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原文及翻译

2022-09-24 古籍

  博学之原文是什么?如何翻译?那么,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博学之原文及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博学之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博学之翻译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专注地实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解释

  《礼记中庸》子思在第二十章十九条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注释

  之:学的对象(各种知识)

  笃:切实地;坚定。

  思:思考。

  辨:辨别。

  行:行动,做;实行。

  弗:不,表示否定。

  措:搁置,终止。

  问:这里指求教。

  道:做到。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

  (1)明辨之 (2)笃行之 (3)有弗学

  (4)弗措也(5)果能此道矣

  2、翻译文中划线句。

  (1)

  (2)

  3、本文指出人们学习、工作的五个环节,即 、 、、、。并且还要对每个环节下一番功夫,以达到“ 、”的境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文中指出的这五个环节,对每个人迈向未来的既定目标将起到什么作用?

  5、文章中最能启发你的是哪句话?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迪。

  参考答案

  1、分辨 踏踏实实地 不 放下 方法

  2、(1)别人学它一次就会,我要学它一百次;别人学它十次就会,我要学它一千次。(2)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3、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4、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对每个人迈向未来的既定目标将起到不可缺或的作用。

  5、(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 相关推荐

【博学之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裴琰之原文翻译11-25

《晏子之御者》原文及翻译08-22

《梦微之》原文、翻译及赏析11-30

《梦微之》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2-06

苕之华原文翻译赏析08-24

麟之趾原文翻译赏析08-16

东门之墠原文翻译赏析08-09

《东门之墠》原文翻译及赏析08-29

东门之池原文翻译及赏析10-03

梦微之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