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具体地说: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下面为大家带来语文评课稿,快来看看吧。
语文评课稿 篇1
《观潮》一课透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天听了深圳学府小学桂英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桂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透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一、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桂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情绪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情绪。
二、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透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述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象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潜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潜力。
语文评课稿 篇2
一、目标明确,版块清晰。
总观赵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版块还是比较清晰的,先是激趣导入,然后是初读感知,最后是识字写字。各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
二、导课新颖,有效激趣。
课堂伊始,老师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我们班的班委是怎样产生的?”孩子们回答:“是全班推选出来的。”“那有没有自己选自己的?”这一导入方式运用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自然贴切地导入了新课。
三、引生思考,方法有效
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时,老师出示自读提示。边读边思考“课文是写谁自己选自己呢?为什么选自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对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很有必要。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对学生今后学习大有益处。
几点建议:
一、应注重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如“选”字的笔顺,“补”—“礼”偏旁不一样。“模样”读音易错。
二、教学环节应合理安排。初读课文应放在预习检测之后。字词读好读准确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比较好。
语文评课稿 篇3
一、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学难点,渗透了优化的思想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本课主要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应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那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构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潜力。
在课前谈话中,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爸爸、妈妈在厨房间烧饭、烧菜的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时”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能够在用电饭锅烧饭的同时他们还能够做好多事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时”能够提高效率。透过沏茶的方案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初步感知“合理安排”就在我们身边。对烙饼问题。老师很好利用了烙一张饼和二张饼的方法,重点与学生探讨了三张饼烙的方法。讲清合作讨论的要求,进而学生展开讨论,构成烙饼的方案,展示学生的方案,比较区别两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到达方案的优化。之后,老师打破课本常规,不是先求1张,2张,3张,这样一向求下去,而是求完2张之后,之后求的4张、6张、8张、10张……双数的张数,再求的3张。3张在那里是重点也是难点,把这个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再之后求5张、7张、……这些单数的饼数的时间。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题目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二、合作式的学习韵味很浓,到达了预期的课堂效果。
透过合作、学生动手操作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透过想一想充分感知,在说一说,摆一摆中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科学精神启迪。透过一系列的练习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尝试,丰富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潘老师讲清了合作的资料、要求,学生不仅仅讨论烙三张饼的烙法,而且让学生烙饼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但潘老师进行了大胆尝试,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潘老师在烙饼的纸上编了号、并且注明了饼的正面、反面,无非是让他们的学生讲述起来更清楚一些。
三、课堂评价多元化,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而言,课堂上教师透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能够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潘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潘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善的地方。
总之,这天的这堂课很成功,给予我们很多学习的借鉴,更又一次的学习到了新课程、新教材的机会,课堂中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会充实到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语文评课稿 篇4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凸显语言,融于过程。”
上课伊始,史老师出示阅读提示,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完成问题,这一环节设计得很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三、明确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突出自主,培养能力”。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的提示语既提示了学生阅读本文的方法,也明确了阅读本文的要求。教学时,史老师能根据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史老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体会,并从中得到的快乐。老师只是在重点处引导点拨,这样的课堂就是简约的课堂,就会充盈着大气度、大智慧。
总的来说,史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读中学得知识,从读中学会做人。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课。
语文评课稿 篇5
任老师教学的《雷雨》这课,新颖独特,设计大胆,注重朗读,整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活泼,而老师亲切的态度和宽容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自信,乐于与人交流。
任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并没有像我平时教学时常用的,逐字逐段讲解,而是通过挑战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兴趣中朗读,兴趣中理解,而挑战不是挑战整段话的朗读,而是你觉得你那句话读得比他好,挑战一句话就可以,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信,所以整节课学生表现都很自信,我想,这样的教学,对孩子的发展极有益的,值得我学习。任老师在教学中读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读有要求,让学生读时不盲目,学生抓重点词语、句子也非常准确,这不是一天练成的,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很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这也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语文评课稿 篇6
老师在这次教学中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精心的教学设计,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老师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又进行了拓展延伸把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最后老师的“心动不如行动”体验了课文的内含,又让学生在课文原有材料基础上进行拓展,使得生成与发掘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使得教材内容和体现的内含在课堂上得以延伸,使得课堂教学的功能出现了倍增效应。
这节课上出了课堂的厚度和深度板书设计体现了智慧和艺术,匠心独运是亮点,也是美点。
语文评课稿 篇7
《穿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透过一个个片段的截取,表达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高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现思想感情。
1、情景创设,激情导趣: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透过观看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公路断裂、一片废墟等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引导学生对余震中仍坚持抽取骨髓的李博士和青年人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透过紧张的画外音,配以流程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李博士十几个小时辛苦奔波、跋山涉水为了海峡彼岸的钱畅,进而更进一步地感受到这种血脉亲情以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
2、注重感悟,以读悟情: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在高老师的带领下,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感悟文本。配乐朗读,以语言烘托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课堂;重点突破时,高老师巧妙地利用师生接读的方法,将地震的危险与他们在地震中的做法进行比较,连续三句,让情感递升,三次朗读,两次感悟,悟后再读,读中感悟,让学生的感情到达高潮,自然地明白到从台湾青年身躯中涓涓流出的生命之泉的来之不易,为后文了解生命桥的含义埋下铺垫。
3、抓住矛盾,发挥想象:在对教学重点“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格”的处理中,将天崩地裂的现实环境与他们的从容表现相比较,又将青年神清气定的表现与其内心的万千思绪相比较,利用这样看似矛盾的对立,巧妙地运用了本课的句式“也许……但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李博士庄严地站着,他想:也许但是;青年人静静地躺着,他想:也许但是。”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矛盾中感受到他们的勇敢、负责、有爱心,水到渠成。
语文评课稿 篇8
本周,我们语文教研组聆听了高老师精彩的一课:《全神贯注》,给予我很多的启发。
一、教学风格,与众不同。
一节课教师从词语入手,由读词、解词、找句子诠释词语,层层递进,有条不紊。而且每一环节的要求都是围绕词展开:如:“体悟其神”的从词句中理解全神贯注;“了解其人”的从人物身上感受全神贯注;’学习他法”中的在自己笔下书写全神贯注。整节课形散而神不散。
二、直奔重点,层次清晰。
这节课,高老师直接从词过渡到重点句,把重点句的分析感悟作为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引领学生品读感悟,交流深刻,也让我们再次见识高老师班学生出色的分析、表达能力,这也是高老师平时扎实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最好见证。
三、方法指导,适时有效。
在解释词语方面高老师先让回顾解释词语的方法之后在学生解释词语的过程中说出运用什么方法解释该词语的,叫那个方法当场回顾,积累,运用,这是我应该学习的方面。
这节课高老师虽然黑本上只字未写,但我相信:学生却学到了很多很多,我们在座的各位教师也学到了很多很多……
语文评课稿 篇9
聆听了迟**老师执教的《鲸》这一课,我感受到一个鲜明的特点:用“找找说说读读”方式领悟说明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迟老师在本课教学时,着力于让学生辨析文中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的确落实比较到位,也比较明显地区分了说明文与其他文体课文学习的不同。比如在学习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时,她先让孩子们回顾曾经学过的说明方法,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句,说明理由,以此对学过的说明方法进行巩固,然后再引出新的说明方法,最后进行朗读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在“找找说说读读”中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值得商榷的是,说明文这一文体,其实在三年级时学生已有接触,对于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学生都不陌生,在本课学习中,迟睿老师把重点落实于寻找句子区分运用何种方法,个人认为有点定位太低。是否可以在辨析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之后重点体味说明方法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然后在拓展写话时,让学生学习运用说明方法写,而不是训练把文本的第三人称式表述改成第一人称式表述。
语文评课稿 篇10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完美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透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个性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能够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主角情,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主角,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透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之后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能够直接说,能够写纸条,能够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
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
(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
(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
(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仅定位在知识与潜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能够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能够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但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盼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能够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此刻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语文评课稿 篇11
