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译文

2022-11-04 古籍

  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选读的内容。先秦诸子的散文以深邃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孟子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在初中及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都出现过他的文章,如《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些课文初步介绍了孟子的思想体系。

  “浩然之气”是孟子“养气说”的重要内容,它对后代仁人志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本课将会加深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领悟“养气说”在当世的意义,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的熏染。

  课文内容分别节选自孟子三篇不同的文章,但其在思想上仍是连贯一致的,都统一在“浩然之气”这个主题下。第一章阐述浩然之气的特点和如何养浩然之气,第二章解释了什么是大丈夫,第三章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对第二章的深化。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②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

  ③领悟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

  ②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品质、人格的熏染。

  2、重、难点

  重点:涵咏“浩然之气”的内涵。

  难点: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和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染。

  三、说教法

  1、选修课教学需避免的误区

  ①不能把选修课中的文言文等同于必修阶段的古文去教学,而过分强化文言知识的基础训练。钱穆先生说,“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对文言知识的学习,可鼓励学生利用条件独立学习。

  ②不能上成思想政治课。选修课归根结底仍然是语文课,重点要放在“读”和“研”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接受人文教化二者不可偏废。

  2、在此认识基础上,我调整教学内容安排的顺序,将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整合在一起,探究浩然之气的深刻意蕴,而将第一章和拓展延伸相整合,思考浩然之气在现世的意义。这样就实现了教学的连贯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教法是“大问题,小切口;巧设问题,由浅入深”,即:

  ①找准切入口,以点带面;注重问题难度的层级,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②拓展延伸立足现实,深化对古代文化经典现实意义的理解。

  四、说课前准备

  选修课的文言知识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工具书、网络等手段通解课文大意。教师做好上课用的课件等准备,并点拨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这个部分共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活动引入——新课讲授——小结反馈——延伸拓展。

  1、活动引入

  让学生用“气”组词,从组成的现代词汇中引出对“气”涵义的思考。

  用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做导语,既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快速进入课堂情境。问题与主题密切相关,又为学生理解浩然之气奠定了基础。

  2、新课讲授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三步走”的过程。

  第一步:思——浩然之气

  这个部分,我设想学生能初步建立起对浩然之气的认识,知道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的特点。

  学生朗读第一章,找出孟子是如何解释浩然之气的。在问题情境下,学生很快通过筛选信息,获得对浩然之气的直观感受。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又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什么是“义与道”,学生不难理解。对于“至大至刚”就困惑的多了。什么是“至大至刚”?在这里只做提问,并不要求学生研究他们,留下思考,为下个环节探索做铺垫。

  第二步:索——至大至刚

  这个部分,设想引导学生理解“至大至刚”这个抽象的大问题,采用了“小切口”的办法——从“大丈夫”的概念着手。

  ①什么是大丈夫?孟子对他的界定很清楚,借助课文注释,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句子并概括出三个条件——要有仁、义、礼的崇高志向,要对这个志向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

  ②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不足以让学生理解“大丈夫”的形象。于是,将第二章的“公孙衍、张仪”和第三章的“舜、傅说……”放在一起,指导学生做比较,哪一个才称的上是“大丈夫”?前者是通过阿谀苟荣获得权势,后者是默默忍受生活的困苦;前者是利用权势逞一己之快,后者是志存高远,心系苍生。对比一目了然。让学生用否定句的形式小结——匹夫之勇和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所为。

  ③继续追问,“舜、傅说、管夷吾、孙叔敖……为什么能经受的住忧患的煎熬?”这个问题难度稍大,于是让学生集体朗读,通过朗读唤起学生对既有知识的回忆(第三章是初中学过的课文),也就很快的抓住了文本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能回答刚才这个问题关键词又是哪一个?“大任”!心存崇高的志气便能让人具有战胜忧患的勇气。

  ④让学生用肯定句的形式小结:心中有大任的人是大丈夫,有勇气战胜忧患的人是大丈夫。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平衡到失衡再建立新平衡的螺旋式发展模式,只有平衡关系处在连续不断发展的状态中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的发展。这连续三个对比问题的设计正符合了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⑤问题的步步深入和及时小结,将学生对大丈夫的理解细化。至此,学生思考:当一个人有了“志气、骨气、勇气”时,生活中还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呢?这就是天地间“至大志刚”的精神力量!浩然之气的精髓也就在于此!

  3、小结反馈

  这一环节主要是展示学生由文本联想到的“大丈夫”的形象。

  “历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称得上是有浩然之气呢?”学生举出了很多他们熟知的的例子,如,屈原、文天祥、岳飞……由已学的知识出发,再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通过反馈练习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拓展延伸

  第三步:悟——养气之径

  为了避免把谈“养气”的方法变成口号式空洞的说教,首先提出“如今还需不需要浩然之气”这个问题,通过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寻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就不难发现,赤裸裸的拜金主义,伪科学的欺骗,还有越演越烈的审丑风气等等是不是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的忧患?这些都警示着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太平盛世的今天更需要浩然之气,更需要做大丈夫。

  在此基础上,“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这个问题就顺利成章的被提出来。此时再回到文本,学生对孟子的养气办法也就多了几分亲近感,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孟子养气的办法是“集义,勿正、勿忘、勿助长”,说的很笼统不具备具体操作的可行性,于是再进行第二次的拓展延伸,从“在生活中怎样集义?”到“立足于今天的现实,还有没有其他养气的办法呢?”问题逐渐拓展开来,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拓宽,最终明白学习文化的经典的意义在于读出圣贤的精神,涵养我们自己的浩然之气。

  六、说练习设计

  要达到文化熏染的作用,仅仅依靠上课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长期内修的过程。孟子讲的养浩然之气是指培养人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后人在他的基础上又对“气”做了更丰富的理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开以“气”论文之先,响亮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推荐学生阅读三则节选,分别是曹丕《典论·论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和刘勰《文心雕龙》,思考孟子散文的“气”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扩大了学生对“气”的认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孟子文章风格的理解。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用框架的形式体现教学思路,用“养”“成”等关键词体现出文本学习的核心内容。

  八、说设计特色

  1、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紧紧围绕着“理解浩然之气的丰富内涵”和“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展开教学环节。

  2、有效整合课文内容,通过找准切入点和做形象对比;问题难易层级分明,对深奥的知识做细化的分析,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3、拓展延伸于文本互相衔接,立足现实,深化认识,拉近学生与古代经典文化的距离感。

  • 相关推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译文】相关文章: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10-17

《秋水》原文和译文11-17

师说原文和译文06-12

《水经》原文和译文09-09

《爱莲说》原文和译文02-02

叶公好龙的原文和译文03-29

《鹦鹉灭火》的原文和译文06-13

沈括《炼钢》的原文和译文06-13

《王冕好学》原文和译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