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评课稿

2021-11-27 稿件

《统计》评课稿1

  王老师的这节《统计复习》课,生动自然。王老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很强。首先,她让学生自己翻开考试说明,看中考的各级要求与目标。直截了当。从考试说明的要求与知识框架来引出统计复习的知识点,依次复习了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个统计量的运用。

  总体上,课堂很活跃,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实际,值得我学习!既有教学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又有教育激励的意义。起初让学生小组发言,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自己的体育长跑得分,衔接自然。这让大部分同学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兴趣。在简单的知识点整理中,通过习题,学生大胆发言,清晰统计中抽样调查的四个相关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从5-6个小练习中依次展示了各类统计图的特点,还有方差、标准差等离散量。其中还涉及了原作业本上的一道习题。遗憾的是,如果能够做些改编与变式,应该更有意义。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题。个人想法:换成纠错改错题,考察方差反应的整齐度、稳定度、波动情况。

《统计》评课稿2

  一、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胡老师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种生本理念。

  1、课始,胡老师从旧知入手,出示一幅张明7---15岁身高情况统计表,问“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让学生在读图中唤起对折线统计图的记忆,随后出示同年龄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追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几岁时张明和同龄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产生了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并顺利过渡到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认识的教学。

  2、改变原有先认后画的顺序,而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画出折线统计图。并在交流反馈中初步构建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接着,胡老师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紧抓它的主要特征:点和线,学会正确读图。

  二、注重知识的对比认识,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我们知道,对比,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对比教学就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比类推、举一反三。具体而言,对比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节课中,胡老师进行了2次的对比。

  1、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比,使学生在比较辨别中二次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选择用哪种统计图更合理,这是学生对两种统计图区别认识的一个练习巩固,以此深化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应用范围的认识。

  通过对比,不仅可以将新旧知识、事物关系沟通组织起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和秩序,是一种非常适合学生汲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对比教学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有效摆脱陌生感,迅速找到轻松入门的途径,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统计》评课稿3

  最近观看了李静老师的《折线统计图》一课。有几点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

  整节课看下来,觉得李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的阐述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说出点表示数量,点和点的连线表示数量的变化等知识点。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表达出统计图上数量的变化趋势。

  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我自己也上过这节课,但是没有象李老师那样从生活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熟悉的素材,只是按照书上的习题进行了讲解,这点我要向李老师学习的,将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

  建议:目标中说到的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的要求在本节课的过程中似乎体现的不够明确,大多还是学生根据统计图说出结论,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统计》评课稿4

  《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这一课时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掌握其特点,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听了易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易老师以下几点做得很好。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在复习导入环节,先出示某市1998年-20xx年中小学参观科技馆的人数,由此引出条形统计图,复习了旧知;另一方面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易老师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对以下几点我有着自己的看法:

  1、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在新知教学部分,当师生共同画好折线统计图以后,可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发现不了,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

  2、在教学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教师的课件制作得很漂亮,学生也都能基本掌握画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时,因为有个别学生的原点画得很大,很不美观,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以提醒。统计图不仅要画得正确,还要做到整洁、美观。

《统计》评课稿5

  黄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师基本功扎实,调控课堂能力非常强,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本节课里,创设了三个非常新颖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非常有新意。一是“动物联欢会”,通过“怎样知道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这个问题,让学生体验统计数据的必要性,并通过讨论得出小组分工合作,用“正”字记录的方法来统计数据,并制作成统计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第二个情境是“小明的奶奶向校长投诉小明写作业用了90分钟”,通过“校长应该怎么做?”而引出调查记录的数据;通过“奶奶眼睛看花了,怎么办?”引出需要整理数据而制作统计表;通过“看到统计表,校长会对奶奶怎样讲?”引导学生从统计表中去获取有用的信息。第三个情境是“四(3)班体育节所得奖券”统计表,通过“如果明年参加体育节,你能给什么建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的数据。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情境问题引路,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据整理与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数据整理统计的方法、以及分析统计表获取信息。

  但也提出两点思考仅供参考。

  一是内容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妥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但三年级以前学生已经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并且不仅仅学习了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而且已经学习了统计表、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本学期是在数据整理与统计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制作1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二是学生的思维到底该开放到什么程度?“看到统计表,校长会对奶奶怎样讲?”这个设问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表,获取信息。但是学生的思维却走到了“小明上课不认真听讲写作业玩”、“小明写作业不专心”、“小明是因为帮老师做事情去了”、“小明是因为接电话去了”、“小明可能是做家务去了”……。学生的思维已经远离教学目标,这时教师该怎样引导?还有部分评委认为,课堂的容量和密度还可提高;中后段教学过程离题,本节课应属教法、学法课;在引导学生回答时,教师没能及时引导到数学问题中来。

