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郑愁予教案

2024-10-23 教案

  导语: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语文教案-郑愁予《错误》。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错误郑愁予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错误郑愁予教案 1

  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一个小镇上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个遗憾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地鉴赏这首美丽的诗歌并针对其中鲜明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懂得好的诗歌应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让学生对郑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地点:多媒体教室

  方式:以诵读和互动讨论为主

  过程:

  一:

  师:(导入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 “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错误郑愁予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

  五、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2)“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什么句式?为什么这样用?“从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表明了什么?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反思: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错误郑愁予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分析全诗,学习诗歌所运用的古典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掌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古典意象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2.体会诗歌“美丽的错误”之格调美。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思路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摇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

  听安雯《月满西楼》新古典主义歌曲,请学生谈谈感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看歌词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歌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哀怨、忧伤、无奈

  (二)整体感知

  1.读诗歌

  (1)初读:全班齐读,正音。

  柳絮(xù)、跫(qióng)音、春帏(wéi)、窗扉(fēi)

  提醒: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2)再读: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

  1)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参考:哀婉、无奈、淡淡的愁怨

  2)诗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一位痴情女子默默等候丈夫归来,等来的确是他人归来的马蹄声。

  2.讲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语言)。

  参考: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这时,街上传来了达达的马蹄声,给极度失望的她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这只是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所盼望的归人,而是个过客。(注意故事叙述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作题解

  解题:这样一个故事,为何取名《错误》?

  参考:“我”的出现是一个错误;女子的判断是一个错误。

  (三)诗歌解读与意象分析

  1.找寻意象

  (1)请同学默读诗歌,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参考:莲花、东风、柳絮、城、街道、蛩音、春帏、窗扉

  看看这些意象分别用了什么样的修饰语?

  参考: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紧掩

  (2)这些修饰语可以归类吗?

  参考:

  1)比喻类:(开落的)莲花、(小小的寂寞的)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

  2)否定类: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2.诗歌理解及意象分析

  (1)前奏部分

  思考:

  1)谁在等?

  参考:闺中女子在等

  2)等了多久?

  参考:等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

  3)作者如何表达这种久等?

  参考: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4)为何选用“莲花”意象?

  参考:“莲花”是江南特产,呼应故事地点,莲花是一种纯洁美好的意象,象征着女子的美貌和坚贞。

  5)“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一个什么句式?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下面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参考:倒装句,应为“容颜如开落的莲花”。增强诗歌的音节美和语言美。音节美:“落”与“过”押韵;语言美: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下面还有: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2)主体部分

  思考:

  1)此处“东风”指什么?

  参考:东风:春风,百花之媒,东风不来喻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

  2)“柳絮”指什么?

  参考:“柳”为“留,“絮”为“绪”,喻指绵绵不尽的`思绪

  3)作者为什么说“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是真的吗?

  参考:因为女子始终等候在闺房,在她那里只有“听”,没有“看”,自然不会关注外界的变化。

  4)作者说“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何心可以比作城?比作向晚的青石街道?

  参考:狭小、寂寞、冰冷

  5)对于女子的“心”还有描述吗?什么特征?

  参考: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封闭

  6)这颗“心”会在何时变化?

  参考:听到“蛩音”

  7)这颗“心”被点燃之后,女子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参考:由“听”转为“看”。揭开“春帷”,希望化为失望。

  女子的心:狭小、寂寞、冰冷、封闭

  女子的心:盼望――希望――失望

  (3)结尾部分

  思考:

  1)“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在全诗结构上又什么作用?

  参考:响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应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诗结构均衡,不致前挤后空或前空后挤。

  2)既然是错误,又说是美丽的?不矛盾吗?如何理解?