今年又是我校第xx届青年教师赛教课开赛的时候了,各位老师均精心准备,一场教学的课堂盛宴又开始了!我们语文组有三位教师参赛,黄程龙老师执教《我与地坛》,覃慧芹老师执教《花未眠》,周静老师执教《珍珠与泪珠》。我受教研组的委派主评覃慧芹老师的课,下面是我评课的札记。
最近教育局正致力于建设“基础教育的亮点工程”,这个“工程”是个了不起的工程,我首先也来找找亮点。其实我在想,作为评课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是促使执教者改正相关的错误,这固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我想发掘执教者的亮点,让其能找到自身的“生长点”,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节课难免有若干的遗憾,如若大加批评,执教者难免灰心丧气,结局只能是不欢而散。然而亮点亦不能是虚假的奉承。
所以我所反对的评课态度是两种:一种我称之为“行政式”的态度,气势汹汹动辄将一节课踩入地狱,有的评课者甚至不屑与执教者交流;另一种则是“奉承式”的态度,有的评课者如若遇到名家便全是阿谀之词。评课的态度应是学术的态度,学术的精髓则在于自由、平等、独立。
一、五大亮点
覃老师执教的《花未眠》一课有五个方面的亮点:
亮点一:教学设计合理,整节课使用了“问题教学法”,利用五个框架性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的展开,而这五个问题又是理解文章的要害和枢纽,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能够提纲挈领地抓住文章的要旨大意,并激活学生的思维,而避免了学生的被动地听。记得三年前语文教研员覃方确老师曾问我对于学生主体性的理解,我大胆提出学生发言不一定是主体性、参与性的体现,但是当时我没有道出本质。现在我可以明确了,一定是由“思”而“言”才是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真正的体现,缺了“思”的“言”即是无效的“言”,只是形式的繁荣罢了。
亮点二:有资源整合的意识,本节课能引经据典,适当延伸拓展。导入使用了苏轼的《海棠》一诗,揭示《花未眠》与《海棠》的异曲同工之妙,中外相互印证。利用优美的图文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我们常常是“教教材”,受到教材的局限,而不是“用教材来教”,教材只是资源之一,如果树立了课程意识,“万物皆备于我”,再“反身而诚”,那么就可以“乐莫大焉”了,资源一经整合,教学的境界也就开阔了,也就不再是“教死书”了。
亮点三:教学的双边活动基本上是充分的,教师是有激情的,学生是活跃的,于是整个课堂处于和谐的状态。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的功能,能通过框架性问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亮点四:注重了语文教学重要规律,即是抓住了散文的诵读。诵读形式多样,有范读、齐读、分组朗读等,并能通过诵读与文本的研读相结合。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诗歌和散文教学中,诵读法更是不二法门。从诵读中能看出对于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所以我反对将有意境的诗歌、散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而主张以读促析、以读代析。
亮点五:文本的研读比较充分,而并没有架空文本。
二、两个遗憾
遗憾一:执教者犯了一般公开课、赛教课的通病,就是极力想展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于是整个课堂容量很大,这个问题也想讲,那个问题也想讲,导致了问题没有讲得透彻,教学的重点也就不能突出了。完整有时并不能完美,不如来一个美丽的戛然而止。我一直主张公开课也要常态化,体现原生态的课堂。做人本色是真,做课常态是真,这也正是我所提倡的“现象学语文”的精神。
遗憾二:本课虽然注重了诵读,但是诵读仍不到位,诵读没有和语言的品味结合。读而不品,等于没读,要读出情感,才达到了诵读的目的。因此教师的范读是关键,结合语言的品味来读,进行诵读的指导。
三、三个技术性问题
问题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思维方面的特点,提出问题要视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一提出问题就马上希望得到学生的回答。
问题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学生成的重要体现,要重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好的评价常常能激起思维的火花。不要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是什么都说“很好”,可以学生互评,激发学生的互动,教师的点评则至关重要,要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去点评,解析学生的思维过程,点出闪光点,如果有偏差要有策略的引导。在本课中有学生在理解“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一句关键句时,认为海棠花“无人欣赏”尚能独自开放,那么更何况人呢!而教师预设的答案确是“作者希望欣赏更多的美”,于是对该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而事实上该生的回答很有闪光点,值得去品味思考。
问题三: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应抓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点,有的文章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的要抓住信息筛选能力,有的要注意语言的品味,有的突出审美的熏陶,凡此种种都应在听、说、读、写几项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三个要处理好的关系
关系一: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彰显学科特色,而不可滥用,本课中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声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精美的图文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这是运用得很好的。
关系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件越多表示预设越多,就会导致课堂生成被湮灭在一张张的演示文稿上。建议以课件为主要框架内容的设计,而黑板则作为课堂生成的展示平台。
关系三: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本课教师的主导性较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建议提出框架性问题后,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自主思考,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点评到位,少一些讲解。
语文评课稿 篇12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L.斯腾豪斯曾明确地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并且发展的最好手段不是经过明晰目的,而是经过批评实践。我个人认为,那里的批评就是进行反思。那么,经过一周紧张的听课,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所收获,有所反思。反思越深,收获就越大。下头,我就听课,做一些不成熟的发言,题目是《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1、做有效的学习组织者。课标要求教师由教育教学管理者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性、宽容性、倾听性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氛围。陈楚云教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学生主动参与的进取性就十分高。教师要板画葫芦架,不是直接画出,而是要求学生细读文字,找出描述的4个事物。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画画,并引诱说:同学们朗读越正确、越流利,越有感情教师的葫芦就会画得越好。经过学生朗读,把葫芦架子画出,画了4片葫芦叶,又戛然而止,挠得学生心里痒痒的,之后进一步引导:你们把这句话读得好,教师就画得多。学生越读越起劲。教师用贴叶的方法理直气壮地哄得孩子一次又一次,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葫芦叶也就越添越多。这样的组织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同样,陈妹教师的《秋天的雨》中也有类似的教学例子。
2、做有效的共同学习知识的参与者。课标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学习知识的参与者,由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构建民主、合作的文化生态。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到师生平等,和学生一道找真理、规律,与学生一齐分享他们的感情、观点。应把学生尊重为主演,主人。我认为我们应当摒弃教师讲得越细,越好的思想。注重学生本事的培养,做学生的引路人,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如陈霞清教师的一个环节:寻找身边的美。由学校的弯腰捡纸屑启发,引导到学生回答对父母的孝敬等。她朴实、清新的风格给我们如沐春风的感觉。陈妹勾住一词的教学能够说是画龙点睛。这么多的气味,难怪勾住了小朋友的脚。生活中哪些事物也勾住了你的脚?举例谈谈,学生紧扣勾住谈得眉飞色舞,热闹非凡。
3、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的本质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标要求教师用心施教。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关注自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资料能否按部就班地传授,也不应是细心翼翼控制整个课堂局面,怕出现异常情景,令自我措手不及。陈霞清、陈楚云的教学手段就运用得恰当。陈妹教师的句子教学很到位。出现两个需要比较的句子:一是比较学;二是反复读;三是抓重点;四是抓句子中的反义词;五是感情指导轻慢连贯,边读边感受颜色的美丽,秋天的迷人。她异常关注学生的听说,尤其注重让孩子表达自我独特的阅读感受。
4、删繁就简,构建有效清楚的教学环节。一篇课文可挖掘,可赏析的资料实在很多,如果我们逐节展开,一成不变,只能把书本抠死,将语文教死。我们要做的是抓重点段落,品位语言;抓关键词,读出画面;提炼精华,删繁就简。如陈妹教师的《秋天的雨》,整个教学环节十分紧凑:第一是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呢?从总体把握课文整体。第二是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快速找一找描述颜色的词语,都有哪些,圈出来;自由读课文,秋雨把这颜色都给了谁,边读边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再把你认为最美,最喜欢的一句多读几遍。第三是同桌配合读第3自然段,看看秋天的雨里藏着哪些好闻的气味。第四是秋天的雨不仅仅有好看的色,好闻的味道,还是一个热心人。秋天的雨做了哪些事?第五是总结,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五个环节,不多不少,没有拖泥带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真的需要不断充实自我。仅有不断充电,更新知识储备,认真研读文本与学生的学情,才能随心所欲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语文评课稿 篇13
今日第二节课,我听了xxx教师上的一节生动趣味的公开课,获益匪浅,此刻由我对这节课作如下评说:X教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师语言丰富、优美、感染力强。既求新又求实,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课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情景导入,画龙点睛
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散文。情景导入时,X教师用那声情并茂、富于文采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在品味祖国奇山异水的同时,激发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导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讲解朗读、方法多样
作者简介上,X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简介的办法,简洁明了地进行了介绍。字词讲解采用卡片式,解决方式新颖。课文朗读上,重点突出,有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方式,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课文朗读时,教师给予了充分的学法指导,还采用适时点评打分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疏通文意,方式新颖
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组疏通文意,然后每人一句进行翻译,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促使他们都能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增强了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
四、感知资料,层次清晰
感知课文资料部分,x教师的分析富有层次性,能够经过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课文资料,效果明显。
五、品味赏析,设计科学
品味赏析部分,教师能选择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本事。
作业设计,典型科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x教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文言文示范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还有很多,未尽之处,还望各位同仁再作评说。
该课诱导得法、点拨到位,学生思维活跃、参与进取。整堂课活实相济、精彩纷呈,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现综合评价如下:
一、厚实的教学资料。《蚊子和狮子》寥寥百余言,在教学资料的选择上空间有限,但冯教师硬是从这单薄的课文里淘出了厚实的资料:寓言知识介绍、寓言功用评价、寓言结构方法、寓言阅读技巧、寓言写作训练、寓言语言赏析······。
二、浓郁的语文韵味。这是一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的精品课。寓言的阅读与写作自不必说,单是在字、词、句、篇的领悟与解读上也细入毫厘、丝丝入扣,甚至连一个引号也能够嚼出不一样的味道来。好的语文课不怕细,只怕粗,粗了就出不了味。牛肉干是要细嚼慢咽才能出味的。
三、丰富的激活手段。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学生参与度高低与否,是与教师激活手段的多寡密切相关的,冯教师在这堂课上运用了引领、点拨、思辨、抢答、化解······一系列激活手段,使得课堂活动如行云流水、气脉贯通、瓜熟蒂落、顺理成章。
四、显著的教学效果。这堂课知识含量充足,教师引经据典,挖掘教材既深且广;学生理解到位,回答问题有理有据,既学到了寓言的相关知识,又学到了寓言的写作方法,还学到了大师们对寓言的一些精辟论述。
五、沉稳的教学风格。冯教师由于钻研教材透彻,又能机动应变,故而课堂上的他指挥若定,进退有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渐入佳境。避免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常犯的急躁、慌乱、逼供、挂漏等毛病。不足的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该强调的知识记忆没有强调,异常是大师们对寓言的精辟论述。白璧微瑕,此课仍不失为一堂短文深教、细教、巧教的精品课范例。
语文评课稿 篇14
听增教师讲的《奇妙的鲤鱼溪》,觉得在设计上更加细致了,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处理,经过读让学生感悟先概况后具体的写法。朗读的指导也很到位:分析后指名读,学生读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最终一句读的好,听出了顽皮,之后问:怎样像顽皮的小孩子呢?再读,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能突出重点词,能读出自我的感悟。
听了乔教师的评课,有2点最深刻:
1、把事最到位,有效,有实效。在讲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分析村民和鲤鱼感情深体此刻哪,学生分析出喂鲤鱼没有化学添加剂的光饼,建鱼坟,教师补充村民们还制定禁止捕食的公约。讲完课文如果问学生有几方面?学生能答全吗?所以学完这段要进行总结,有哪几方面?让学生说一说。回顾自我的课堂,觉得在这方面也很欠缺,以后应加以改善。
2、教师倾听学生答的是不是自我问的问题。乔教师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小细节,教师问:请大家看板书,都是人与小动物的故事,结果却不一样,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时一个小男孩回答:美术教师让小男孩抓鸽子,小男孩为什么不跟美术教师说不能抓?能够说是答非所问。教师能够问:你听清我问啥了吗?还能够问问其他学生:他说的是啥呢?你有什么想法?在这方面进行训练。
语文评课稿 篇15
我听了王教师的一节阅读课,对于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特点: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是否导得好,导得妙,看是否导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学习的环境中,所以说导语尤为重要。杨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们接触过的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入手。
