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
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xx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4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白杨礼赞。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5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6
1.学情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
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问题探究
①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思路解析:先把握标题中的“礼赞”含义,“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结合这一点,再思考作者为什么屡次表达这种带有敬意的赞美?敬是为什么?白杨树又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
答案示例:
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就是对白杨树致以带有敬意的赞美,赞美的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正是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作者才对它“礼赞”。
首先,作者赞美的是白杨树的外形——力争上游。其次,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最后,作者赞美白杨树所象征的人——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
高原景象:雄壮、伟大,同时也非常单调;
好处: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
对比。楠木是贵族化的,赞美楠木的人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而白杨树是常见、极易生长的,赞美白杨就是在赞美广大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什么是象征?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异同:
同: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异: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比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而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
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⑤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品析:“不平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平凡”。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B.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品析:“极普通”和“不平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平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平凡”的。
C.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E.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品析:运用对比、比喻,写出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这是一种坚强挺拔的美,是力量的美,是正直的美,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意志的美。
(4)教师小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课时作业
1.完成练习册《白杨礼赞》全部内容。
2.列举你读过的其他使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并谈谈象征的特点。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7
【重点难点】
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思想感情。
3、划出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二、作家作品
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3、掌握下列四字词
妙手偶得无边无垠潜滋暗长绝无旁枝紧紧靠拢
横斜逸出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屈曲盘旋
积雪初融傲然挺立纵横决荡
五、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否是本文的线索?
2、白杨树的“不平凡”各表现在哪几方面,各突出什么美?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说明“礼赞”的原因。具体从三方面赞颂: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最后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景到树,由树到人。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六、研读课文,赏析品味。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七、布置作业
1、生字词语
2、识记文学常识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8
学习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学习目标: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 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问句式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读课文第5-9节,思考:
课文第五段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你能说出作者描写的层次吗?
三、生读书、思考
四、讨论、交流
第五段先总述白杨“力争上游”的特点,再分别描绘白杨的干、枝、叶、皮,最后抽象出白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1)引导生读四个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答案。
反问句的`问法:1句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语气,后三句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语气。
意思逐层加深:
由“不只是树”联想到人:“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在华北平原……精神和意志”。
(2)引导生从文中找句子。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精神。
师小结白杨的象征意义。
指名生答 不离题
A、它与白杨形成对比
B、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表明自己对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师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五、作业
请你仿照第五段,选择一种树木花卉,对它作一段正面描写。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9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自主学习: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合作探讨:
1、小组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 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课堂小结:
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巩固提升:
1.仿写句子:
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2.补全对联:
赞高原白杨傲然挺立对抗西北风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10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2、认识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
师: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平凡”这个词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3、说说“不平凡”这个词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平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最后用
“白杨树不平凡在——”的句式说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整篇文章角度,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平凡
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第一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总起全文。
第二段,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写作者猛然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
第四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五段,详写白杨树的外形。
第六段,赞美白杨树。
第 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8段,直接点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9段,通过与楠木对比,赞扬白杨树。
通过以上对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1、4、6、8、9段都反复说道“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第7段,说说写作手法的不平凡
1、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个层次。
2、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层意思。
3、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次变化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共读第三个层次。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不美,第四句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紧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显出文章波澜。有对比,有排比,使文章意趣盎然。
仿照第7段,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150字的片段。
4、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平凡”这个词贯穿了整个课堂,读白杨的不平凡,析课文构思的不平凡,赏段落结构的不平凡。
- 白杨礼赞公开课优秀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白杨礼赞》教案02-04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02-28
白杨礼赞公开课说课稿(精选10篇)04-12
白杨礼赞公开课说课稿(精选5篇)11-14
《白杨礼赞》语文教案08-14
白杨礼赞公开课优秀教案模板(通用9篇)10-28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02-27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12-05
白杨礼赞说课稿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