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评课时应该把握?怎样评课,评什么,如何写评课稿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评课稿,参考一下。
物理评课稿 篇1
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惑性到理性,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亮点:
(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两手的食指压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这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手拇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呢?”指出这是通过今天的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用手压笔的两端”这个实验是比较贴近生活的,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与生活习习相关,更好的激发学习愿望,调动学习积极性,带着问题迅速进入课堂。
(2)体现了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课本)改为仿钉板实验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斜面压力变化实验来说明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在知识的传播上注意方法:观察实验是物理基本教学方法,猜想和控制变量法是物理中重要的方法。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中充分渗透了这些方法。
(4)贴近生活,体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举了大量增加、减小压强的.实例,并进行分析,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改进意见:
(1)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本节在压强的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积要具体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节课讨论和合作交流过程较少,使学生缺乏这种能力的锻炼。
(3)反馈不足:学生回答增大、减小压强的实例时答题方法不明确,没有进行反馈训练。
物理评课稿 篇2
周四听温从跑老师的公开课——《动能和势能》,让我受益匪浅。温老师设计的每一个实验,语言的每一处衔接,选取的每一个事例,都显现出温老师的匠心独运。整节课深入浅出、气氛轻松活跃、师生积极互动、达成教学目标。
温老师课上得生动,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有多次的实验、讨论、发言、展示,充分展示了课堂的丰富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了。
温老师通过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录象,轻松的引出运动的飞机具有做功的本领,再通过各种事例说明能量的存在和形式;再通过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与学生巧妙的互动中,让学生体会出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使得动能、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活动就很容易进行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再次巩固了这些实验探究方法。学生的.分组实验、老师的演示实验,都紧扣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从概念感知到建立概念到概念形成到巩固概念,给我以后上概念课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启发。
这节课充分展示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魅力,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评价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温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激励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例如上课一开始,温老师通过演示小球过山车的实验,引发学生回答知道的能量,学生纷纷抢答,一下子回答出了很多形式的能量,温老师在黑板上做了记录。然后告诉学生,我今天也准备了几种能量,让学生分类。学生通过分类巧妙的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表现出了温老师高超的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从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课堂学习表现积极,学生学习投入度达90%以上。在这节课当中,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动手动脑,主动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说明温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从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关注所有的学生以其发展。例如学生讨论发言时,温老师即关注到前面的学生,又注意到后面的学生,即照顾的女生,又考虑到男生;巡视指导实验时,温老师参与到每组学生中和他们交流讨论,并及时用激励性语言给与肯定,如“你真厉害!”、“真了不起!”、“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这样增强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勇气和信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面积提高。
当然针对整堂课上一些细节的表现上,我个人认为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本节课容量太大,教学时间达45分钟,课堂结束有点仓促,对于《动能和势能》可以分成两节课完成。
当然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温老师在这节示范课上所展示个人风采与魅力,正因为有了温老师这样夯实的基础和独特的技巧,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互动,使这节课依然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物理评课稿 篇3
1、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课前材料整理。
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表的使用做了分组探究安排。让学生对实验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掌握,通过设计电路图、实验串并联电流的测量,让实验课教学的正常开始。
(2)学生的讨论组织有序
充分利用小媒体的直观性教学。将学生对电流知识理解偏差给予分析、讨论和交流。同时再设计相似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巩固、加深。做到了习题的精选精讲,讲练结合,注重科学知识的重点落实,难点分解和突破,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值得商讨的地方:
在教学中,应一个知识点多题型变换,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各种错误思维。多留些时间给学生们动脑、动手,自己找找错误的地方,纠正学生自己存在的定势思维问题等等。
物理评课稿 篇4
今天在本校听了朱老师《大气压强》一课,对于朱老师的课说下自己的看法:本节课是浙教版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3节的大气压强。
这是在学习了固体压强、液体的压强之后,再学的气体压强。本堂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气压强的存在;
2生活中的大气压强及应用;
3、马德堡半球实验。
