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词句注释
①烛之武:本名武,此处指烛地叫武的人。退:使撤退。
②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③无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作公子时流亡经过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之事。
④贰:对晋有二心,与楚亲近。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国曾派兵援助楚国。
⑤军:驻扎。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⑥氾(fán)南:水之南。
⑦佚之狐:郑国大夫。郑伯:郑文公。
⑧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⑨鄙:边疆,这里作动词,意为开辟边疆。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
⑩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行李:外交使节。
共:同“供”,供给。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赐:恩惠,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之事。
版:打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防御工事。
厌:同“餍”,饱,满足。
封:疆界,这里作动词,意为疆界。
阙:通“缺”,损害。
说:同“悦”,喜悦。
杞子、逢孙、杨孙:都是秦国大夫。戍:防守。
子犯:狐偃,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父。
微:非,无。夫人:此人,指秦穆公。
敝(bì):动词,害。
所与:同盟者。
知:通“智”,明智。
乱:分裂。整:联合,团结。
白话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敢以烦执事”又译为: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使秦转变对郑的态度,化敌为友,对晋以友为敌,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说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见孔子把他引为同道。汉代史家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相传他鉴于鲁史《春秋》太简,恐后学弟子各持异说,失其真意,写成《左氏春秋》,后世称为《左传》。还编著有《国语》。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设计思想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课标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篇文言课文,是《左传》中的一篇优秀叙事作品。《左传》描写人物,以极少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展示出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因之,本文的学习,欣赏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领略人物性格之美、辞令之美。便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课文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到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到人物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到许多古汉语特殊词句。扫除这些障碍,要让学生课下充分预习,教师针对性进行点拨。
同时,作为一篇文言短文,理解、把握常用实词,辨析常见虚词,亦是教学重点之一。
褚树荣老师认为,阅读、鉴赏文言文要有三个层面,即文句——文章——文化,很有道理。学习古代文章,不仅是掌握词句,了解文意,还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借此观照我们的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一个历史的借鉴。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情有所获。
故本课教学设想是: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合作探究。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以发现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择要解决问题。
(2)课堂上解决疑难字句,在词句积累过程中复习成语,打通古今汉语联系,学以致用。
(3)尝试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表达观点。
(4)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感受人物,领略文章理性之美、辞令之美。
(5)读写结合,融理解鉴赏与表达交流于一体,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古为今用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B、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方式,诵读课文,填空概括文意。分角色朗读,赏析人物的语言和性格。读写结合,融理解鉴赏与表达交流于一体。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勇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
方法设计
1、朗读法 运用诵读、自读和领读等多种形式,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情景设疑法 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
3、探究、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深入学习、结合文本语境合理推理词语意思的语文能力。
预习设计
1、你对《左传》了解多少?收集相关的材料。
2、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课文那个地方精彩?为什么?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由学生的预习导入:投影课题——《烛之武退秦师》,问:这个“退”字给如何理解?请学生回答。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烛之武何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解除了秦晋两国对郑国的围困?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大智大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一下春秋时期的刀光剑影;走近这位古代的英雄,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二、熟悉文本,积累字词
1、学生介绍《左传》,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补充。
2、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选择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
3、学生齐读课文。
(1)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师生一起纠正字音、句读。(投影显示)
4、积累字词(投影显示,学生在语境中推测,教师相机点拨)
(1)解释下列词语,说说与现代汉语意义上区别
越国以鄙远 且贰于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释下列黑体词,了解其活用类型
夜缒而出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既东封郑 若亡郑而有益于秦
(3)比较辨析下列虚词意思
其:以其无礼于晋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以:以其无礼于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将焉取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 晋军函陵 是寡人之过也 夫晋,何厌之有
5、字词训练(投影显示,请以下列黑体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楚也(忠贞不贰)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乱易整,不武(胜之不武)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令夕改)
夫晋,何厌之有(学而不厌)
是寡人之过也(闻过则喜)
(积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和学生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现代成语脱胎于古代文言,学生掌握一些,此举举一反三,既活学活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深入文本 ,把握内容
(一)学生分别读四段内容,然后请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1)“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原话回答)
2)两国驻军有何特点?(原话回答),为何详细写出驻军位置?
3)虽有不被重用的牢骚,却答应临危出使,你如何看烛之武?
4)以危国之臣的身份说服对手,烛之武找的出发点是什么?
5)你如何看晋国退兵的原因?
(二)根据文意,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恰当的字进行评价。(投影显示)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 )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 )矣;
烛之武临危受命,其情可谓( )矣;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 )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 )矣;晋文果断撤军,其人可谓( )矣。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 )矣。
参考答案:谬,危,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激荡学生的思维永远是语文课的一个任务,用文言思维如何?这是一个尝试。)
四、感受文本,把握形象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节奏,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师点拨:
1)注意每段的语意,注意语调、停顿、重音的处理。
2)要求——读出人物的心理,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读出理趣。
3)方法——先在组内自主分角色朗读,然后小组展示。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2、请学生思考、讨论:
⑴烛之武有哪些可爱之处?用林则徐的哪两句诗可以概括他的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应该抽象分析,在学生自己的诵读感悟中,他已经习得了。)
五、探究文本,把握说理艺术
学生合作探讨烛之武说辞一段,把握高超的说理艺术。
1、点拨——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措辞委婉而谨慎,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而是从地理位置入手,巧妙地点明秦、晋之间的厉害关系。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有了前面的铺垫,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2、你认为烛之武说服秦伯,他抓住最关键的那一点? (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
3、学生朗读烛之武说辞一段文字。
六、课外拓展(选作)
(一)情景训练:假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位随地吐痰的年轻人,你如何去说服他注意公共卫生?课下准备一段说辞,准备在下次的演讲会上表演。
(二)课外延伸:课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我看《左传》人物说辞的艺术特色。
- 相关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译文】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07-2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注释及译文08-19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03-08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优秀03-20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03-14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翻译07-25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赏析02-25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10-27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