《统计》评课稿6

  统计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统计》课,主要是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彭老师采用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让整个情境贯穿于课的始终,“生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又利用动物动画的形式,容易吸引一年级的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在进行“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侧重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对操作程序进行指导,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组织活动活而不乱,小组合作学习有声有色。

  整节课,彭老师亲切、平易近人,并时常以微笑鼓励孩子,学生课堂上的思路清晰,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让活动富有童真童趣,让学生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中学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一点商洽:如何合理引导一年级学生回答问题还需作一些探究。

《统计》评课稿7

  《统计》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课标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大纲提到,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小学阶段统计的主要目标。这节《统计》课作为一年级的第一册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关于统计的内容。今天听了徐惠娟老师的这节《统计》课,我感慨良多,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本节课有几个亮点:

  1、情境创设紧贴学生生活。教师从大象伯伯过生日开始,到生活中你最爱吃的水果,然后到你喜欢的动漫形象有哪些,无不从小孩感知的身边形象开始,活泼生动。课堂有个性。教师从本身的特长开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使生生与师生互动起来。

  2、教学流程合理,衔接自然,从情景的创设到引入新课,到新授,最后到练习,步步进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浅见:

  1、统计方法的感悟不够充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摆出象形图统计,来表示统计的结果。而本节课中这个方法老师说的比较多,学生缺乏充分观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维的碰撞,新知的传授也缺乏层次,所以,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行我素,以前怎么摆,学完方法后还怎么摆。究竟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呢?目标不鲜明,教到新知时,教师只是肤浅拉过,连最重要的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都没有训练。

  2、老师要求不明确,学生操作起来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会产生统计欲望,而本节课学生没有统计的欲望,所以所以不知从何入手。

《统计》评课稿8

  王老师这堂课教学设计非常清晰,各知识点分析到位,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是一堂非常不错的复习课。

  下面就这节课来谈谈我的看法:

  1、导入直截了当

  王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长跑成绩引入统计上的几个概念:样本,众数,中位数,总体,导入开门见山,并把复习的主动性给了学生,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2、设计思路清晰

  从长跑成绩到具体的练习,学生的解答,教师的讲解,而且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能教学生扇形,柱形图去预测统计学上的整体的趋势,如何处理数学上数据

《统计》评课稿9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统计知识对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巩固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整理;通过分一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王老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我认为王老师的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王老师这节课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上注重从生活中取材,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新旧知识的衔接自然而顺畅,课堂设计层次分明,是一节比较好的家常课。

  二、注意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同时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前面的教学已经有了统计知识的渗透,所以特别是分图形这一操作环节,把图形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深刻的体验。还有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结合数学知识,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纵观整节课,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跃跃欲试,学习氛围十足。由象形统计图到统计表,可以说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实际到数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在整个统计的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生的主人”。

  今天这节课值得肯定的是王老师的教态和台风,作为一名51岁的老教师来说,王老师每天都能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达到了学科整合。她基础知识夯的实,上学期期末考试有20名学生打了满分,给年轻教师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在此同时,我也有几点个人想法:课堂上老师语言较多,有时候一句话重复了很多遍,是学生没有在认真听还是老师提问的语言不够精炼呢?还有,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教师不要讲得过多。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的要确切。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统计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自己的一些观点,不对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统计》评课稿10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教学中五山小学的季老师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事例,本着数学生活化的新课程理念,抓住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

  首先搜集参加各种乐器的男女生人数,制成的四张单式统计表,通过分层次的几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产生需求:有些问题不能从单个的表中直接找到所需的信息。因此,很自然的,学生产生了将几张表格叠加在一起的认知,在课中,学生们慢慢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设计,简化自己的统计表,根据需求设计出了表头,成功从单式统计表组合成复式统计表。活动中,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成为有效知识,教师的“教”变为“引”,学生的“学”变为“探”,学生们经过讨论并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统计表表头的理解这一步骤。