2、教师要想真正地征服学生,除了教师自身的权威外,还应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过硬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来征服。课堂上,王教师始终以平等的姿态应对学生,大胆说出自我的看法、你怎样认为的呢?仅有在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下,我们才能看到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由此我想到在教学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以动力,用激励、赏识、鞭策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在介绍安徒生生平,及经受挫折取得巨大成就的事例时,王教师的博学多识,使我认识到教师原先的一桶水已经过时,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另外,对于本节课我有几点提议:(1)在学生讨论这一环节有一些流于形式,应尽量让更多的同学有说出自我的看法、意见的机会,而不只是教师在说。(2)在朗读这一环节时,教师让学生带感情朗读,当学生朗读把握不好时,教师作示范然后是不是让更多的学生再来读更有利于学生对感情的把握。
总之,经过这样的学习与交流使我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更应当认真学好新课程,多听优秀教师的课,把她们的成功经验贯穿到自已的课堂中来,让自已更快更好地成长。
语文评课稿 篇16
在《比手劲》的课堂上,李教师是这样做的。李教师请上两名同学做比手劲游戏。首先让学生观察两名同学,学生开始注意到了他们的外貌,穿着,以此来使学生感受到:观察要仔细。在游戏即将开始的时候。教师请两名同学做准备,然后叫停,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姿势是怎样的?你觉得谁的姿势更正确一些?又问:周围的人有什么表现?学生继续做准备,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时候,李教授再次喊停,又问其中一比赛的学生:你握住她的手,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什么?这样使得观察更细致化,也把作文课上得像游戏一样好玩。这样,作文就写细了、拉长了。另外在指导孩子把文章如何写得长,李白坚教授也是很有一套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的。
李教师的作文课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游戏中习作,李白坚教授认为,游戏是最能刺激学生心灵的教学手段,作文前的游戏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有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作文课堂游戏活动,不但能帮忙学生攫取生活素材还产生表达活力的重要手段。游戏是现实生活在课堂上的典型而生动的反映。学生学会了攫取游戏中的素材,也就学会了攫取生活中的素材。他强调不是运用逻辑的方法,而是运用行为的方法;不是运用理性的方法,而是运用活动的方法,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游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同时又为学生的习作供给了素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本事,可谓一举多得。
语文评课稿 篇17
20XX年6月15日在xx区第一小学聆听了xx教师所讲的《少年闰土》一课,这次教学采用了微格模式,时长为20分钟。改变了以往一节课40分钟的形式,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资料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构成。
苑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本事。
这节课,教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本事。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
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层面丰富课文资料,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教学中,苑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进取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欢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苑教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创设适宜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进取性。在教学雪地捕鸟时,苑教师先出示这一部分的资料,找出描述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经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这堂课的结尾苑教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因为时间比较紧,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充分阅读,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困难。
总之苑教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得到升华,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微格课。值得我今后去学习。
语文评课稿 篇18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仅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凭借,也是推送教学进程的手段,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二文本。它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已的课堂教学语言,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品质,从而提升自已语文课堂的品质。
现以肖培东教师执教《孔乙已》课例为例,谈谈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哪些特质,又具有怎样的作用。具体的细节的点评见实录,不再赞述。
从培东执教《孔乙已》的课堂实录来看,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这样一些特质:
首先,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平实易懂、一清如水的。课堂,不是教师炫耀文采和口才的地方。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为教学服务的,为学生的课堂活动服务的。如果学生在理解教师的语言信息时,还需要二次加工才能听得懂,这无疑是在加重负担。培东在课堂上,跟学生交流如话家常,气氛简便。不搞噱头,亲切自然。这节课,我是在现场听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清晰,简明,顺畅,不绕弯子,不故意设置障碍,以单句和一个层次的复句居多,尽量少用或不用句群。如此,不但能保证最迅捷地进行课堂评价,并且也能最大限度地被吸收和处理。平实,不是简单。平实,更不是肤浅。它体现出的是一种尊重,一种效率,一种智慧,一种品质。培东他自我对文字曾有过这样的理解: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那么,课堂教学的语言,也一样。他用最清澈纯净的语言,引领着学生在文本里反复进出,读懂了孔乙己这个人,也读懂了《孔乙已》这篇文。
其次,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前呼后应、连贯递进的。我们在课堂实录中随便抽取一句话,都能找到这句话的前言与后语。你会发现,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抽离的、孤立的。它们,存在于一个浑然的整体之中。究其原因,奥秘全在于一个记字上。能够说,一个记字,轻简便松撬动了了一堂课。谢你们王教师记得我的生日,课堂伊始,用记字切入文本,亲和自然;同学们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对孔乙已这一文学形象的‘记住’。再看看,文章中孔乙已以外的人对孔乙已最能记住的又是什么呢课堂中间,用记字过渡和衔接,深入走进文本,剖析人物形象;这样的话教师就再想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些真的是是记住孔乙已了吗课堂高潮,用记字转折和提升,点化学生,柳暗花明;课堂尾声,用记字作结,耐人寻味,言已尽而意无穷。这种课堂语言的呼应和递进,从教学层次的安排来看,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课堂线索分明,走势顺畅,首尾圆合。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递升要求来看,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的思维从凝滞走向贯通,让学生的思想从肤浅走向深刻,让学生的理解从平面走向立体。
最终,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与学生活动共生共长的。有些教学语言是能够预设的,如主问题,如小结与过渡。而有些教学语言,是必须现场生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智慧,捕捉到教学语言的生长点,并能迅速组织语言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回应。这个回应的资料,又激发起执教者更上一个层次的教学评价....如此循环,生生不息。我们看培东的这节课,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学语言,属于现场生成,这是十分可贵的。尤其是他与学生的对话,时时闪现出智慧碰撞的火花,时时结出共生的果子,这就更为难得。当学生说孔乙已是个孤儿时,他顺势点拨,得出结论孔乙已是个孤独的人;当学生说孔乙已落魄时,他立即追问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了孔乙已落魄的原因...经过他不断的点拨、启发、追问、补充和小结,学生的回答愈见精彩和丰富。就这样,他的课堂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可谓风生水起,魅力无穷。
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需要时间和阅历来修炼的技巧。因为经过了沉淀,它显得简单而平静;因为经过了淘洗,它显得晶堂而饱满。品质二字的内涵,即在于此。
语文评课稿 篇19
《闪光的金子》是对徐虎这种高尚品格形象的比喻。故事真实感人,课文语言流畅,资料浅显易懂。逯小粉教师执教的《闪光的金子》这节课,让在坐的每位听课教师赞不绝口,感受颇丰,不愧为一节课改典范课,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
逯小粉教师这节课,能紧围课标,以生为本,展开教学。教师大胆改革,摆脱了教案的束缚,放手让学生自我读书、自我解答、自我感悟,改革了以往按部就班、死板硬套、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
教学中,逯教师把三种习惯的培养贯穿于课堂始终。主要体此刻:
一、开课伊始教师经过检测学生上节课所学字词、听写生字,落实了写的教学。
二、采用紧扣课题反复研读感受人格的策略引导孩子与文本充分展开对话。
1、紧扣课题,激趣导读
教师导入板书课题时,故意丢掉双引号,以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后复习,激活孩子先前经验:闪光的金子为什么加上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带着疑问,带着好奇走进文本。经过快速朗读课文后,教师采用倒序教学,让学生划出课文中有课题的句子,抓住课末的点睛之句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辐射全篇,反复感悟,品读。
2、反复研读,自主探究
自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件事突出徐虎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精读品悟,请你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和敬佩的词,并说出令你感动的理由。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挨家挨户、休息时间、千家万户品悟。
3、展示朗读,自主感受
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表达孩子们对徐虎的敬佩之情。然后,结合孩子的展示读,引导孩子走进文本,真切感受人物内心。
三、学生总结,徐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说话本事。
提议:作为低年级小学生,如能留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动笔写一写,会更加完美。
语文评课稿 篇20
有幸聆听了于和钱两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同课异构《山谷中的谜底》,现就两节课谈一谈自我的收获:
如果让我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两位教师的课的话,于教师的课抓的全,钱教师的课掘的深。于教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极为扎实的常规课,整堂课紧紧围绕谜面谜底解谜的思路展开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于燕教师确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当学生对雪松的不屈不挠已有较深的印象后,于燕教师预设了一个小小的辩论有人读了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应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用辩论的方式帮忙学生进一步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钱教师对课文资料的挖掘深,使得学生的思维都紧紧围绕着课文资料拓展、发散,学到了扎实巩固的语文知识,对语言文字有较为深刻的感受。学生在反复悟读中,读出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住的情景下才选择弯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钱教师在诠释弯曲这个词时,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行为策略,而是拓宽弯曲的内涵。弯曲不是懦弱,只是暂时的退让,为的是寻找机会反弹以退为进。教学时,钱教师思路清晰,引导恰如其分,课堂上精彩生成层出不穷,课上得有条不紊。这节课的魅力所在不单单是钱教师对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设计,更在于钱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以及驾驭课堂的本事都是令我们所折服的。我们也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实践我校的两段四环,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助推自我的专业成长。
语文评课稿 篇21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听了雷教师执教的《青蛙看海》一课,感受很深。
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青蛙和松鼠、苍鹰的对话展开,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教师首先引导孩子说出对于青蛙来说,登山看海是件难事,然后抓住难字,问学生难在哪里?课文中哪句话能体现登山难?学生找得都很准,一句是天哪,这么高的山!另一句是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样上得去呢?教师重点指导了这两句话的朗读。
上不去就不上吗?在青蛙感到很失望的时候,小松鼠来帮忙了它,引领它一级一级的跳上台阶。这儿的节奏编排又独具匠心,这时青蛙开始变得有信心了,为了让学生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教师又设计了让学生交流登山时遇到的各种困难,还会遇到什么意外,同时让学生一齐做登山的动作来体会辛苦。最终,教师展示小松鼠、小青蛙爬上山顶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到实现愿望时的幸福感、成就感。
听完这课,我豁然开朗,突然觉得我们教师不正是带领青蛙登上山顶的这只松鼠吗?我想,仅有我们正确的引导和不断的鼓励,每个孩子都会实现梦想,到达成功的彼岸。
语文评课稿 篇22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钱教师在执教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领入充满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学生在简便、活泼的气氛中,直接“闻其声、观其景、临其境”。把学生的认识欲、进取性完全激活了,到达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优美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首先钱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的山谷图,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山谷里翩翩起舞,这么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了,学生仿佛随着那美丽的蝴蝶来到了台湾迷人的蝴蝶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中。
