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桑扈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
之屏之翰,百辟为宪。不戢不难,受福不那。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翻译:
译文:青雀叫得悦耳动听,羽毛光洁色彩分明。大人君子各位快乐,受天保佑得享福荫。可爱的青雀真灵巧,颈间的羽色好美妙。衮衮诸公同欢共乐,保卫家国要把你们依靠。作为国家的屏障和支柱,诸侯都把你们当成言行的法度。克制自己遵守必要的礼节,就能享受不尽的洪福。在弯弯的牛角杯中,酌满的美酒色清香浓。贤者交往从不倨傲,万福来聚天下从风。
注释:⑴交交:鸟鸣声。桑扈:鸟名,即青雀。⑵莺:有文采的样子。⑶君子:此指群臣。胥:语助词。⑷祜:福禄。⑸万邦:各诸侯国。屏:屏障。⑹之:是。翰:“干”的假借,支柱。⑺百辟:各国诸侯。宪:法度。⑻不:语助词,下同。戢(jí):克制。难(nuó):通“傩”,行有节度。⑼那(nuó):多。⑽兕觥(sì gōng):牛角酒杯。觩(qíu):弯曲的样子。⑾旨酒:美酒。思:语助词。柔:指酒性温和。⑿彼:指贤者。匪敖:不傲慢。敖,通“傲”。⒀求:同“逑”。集聚。
赏析:
与《小雅》中的多数作品都被指为刺诗一样,这首诗也被《毛诗序》认为是“刺幽王”之作。孔颖达疏据毛序郑笺说:“以其时君臣上下升降举动皆无先王礼法威仪之文焉,故陈当有礼文以刺之。”但从诗的本身来看,似乎仅为周王会宴诸侯时助兴的一首乐歌,而与讽刺无关。
乐歌的首两章均以“交交桑扈”起兴,这是《诗经》作品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以一种浅近的自然物象,引出全诗所要记叙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在起兴的物象和表达的内容之间尽管没有什么必然的直接联系,但两者往往会在某一方面具有内在的通融性,从而使人在不可言传中获得联想和意会的妙趣。如这首诗起兴中欢然鸣叫的青雀,光彩明亮的羽毛,就为以下陈述宴饮营造了一种明快欢乐的气氛,仿佛自然界的青雀与宴饮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心理感应。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从内容来看,这首助兴的劝饮乐歌还真有点政治色彩。它上来便指出君子的快乐,是来自上天所赐的.福禄;接着又强调君子也就是与会诸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前两章的述写在先扬中已暗伏后抑的因素,所以后两章即在此基础上向与饮者提出“不戢不难”和“彼交匪敖”的要求。应该说这种劝说是很尖锐也很严厉的,但由于前面“之屏之翰,百辟为宪”的铺垫,和后面“万福来求”的激励,使之显得从容不迫、合情合理,所以也就更具有理性和感情的说服力。
另外,对于“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两句也应予以注意。它的表面作用是点出饮酒,在全诗中立一基点,据此可认为它是周王宴饮诸侯时所奏的乐歌;但在第四章的前面,它的特殊地位又对以下的“匪敖”,起着一种隐喻的暗示。它似乎是在告诉人们:正和性柔能使酒美一样,人不傲才能福禄不断。这种隐喻,是很有深意的。
史料记载
涉江里还提到两个人,“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屈原是把这两个人作为自己的同类加以描述的。接舆人称楚狂,跟孔子是同时代的人。所谓“髡首”,就是囚犯所留的发型(当然他本人并非囚犯,是自主留的那头),有人说就是光头,也有人说就是不冠不髻,披头散发,不管是啥吧,我们可以把接舆看成就是当年的“朋克”或者“光头党”。接舆跟孔子朝过面,史记中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原来接舆还会唱歌,这歌啥意思呢,大概就是“算了吧,就这样忘了吧。”当然了,他不是让孔子忘了哪个女人,是放弃从政的打算。
屈原和接舆都是在服饰发型上异于常人,跟桑扈(桑户)比起来,就大为不如了,因为桑户根本不穿衣服。“臝行”就是“裸行”,不穿衣服溜达,按今天的说法,是“天体主义者”或“暴露狂”,比新闻中的教授可厉害多了,不是在特定场合裸,而是无日不裸,无时不裸,让他一次裸个够,把裸体进行到底。一个人裸体一次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裸体不穿衣服,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高中语文课本节选屈原的诗歌涉江较好地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志行高洁,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但教参对“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的分析,以及引用的郭老先生的翻译,个别地方,笔者尚有疑义。
接舆、桑扈,相传分别古代的狂士、隐士。晋·皇甫谧《高士传·陆通》有:“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这段意思是说,接舆见楚政无常,而孔子却到处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因而对孔子唱歌,说乱世没有拯救的希望,劝说孔子。这就是“接舆歌凤”典故的由来。
桑扈
既然如此,“接舆髡首兮”就应是接舆“自残”而造成的,译为“接舆成为奴隶”不妥;由此得出,“桑扈裸行”,亦是表明桑扈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不能译为“桑扈没有衣裳”。其实,就诗歌整体而言,“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是承前两句“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而说的,意为要象接舆桑扈那样“不能变心而从俗”;“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也是针对前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而言的。教参则分析为“诗人叙述了古代贤者如接舆、桑扈、伍子胥、比干等坚持真理,正道直行的品德以反抗所处的溷浊社会及其黑暗统治。诗人用古代贤者的不幸遭遇来类比自己的处境和身世……”(P42第二段)笔者的认为,上述的表达明显不妥,应改为“诗人分别用古代贤者的正直性格和不幸遭遇来类比自己的品行和处境。”另外,“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句中的“与”字,笔者以为应解释为“数”(shǔ)。清代王夫之在《楚辞通释·卷四》中对这一句作了解释,“与,数也。”马茂元先生在《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58年版)中也有此说(该书P130)。
综上所述,文首的关于涉江文段的翻译应为“我不能改变志趣随波逐流,故应该忧愁痛苦而至于死。(应象)接舆自残而髡、桑扈不满现实而裸行那样(勇往直前)。忠臣没有(被)任用,贤士没有(被)采纳,(历史上有)伍子胥被赐剑而杀,比干因剖心而亡。历数前代(对忠良)都是这样,我又何必怨恨今人的荒唐。”
关于“接舆”典故的应用很多。除去上文的“接舆而凤”外,还有韩愈《芍药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现代民主人士柳亚子亦有诗《有怀章太炎邹丹威两先生狱中》:“泣麟悲凤佯狂客,搏虎屠龙革命军。”等等。后人常用“接舆而凤”来比喻政治腐败无望,表示隐避、傲世;用“楚狂”泛称狂放不羁的人;用“凤德”称誉美好的品德。此外,还有“楚路高歌”“楚人凤”“接舆狂”“凤衰”等说法,其意义虽有不同,但都源于“接舆而凤”。
【桑扈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桑扈原文、翻译、赏析10-31
桑扈原文及赏析11-17
《桑扈》原文及赏析08-16
小雅·桑扈原文及赏析07-16
诗经《小雅·桑扈》原文赏析09-23
桑扈11-03
桑中原文、翻译及赏析02-28
桑柔原文赏析及翻译08-06
桑柔原文翻译及赏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