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桷,原名纬,探花,官至宋礼部侍郎,柘荣湄洋陈氏四世祖,力主抗金,三平兵乱,史称“一方以安”。拒收三万八千贯番宝,上嘉“守介不移”,在溪坪故居敕建骑街坊,为千古廉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桷字季壬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陈桷字季壬,温州平阳人。以上舍贡辟雍。政和二年(1112),获廷对第三名,被授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历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1125),提点福建路刑狱。福州调发防秋兵,钱粮没有满足要求,士兵杀死将领,事变发生突然,吏民奔溃,全城震骇。陈桷进入乱兵之中,向他们讲明祸福道理,乱兵沮丧气馁,要求陈桷上奏将领是自毙而死,陈桷装作听从他们的请求,派人从小路急奏朝廷,并以前面的奏章不实请求处分,朝廷因陈桷应变有方,不予追究。叛兵征调上路后,陈桷在途中追杀首恶二十多人,一方得以安定。建炎四年(1130)五月,又任福建路提刑,不久因病请求奉祠,主管江州太平观。
绍兴三年(1133),陈桷被任命为金部员外郎,升为郎中。当时言事的人都列举细小事务,而忽略重大利害问题。陈桷上奏说:“如今应当专讲治道的根本,修明政事以抵御敌国,不应当像平时那样用烦杂细务干扰皇上。”又说“:刺史县令布满天下,不可能都任用得人,请选拔监司官员,使他权重任久。”朝廷任命他为太常少卿。又陈述攻守两策,认为关键在于得到民心,修明军政。
绍兴五年(1135),陈桷任直龙图阁、知泉州。次年,改任两浙西路提刑。请求设立县乡三老以端正风俗,凡是宫室、车马、衣服、器械都制定等级标准,重视侈靡禁令。绍兴八年(1138),升任福建路转运副使。
绍兴十年(1140),又被任命为太常少卿。恰逢分类编辑徽宗御书完成,诏令收藏敷文阁,陈桷认为:“原来的制度自龙图至徽猷阁都设学士、待制,杂压著令,龙图位在朝请大夫之上,至徽猷位在承议郎之上,每阁之间相差太远,议者怀疑这样不伦不类。直敷文阁的直到徽猷阁与诸阁大同小异,降低班次就会太卑下,应参酌取中,并为一列,不必相差太远,这样才能使名位有序,仰称陛下严格遵守祖宗谟训之意。”又说“:袷祭祖宗用太牢之礼,这是祀典的常例。皇上即位之初,没能具备礼仪,只用一羊,请求参照绍兴六年诏旨,恢复使用太牢。”
绍兴十一年(1141),任权礼部侍郎,赐给三品官服。普安郡王出..,奉诏与吏部、太常寺讨论以往的事例。陈桷等认为太子没立,应该崇高礼仪以维系天下民望,于是以《皇子出..礼例》上报,有人以为太隆重。诏令以不详具典故、专任己意、怀奸附丽等理由,将陈桷和吏部尚书吴表臣,礼部尚书苏符,郎官方云翼、丁仲宁,太常官员王普、苏籍等一起罢免。不久又命陈桷提举江州太平观。
绍兴十五年(1145),陈桷知襄阳府,充任京西南路安抚使。襄、汉地区遭受兵火之灾后,民物凋敝,陈桷请示朝廷,以当今的户数才是太平时的二十分之一,而赋税比那时还多,请求给予减免。次年,金、房州士兵发生叛乱,陈桷派遣士兵平定后上报。汉水决堤泛滥,冲毁居民房屋,陈桷亲自率领军民修筑堤岸,民众赖以平安。因病请求奉祠,朝廷任命他为秘阁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绍兴二十四年(1154),改知广州,充任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没到任而去世,时年六十四岁。
陈桷为人宽宏含蓄,以诚待人,淡泊名利。秦桧当政时,以永嘉为寓里,士大夫攀缘依附的,无一不位登显要。陈桷因立螭故旧,被皇上所知,出入顿挫,晚年由奉常少卿擢为权小宗伯,又以议礼不合忤逆皇上被罢免,其节操有足以称赞的地方。自称为“无相居士”。著有文集十六卷。
【品读】
墓在福鼎市管阳镇广化村马鞍山的半山腰,坐北朝南,像一位慈祥的老者,注视着对面一组笔架形山峰和脚下的一块园地。园地里,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番薯的叶子却还青翠,不过土里的果实也已经成熟,等待收成。墓旁有石将军、石虎、石马与他做伴。
墓以块石为环,组成一个大大的“风”字,简朴庄严。墓碑是极平常的石头,经时光的风化,越发地朴陋,而碑上的`字却还能辨认,有“宋礼部侍郎纬陈桷公之墓”、“宋绍熙三年八月初六甲子日申时安葬”、“清道光廿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卯时重修”等。
当年,陈桷选择广化马鞍山这个地方作为他的最终栖息地,肯定无法预料,800多年后的一天,有一位小老乡会到这里来看他。两省生死地,千年老乡情。我面对着墓碑,心里洋溢着崇敬和温情。
宋元佑五年(1090年),陈桷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的蒲门(现划归苍南县)。
蒲门为蒲城的古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抗倭建城,此后,蒲门逐渐改称蒲城。蒲城城门外西南方向有一个村庄就叫做厦材村,陈桷就出生于此地。
厦材村现属苍南县沿浦镇,我出生的村庄白蓬岭原属云亭乡,后亦并入沿浦镇。我的姑妈从白蓬岭嫁到厦材,我初中三年在厦材附近的沿浦中学就读,时常出入姑妈家里。厦材靠山面海,村前是一块小平原,土壤肥沃,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流向沿浦湾。山上水果飘香,河中鱼虾肥美,田里庄稼茂盛,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厦材温馨祥和充满诗情画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陈桷在父亲陈懿(以通直郎致仕)的教导下努力读书,政和二年(1112年),22岁的陈桷中了进士,而且是廷对第三名,即俗称的探花。