朱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和课堂设疑,还有学生的分组讨论,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朱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大气压的存在实例和通过大气压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并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气压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朱老师用课本中的覆杯实验引入,大胆地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实质,也就是在实验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让学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概念。这样的改变让学生从单纯的观察到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度更广,学生的专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为什么纸没有掉下来?”“是不是因为水吸引了纸片,所以没有掉下来?”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大家用桌上的仪器,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并用大气压知识来解释。”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如说,朱老师用“魔术”:将矿泉水的空瓶加了热水,再倒掉后盖紧瓶塞,使瓶子变形;还有用嘴吸纸杯,吸管喝饮料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实用性。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四、意见和建议
1、在学生实验中,可否用透明的塑料杯代替纸杯,可以使学生看清杯中是否还有空气。
2、教师在讲解时,没有将“大气压”讲解清楚,“大气压”到底是“大气压强”还是“大气压力”这个基本概念。
3、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时,如果先让一位女同学来拉,再让班里力气大的2个男同学来拉,可能反差的效果会更明显。
4、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教师的语速过快,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不足。
物理评课稿 篇5
第二周是高二物理组研讨周,大家共同听了解鹏翔、李霞、王景军等老师的《电源和电流》一课。王校长参与了整个听课和评课过程。
陈红灵老师评课:
1、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
2、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在教学中可以用家庭中常见的水表类比。
谢鹏翔老师从初高中衔接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初中教材中有抽水机和电源的'类比,水流和电流的对比。
李主任建议大家认真钻研课标,不要把问题讲难。
赵京南提出物理课堂应当多引入生活当中的例子,增加物理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王校长作了总结:
1、重视初高中衔接,建议各位教师把初中教材学一遍,高中教学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并清醒认识到,哪些是自己的经验,哪些是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的新问题。
2、教学过程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
3、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经常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学生体会到生活当中就有物理。
4、教材整合。教师用教材教,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王校长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了教材的整合。)
5、教师的语言应该精炼,逻辑性要强。
物理评课稿 篇6
翁老师的这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各个细节方面考虑的十分周到。实验器材都是自己亲自准备,非常细心。
本课首先用一个生活的事例引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光的复习的学习情境中。很快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简洁明快。并明确指出本节课是要复习光现象中的'三个知识点,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的学习目标。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富有特色:(一)、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
(二)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三)是层次、脉络清晰;
(四)是实际运作有效果。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教高,教学设计上,重视情景设计,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与生活密切联系,过渡合理顺畅,教学过程中处处关注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效果1、教学基本功教态自然、庄重,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语言准确清楚、说普通话。运用教具,操作熟练。板书质量有待提高。
2、教学效果好。翁老师的这堂课重视培养学生的双基能力。学案采用边教学边练习的方法,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后,马上跟一个同步训练。这样,能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基本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情景再现,毕竟学生记忆已经非常模糊,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记忆,加强复习效果。老师对整个知识点进行了细致的点拨,做到了细致有效的复习。
本次课堂中,学案教学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以学案中的知识点为基础,展开对本章的全面巩固,在关键部分老师又利用学案加以开展。
当然,这堂课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物理评课稿 篇7
本节课是初三物理总复习中一节电学实验复习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适时异悟,选题难度合适,内容适度,使学生学会了电学实验中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一节好课。
教学程序为:
一、学生阅读,做题探究,全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获得第一感受,体验,尝试了如何解决问题,哪个位置不会。
二、让一学生黑板上演板,给学生树立了信心。
三、请这位同学阐述解题的理由。
四、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解决方法。
五、讨论如何写出实验结论。学生通过先练,后讨论,使其看得见,摸得着,很快解决问题。
本节选两个电学实验题供学生探究,第一题,解决电学中实物连线问题,本类题看似简单,其实学生一层云雾。本题涵盖的知识点很多,如何入手,电压表、电流表怎样使用,量程怎样选择,变阻器的连接、作用,所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老师逐一分析、异悟,使学生看得着,摸得着。第二题,属于电路故障题,有一定的难度。同样采取让学生先做,让学生发现问题,还原人学习、认识自然的.规律,再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老师异悟出电路故障的判断及分析的几种方法:
1、电路断路:当电路某处断路时,电流表示数为0。
2、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因为电压表的电阻很大会使电路中电流几乎很小(没有),故电压表应当与用电器并联。
3、电流表、电压表接线错误:电流表、电压表接入电路中时,应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将反方向偏转。
4、电路短路:若电源短路,则电路中所有用电器都不工作,电流表、电源可能被烧坏;若用电器短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几乎为零。
