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2023-11-03 稿件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等腰三角形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1

  本周三下午第三节,我们全体数学组成员及教研处王主任共同学习了由数学教研组长X老师执教的《等腰三角形》一课。听后,颇受启发及教育。

  首先,我觉得X老师很用心的在准备这节课,讲这节课。因为是上学期小组汇报课讲过的“熟课”,不仅学生学过,而且老师们都听过。如果没有新意,很容易使学生及听课老师产生感官疲劳。但X老师匠心独具的是,在课堂导入的环节,巧妙地安排了一场“爱因斯坦的智商”智力游戏,使学生“惊喜”的发现,自己居然和爱因斯坦的智商同样高,自信心无比高涨,后又借机对学生进行具备了爱因斯坦的智商,还要有勤奋学习不说空话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课堂教学中,X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速不急不缓,使学生如沐春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整堂课教学。另外,在课堂练习的环节,设计了积分制的回答方式,调动了学生认真思考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效果甚好。

  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既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勇于探索的能力。

  美中稍显不足的是,课件有些简单,背景色调有点刺眼,可以做些改进。课堂习题学生已在上次听课时做过,对答案很熟悉,新鲜感稍差。可在习题设计上做些改动,变换方式和数据,效果会更好的。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也使我体会到要想讲好一堂课,必须要以无比敬业的态度认真去准备,多方搜索,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总结改进。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2

  听了李老师的一节《2.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课。李老师从学生已知掌握的知识出发,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切身经历了“以生为本”的教学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具体感受如下:

  1、提出问题,复习旧知;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做到温故而知新,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巧妙引导,自主探究,尽展数学证明美。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拓展教学资源,一题多解,加强学生“图形语言”、“数学语言”、“文字语言”三种语言的意义。

  4、及时、精炼地评价和点拨,教学中李老师通过平易近人的语言不断地鼓励着学生、及时地点拨着学生、评价着学生,给学生以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上的点拨和引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结合实践,加强新知的应用,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

  6、板书规范完整,形象直观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3

  本节课的活动是从回顾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入手。因为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此,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了轴对称之后。我利用旧知的复习唤起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记忆。然后通过让学生预习,折纸、剪纸、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运用全等三角的知识加以论证。使学生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探究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交流展示和解疑点评上,由个别形象到一般抽象,体现出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发生发展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渗透化归思想与分类讨论数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体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存在的.问题:

  1、本课主要放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因此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及知识的拓展方面较薄弱,显得深度不够。还需要在习题的设计上来补充体现。

  2、课堂气氛虽热烈,学生对“三线合一”这一新名词很感兴趣,但还是难免一些同学只是凑热闹,并非真正学得真知的缺陷。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几何语言的的魅力。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4

  在本节课中,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入手,符合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营造使学生亲自体验新知识的氛围,创设有利于引向数学问题本质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究的欲望,显示实际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广泛应用,引出研究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对折、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体验数学的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推理能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然后, 在学生经历“实验 --- 发现 --- 猜想 --- 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分别作出不同的辅助线,利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猜想, 符合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把证明作为学生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最后,启发引导学生:要证明两个角相等,可以通过构造 两个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在学生独立思考后,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别作出不同的辅助线,用不同的 思路、方法 证明性质, 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鼓励评价,归纳示范,形成定理,并 揭示 等腰三角形 性质 定理的实质,体会转化思想 ,同时帮助引导学生总结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方法,开阔学生思路。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5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教学难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探索、启发式。

  学生刚刚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等腰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在这个阶段逐渐在各方面开始成熟,思维深刻性有了明显提高,有着自己独特内心世界,有着独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并能够灵活应用它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发展学生的动手、归纳猜想能力;发展学生证明用文字表述的几何命题的能力;使它们进一步掌握归纳思维方法,领会数学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再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关于数学内容间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本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原则,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半数的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但碍于教学计划,有的问题在答问过程中还不时得到本人的提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难于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多提问”固然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识,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目标——问题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导致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长此以往的“后遗症”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而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本人也缺乏耐心急于把思路给出,这是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学生将因此产生思维惰性。

  通过训练更好地得到巩固、变化中规律的探究,通过题组更好地得到提升,做得还是有效的。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6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并使学生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在教学方面,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比较好。