在讲到黄蝶谷和彩蝶谷时,又经过动画演示,展现出金光灿灿的黄蝶谷和五彩缤纷的彩蝶谷的景象,为了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彩蝶谷的美,钱教师把实物花瓣撒向空中,当五颜六钯带着香气的花瓣缓缓飘落的时候,再多的语言都是不需要的了,借助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完全在课文中徜徉、留连,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美景,体会了课文。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钱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经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圈出描述动作的词,然后讨论为什么用“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能变换位置使用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了这三个词不仅仅具体准确地描绘了蝴蝶的动作,并且又避免了单词的重复。此时钱教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理解。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钱教师十分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演示完蝴蝶谷的图象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景象?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用上比喻句来说一说,学生在优美的情景的启发下,激起了想说的欲望,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训练的同时,语言表达本事也得到了提高。
语文评课稿 篇23
今日有幸聆听了姚教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本课教学中,姚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完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教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姚教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主角,与学生展开对话。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姚教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抓住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进行教学。姚教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经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可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我的想法。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我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比较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能够渗透写法的指导。以上几点只是自我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语文评课稿 篇24
《乡下孩子》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蕴涵了农村清新活泼的意境美,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的香味,如闻童声笑语,令人悦目赏心。听了吴教师的课,我想谈谈自我听完的收获。
一、语文味十足。
吴教师的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在课堂上,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的回答问题方面,吴教师就比较注意孩子们的完整表达,这个训练就应当从低年级开始,不仅仅能够训练他们的思维,还能够培养条理性,说话不至于颠三倒四,久而久之,语言表达本事就能得以有效提高。当然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本事必须循序渐进,更要持之以恒。语言的表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本事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由说到写,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细致地引导,扎扎实实地行动。吴教师还注重孩子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比如量词的使用,学生在表达时引导他用上修饰词,使学生表达地更具体、形象。
二、文本训练扎实。
我们时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课堂上学生发言进取,学习主动,感觉课堂效果很好,可是到了写作业或者考试的环节,往往出现诸多问题,如: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答题不完整,有的学生干脆不做。这不得不使我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训练。明白课堂中离不开“训练”,而“训练”必须到位,否则就算练了,效果也不会好。今日在吴教师的课上,她就比较注重文字训练。从一开始的复习词语
环节,她就有层次地出示一些词组,让学生明白“只、片、篮、串”与“捉、含、挖、逮”等字在词组中的恰当使用,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准。吴教师还培养学生的想象本事及口头表达本事。如:你猜一猜,她嘴里含一片草叶,会吹出一首怎样的歌曲?乡下孩子还能够用什么东西给自我带来欢乐乡下的孩子除了会挖野菜喂小猪,逮小鱼喂猫咪以外还会干些什么活文中注重说话训练,学生的想象本事和说话本事得到了培养。三、学习方式多样
吴晓静教师善于运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新课程理念。所以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敢想、敢说,让孩子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想象带动学生的感悟体验。本课中的插图很好的描绘了文本资料,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利用课文上的插图引导想象:乡下孩子怎样捉蝴蝶?会编个什么样的故事?会吹支什么样的曲子?吴教师播放歌曲,让孩子在欣赏中感悟乡下孩子的心境。为了让孩子明白捉蝴蝶,吴教师准备了蝴蝶,激发孩子的热情,并说一说你是如何捉到蝴蝶的?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到了乡下孩子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愉快的心境。随之让学生情感朗读。
语文评课稿 篇25
课文《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叙文,作者经过描述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本堂课中,周教师让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
一、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进取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周教师经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一样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经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周教师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紧之后,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周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经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构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仅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仅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仅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仅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周教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到达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构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周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成不一样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事,而培养这种本事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周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活力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经过自我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周教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语文评课稿 篇26
一样的爱,别样的表现;一样的课,别样的感受。林教师的这一节课给我的感觉是“精致”。
一、目标的制定明确合理,落实到位。教学流程清晰,直奔重点,简便化解难点,整个课堂十分流畅。
二、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主动预习;学会审题、扣题质疑;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学会边读书边圈画批注等。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知资料,读中理清顺序,读中体会父母不一样的爱,并且读得方式多,读得有层次,有感情,教师的恰当指点与评价使朗读更有效。
四、以生为本。林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充分鼓励学生说出不一样的理解、感受,既“求大同,也存大异”,并作出及时的肯定,还课堂以真实,还孩子以真情,让孩子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五、个人看法
1、“语用”方面较少。如目标3中的“经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述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理解父母的不一样的爱,感受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教师注重的是情感感悟,没有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还有“扔”字换成“放”字,目的也只是体会父亲严厉的爱,没有从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一方面来体会。还比如,学习词语“得意扬扬”,能够和“得意洋洋”进行区别,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所以,如果搭建更多的语言实践平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那课堂效果必须会更好。
2、整节课按照预设十分顺利完成,如果能引发学生产生一些生成点,那课堂会更加“精彩”。
语文评课稿 篇27
《鸟岛》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学生中几乎没有人去过鸟岛,于是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注重了连贯和整体感知,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录象等手段,并结合课文朗读,帮忙学生建立起对鸟岛的印象。听了吴教师讲的《鸟岛》一课,我真的被鸟岛上秀丽的风光,翔集的鸟类吸引住了,仿佛自我就身处课堂,与学生一齐读书,一齐品位,一齐赏析,一齐感悟……虽然本课也不尽完美,但它多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些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
首先吴教师能在上课开始,播放鸟鸣的音乐,教师带着学生“飞”起来,并徐徐展开画卷,以音乐作为导入新课的凭借,能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驰骋丰富的想象,引领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全身心投入本课的学习。
二、学法渗透扎实有效
吴教师能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重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并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整堂课吴教师十分注重读书方法的具体指导,在本课教学中,吴教师指导学生时做到了“使其言皆若出于我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心”,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促进学生感悟课文。此外,吴教师还注重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学习,激发读好课文的兴趣。
学生在充分朗读第三节的基础上,吴教师让学生画一画鸟窝和鸟蛋,实际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具体的形象。吴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合作完成大型“鸟窝多、鸟蛋多”图的过程,又促使学生再次进入文本,研究文本,所以是一个领悟语言文字、体验意境美的过程,同时让语文与美术、与生活有机结合,学生能够展开想象,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到达知识本事与情感的综合。
三、运用媒体解决难点
理解“陆续、密密麻麻”,也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而吴教师巧妙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鸟岛的同时,尽情地表达自我的心境,又对学习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理解,一下子就明白“哟,这就是陆续(密密麻麻)呀!”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本事,同时学得简便、主动、愉快,体现了主动学习的欢乐。
吴教师还经过课件播放课文朗诵,让学生看到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插图中的静态的、呆板的景物都变成了动态的、活泼的生活画面,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体感知词语,在色彩、形象、声音中整体感知语言,在思索、探究中理解语言。
四、读中想象展现自我
在这堂课中,吴教师把课上得开放而有活力,她为学生供给了一个畅所欲言、展示自我的互动空间,如:让学生在鸟鸣声中朗读第二节,之后让学生想象好象看到了什么?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现了自我独特的想象力,争相出来回答,气氛相当热烈。吴教师在开放的课堂上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同时,学生的观察、想象、说话、创造等各方面的本事都得到了发展。
吴教师在教学的最终让学生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这一环节相当好。学生在介绍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概括本事,并且会自然而然地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我的东西,并加以运用。好多学生说到要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给鸟类营造一个安全、欢乐的家园,让我们看到吴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育人”的目的也已到达了。
总之,本课的教学很好地处理了理解资料与语言实践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教师进取引导的关系,能够看出这位教师新的教学理念、
语文评课稿 篇28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日有幸听到刘教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刘教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刘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我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
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
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
3、快速览读,概括资料;