5、滑动变阻器接线错误:若接上边两个接线柱,则只相当于导线的作用,对整个电路无影响;若将下边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则相当于定值电阻的作用,无论滑片如何移动,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不变,灯泡的亮度也不会变化。
然后,教学进入学生练习阶段,老师布置了荆门资料上八道题让学生完成。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探究,再进入练习,使学生有再认识、再应用实践的过程,学生学得扎实,收获甚大。
物理评课稿 篇8
这是一堂实用、有效的物理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教学线索清晰,使学生在感性认识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层层推进,引出理性需求:既速度的概念、公式、计算。围绕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突出了速度概念的构建过程。我个人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优点:
优点一:整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那就是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非常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学生参加游戏,结果引发学生思考,切入正题。导入环节,涉及到与运动快慢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认知冲动,与后续内容的关系上做足文章。通过百米赛跑情景提炼出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再通过教师的层层设疑,自然引出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生成新的问题,教学效果显著,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悟,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亮点二: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把生活中与速度有关的信息整合后,以课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百米赛跑现场”的图片,情景再现,让学生仿佛又回到运动会的.比赛现场;合作交流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交流,目标明确;“汽车速度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物理就在身边;用课件逐步展示1m/s=3.6km/h的换算过程既节省时间,又突破重点;平直轨道运行的列车、疯狂过山车对比鲜明,一下就让学生分辨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磁悬列车,即拓展资源又进行情感激励。以上课件的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件的运用使教学环节更加流畅的同时,也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在编题解题环节有效展开。
亮点三:本堂课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时间。
本堂课,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有4次,用时合计15分钟,分别是:课前导入的小游戏;速度的意义、单位、公式、的五道题,全体学生分组讨论,又分组板演;用物体或肢体模拟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最重要的一次是编题解题环节:2人编题12人做题8人纠错。其余学生正式书写了4道题。由于课堂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突显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多人次参与编题解题进行汇错纠错,有效的完成了速度的计算这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几点建议:
1、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要用书面语言,地方土语尽量避免。
2、可见要与教学同步课件有一次延缓之处。
3、避免口头语“那么”
4、合理利用教学时间,学生纠错后,教师的点拨点到为止,不用过度的强调,这样可以节省下来达标测评的时间!
物理评课稿 篇9
今天在××中学听了王老师的《电学实验复习》一课,王老师首先让学生利用基本元件,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一,每个小组都能较好的归纳出电学中的几组实验,进行了电学部分实验的.系统复习,归纳了电学最重要的实验,如: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等等。还特别归纳强调各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实验时的变量控制等等。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层次、脉络清晰。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高,过渡合理顺畅。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练习巩固,敢于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例如:每个题目都会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让学生起来解答。也注重学法的指导,如:讲解实验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如何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保持被测电阻的电压不变(突出变量控制的应用)。
唯一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王老师的言语再精炼一点就会锦上添花了。
物理评课稿 篇10
陈老师的课堂从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导入,既吸引兴趣,也为本课题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在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运用好了这个载体,从实验现象、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等方面层层递进,深入剖析,解决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后用弯曲的铁丝,向学生展示仅在形状、大小等指标上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之后通过对比铁锈的性质、砝码生锈以后不能继续使用的特点,说明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陈老师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逐层深入揭示本质,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并且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认知来举例,加深理解。
在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之后,陈老师又做了两个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镁带与稀盐酸的反应。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而且利用学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在实验上的'这个时机,说明了化学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实验前、实验进行中、实验结束后的观察,解释这类变化的属性,从而提出化学变化常伴随着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之间的联系。
经过演示实验,学生们情绪高涨,老师又交给学生两个任务,区别水和酒精、让一张纸发生变化,从任务当中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概念,过渡自然、流畅,概念交代清楚、明晰。
整堂课听完之后,总体感觉很舒服,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很多地方是我要努力的方向,非常值得学习与回味。
物理评课稿 篇11
评价一个教师在特定的授课时长中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几个维度。
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积极和谐
