:沙沙 。你能说说沙沙在做什么吗?(学生自由、充分地说,不拘于例句的形式。)
二、我会认
1、谈话激趣。
⑴出示带有姓氏汉字的工作花瓣。(包括全班所有同学的姓,如王、刘、林、石、张、陈、郭、李等)
⑵请你们把认识的姓读给同学听,可以引导启发:老师的姓、自己的姓、小组内同学的姓、自己家里人的姓。
2、学生交流,上把认识的姓氏花瓣组合成姓氏花,予以肯定。
3、全班交流,扩展识字画。
4、做练习。
⑴明确要求,看到认识的姓就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⑵涂好后,读给同学听。
⑶如果同桌又教给你新的姓氏,还可继续涂。
5、教师激励:看看谁的花开得更漂亮。
⑴要求学生边涂边交流,引导学生主动认,越认越多。
⑵教师巡视,可个别指读。
⑶请最漂亮的姓氏花的同学上台展示识字成绩及识字的方法。
三、读读背背
1、出示图,观察图上的大白鹅,说一说。
2、引导代表会:雪白的羽毛、弯曲的脖子、红色的脚掌。
3、出示古诗,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
⑵激趣:看谁读得更好?
⑶学生自读,要求把每个字音读得正确。
⑷指导学生评价。
为什么他读得好呢?引导体会读出“鹅”的快活、可爱,读出对鹅的喜爱之情。
4、教师再读,学生自读,赛背。
四、扩展活动
小朋友们,谁还会其他的古诗呢?愿意背给全班同学听吗?
【语文教案范文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8.语文口技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