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容《芋老人传》原文及译文

2023-10-19 古籍

  《芋老人传》是清代文学家周容创作的的一篇散文。文中写了一位书生在饥寒交迫中饱食老人之芋,为相国后再食老人之芋味已迥然,继而为芋老人的一番道理所感触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周容《芋老人传》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芋老人传

  周 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 “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周容,明清之际文学家,有民族气节,明亡后,一度为僧,康熙时拒应博学鸿词科。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生用甲第为相国用:任用

  B.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移:改变

  C.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 廉干:廉洁而有才能

  D.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谢:谢罪、道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C.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遂自投汨罗以死。

  D.然就其不忘一芋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也为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笔。

  B.书生成为相国后先后说“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和“何向者之香而甘也!”首句是相国认为厨者所进之芋,味道不及芋老人的;后一句,是相国感觉现在所食之芋不及过去的。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C.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作者着力鞭挞最后一种情况,充分表现出亡国遗民对卖国士大夫的愤怒和鄙夷。

  D.芋老人身处微贱,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有这样的形象。作者常常用以表现下层人民的智慧、道德和精神力量,并与达官贵人形成对比。本文中芋老人就和忘本的相国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对平步青云的相国的批判是尖锐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5分)

  (2) 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5分)

  参考答案

  6.A(“用”应该解释为“因为”)

  7.B(B,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为“就、于是/才、这才”。C项为“因为/相当于‘而’,表顺承”。D项为“表转折/表顺承”)

  8.D(文中相国并未忘本,他发迹还没有真正忘记芋老人,可见尚算重情;相国听了芋老人的说话后马上道歉,表示他还有良知。作者在论赞中认为他好过其他易于忘本的人。)

  9.

  (1)(5分)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评分建议:“旧”“钧礼”“佣”各2分,“旧”译为老交情、旧交情,“钧礼”译为平等的礼节,“佣”译为做工、被人雇佣。

  (2)(5分)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难道他真是懂得道理的人吗?

  评分建议:“特”译为“只是”“不过”“仅仅”2分,“知道”译为“懂得道理”2分,语句通顺1分。

  附:参考译文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因为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它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些还说的过去。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 ,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评论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吧!难道他真是名明白道理的人吗?或许是传闻失实?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注释

  1.慈水:地名,在今浙江慈溪市。祝渡:渡口名,又称祝家渡,在慈溪西南三十里。

  2.子佣出:儿子出外给人做工。佣,受别人雇用。

  3.妪:老年妇女。

  4.袖单:衣服单薄。

  5.影乃益瘦:身影显得更加清瘦。

  6.延:邀请。

  7.郡城:府城,指宁波。就:参加,从事。童子试:指科举中录取秀才的考试。童子:也称童生。凡读书人,没有取得秀才资格,不论年岁大小,均称童生。

  8.略知书:读过一些书。

  9.尽一器:吃完一碗。器:指餐具。

  10.用:因为。甲第:科举考中高等。为相国:当了宰相。

  11.辍箸:放下筷子。

  12.向者:从前。

  13.载以来:用车接来。

  14.丞:县丞。尉:主簿。皆为知县的辅佐官吏。

  15.谓:以为。有旧:有老交情。

  创作背景

  作者周容生活于明末清初,国变后曾一度削发为僧,矢志不仕清。在其前半生,朝廷多变故,明清易代之际更多弃亲背友、丧志失节之事。针对大量发生的这类事情,作者借芋老人之口发出了愤慨之言。

  赏析

  从标题看,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实际上是作者周容虚构的一篇讽喻性的故事。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唐韩愈的《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明宋濂的《樗散生传》、刘基的《卖柑者言》等,都属于此种类型。此类文章,有的有具体的人事为依据,有的纯属虚构,而共同的特点则是因事说理,表述作者的经验之谈或感愤之言,是介于史传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篇文章叙述的是芋老人和一位相国发迹前后的一段交往,段落非常清楚:第一、第二两段是叙事,叙写先是书生后为相国,两次食芋而感到味道不同。第三段是芋老人就相国两次食芋而味道不同讲出的一通议论,由“时位移人”的道理引出四种类似的社会现象。第四段是以相国闻之颇受感动而厚赏芋老人结束故事。第五段是仿史传文末之赞,就所叙之人事表示赞叹。

  从文章的结构看,全文的重点是第三段芋老人的长篇议论,占了近乎二分之一的篇幅。前面两段叙写相国未第之时和显贵之后两次食芋感觉味道不同,是为了引发芋老人的议论,从逻辑上说,是由个别事实引出一般的事理。而后面两段显然为收束全文而附加的,然而却是必要的,而且赞语也饶有深意。