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所授知识是否准确且延展性强,常常是评价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其次,例如教师形体语言、口头表达是否得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物理这样的自然学科课堂上,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场调控力和应变力,富有激情,才能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根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必须“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课堂必须遵循让师生双方“在探究状态下学习”的原则,在设计上要完整、在结构上要紧凑、在逻辑上要严密,从而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导入新课,让物理生活化。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同学模拟到商店为家里的电器买电线。并由此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们明白即便是生活中芝麻绿豆的小事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整个课堂学习充满乐趣。
2、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重教法多样化。本节课无论是在结构设计还是实际操作中都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积极思考和踊跃探索的活动中。例如:为学生设计独立思考、合作合作、小组竞赛等学习环节,让他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教给学生物理知识的同事,也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就是这堂课里学生最大的收获。
3、大胆创新,使教学资源更贴近生活
比如,让学生自己比较铁丝和铜丝的异同;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这些新颖的设计效果十分明显,体验了教师别出心裁的创新意识,同事也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河不可及的。
4、根据学生不同认知需求设计作业梯度
本堂课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电器配置电线。这本身就超越了传统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生活化、将学科生活化,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的道理,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勇于探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
5、以人为本,注重感情目标的培养
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其中不过是起到了引导、过渡等作用。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合作、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获得了探索和成功的体验,充分体验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本堂课就为广大教师同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告诉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何全方位地对学生施行教育。
物理评课稿 篇12
本节公开课非常成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从中吸取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优点如下:
教态自然,和气悦人。教师的姿态优雅,会给以亲切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流畅,抑扬顿挫,节奏性强,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无不规范的口语,叙述得当。
实验演示得当,使教学直观了当,具体形象,便于掌握知识,记忆起来简便,使抽象的知识显而易件,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变得浅而易懂。
知识丰富,引用资料形象生动,富于哲理,对教材其到了良好的补充,相辅相承。课堂调空能力强,能灵活根据学生的回答正确引导,并使用良好的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对学生认识深刻,了解学生透彻,为做好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到有的`放矢。
时间分配得当,祥略得当,重点突出,难v点攻破,对教材认识深刻,对大纲吃偷。板书有条理,规范漂亮,字迹工整,科学规范,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对节知识了如指掌。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恰到好处,以科学家沈括的动人事迹杰出贡献,鼓舞学生探索科学奥秘,为国争光,为科学献身,热爱祖国,激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努力学习。
优点:
1、学生的讲解基本到位,学生能积极配合回答讲课者的提问;
2、及时以题目的形式对所有知识进行反馈;
3、在老师指导下做好演示实验。
4、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不足:
1、反馈题重数量,但处理质量不高;
2、个别反馈题不能紧跟所讲内容;
3、小组合作有待加强,五、六、七组间有重复现象。
建议:
1、加强预习和课下的辅导,对较难的内容如演示实验,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
2、老师可参与准备一些反馈习题,使之更有针对性;
3、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充分的预习。
物理评课稿 篇13
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巧妙激趣)
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为家里新买的电器买电线的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并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每一部分的实验结论和由学生自己对实验结论的综合总结。“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加以评估”探究环环相扣,都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展示教学能力)
比如,教师用来让学生比较铁丝和铜丝,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找到不同的地方;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取用生活中的废弃的日光灯灯丝作为实验材料,做的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效果非常明显!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也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不可及的,他们也可以做的
4、作业的设计精巧,满足不同层次学
生的要求。(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
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空调配置电线。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从说明书、广告、图书馆、因特网等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向社会。
5、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体现新育人理念)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比如:提醒学生注意用电的安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评选“电学之星”————向学生赠送关于“神舟5号”和“航天人事迹”的杂志等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报效祖国!