  在整节课,季老师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从这样设计统计表,你认为怎么样?你有什么建议?还有什么问题?怎样能使表格变短,而又统计全面?让学生按照想出来的办法去统计,这样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他们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发展了思维。教学中,在学生体会了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后,季老师还分组合作,让学生统计小组内每位学生参加兴趣班的情况,学生在经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作统计表、分析表格的一系列过程中,真切体会到学有所用。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就在思考,课堂上老师可不可以放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创造复式统计表,在每次展示学生作品之后,让学生自己比较体会别人的设计优处,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乃至更多次的修改、创造,最终完成复式统计表。这样的放手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学生是否可以获得更多书本以外的收获。

  以上是我听课之后的粗浅想法,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统计》评课稿11

  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研究课《复式统计表》,听后受益匪浅。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在整个教学中,徐老师紧扣统计教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总结起来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站在统计的大背景下进行复式统计表的教学,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复式统计表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简单的统计和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因为学生多次经历统计的过程而忽视统计现实性和科学性的本质。在本节课中,徐老师将教学置身于统计的大背景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经历统计数量的过程,这有得于学生对统计本质的理解。姚老师考虑到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表内数据的填写和分析,都要比单式统计表复杂,没有直接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而是结合学生的要求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二、让学生探索和经历将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试统计表的过程,在动态中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与简单的统计表相比较,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表头。如果简单的一味的依靠教师讲解,五年级的孩子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徐老师充分关注到了这一点,有意让学生将几个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到从四张单式统计表里无法比较数据,巧妙的引出了复式统计表,再加上课件的动态演示和“观察表格,你觉得需要改进的吗?”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在经历和探索复式统计的产生过程中体会复式统计的价值。

  三、巧妙的练习设计,将统计教学引向更深处。

  教学中,徐老师安排的两个练习都是非常恰当到位的。特别是第2个练习的安排,统计第25~28届奥运会我国金牌、银牌和铜牌的获奖数据,这样设计既巩固了新知,又巧妙地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

  总之,徐老师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空间,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统计》评课稿12

  以前,我总认为统计课很难上,在知识上很难找到需要探究的地方,再加上绘制统计图花费时间长,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的作用。听了邓老师的这节统计课,让我眼前一亮,哦,原来可以这样上!

  1、从统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的只数引入新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统计数据多的情况下,及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工统计,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需要。可以看出合作的效率是很高的。

  3、在重难点地方处理巧妙。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整理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当发现统计的数据太大时,一格再表示一个单位就太不方便了,从而引出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的教学思想。确实有同学就想出来了。教师创设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悬念,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格表示2个单位或者更大的数的需要,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也预设了多个解决办法,沸羊羊的、懒洋洋的加以展示,同学们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喜洋洋一样,很有成就感。

  4、教学目标的呈现时机恰到好处,达到了既不提前泄露知识,又让学生及时了解目标的目的。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总结前面学习内容,又过度倒下面的学习任务。

  5、练习时要求明确。教师强调在绘制条形时要一一对应,做到快、静、齐。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但由于是小组合作,有的同学插不上手,操作困难,所以凸起来要慢一些。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刻度后记号记号在涂色,准确率要高。

  6、后面的统计图欣赏很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后面学习奠定了基础,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商讨的地方:统计的数据一定要让学生核对清楚,可能会有学生多数,或少数会严重影响后面的练习。最好能用数一个标记一个的方法。再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时,个人觉得先找信息,再提问题比较合适。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顺序。

《统计》评课稿13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在填一填、涂一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以1当2”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有趣的童话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听了霍老师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下面就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

  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始,教师以亲切的谈话引入了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由神秘的礼物引出国庆联欢会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接着,让学生看动物的出场去统计几种动物的数量。学生情绪高涨,然后,借助学生看到的动物展开收集整理数据活动,使每个学生都主动、认真地记录统计数据,体会数据的收集过程。

  2、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探索新知识中采用了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例如统计图的方式,先让学生试着涂一涂,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每个学生思考着解决的方法:接着向上涂,并排涂,一格表示2只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用一格表示2只。之后,每个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3、紧密联系实际,创设良好情景,丰富学习资源

  但一节好的课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以下就是对霍老师的一点商讨的地方:

  1、动物出来收集用的时间多了,能否让动物出场交替出或分小组统计每种动物的只数。

  2、在讲一个格表示2个单位时,让学生讨论怎么办,不要只是老师讲,有点讲得多,留学生思考就更加好了。

  3、出示统计图评讲时,老师在黑板讲就不要在课件里再讲一次了。

《统计》评课稿14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统计》评课稿15

  前不久,笔者有幸听了李敏老师在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的一节课“统计”,这节课给许多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有关教学情节进行摘录,并作简要评析,以期与各位同行共赏。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热身)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来做这个游戏,再请一位小朋友做记分员在黑板上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分,谁赢一次就在谁后面画上一笔。(教师和一位学生比赛,另一名学生记分,其余学生齐喊“石头、剪子、布”)

  (课始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们呀,都是被黄山美丽的景色和聪明可爱的小朋友吸引来的。为了欢迎老师们的到来,我们开个联欢会,好吗?我们戴头饰表演节目好吗?