  “时位移人”,这是个普遍真理。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处境、地位对人的思想意识、性情习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地位、处境的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性情作风就会发生变化。任何人都摆脱不掉这条法则,只不过是变化的程度、性质有所不同,并非全都表现为善恶行为。文中的相国未第时在农舍中避雨,饥不择食,觉得芋非常香甜,是很自然的事情;当他为相国后,“堂有炼珍,朝分尚食”,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也就觉得芋不如“向者之香而甘”了。这是人们极容易理解的事情。用这种事例引出“时位移人”的大道理,可谓“取譬不远”,非常恰当,也使人容易理解、接受。

  拈出“时位移人”这个道理,显然不单单是要人们知道这个道理,而是针对着社会上的种种“以今日而忘昔日”的不良现象而发。这才是文章主旨之所在。因此,文中才有芋老人的长篇议论,他不仅解释了相国两次食芋而味道不同的缘故,而且不厌其烦地举出了四种丑恶现象: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及为吏而背其所学,做官的一旦发生事变竟连祖宗、国家、身名、君恩都不顾了。这不是补充事例,而是作进一步地开拓、深化。芋老人最后说:“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这样,就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讲一个生活常理扩展为讽喻社会现实了。

  文中芋老人列举富弃其妇、贵绝其交、为吏而背其学三事之后,谓“是犹可言也”,下面讲不“可言”的,意即不能容忍的第四事:“前代”有朝廷内外官员,“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官气十足,而“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这里说到“事变中起”,更说到“衅孽外乘”,恐怕就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字眼。而所举出的事情,也不再是某一件,而是一大堆。那么,芋老人的这番议论,正是作者针对明清易代之际大量发生的这类丧失大节的事情而发的愤慨之言。即使单就文章看,有了这样一段,文章也就有了更强烈的警世、醒世、惩创人心的力量。

  饶有趣味的是文末“赞曰”中煞有介事地提出了一个疑问:“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这个问题用不着解答。因为这是文章家常用的手法,以便将其虚构的人物故事与自己拉开虚假的距离。像实有过的一样。而文章此处故设疑问,还兼有引发下文的作用。“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这是对芋老人所代表的野老鄙夫的赞颂,也是对缙绅士大夫之流的针砭:他们多不讲德行,自然也就不会深明事理,有高深的识见。这位长期栖身田园、以前朝秀才终老的作者,最后还禁不住公然对朝廷大小官员投以蔑视的一瞥,更可以看出他作此文的意向之所在。

  这篇文章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且转接自然,前后呼应,称得上是浑为一体,天衣无缝。文章是就食芋事而生发开的。几乎通篇未离芋事、“芋”字。第一段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然而这句话又是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之伏笔。第二段先写相国食厨者之芋,显然是为邀请芋老人夫妇作必要的铺垫,而且不如此也就不能充分说明“时位移人”的事理。相国食芋老人妇所煮之芋,仍然觉得不如以前香甜,再次说”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这才摆明了问题,从而引发芋老人的议论。第三段芋老人说明“时位移人”之理一节,以“犹是芋也”起句,是紧承上文而出;以“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收束,有转接下文列举四种现象之功用,可以说是榫卯相合,丝丝入扣。特别是此段中别出心裁。将“芋”用作状语,连说”是芋视乃妇也”,“是芋视乃友也”,“是芋视乃学也”,更见得作者是有意以“芋”字贯串和点缀全文。这样,文章呈现出内在的和谐一致、前后密合的整体性,在章法、修辞上显示出非凡的智巧,富有欣赏价值。

  作者简介

  周容(1619—1679),清诗人。字鄮山,一作茂三,号蹙翁。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诸生。少以诗受知于钱谦益。入清不仕,放浪湖山,世多比之徐渭,所至多与遗民如申涵光、傅山辈交好。与海上抗清义军通,曾仗义说营将王朝先释徐水心,既而以受贿嫌下狱,得还已跛一足。痛于亡国,曾削发为僧,以母在返初服。康熙十七年(1678),举博学鸿词,以死力辞。陈田称其诗“清词丽句,风发泉涌,傲岸突兀,独来独往”(《明诗纪事》)。著有《春酒堂遗书》。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〇、《国朝耆献类征》卷四七三、全祖望《周征君墓志铭》。

  • 相关推荐

【周容《芋老人传》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芋老人传原文及翻译08-13

《芋老人传》教学设计06-25

《宋史周淙传》的原文及译文09-24

《晋书·周访传》原文及参考译文09-24

《宋史梁周翰传》原文及译文09-24

吴良传原文及译文09-24

苏武传原文及译文11-22

《华佗传》原文及译文06-14

高士传原文及译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