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刘教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立刻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本事,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刘教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刘教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语文评课稿 篇29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能够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罗教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资料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罗教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境。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祖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自我对本节课的理解:罗教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罗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当有如下三个:
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
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
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罗教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进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女生读之后,经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从而完成目标三。
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
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终顺利到达终点。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罗教师先走进去,教学生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再走出来,教学生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进去,重点教学生如何理解白描述法;再走出来,在难点处设置疑问,巧妙引导,最终让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罗教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所以,罗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当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整个教学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本事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罗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教学风格,无论哪种风格,都应当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教学时间处理不妥当,前松后紧。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语文评课稿 篇30
今日听了田教师执教的《景阳冈》一课,感触良多。我认为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很有创新,首先播放学生熟悉的喜欢的《好汉歌》,情景导入;其次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再次自主研读,交流、感悟人物形象。最终根据自我体会的武松的特点为武松推荐一份工作。
我认为田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新课标指出:教材作为一个“范例”,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重新组合,灵活处理。《景阳冈》这一课,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4段、说说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这个教学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经过读课文,基本上能够顺利完成。而本节课,教师则根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目标定为:学习武松打虎和打虎前的资料及相互关系,学习经过语言、动作描述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精心设计,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从必须意义上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教师为帮忙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共铺设了4层“台阶”:
1、读武松打虎的资料,找出描述武松的动作的字词。
2、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武松的特点。
3朗读打虎前喝酒上山的情景,体会与打虎片断的关系、
4感知武松人物形象。
三、突出对学生运用本事的培养。田教师并没有把理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将段落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抓住重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基础上初步归纳武松的人物形象。
1、酒量惊人。
2、胆量过人。
3、力量超人。
4、机敏胜人。
武松三次“闪”读出“机智”或“机敏”。师点拨,“闪”’这个动作字跟哪些字比较接近?“闪”与“躲”在那里哪个字用得更好?用“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好在哪里?仔细读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结合上下文,小组讨论后交流。师生小结三“闪”表现了武松“机敏胜人”全体学生自读第9自然段及上下文,体味武松的“机敏”。在感知武松人物形象基础上创造性的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给武松找工作,大大的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本事。5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学习本部分课文时,田教师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划出武松打虎的动作,在旁边写感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闪”、“揪”、“按”……等动词。再经过“闪”与“躲”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这个学习、体验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个人的学习所得。然后想象武松打虎的画面,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武松的豪放、倔强、勇敢、机敏的英雄形象。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统习,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教师注意把理解与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解作为基础,突出对学生运用本事的培养。经过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方法。
值得一提是教师的活力,激荡着学生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坚持着高昂的热情,营造了有活力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也很高。我想,在我们以后课堂教学中,就应当充满活力与动情。
语文评课稿 篇31
今日有幸聆听了xxx教师的学区中青年赛课――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获益匪浅。对于xxx教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xxx教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他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也能够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他的优点就一一显此刻我们面前: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课精彩
用“清风明月本无主,心闲便是其主人”诗句导入新课,引出“闲”字,并要求学生用“闲”造句。这个导课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对月色的描述,又为下头理解苏轼的情趣、突破本课的难点埋下了伏笔。这个导课能够总领本课资料与主旨,高屋建瓴,实在精彩,可见xxx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及对文本透彻的理解。
(2)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xxx教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自我挑战”,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3)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到达理解文意的目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
(4)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xxx教师主要设计下头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
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
2、为什么作者眼里仅有竹柏并及时引入竹柏象征义;
3、何谓“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并及时引入余秋雨及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价。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忙,切中肯綮且游刃有余。
纵观全课,xxx教师的这一节课资料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教师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参与度广,在基础不太好的班级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扎实有效,着实不易。
语文评课稿 篇32
《乡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经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黄主任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充分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神清气爽。
下头我就这节课,代表我们四年级组,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不到之处,还请黄教师和大家多多指正。
我们认为,黄教师根据本文所体现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全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经过“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趣味。大家一致认为黄主任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
1、黄教师十分重视了语言积累和训练,在让学生给每一幅画取一下小标题,不做甩手掌柜,泛泛而谈,而是传授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用“地点+动词+景物”的格式来为每一幅画取个小标题。这样十分便于学生上手操作。在单位时间内的,黄教师亩产丰收,获取了比别人更大教学效益,凸显质校创优的先进理念,为我们供给了一个向课堂要效益的生动实践。也体现了一个老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
2、在教学过程中黄教师至始至终都十分关注我们大勘学生基础薄弱的学情,所以十分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比如在指导学生自学自我喜欢的画面时,他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就很有层次性: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划一划圈一圈想一想。
3、黄教师善于用平实的课堂语言智慧,来营造和谐的氛围、美的意境,诱导学生跟教师一道参与文本对话,进行丰实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简便、和谐的环境地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在黄教师的课堂上,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有的只是教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如黄教师的“同一个句子,你也能够有不一样的感受”一句话,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正是由于黄教师的鼓励,在后面几幅画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们也是个个兴趣盎然,收效很好。
在本课教学中,黄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方面也做得十分巧妙、老到、不露声色。他没有直要求学生“兴奋”起来,虚假地热烈起来,也没有借助小红花之类的物质诱惑;而是回归文本,借助文本对话的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感受文中描绘的完美意境,诱导学生跟教师一道来发现美,欣赏美,感悟乡村人家独特迷人之处,从而不知不觉的让学生慢慢兴奋起来,受到美的熏陶。所以我们认为他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真实的,没有公开课那种哗众取宠的鳌头。
4、在教学过程中,黄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十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师生之间始终是平等的对话,充分的言语交际。在指导自学剩下的几幅画面时,充分相信学生的本事,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我喜欢的画面,并加以恰当的指导,大大激发了学习主体学习热情。在本节课的40分钟内,学生对学习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教师和学生在这节课中以谈话式的语言,进行了一次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优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交流、懂得倾听,勇于发表自我的阅读体会。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乡村的美丽,去感受乡村人家独特迷人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我们来检阅黄教师的教学收成,我们都能够看到,无论是品析好词佳句也好,还是为画面取小标题方面,同学都做得很到位,表现完全不比其他优质学校差,充分展示了翻身做学习小主人的惊人的创造力。
在听黄教师的课,总感觉很简便,他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十分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觉得,黄教师的这节课上得圆满,很成功,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非得挑刺的话,我只能浅薄地谈谈我们几个的提议,供黄教师参考:
1、新课标强调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所以一个小小提议:黄教师能不能加强朗读指导,比如配乐朗读等,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也许能够从另一个角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
2、《乡下人家》既然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模仿写作也能够成为教学本文的一个要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描述乡村生活的特点。这样能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设一个展翅翱翔的平台,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写几句自我都感悟,或者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课文资料作画,或者创作一首小诗等等??????这些是不是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用作业的形式来实现呢?
