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知道总是不开心的人会受冷落,乐观、开朗的人会受人欢迎。
2、学习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尝试进行自我情绪调控。
3、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心情树叶人手一份
2、开心树和不开心树各一棵
3、幼儿不开心时刻PPT|
4、课前游戏“挠痒痒”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刚才我们玩了挠痒痒的游戏,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开心、真开心、非常开心)
二、第一次选择
1、有两棵树,你们想跟他们一起去玩一玩吗?(教师带幼儿绕两棵树一周),请你选择一棵喜欢的树,并坐在它前面的椅子上。)
2、交流:为什么你喜欢这棵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三、第二次选择。
(关于这两棵树还有一个故事呢)
1、教师讲述故事“不开心小树”,现在你还是喜欢原来那棵树吗?为什么?
2、交流:为什么你喜欢开心树,不喜欢不开心树?(总是不开心,皱着眉、板着脸的人是不会受别人欢迎的,总是笑眯眯乐观开朗的人受欢迎。)
3、请小朋友再次变换位置。(听了这个故事后你喜欢哪棵树?并坐到它前面的椅子上)
四、情感迁移
(教师讲述故事下半段:不开心树每天都不开心,朋友们都不找它玩了,蚯蚓绕过不开心树到开心树下松土,小鸟也绕过不开心树,到开心树上唱歌,怎么办?不开心树也着急了?)
1、如果你是不开心树你怎么办?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改变自己)
2、情境游戏:帮不开心树变开心,(请幼儿帮不开心树想一个办法让它变开心成为一棵受欢迎的树,并将开心树叶送给不开心小树。)这样不开心树也慢慢变开心了,大家又都重新喜欢它了。
五、情绪联想PPT。
1、人总会遇到不高兴的事,说说平时遇到不开心的事。
2、看看他们怎么了(播放PPT),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让它变成开心的事?
课后反思:
1、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两次自由选择活动,第一次仅凭两棵小树的外形特征,第二次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来选择。这样的两次选择,孩子们经过两种认知的碰撞,经验内化后成为自己的行动——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经常皱着眉、板着脸不开心的样子,就不会受到朋友们的欢迎,会变得越来越孤单,于是纷纷选择了开心树,达到了我预设中的目标。
2、选择性地修改教材,根据活动预设的需要,我删掉了故事的后半段(不开心树在冬天晚张开树枝迎接小雪花,让自己成为了一棵受欢迎的树,也使自己成了一棵开心的树。)将这一过程设计成为幼儿设置一个问题情境“怎么样才能让不开心树成为一棵受大家欢迎的开心树?”通过孩子们想办法,并要求将每一个办法对小树说出来,然后给小树贴上绿色的笑叶子。这一打破常规的环节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也使我从幼儿的回答中了解了孩子们的认知经验,孩子们原先认为可以通过别人的帮助来让小树变得开心起来(这是幼儿的.原有经验),但通过教师的引导,知道了小树必须得靠自己让自己开心起来,所以思维有了指向性,而且为小树想办法的过程恰恰就是自身经验的拓展,为自己以后的情绪调控提供了经验。我觉得这一环节设计得比较成功。但是孩子说得不多(办法不多),体现出教师的这个指向违背了孩子们原有的思维定势,要孩子随着这个方向发散思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我课前没有预测到这一点,没有做到充分的准备,导致我在活动中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多或更好的支架而匆促收场。
3、教具的制作需更完善,两组椅子摆放时各组应多放几把,不能幼儿每人一把,这样使第一次选择许多幼儿都选择了开心树,选择不开心树的小朋友是因为那边椅子坐不下了,无奈才坐这边的,有的坐在不开心树这边却说不出原因。
4、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上完整。第三个环节请小朋友帮不开心小树想办法时我没有进行及时的小结,使幼儿的新经验没有得到提炼。
【幼儿园大班《不开心的小树》教案】相关文章:
《不开心小树》大班教案10-19
不开心的小树大班教案11-09
幼儿园大班教案《不开心的小树》含反思04-07
不开心的小树大班社会教案09-25
小树叶大班教案11-13
小树的新衣大班教案11-03
小树的朋友大班教案12-03
《不生气》幼儿园大班教案12-29
大班歌唱教案小树叶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