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3、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 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可分三层:(板书)
(1)1——2段:简介廉、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4——11段:
决策入秦 缪贤荐贤(4)
智斗秦王 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 章台刺秦(6)
(事情的经过) 迫秦斋戒(7、8)
从者归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 疏通文句
2、 讲析
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 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 讲析
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七、布置作业:通读全文,疏通文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 检查作业: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
二、 讲析“决策入秦”一段。
1. 串讲
2. 2、讲析
3. 提问: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议后可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
板书: 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
愿意入秦————勇
三、 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板书: 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 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 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
板书: 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迫秦斋戒————勇
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1、串讲
2、讲析
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提问:“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五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归纳: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提问: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析第三部分
1、串讲
3、 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 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
赵国部署 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1、学生试译
2、讲析: 秦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3、集体朗读:“秦之群臣曰……为赵王寿”
提问: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
四、讲析“廉蔺交欢”
1、串讲
2、划分情节:
矛盾发生(17、18段)
廉蔺交欢 矛盾激化(19)
矛盾解决(20)
3、(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归纳:全文三件酸,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主题思想逐层深化,从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六、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课时作业
二、讲析
提问: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提问: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特征。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
三、布置作业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相关文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12-24
廉颇蔺相如列传07-16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07-30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1-25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案09-10
关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11-01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随笔03-31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01-24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