3、在本课中,黄教师在教学中出示了农村美丽的自然风景,并且也提及到跟城市风景的比较,让我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景色和城市不一样。可是只是一笔带过,要是能出示几幅城市相关代表画面做一个鲜明比较,带给同学们的冲击力可能更明显,从而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风景的理解。
语文评课稿 篇33
看了罗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状况,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就应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资料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搞笑。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情绪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能够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潜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思考。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理解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潜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务必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用心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资料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状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潜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搞笑。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情绪;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资料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能够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但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
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忙他们思考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思考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忙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罗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语文评课稿 篇34
一、教学目标明确。
1.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潜力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2.贴合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本领域的教学特点。
二、新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
1.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心参与学习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有机会经历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
2.重视学生的思维与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体验。
3.在学习中教师给予用心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规范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学习效果。
1.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2.全体学生用心参与学习过程并有用心愉快的情感体验;
3.本课就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得到落实。
四、语文教育特点。
1.注意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2.注意培养语文的实践潜力。
3.根据汉语言文字规律进行语文教学。
识字写字
1.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注重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
2.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强调识字工具的指导和运用,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3.引导在语言实践中运用。
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
1.加强朗读教学,注重感悟的阅读方法。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4.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表达
1.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
2.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
3.有具体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4.重视修改及修改中的合作。
5.关注儿童生活实际。
五、教师教学素质。
1.善于观察学生,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2.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3.教学语言表达准确有感染力;
4.板书工整简洁、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六、在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进行评价实践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在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问题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思考学生的个别差异,思考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关注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潜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潜力的培养。要引导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其次,评价要适当注意灵活性。评价指标既要充分思考教育教学规律和教改的新要求,又要思考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当地教师的实际水平,避免操之过急。同时,评价指标要突出重点,便于操作,不能过于繁琐。评价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比如评专题研究课,就应紧紧围绕专题进行评价,非专题性的问题能够适当从略。又如,有的课用的是带有实验性质的某种教法,评课时就要围绕该教法的要求来衡量。再如,对较差的课,要多从教学常规方面挖掘一些优点,推荐方面的要求不宜过高;对较好的课,则重点抓住教改方面的优点予以肯定,提推荐时要求可高一些,促使教师精益求精。如果评课时不注意评价的策略,则很难取得评课的实效。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项目分值得分
一般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恰当,贴合学生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
2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
3对教材理解准确,能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善于培养学生的潜力。
5注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6师生关系融洽,有多向信息反馈和情感交流。
语文学科特殊要求7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潜力,提高综合素养。8教学以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现文道统一,语言、思维和情感统一。
9能根据教材特点和课型特点设计教学过程,贴合语文各部分教学资料的相应要求。
教学基本功
10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普通话标准,朗读潜力强。
11驾驭教学过程的潜力强,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善于点拨、诱导,善于应变。
语文评课稿 篇35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更有着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特点。周海伟老师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到达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真正的目的。周海伟老师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
(1)在识字组词中,潜移默化。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文章的字词中蕴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字词反复品味,才能较好地领会思想资料,从而到达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周海伟老师在字词教学中注意透过对学生识字组词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初读课文时周海伟老师让学生在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中哪一个词与题目最密切?周海伟老师抓住了学生提出的劝告一词学习生字“劝”和劝告的意思,进而深入问一句:“围绕劝告你最想提哪些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了教育。周海伟老师把握字词的好处,掌握好时机,灵活多样地寓教育与字词训练中,长此下去势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在课文教学中,加以深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教育资料是丰富的。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散在各册语文教材之中,没有完整的序列。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找出德育点,就
能发挥课文教学的基础作用。例如《亡羊补牢》一文中,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劝告?怎样劝告?结果怎样?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就应听从别人的劝告。又如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教师提出:从哪一个词能够看出养羊人后悔?他会怎样想?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同桌表演从中受到教育。总而言之,周海伟老师针对不同的课文资料借助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田。
总之,语文和思品学科的整合,将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展现语文人文价值。它使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因此,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各科知识互为促进,有机融合与一体,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语文评课稿 篇36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述得十分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述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样想呢?”生答“我必须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透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透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潜力、感悟潜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一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立刻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透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资料,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述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语文评课稿 篇37
——评吴老师《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
一、自主——确定探究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彻彻底底打破传统教育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吴老师在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课始她把课题板书好,让学生读准音、读连贯,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经过群众梳理,归纳出两个重点问题:“1、哪些动物互惠互助?2、它们是怎样互惠互助的?”此时,吴老师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真了不起啊!老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用心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体验探究过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1、选取最感兴趣的部分合作学习
《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为了说明“动物的互惠互助”这一搞笑现象,列举了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这三对动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证明。学生对这三对动物互惠互助的现象十分感兴趣。吴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并根据本小组的实际状况选取最想探究的部分进行阅读,能够选一对,也能够选多对。这样做,为的是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被老师尊重的幸福。一旦选定学习资料,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或圈圈划划重点词句,或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对这部分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崔峦同志曾指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自主阅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不然,势必助长学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与交流呢?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潜力。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以群众的智慧攻克难关。也能够把自己读懂的资料和小组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如有同感,则互相补充,如有疑义也可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十分显著,我们在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时,就应多注意教给
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现意见不合时,更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实,构成共识。例如,有学生对“蜂蜡”一词不理解,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们能够带给参考意见:课后查查有关资料。
2、选取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读,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声情并茂地介绍……只要是每个学生用心参与的,都就应得到掌声与肯定。这样的展示其实也是其他小组学习课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课文每一部分,但是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因而对本小组以外的学习资料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个性闪亮的色彩。例如,有学生在听“蜜獾与导蜜鸟”研究小组的汇报后,立即发问:“导蜜鸟‘做出特殊的动作’究竟是怎样的动作?”再如,某学生听了“海葵虾与红海葵”研究小组的介绍后,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红海葵能用有毒的触手对付来犯者,海葵虾夹着它就不危险吗?”……当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感到无比惊喜,这才是学习啊!这时,吴老师及时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课后继续探究。下课后,各小组透过查阅图书、请教老师或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搜集到了其他动物互惠互助的资料,及时摘录或下载下来,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精
彩的介绍,有剪贴、摘抄本,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搞笑的网上录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多项潜力得到锻炼与体现,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得到体现,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
语文评课稿 篇38
课文《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叙文,作者透过描述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本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
一、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用心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周老师透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透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周老师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紧之后,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周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透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构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到达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构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周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周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透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周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语文评课稿 篇39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这天,我们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下面我代表第二学习小组对三位老师的课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第一节:黄小伟《将相和》
亮点一: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黄老师很善于质疑,在上课前让学生说说由题目想明白什么,然后读课题,再质疑,让学生带着质疑展开教学。
亮点二:黄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体现了新课标第三学段对阅读的要求。另外,黄老师上课很认真,相信他这种认真教学的态度,必须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下面谈谈我们队黄老师需要改善的地方的看法。
1、课堂评价语言不少,但很单一,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掌声在哪里”,我们认为,评价语就应多样且贴合实际的,如:真棒,你真聪明,十分不错等。
2、重视字词教学但不贴合高年段学情要求。对于生字,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老师还一向追问学生有没有哪个字不会写的,并且这时下面的学生都表示没有了。你这个时候能够立刻说:“真没有了呀?那老师就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真掌握好了。”能够检查他们写一两个难写的。就不用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吧自己认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硬跟学生分析一通。
3、在教学流程中,你先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简单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后年又有一个环节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起个小标题,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其实,我们认为,如果把这两个环节整合在一齐讲,是不是会更好呢?