  一、教学建议

  1、课前先简单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这为后面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留下铺垫。这样做也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2、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创设一种切合实际的背景出来,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好数学,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样的课堂比单纯教师说出来的效果要好很多,也使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判定的掌握更深刻得多。另外,在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以后,还要问学生怎样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做题时,书写格式更流畅。

  3、在做练习时,对比较简单的题目,就让学生先做,然后老师点评;对比较难的题目,先让学生讨论,再让学生上来板书,或者教师和学生先一起来分析解题思路,再让学生做,然后教师点评。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二、教学反思

  1.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运用探索发现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主体地位返还给学生。无论是判定的推导,还是判定的应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这样做,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应用中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应用技巧得到了锻炼。

  2.充分利用教材,在练习题与例题的编排上打破常规,让学生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背景,通过质疑—猜想—类比—探索—归纳—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再让学生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适时地参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并深刻地体现了新教材的课改理念。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7

  本节课中,性质的引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充分猜想、验证,用实验方法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在课堂上通过讨论,点评了两种方法,其余给学生课后验证,拓展了课堂的空间。从“折叠等腰三角形”这一实践中,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小组内归纳”这一过程,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各种性质(现象),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对知识的探究也深入了,印象也比较深刻,明显比教师讲解有更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有深厚的学科功底,对教材的理解非常深刻,是在“用课本教”而不是在“教课本”。

  在本节课中还应处理好以下几点:

  ⑴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的'强调,尤其是书写。因为它需要两个条件,推出两个结论,学生第一次碰到,比较困难。

  ⑵加强证题前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探究解题思路,此时可能有多种途径选择,最好结合所要求证的结论一起考虑,按需择取。

  ⑶加强学生的书写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学生书写板演基本没有,比较欠缺,可能学生能说不会写,或者写不好。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8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主要指通过数学知识学习,来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这节是动手与观察、实验、猜想、几何推理证明相结合的一课。开课让学生先进行一个数学活动,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然后用剪子一剪剪出一个三角形,再将其展开,让学生观察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并说出它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要研究的内容即这节课的课题“等腰三角形”。

  本节课把教材内容作为学生活动的起点,学生活动的'平台,确定了有利于主动学习的素材。教学内容以活动为载体呈现出来,给学生以真实感、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注意知识又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解,而在于调动启发,组织的技巧与水平的高低。本节课是让学生参与整个知识的学习进程,通过小组合作、展开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能轻松而有所收获,并且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本节课中我的困惑在于:

  1、是否能够真正的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流于形式。

  2、在学生之间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活动,而学生是否又乐于与他人合作,能否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结论和建议。

  3、对于学困生在探索“三线合一”的过程,仍存在问题;对于“三线合一”的理解更存在困难。

  怎样才能够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新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一般与特殊的对比中运用发现法。由观察比较到验证归纳,再到推理论证;由个别形象到一般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直观过度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特征。揭开对“三线合一”正确理解的疑难。同时,在实施合作式学习时,教师要对“收”“放”“度”有充分的把握,否则时间分配不合理,造成拖堂。所以这些方面还值得我进一步去反思、去探究。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9

  本人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教学方法是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本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原则,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半数的.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但碍于教学计划,有的问题在答问过程中还不时得到本人的提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难于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多提问”固然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识,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目标--问题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导致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长此以往的“后遗症”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而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本人也缺乏耐心急于把思路给出,这是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学生将因此产生思维惰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吹尽黄沙始现金,我们只有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10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平行线性质、命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点之一是它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点之二是它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特点之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证明和计算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所以本段教材具有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考题中属于一个考点知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

  本节课按照质疑、猜想、验证、推理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会学”最终达到“学会”。

  教学一开始,学生通过回顾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做了知识铺垫。之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加强自主探索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例题,自然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解题思想。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比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同时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对两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整节课的目标基本实现,重点难点落实得比较到位,为以欠缺的是时间有点紧,课堂小结比较仓促。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相关文章: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01-01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10篇01-01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10篇)01-01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通用15篇)10-17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集锦10篇01-0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精选8篇)10-25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通用10篇)10-18

等腰三角形性质评课稿(通用10篇)10-17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评课稿(通用9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