四、教学建议。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蓝维才老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物理评课稿 篇14
5月10日听了苏老师的一节新授课,课题为七年级下册的《二力平衡条件》。
苏老师以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引入课题,以力的平衡为教学中心,分四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步议一议,利用生活中的灯泡、被匀速吊起的货物引入教学问题二力平衡;第二步探究:当两个力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保持静止状态呢?通过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问题;第三步,通过教师参与总结梳理讲授问题,确定条件是什么;第四步。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的规律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但二力平衡比较抽象,教材中尝试通过生活中的情景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我发现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和误区。实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具体的实验,最终归纳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本节课重点: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问题。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本节课主要表现出二个特点:一是问题中心性,老师特别关注基于二力平衡的解决这一主题教学,围绕二力平衡的解决开展学生学习活动。比如:上台展示实验、老师围绕二力平衡设问,学生齐答老师问题、学生自己总结本堂课的'收获等等。二是拓展延伸性,根据对教材把握,教学中大胆整合,注重学生思维想象性,帮助学生加深对二力平衡的理解。
教学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谈谈我的看法。一、教学目标达成度。知识目标清晰,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性中,指导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也没有强调观察什么,学生观察点不够明确,也没有留足思考讨论时间,不利于学生思考分析。二、教学设计思路过分强调讲授任务的完成。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做到教材内容首先应该想法生活化,生活化后再想办法问题化,抓住问题后,想办法把问题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学习化。本节课总体感觉比较淡化教师教学行为向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化,学生平等参与不够,主要是老师讲,且经常发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现象。预设的教学问题和生成的教学问题不同,不够关注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指导,比如整节课学生动笔记的很少,也没提出具体要求。
物理评课稿 篇15
本节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讲内容。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谢满飞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谢满飞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谢满飞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教师利用汤圆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社会热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引出潜水艇,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观看潜水艇的上浮、下沉flash动画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1、由于本节课活动比较多,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上不够充分。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
2.本节教材有较多的阅读和小资料,学生阅读看书的时间基本没有,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
物理评课稿 篇16
听了谢老师讲解《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一节内容,收获不少,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评课内容:
本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
1、从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是一堂实验课,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学生自己动手印象更深刻
2、从课堂教学来看,老师能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启迪学生思维,渗透物理思维和方法。
3、展示了该老师是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本节课堂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节课的具体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学习时机。上课的教师充分考虑到物理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去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教程。通过类比手段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度,再引导学生把这些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行扩展抽象上升理性认识,最后把这些认识和知识加以巩固。
2、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启迪思维,教师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这一原则,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尽量还给学生,无论是概念理解,还是方法选择,都尽量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表述,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体验,获取知识,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有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在必要之处作适当设疑点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3、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对调控能力较高,体现在有效地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处理教材,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容量恰当,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准确、亲切,教态自然,整个节的的时间分配基本合理,重点概念突出
4、分组实验是很好。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这也决定着赏评一堂课时,个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这堂课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可以更接近实际生活,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可以列举出更多的生活实例,
总之本节课充分运用了类比的研究方法,启发式教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失为一节成功的课例。
物理评课稿 篇17
前几天,学校要求毕业班老师互相听课学习,我就走进九一班的课堂,认真的聆听了一节杨瑛老师的物理课。说实话,物理学科对于我这个文科生来说,我上学时就觉得学习的不太好,总认为这门课很难,可是当我听完杨老师的物理课后,生动的画面,详实介绍,使我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本课的导入过程中,杨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和图片展示来达到复习旧知识并为新课题的提出埋下伏笔的双重目的,并且以多媒体投影展示的形式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处理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她按照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学,符合新课标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老师通过搜集大量的生活图片作为课程资源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弥补学校实验器材的不足,通过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新课的导入处理得很顺畅;在新课教学中能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让学生尝试和体验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和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本课的教学设计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爱护公物的品质。