第二节:李丫梅《我为你骄傲》
亮点一:根据课程四大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房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黎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亮点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最喜欢游戏。李老师活学活用,把钱两天培训老师教的查收游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信心。课中为了巩固词语,也做了听音找词语的游戏,这个方法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用心性又被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谈谈我们对李老师这节课不成熟的看法:
从教育学的理论看,强调学生的纪律对塑造低年级儿童良好的课堂行为有用心的作用,毕竟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李老师这节课没有强调课堂纪律,很多学生都是伏台的,个别学生交头接耳,老师也没有提醒学生注意。
第三节:莫美媚《鱼游到了纸上》
亮点一:莫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能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去发现南都难写易错的字,并且个别重点指导书写,贴合学段要求。
亮点二:莫老师的教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善于激励学生,充
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表扬语言多样,如你真聪明,你真勇敢等。昨日为校长说听了我们的课,有一个小遗憾,就是没有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概括文章主要资料,还个性给我们举了《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案例。但是,这天听了莫老师的课,我想魏校长肯定会感到很欣慰,因为莫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根据板书,不离文本,概括出主要资料:一个聋哑人,一年来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静静地看金鱼,他画得一丝不苟,画出来的金鱼栩栩如生。我们认为,这种教法就是莫老师这一节课最大的亮点,我们发出欣赏。
至于不足,我们认为有一点便是莫老师上课时声音很洪亮,吐字清晰,但缺少一点亲和力。如果多一点亲和力,那你这一节课就真的很成功了。
以上便是我们第二小组对三位老师的课的看法,仅供大家分享与探讨,谢谢大家。
语文评课稿 篇40
这堂课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板画激趣、读中自悟、画中延伸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仅学得简单,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一、以画激趣,唤起情趣
教学开始,学生自读古诗,根据大意老师就在黑板上画一幅村晚的简笔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学生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调动起来了,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读中自悟,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讲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以读为本”。在本课教学中,读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在初读中,不同形式的读多达五次,使全体学生真正读通课文,为下一步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让学生再次好好读课文,并让他们自己认为该怎样读就怎样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三、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在学古诗时,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无腔、信口”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四、画中延伸,体验成功
在实践环节,老师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齐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各个都画得十分认真,十分用心。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资料,又让学生在边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潜力,积累了语言。学生兴致都很高。
语文评课稿 篇41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这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资料;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立刻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潜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语文评课稿 篇42
老师们:
上午好!我校2007年秋季群众备课暨课堂教学研讨展示活动在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用心参与下如期举行了,圆满结束了。这天上午由我代表评委们对语文方面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只能说是对这次活动一个小结。因为我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许多的学习,所以,在老师们面前说评课,我感觉似乎有点班门弄斧。在那里,我把我的几点初浅的体会说出来,大家共同来研讨。
这次活动给我和评委们的感受是:感动和期望。各备课组的群众荣誉感和在新理念新课程呼唤中产生的新课堂,使这次展示活动到达了预期的目的。
美国著教育家哈佛大学的兰本达教授说过:“必须的教学方法构成相应的思想体系。”这天的课程改革就是使教育教学与时倶进的重大举措,它为我们带给了在广阔的视野中重新认识教学的机遇和环境,让我们有机会认真思索一下:过去的教学是怎样确定目标,教育教学理念是否和社会发展一致;所教学生是否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展自己。课程改革涉及到的几个变化给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培养目标的改变。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课堂教学基本程序是:铺垫——导入——讲授——巩固——小结。这种教学充分利用每一分钟,用极其有效的速度向学生传授新知识,透过超多的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和构成技能,技巧。它强调的是如何教学生,如何训练学生,有很多的教师中心色彩,是教师在教教材。而课程改革中的新课堂教学程序是探究——实践——自主;它强调的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来教;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这次拿出来展示的课在这方面都有体现。一年级谢老师的《自选商场》这一课,虽然是一节识字课,但谢老师不光教孩子们学会了生字,认识了很多词语,还让孩子们学习了这些生词后,在超市里买东西时能分辨出哪些物品是食品,哪些是生活用品哪些是学习用品。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潜力。可惜在那里我要说一个不足的地方,因为语文学习不能脱离文本。在生字的后面有一篇小短文,这篇小短文,不光是巩固学生学习的生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了后明白“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呀!”二年级的《识字七》,让同学们懂得了人和动物是朋友,要保护动物。三年级《秋天的雨》透过学生欣赏,感悟秋天的美景,懂得了要热爱大自然。四年级的《呼风唤雨的世纪》,五年级的《鲸》,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还有六年级的《学弈》它是一篇文言文,殷老师不仅仅详细地指导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而且让学生学了这一课后明白了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因为我国是一个礼貌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的民族美德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这些大多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学习它就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弈》这篇文章就让学生明白了做任何事要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新课程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中心”强调课程资料与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选取和组织课程资料的基本尺度之主题。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游戏活动,引导他们去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透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悟,去体验,获得超多的直接经验。自主地构建知识,构成概念,掌握技能。使之拥有一种科学的态度,有一个坚定的立场,有一种不懈的追求,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在一年级谢老师的《自选商场》这一课上体现得比较好。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游戏活动,开篇就让学生说说平时喜欢逛超市吗?在超市里买东西怎样方便。让学生在没有附加条件的基础上自由地、大胆地说,学生十分活跃,都争先恐后地说。还有在学生认读生字时,谢老师问学生你以前在哪里见到过这些字,是怎样认识的。有的学生说在报纸上看到过,有的说在街上的广告牌上看见过,有的说在吃的食品袋上见过,而且都是爸爸,妈妈教的。这样让学生明白了识字的方法很多,不光从课本上能够学到汉字,还能够
在生活中识字,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在生活中存在。四年级谭丛军老师的《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在这方面也体现得较好。在展示二十世纪的科技成就时,选用的都是同学们日常生活喜闻乐见的事物。让学生谈谈二十世纪的科技成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构成了概念。
二、育人模式的改变。
新教材的改头换面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因为打开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新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从资料的选取上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生动搞笑,贴近了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传统课程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与规范,强调严密的逻辑顺序和严谨的知识结构,在教师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而新教材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单纯的训练题撤了,配套的教参没了,但几乎每一课都有“议一议”栏目,一方面是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实践,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条理化、系统化,运用或重组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无穷创造力的空间。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成份。每一课后都有拓展延伸。所以教师除了拓展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务必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丰富教学资料,才能上好课。这次展示活动中,程红老师的《鲸》这一课,在讲到鲸的生活习性时,让学生分主角演一演须鲸、齿鲸的吃食状况;舒素晴老师在教学生读儿歌时,让学生边读边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这样就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知识,使课堂生动搞笑。但是,语文课虽然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但仍然有自己的学科本色。弱化了“双基”就使语文教学成为空中楼阁。《新课标》将课程目标分“知识和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是落实双基的关键。“知识与技能”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扎实的双基功底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基础与衬托。舍去“双基”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不能过多地安排活动,为了“秀”出精彩的语文课,体现学科渗透,有的教师把十八般武艺样样搬上,资料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有时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有时会过分依靠辅助教学工具。像熊容老师在让学生配乐、配着画面朗读课文时,学生是在迎合课件,这样反而成了课件的奴隶。开放要有个度,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与发展。语文课就就应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味道,立足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指向。殷丽志老师的《学弈》这一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相信她的这一节课必须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实”,是新课标下的真实课堂,真正做到了在新理念新课标下“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落到了实处,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潜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正确取向,个性是很好地做到了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丰富教学资料。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殷老师运用了超多的文言句子。而且这些文言句子都是学生以前积累、运用里学过的
