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战国策·秦四·楚魏战于陉山原文及翻译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文言文翻译:
楚、魏两军在陉山交战。魏国答应把上洛之边送给秦国,以此断绝秦楚联合。后来魏国取胜,楚军在南阳战败了。这时秦国向魏国索取上洛这块土地,魏国却不给。秦臣营浅对秦王说。“大王为什么不对楚王说,魏国曾经答应送给我土地,如今他们取胜了,魏王却背叛我。楚王何不与我会盟一次。如能会盟:魏国害怕秦楚联合,一定会把土地送给我们秦国的。这样魏国虽然战胜了楚国却把土地丢失在秦国;这也就等于楚王把魏国的土地恩赐给了秦国,将来秦国醮报楚国的资财一定更多。魏国软弱,如果他们不交出土地,那么大王去进攻他们的南部,我们去截断他们豹西部,魏国就必遭灭亡。”秦王说:“对。”于是派人把这番话告诉了楚王。楚王也明显述表示要与秦蓬联合,魏王听到这事之后十分恐慌,便主动把上洛送绐了秦国。
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
全书简介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传统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书中不少篇章内容荒诞,缺乏历史依据,说是历史,其实更多是文学故事,有趣的是这部分作品反而语言以及逻辑相当精彩,有较强的文学性。而另一部分则文采稍逊,却依托历史事实,对研究战国历史有着较大的史料价值。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与当时的史书等截然不同。刘向序认为“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不可以临教化”。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全书现存497篇。早在宋代就已有不少缺失,由曾巩“访之士大夫家”,得以校补。后又经多次修订。现今所见《战国策》已远非东汉时期版本。
【战国策·秦四·楚魏战于陉山原文及翻译参考】相关文章:
关于楚魏战于陉山原文及翻译06-13
战国策·秦二·陉山之事原文和翻译06-12
韩一·秦攻陉山原文及翻译参考06-13
战国策·秦三·秦攻韩围陉原文及翻译参考06-13
战国策·魏四·秦赵构难而战原文及翻译06-14
战国策·秦三·魏谓魏冉原文及翻译参考06-13
战国策·秦三·谓魏冉曰楚破秦的原文及翻译07-02
秦攻韩围陉原文及翻译参考06-12
《战国策魏四秦罢邯郸》原文及翻译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