  参考:不矛盾。从情感上来说,因为马蹄声是美丽的,女子因为听到这个心情发生变化;从情节上来说,这个故事是美丽的,因此错误也是一种美。

  3)请同学找找身边与“美丽的错误”类似的现象。

  参考:善意的谎言

  (四)小结

  1.尝试背诵诗歌

  建议:尝试背诵线索:我――你――我

  2.艺术特色梳理

  错误郑愁予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 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3.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

  三、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介绍郑愁予及其创作背景,引出《错误》这首诗。

  2. 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

  3. 解读和探究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明确: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2)“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什么句式?为什么这样用?表明了什么?明确:倒装句,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她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4. 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讨论: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明确: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5. 背诵课文

  6. 总结扩展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学生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错误郑愁予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 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课时

  1课时。

  三、重点与难点

  1.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 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四、教法

  边读边鉴赏。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介绍郑愁予及其诗歌风格,引出《错误》这首诗。

  2. 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3. 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4. 具体赏析

  (1)“错误”指的是什么错误?讨论明确:大致有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讨论明确:女子以为,“答答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答答的马蹄声”是美丽的;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5. 再读诗歌

  6.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错误》这首诗。

  错误郑愁予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通过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们有没有等待过某个人,等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诗歌

  先由教师范读,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 分析诗歌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莲花”、“窗扉”、“马蹄声”等,并讨论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理解情感: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如思妇的孤独、寂寞和失望等。

  4. 讨论与分享

  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共鸣。

  6. 总结与作业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等待的小短文,要求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错误郑愁予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介绍郑愁予的生平、创作背景和诗歌风格,为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2. 诗歌朗读与感知

  先由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再由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 诗歌意象分析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莲花”、“窗扉”、“马蹄声”等。

  分析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如“莲花”象征女子的纯洁和美丽,“窗扉”象征女子的内心世界,“马蹄声”象征归人的到来。

  4. 诗歌情感解读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共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诗歌鉴赏与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感受诗歌的韵味和魅力。

  拓展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6. 总结与作业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错误郑愁予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等待过某个人?当等待的人迟迟不来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以此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而引入郑愁予的《错误》一诗。

  2. 朗读诗歌

  先由教师范读,再请学生个别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语调。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情感。

  3. 分析诗歌

  (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莲花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通过讨论“诗中的女子在等待什么?”“她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4. 拓展延伸

  将《错误》与古代闺怨诗进行对比,如柳永的`《八声甘州》等,分析它们的异同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5.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强调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细腻。

  6. 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错误郑愁予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错误》一诗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朗读诗歌

  请学生个别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语调。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情感。

  3. 分析诗歌

  (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和修辞手法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通过讨论“诗中的女子在等待什么?”“她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用‘错误’来形容这个等待?”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4. 讨论与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诗中的.“错误”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美丽的”?

  诗中的女子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理解她的等待?

  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强调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感表达的细腻。同时,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6. 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

  错误郑愁予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闺怨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2.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闺怨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古代闺怨诗的背景和特点,引出郑愁予的《错误》。

  2. 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分析诗歌

  (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声”等,理解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女子的期盼到失望,再到最后的无奈和哀怨。

  4. 深入解读

  (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我”和“你”分别代表了什么?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莲花的.开落”比喻女子红颜的消退。

  5.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强调诗歌中闺怨情感的表达。

  6. 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错误郑愁予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闺怨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 难点:体会诗歌中的闺怨之美,理解诗歌的深层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是否有过等待某人却迟迟不来的经历?”引出诗歌《错误》的主题——等待与失望。

  2. 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品味诗歌

  (1)品味诗歌中的语言美,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2)品味诗歌中的'意境美,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4. 分析诗歌

  (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闺怨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错误”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错误”?

  5. 课堂讨论

  (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女子为什么会产生失望的情感?

  (2)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6.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强调诗歌中闺怨情感的表达和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错误》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 相关推荐

【错误郑愁予教案】相关文章:

错误郑愁予原文01-04

错误郑愁予感悟03-20

郑愁予错误鉴赏04-13

错误郑愁予的阅读答案07-24

郑愁予《错误》阅读练习及答案09-10

郑愁予《错误》原文和解析04-28

郑愁予的《错误》读后感(精选11篇)12-24

余光中,洛夫,郑愁予的诗歌特点比较05-15

错误02-04

错误的美丽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