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2023-09-25 古籍

清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清明日独酌

  宋代:王禹偁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译文: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一个地方官清闲的职位唯有(团练)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节日只是清明节。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春去春来什么时候是尽头,闲恨闲愁所到之处就萌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燕子和黄鹂争相鸣叫,柳絮和树荚竞相飞扬。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脱去官服换来隐士所居的商山的酒,独自笑吟《离骚》中的诗句。

  注释:

  一郡(jùn)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冷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yú)荚(jiá)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商山:指商山四皓,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赏析:

  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诗人、散文家。因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这首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今属陕西商洛)任团练副使时所作。

  诗题点明诗意、诗境,透露出诗人的谪宦之苦。

  首联中“唯”写出了诗人的不满与无奈,“冷”写出了清明的时令特点,都表现了诗人的谪居之感。

  颔联表面上看是恼人的春,实际上是让诗人惊心的.“闲”。颈联的“夸”与“斗”两字生动传神,用拟人手法凸显春天的生趣,同时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被贬愁绪与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希望回归自然、脱离世俗的愿望。

  尾联用了商山四皓、屈原《离骚》的典故,诗人情绪变得十分洒脱,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将满腔郁闷出之于“笑”,和着《离骚》饮酒赏春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整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言浅情深、意味深长。

清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清明二绝·其二

  宋代: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译文: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春风卷地,抛进来街头阵阵欢乐的声浪。病弱的诗人,却高堂端坐,静赏清明风光。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帘外的夕阳渐渐西沉,看那微风中的杨柳,婀娜多姿,百般娇媚轻狂。

  注释:

  卷地风抛(pāo)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市井:市街。危坐:端坐。了:了结,度过。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mèi)生。

  赏析:

  这首诗首句“卷地风抛市井声”,承其一而来,写风吹市井喧闹之声自外传来,角度在自己,喧闹在别人。“卷地风”,语出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但仅取其“卷地春风”之意;“市井声”,化用黄庭坚《仁亭》“市声鏖什枕,常以此心观”诗句,亦仅化出“市井声”一词;受陈师道《春夜》“风回晚市声”一语启发,着一“抛”字,状”市井”喧闹之声如在目前,顿使全句神采飞扬,活灵活现,充满春天的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读来令读者陡然一紧,与墙外市井之声的喧闹相反,诗人却自称“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谨,那份压抑,跃然纸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诗人充满遗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时,诗人名震朝野,众目所瞩,也有些许迹像看来于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压抑着自己,端坐高堂,不去游春。但身未动心却”飞,“抛”过来的`市井之声时时喧闹着诗人之心。眼随心转,“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无奈之下,只得眼盯着一帘之隔的窗外,看那一抹晚霞渐渐收起,杨柳吐绿的柔条,在微微春风中轻舞飞扬,婀娜多姿,百媚横生。虽此一窗春色,却已令诗人心旌摇荡。“百媚生”,语取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拟物,更见出杨柳春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亦然。此诗虽短,却一波三折,写得摇曳多姿。加之语句畅朗,音节浏亮,风格俊爽,既有江西诗派锻字炼句的精工,又具有陶、谢、韦、柳妙契自然的神韵。

清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

  原文:

  苏堤清明即事

  宋代: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注释: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笙(shēng)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yīng)。

  笙歌:乐声、歌声。属:归于。

  赏析:

  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清明节。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苏堤清明即事》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首句“梨花风起正清明”诗人点明了节令正在清明。梨花盛开,和风吹拂,时值清明。天气有何等的温暖也不必说了。梨花开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开就到了四月。风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头,有的随风飘落,仿佛是为了清明的祭祀而飘落的。清明时节,人们也忙碌着。

  游子寻春半出城。人们游春赏玩,大多数人都出了城来到西湖苏堤上。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西湖边又是多么热闹。

  后两句“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是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

清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4

  原文:

  清明

  宋代: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译文: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注释: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zhǒng)只生愁。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雷惊天地龙蛇蛰(zhé),雨足郊原草木柔。

  蛰:动物冬眠。

  人乞祭(jì)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hāo)共一丘。

  蓬蒿:杂草。丘:指坟墓。

  赏析: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笑”和悲“愁”,意境顿出。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 “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野田荒垅”似乎更适合于“清明”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生愁”呢?大地无言,只能却披衰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人、世人解读它的哀伤。由此看来,首联起笔写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平抑内敛,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本。

  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的活动。春雷震响,天地惊动,动物于冬眠中被惊醒,雷声告知它们春天已经到来,于是它们便纷纷走出蛰居之处,活跃于春的气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写的是植物的生长。春雨贵如油,是说春雨能像乳汁一样,让草木迅速生长。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发柔嫩了。

  以上两联写了桃李、荒冢、龙蛇、草木。颈联的.两个典故,两种活法。“人乞祭余骄妾妇”说的是古代那个专靠到坟茔地里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饱食终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说的是拒官隐居虽被烧死亦不甘心妥协于社会的正直之士。一样人生,两种境界,不置可否的对比中,暗含着诗人对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与赞扬。

  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便是活在当下,谁又辨贤愚?“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诗人的满腔愤懑;以景做结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达。这种通达,是贬谪失意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是坚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无不得力于对比。不但桃花与荒冢有对比、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清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清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16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4篇10-18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通用5篇)03-23

清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4篇(实用)09-16

清明即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24

《早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08

《樵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0-18

《梅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2-22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4-17

读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