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明史·何景明传》原文及译文文言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年方十五,宗籓贵人争遗人负视,所至聚观若堵。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辈倡诗古文,梦阳最雄骏,景明稍后出,相与颉颃。正德改元,刘瑾窃柄。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语极激烈。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瑾诛,用李东阳荐,起故秩,直内阁制敕房。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九年,乾清宫灾,疏言义子不当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留中。久之,进吏部员外郎,直制敕如故。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寻擢陕西提学副使。廖鹏弟太监銮镇关中,横甚,诸参随遇三司不下马,景明执挞之。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引疾归,未几卒,年三十有九。
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諆。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选自《明史》)
译文:
何景明,字字仲默,是河南信阳人。他八岁的时候就能作诗,仿写古文。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中举,年纪刚刚满十五岁。宗室贵人争相派人看望,所到之处人们聚集如墙。十五年进士及第,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等人以诗文相唱和,梦阳的诗文雄峻,景明虽年轻些,但能与梦阳抗衡。
正德改元,刘瑾窃取政权。景明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他把握住政权,不要向刘瑾屈服,语气极为激烈。随后,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一年,瑾将所有告假的官员尽行免职,景明也获罪。刘瑾被诛,由李东阳的推荐,景明官复原职,掌管内阁制敕房。李梦阳下狱,大家不敢为他申冤,而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援救。正德九年(1514),乾清宫大灾,景明上疏提出不应养义子,京城不应留住边防军,不应宠信西域僧人,不应重用宦官,这份奏疏被扣压,未进呈后端。久后,进升吏部员外郎,仍掌管制敕。钱宁欲与景明交为朋友,将一幅大画请景明题名,景明说:“这画出于名家之手,不要玷污了名人的手迹。”在景明那里留了一年,最后还是原物退还。不久,景明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廖鹏的弟弟太监銮镇守关中,横行霸道,廖銮的随从人员遇三司不下马,景明将他们逮捕鞭挞。他所教育的诸生专以经学、儒学及时务为主。选拔优秀者于正学书院,景明亲自为学生讲经,而不用诸家时辞句的解释,士子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因病归家,不久逝世,年仅三十九岁。
欣赏
人物形象鲜明
刚正不阿:传中记载何景明在正德改元、刘瑾窃柄时,敢于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语极激烈,展现出他不畏强权的刚正性格。面对宦官刘瑾的专权跋扈,朝中大臣大多敢怒不敢言,而何景明却能挺身而出,这种刚直的品性在当时的官场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
重情重义:当文坛挚友李梦阳受迫害关到江西牢狱时,众人都不敢为其直言,只有何景明上书吏部为之奔走呼号,全力营救,凸显出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人的正直仗义。
清正廉洁:何景明出使滇南归来,不取地方官吏贡献的一金一物;就任陕西还里时,“官囊不满三十金”,这在封建社会官场贪污及腐败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他的廉洁自律令人钦佩,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名利的淡泊。
文学成就突出
文学地位高:文中提到“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可见何景明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与李梦阳等人倡导文学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明代中期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风格独特:何景明的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他反对当时盛行的台阁体诗文,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有韵味,在创作上注重创新,与李梦阳主摹仿的风格不同,各树坚垒。
叙事简洁明了:《明史·何景明传》的文字简洁流畅,以清晰的叙事脉络展现了何景明的生平经历、政治作为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例如对何景明在不同时期的官职变动、所参与的事件等都进行了简洁而准确的叙述,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何景明的人生轨迹。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明朝中期,政治上宦官专权、朝政的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文学方面,台阁体文风盛行,讲究粉饰太平、华贵等,注重形式,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这种政治和文学的现状促使一些文人志士开始思考和探索文学的改革与发展,何景明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学流派背景:当时文坛上出现了“前七子”这一文学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他们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八股习气,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明史·何景明传》的创作也是在这样的文学流派发展背景下进行的,其对何景明的记载和评价也与“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活动密切相关。
作者简介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作者为张廷玉等。张廷玉(1672 年 - 1755 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他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重臣,为官五十余年,历经政治风云变幻,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在史学方面,张廷玉主持编纂了《明史》,为后人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他在编纂《明史》时,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客观的历史观,对史料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和整理,力求真实地反映明朝的历史面貌。
- 相关推荐
【《明史·何景明传》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明史·轩輗传》原文阅读及译文01-08
《明史朱燮元传》原文及译文05-09
《明史顾锡畴传》原文及译文解析10-14
《宋史·何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08-01
韩愈《何蕃传》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10-11
关于《曹景宗传》原文及译文解析12-15
《南史·何远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06-07
明史原文译文与习题及参考答案03-21
《明史·孔有德传》阅读答案及译文09-19
《明史马理传》原文翻译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