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条理性强,突出重点和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结构比较合理,教学效果较好,是一堂较为成功的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课。
物理评课稿 篇18
一、整体感觉
首先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学生的只是与能力能同步发展,而且探究的过程中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其次,教师虽然年轻但成熟老练,基本功扎实,组织引导,合作交流,激励都很到位,课堂生动真实。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二中的物理教学也采用了“学案式”教学手段,设计依据物理新课标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整个设计完整,紧凑。
此外我个人还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是在学案的设计中,应该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重点的“重力大小影响因素”实验探究应该放在第一页上面,逻辑顺序稍微欠缺点。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新课引入引人入胜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出四张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有何共同点,从而引出新课。
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让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处在浓厚的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互动,合作交流,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倾听、交流分享的技能意识。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展示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鼓舞人心。此外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体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充分体现出新课程理念。
4.作业的设计精巧
作业中不乏有生活现象用我们物理只是加以解释的题型,将我们的科学知识紧密的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与技能。还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
当然,所有老师对同样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交流,我的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批评指正。
1.科学探究为主但开放性太小
在探究“重力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学生的猜想环节没有放开,只有三位同学进行了三种不同猜想就草草收场,感觉是为了应付探究式教学方法,而要尽快的得出结论就好,有浮于形式的嫌疑。既然是探究式教学,就因该开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小组活动多,但各小组间的交流不够充分,交流合作缺少实质性成果
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能认真完成实验,但教师完全没有留给大家讨论交流的时间。也就是说有师生间的交流却忽视了生生间的交流。实验结论的的得出并非是学生们共同智慧的结果反倒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了。所以个人认为交流合作环节也过于形式。
3.由于本节课活动较多,教师在安排时间上不够充分,尤其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在长5分钟会更好。其次是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也能减少时间的浪费。
物理评课稿 篇19
在听了李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
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
物理评课稿 篇20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把学习看作一种快乐,一种需要,在兴趣中学习,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智力和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赵赵老师的这堂物理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本堂课的几个突出的亮点是(也是值得借鉴之处):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求知欲,导入新课
赵老师通过一首优美动听的古筝曲引入新课:关于声音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有的说想到了声音是从哪里来的?有的说人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从而引出课题: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通过观察与实验,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赵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动手做了很多个实验,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得出来的,实验对理解和掌握本节的物理知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实验1:振动产生声音
1)小组活动,一个同学用手拔橡皮筋,一个同学听。赵老师在学生实验后让学生思考:你听到了什么?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当振动停止时还有声音吗?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的解答获得了初步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感受。
(2)老师和学生一起用尺做实验,分别把尺放到桌边三分之一处和三分之二处拔动让学生听并提出问题:你感觉的是什么?学生勇跃的做实验并积极的回答,哪处的声音大,哪处的振动时间长,哪处振动的幅度大等等,既让学生再一次的体验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又解决了课堂测试中的题,也为下一节课声音的强度埋下了伏笔。
(3)让学生观看录相鼓的振动带动鼓上红色小球的振动,从视觉上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4)敲动音叉,观察能不能看到振动,看不到怎么办,在学生想办法中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加深了印象。
(5)用手去捏自己的喉咙说话,感受声带的振动。
通过这多种教学活动,有效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学生在积极参与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实验2:声音靠介质传播
①固体能传播声音,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人敲桌子,一个人俯耳听,再把桌子拉开一条缝再重做此实验,得出结论固体能传播声音。
②液体能传播声音,教师准备了一个水槽,让学生在水槽里撞击石头看能否听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③真空不能传声,电脑演示让学生观看,先将玻璃罩内的电铃开关打开,可以听到声音,然后用抽气机抽气,在抽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听声音大小的变化,随着空气不断地被抽出,电铃的声音将越来越小,然后再慢慢的放入空气,又可以听到电铃声越来越大,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如果我们能把玻璃罩中的空气全部抽出,使玻璃罩内变成真空,会是怎样的情况呢?从而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实验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快慢
电脑演示声音在各中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并出示一组在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的数据,让学生从中得出声音在固体气体中谁传播得快。
通过以上这一系列的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赵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板书条理性强,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4、教师工作态度认真,课前准备很充分。
(1)课件上下了很多工夫,素材多,字号大,让班级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看得清。
(2)课前准备了很多实验用具供学生活动实验用。
(3)课前准备了难易适中又有所拓展的当堂测试。
本节课不太完美的地方一是针对新知的训练少,在探究完每一个知识点后教师口述或电脑显示几道相关的题让学生抢答会更好的,尽管最后有一页的当堂测试,由于前面的教学内容及活动多学生不能当堂完成;二是课堂小结是必要的,让学生总结完本节课的收获后再发测试题比较好,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本节的知识点的印象
【物理评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评课稿05-07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10-18
初中物理评课稿范文06-02
高中物理评课稿精选06-02
高中物理评课稿范文04-20
高中物理评课稿集合02-13
物理评课稿(通用20篇)03-23
物理评课稿(通用17篇)10-18
初中物理评课稿(精选18篇)05-22
初中物理复习课评课稿(精选5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