名言警句,并不陌生。比如开头导入,引用孟子的警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时,她又用了“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还有她的板书设计也很巧妙,也是用的文言形式。“专心致志者,则学有所成;心不在焉者,一事无成也”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殷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说明她在备课时很花了一番心思。这样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浓浓的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三、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倡导课堂上的人文关怀,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就应是师生平等地交流。要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发展潜力的生命存在,关注他们的生命发展。其实,不止课文,我们教师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目光、微笑、举手投足,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课堂上经常遇到教师会心的目光,经常看到老师和蔼的微笑,经常看到教师得体的动作手势,教师对学生亲切的关怀就蕴含在里面,它与整个教学过程是融为一体的。在这次的展示课中,我在这六位老师身上都欣喜地看到了这一点。像谢俊老师那亲切的话语、和蔼的笑容,熊容老师那动听的声音,优美的语言,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始终以热情和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与心智的发展状况。舒素晴老师整节课自始至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学生,正是她的激情飞扬,所以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热情高涨。而这种活跃不是教师预设的,是在老师的感染下,引领下真实生成的,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生长出来的。在学生编儿歌时,因为舒老师指导
他们读得好。把儿歌读通了,所以编起儿歌来都能学着课文那样编得很好。这样也让学生各尽所能,有了一种成就感。语文课就是要这样读得呱呱叫,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的“语”字。殷丽志老师在课堂上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构建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就更让我感动了。课前的谈话,课堂中每一个环节过渡的语言都恰到好处。例如,当学生在对照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遇到困难时她是这样说的“就让我们当回打虎英雄,齐心协力来干掉这两只拦路虎吧!成功的路总是艰难而曲折的。”,“看,拦路虎虽然被解决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第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她又说“第一只拦路虎被我们解决了,让我们乘胜追击第二只吧!”在指导学生看图时她是请学生当当小侦探,当当小福尔摩斯,当问题解决了后,她又说:“咱们共同度过了难关,最后就要迎来胜利的曙光啦!谁愿意做光明使者,跟大家交流一下你对这一部分的理解。”从殷老师这些丰富的言语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和蔼、睿智、风趣的殷老师。在这点上,谭丛
军老师、程红老师相对来说就做得比较弱一点。教师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提问要有启发性、思考性、有价值。谢俊老师的这一节课上口头语多了一点,像“愿不愿意”“好吗”“想明白吗”这一类的语言频频出现。在教给学生几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时,殷老师并不是生硬地将几种学习方法直接写在黑板上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总结出来的,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的。在指导诵读文言文时,殷老师一遍又一遍有层次地读,注意捕捉适宜的时机激励评价学生。有足够的热心和耐心帮忙学生,使学生由不会到会。这样动态、生成的过程才是课堂教学的亮点,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课程改革理念让我们教师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彻底地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实现自身主角的转换,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泛泛讲解,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可忽视。在学生理解肤浅处,思维矛盾处,理解偏差处应给予恰当地点拨引导。例如:熊蓉老师的这一节课,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然后让学生互评,学生不明白该怎样来评价,只能说:“读得有一点点感情”,“有一点点没有读好”,“有一点点感情没读出来”这样的评价是苍白的,这时候老师要给予引导,什么地方,哪个词就应怎样读,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比如:读“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要读得轻柔、缓慢,仿佛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边读边展开联想。读出枫叶慢慢随风飘落的感觉。这样具体地加以点拨,在后面的学生互评中,我想他们就应明白怎样来正确评价,自己在朗读时明白就应怎样才能读好。个性是熊蓉老师那么好听的声音,那么优美的语言,如果能够多范读一点,那该多好啊!还有舒素晴老师的这一节课,在学生编儿歌时,第一个学生编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句末的押韵,老师也应当加以点拨,让学生明白
:为了朗读时能琅琅上口,一般诗歌的每一句最后的一个字的韵母读音都相似,这样叫押韵,编出来的儿歌才好听。因此,课堂中教师的引导是一种帮忙,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巧妙点拨中让学生深思、顿悟。当能够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时,必须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当能够分辨出优劣时,必须要引导学生透过比较分清好坏,当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时,必须要将其善意引导到正确的认识上来。
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一项核心任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两种:理解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存在的
价值,相辅相成,新课程要求恰当处理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概排斥理解性学习。但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掌握和理解,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单调的记忆,遏制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理解性学习,更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透过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建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次的展示课中,虽然都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学生的主体性,但仍有走过堂的现象。如:谢老师的《自选商场》这一课,在学生刚开始借助拼音自学生字时,没有一分钟,这么多生字学生就会认了,这可能吗?程红老师的《鲸》一课,开始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鲸,也是没有一分钟学生就看完了,而且还十分准确地找出了答案。在提示学法后,分组选学课文余下的资料,学生选学时间也太短,学生也没有互相讨论的时间,就匆忙汇报学习状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要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和关爱,从而受到鞭策、激励、感化、指导和推荐,从而构成一种用心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简单、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大脑得到解放,个性得到张扬,思维插上了翅膀,独具个性的理解就会层出不穷。
以上这些是我结合这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谈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初浅体会,让我们一齐来研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师们,让我们一齐努力,一齐学习,一齐成长吧!
语文评课稿 篇43
一、评课的原则。
评课是一项严肃的教学研究活动,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指导性原则。评课的目的是对教学进行指导,给执教者或执教者所在学校指出一个明确的教研方向。因此,评课要抓准主要问题与主要特点来评。
二是综合性原则。评课者要凭借评课的各种标准综合评定其所长或所短。
三是分析性原则。评课者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其长处充分肯定鼓励,并委婉指出不足是什么,什么地方还要提高。
四是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教师,不同的课,要采用不同评法。
五是互动性原则。对课的评价不宜搞一言堂,要让执教者、听课者、评课者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在平等、民主的学术氛围中,求同存导,互相借鉴,互相提高。
二、评课的标准。
课的评价标准对教学发挥着教学导向、问题诊断、结果评定等重要作用。传统的评价标准已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借鉴吸收当前教学改革诸多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高屋建瓴地把握小语教学改革的走势和轨迹基础上,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尝试制定新的评课标准。我认为可尝试从下几方面去评。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目标要符合新课程标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本领域教学特点,体现良好学习素质的培养和基
础性目标的完成,关注学生发展性目标达成。
2、新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关爱、尊重中下等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课堂,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与必要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重视指导学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新课标要求充分落实。
(1)识字:遵循汉字构字规律,注重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强调识字工具的指导与运用;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意愿,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2)阅读:强化朗读感悟,注重阅读方法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学生思维与表现方法多样化,学用结合;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创新精神。
(3)表达: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写作中尝试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重视具体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重视修改和修改中的合作;关注儿童生活与情感世界。
4、教学方法灵活、具有启发性。根据预设及学生提问设计教学过程,依据学情变化有效地调控教学步骤,以学定教。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基础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真正的启发式。讲授生动、恰当,提问有启发性。对学生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与矛盾,随机采取切实有效的引导与补救措施。
5、教学手段恰当、有效。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使现代教育媒体与教学有机结合。教师使用电教媒体技术熟练,效率高,效果好。
6、教师业务素质良好。仪表端正,教态亲切。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富有启发性、引导性。板书精当,书写工整。组织教学能力强,善于根据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开发和拓展语文学习资源,体现大的语文观。
7、教学效果显著。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教学任务完成较好。不同层次学生均有所得,有所提高。
三、评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站得高看得远。精彩的评课应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站在教材、课标,站在当前教学的高度,引导听者透过某些教育教学现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揭示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而不仅仅是抓枝节问题,如字错,音错。
2、要摆事实讲道理。评课者在评课前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听课时详略地记录好教学过程,把随感随想以批注形式写下来,并及时地整理、归纳。便于评课时具体指出哪个环节好,好在哪;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及原因,应怎样改进。以使人心口折服。
3、要体现以师为本。新一轮课改大潮中,无论是教研员,还是教学领导,均应成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服务者,协作者。所以除了听评课外,我们还要注意向他们学习。要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即使课堂出现偏差,也不要过份批评指责。评课者还要因人、因课而异确定评课侧重点及评课方法。
因人而异。对于新上岗教师,评课侧重点要放在备课、上课的基本思路,教学基本功理否扎实上,重在引导激励他们能尽快步入正轨;对于学科的骨干教师,则应在充分挖掘优点的基础上,全面深入指出存在着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因课而异。课的性质不同,评课侧重点及方法也不同。常规课可抓住制定的相应标准评课;专题研讨课,侧重点可放在专题学术研究方面:观摩课的重点放在课的优点赏析,教研经验的推广上。
4、要讲求语言技巧。评课态度要平和,语言力求口语化,深入浅出,对于引用的教育教学名言要结合具体教学作以具体解释,避免语言晦涩。对于执教者存在的问题不要冷嘲热讽,建议宜用商量口吻提出,易于执教者与被听者接受。
【语文评课稿(精选43篇)】相关文章:
物理评课稿(精选15篇)03-28
物理评课稿(15篇)03-28
物理评课稿15篇03-28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精选5篇04-14
物理评课稿通用15篇03-28
小学数学评课稿(15篇)04-19
小学数学评课稿15篇04-19
《买东西的学问》评课稿04-02
小学数学评课稿(集锦15篇)04-19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