从此,陈桷走上了仕途,历任冀州兵曹参军、太学正博士、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郎中……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他已是“赐三品服”的礼部侍郎……绍兴十三年又开始起起落落,二十四年(1154年)改知广州,充广南东路安抚使,未到任而卒,享年64岁。
现管阳镇溪头、元潭、乾头等地都有陈桷的后裔,我在溪头村陈氏宗祠中翻家谱,读到《雁溪鼻祖护国礼部侍郎陈桷公志略》一文。文章讲到,陈桷去世后,“御笔扎仰各州衙衔哀迎送,起倩车夫运送灵柩,沿途开路,遇水造桥,逢州州接,逢县县迎,安葬于福建省长溪县二十四都广化寺后马鞍山。敕差福州二衙军一千人,车夫数百人,敕命送葬官员三十二位:礼部尚书左侍郎吕成、礼部尚书右侍郎刘谦、兵部尚书左侍郎云福存、刑部尚书左侍郎陈铎……”
如果家谱中的这篇文章所记属实,可以想象,灵柩到达的那一天,广化沸腾了。这个偏于东南沿海山区一隅的小村庄,何曾同时来过如此多而高级的官员,何曾有过如此隆重而盛大的葬仪!
陈桷于绍兴二十四年三月十九日辞世,绍兴是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赵构的年号,那是一个中原板荡,内忧外患频仍的动乱年代,赵构面对北方金人的侵略,奉行苟且偷安,忍辱求和不思恢复的政策,但对主战派成员陈桷却颇为青睐,由此,陈桷去世时才可能有如此庞大的送葬队伍。
《宋史》载:“桷宽宏蕴藉,以诚接物,而恬于荣利。当秦桧用事,以永嘉为寓里(注:秦桧一度充任温州知府),士子夤缘攀附者无不躐等显要。桷以立螭之旧,为人主所知,出入顿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权少宗伯,复以议礼不阿忤意遽罢,其气节有足称。”
政和八年(1118年),在提点福建路刑狱任上,值福州防秋兵变,谋杀安抚知州事,陈桷亲入乱兵之中,晓以法理,权以利害,导以去从。乱兵要求谎奏“帅臣自毙”以免罪,陈桷佯诺,却派员飞章上奏,自责前奏不实以请罪。朝廷使自行处置。陈桷趁乱兵调走时,追杀其中首犯二十余人。兵变由福州知州克扣军粮激发矛盾引起,多少有点“官逼迫民反”的正义色彩,陈桷平息这样的兵变,功过是非,留待历史评判;我所敬佩的是,陈桷平息兵变所表现出的超人胆略和果敢性格。
绍兴三年(1133年),被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陈桷不顾自己官卑职小,上奏:“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又陈述“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五年至九年,历任泉州知州、两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转运副使。每到任,便立即检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见,如“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重侈靡之禁”等等。
绍兴十年到十四年召为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在讨论普安郡王出阁礼例问题上,秦桧怀疑他附和故相赵鼎旧奏意见,遂向高宗进谗,诬以“不详典故,任意怀奸”,把陈桷与同政见6人一起罢官。不久,改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
绍兴十五年起,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在连年兵火之后,户数已减至承平时二十分之一,而赋税却有增无减。陈桷请重行减免,深得民心。未几,又值汉水泛溢,田园淹没,庐舍飘荡。陈桷年已五十,仍率领兵民修筑堤岸,平息了水患。
陈桷自号“无相居士”,著有《无相居士文集》16卷。文集已经散佚,时下流传的作品只有两首诗。其一《广化寺》:“山高不受暑,秋到十分凉。望外去程远,闲中度日长。寺林投宿鸟,山路自归羊。物物各有适,羁愁逐异乡。”其二《合掌岩》:“合掌仙峰插汉高,下临沧海压波涛。看来疑是金仙子,无相光辉礼玉毫。”
广化寺在陈桷墓前的空地上,现已无存。《陈氏宗谱》的《陈桷公志略》说广化寺为陈桷“晚年将魏化田产基地舍建”,看来,陈桷真是偏爱这个地方,我猜想,这块墓地应该也是他生前受秦桧排挤隐居此处时所定。合掌岩在他老家,也就是我老家的后门山上,两块如双手合十的巨石傲立山巅,面对茫茫东海,俯视闽浙两省,卓然一景。
【陈桷字季壬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陈书》的原文及翻译06-30
陈亮《陈性之》原文及翻译06-14
与陈伯之书原文及翻译04-13
《陈谏议教子》原文及翻译04-11
陈涉世家原文翻译04-06
陈谏议教子的原文及翻译06-11
陈谏议教子原文及翻译06-10
《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04-01
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