  (在黑板上分别出示小狗、乌龟、小兔、老虎等头饰,问学生喜欢哪种头饰,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朋友喜欢的头饰各不相同,那每种头饰该准备多少个呢?

  生1:用统计法计算。

  师:想一想,我们都学过了哪些统计方法?

  生2:写“正”字、打“√”等。

  师: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生3:写“正”字。

  请学生拿出题卡1,在最喜欢的一种头饰上打“√”。

  二、引发认知冲突,注重解决问题

  师:好,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唱票和计票,老师在旁边监督。

  其余学生在题卡2(统计表)上进行统计,所有学生都参与了统计过程。统计结果为:小狗4票,乌龟5票,小兔14票,老虎14票。

  课件出示统计表、统计图(1格表示1人)。

  师:你能将这个统计结果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吗?还是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统计图上1格表示几人。

  生1:1格表示1人。

  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在题卡3(1格表示1人的统计图)上涂色。不久,有学生发言了。

  生2:李老师,统计图的格子不够。

  师:格子不够,怎么办?

  生3:1格表示2人就可以了。

  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试试吧。

【《统计》评课稿(15篇)】相关文章:

1.军神评课稿

2.《跳高》----评课稿

3.《秋天》评课稿

4.《鲸》评课稿

5.搭配问题评课稿

6.《比尾巴》评课稿

7.放小鸟评课稿

8.咏华山评课稿

9.西风的话评课稿

上一篇:《统计》评课稿 下一篇:艺考播音主持稿件
《统计》评课稿(15篇)

《统计》评课稿

2021-11-27 稿件

《统计》评课稿1

  王老师的这节《统计复习》课,生动自然。王老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很强。首先,她让学生自己翻开考试说明,看中考的各级要求与目标。直截了当。从考试说明的要求与知识框架来引出统计复习的知识点,依次复习了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个统计量的运用。

  总体上,课堂很活跃,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实际,值得我学习!既有教学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又有教育激励的意义。起初让学生小组发言,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自己的体育长跑得分,衔接自然。这让大部分同学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兴趣。在简单的知识点整理中,通过习题,学生大胆发言,清晰统计中抽样调查的四个相关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从5-6个小练习中依次展示了各类统计图的特点,还有方差、标准差等离散量。其中还涉及了原作业本上的一道习题。遗憾的是,如果能够做些改编与变式,应该更有意义。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题。个人想法:换成纠错改错题,考察方差反应的整齐度、稳定度、波动情况。

《统计》评课稿2

  一、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胡老师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种生本理念。

  1、课始,胡老师从旧知入手,出示一幅张明7---15岁身高情况统计表,问“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让学生在读图中唤起对折线统计图的记忆,随后出示同年龄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追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几岁时张明和同龄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产生了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并顺利过渡到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认识的教学。

  2、改变原有先认后画的顺序,而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画出折线统计图。并在交流反馈中初步构建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接着,胡老师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紧抓它的主要特征:点和线,学会正确读图。

  二、注重知识的对比认识,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我们知道,对比,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对比教学就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比类推、举一反三。具体而言,对比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节课中,胡老师进行了2次的对比。

  1、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比,使学生在比较辨别中二次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选择用哪种统计图更合理,这是学生对两种统计图区别认识的一个练习巩固,以此深化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应用范围的认识。

  通过对比,不仅可以将新旧知识、事物关系沟通组织起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和秩序,是一种非常适合学生汲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对比教学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有效摆脱陌生感,迅速找到轻松入门的途径,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统计》评课稿3

  最近观看了李静老师的《折线统计图》一课。有几点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

  整节课看下来,觉得李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的阐述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说出点表示数量,点和点的连线表示数量的变化等知识点。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表达出统计图上数量的变化趋势。

  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我自己也上过这节课,但是没有象李老师那样从生活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熟悉的素材,只是按照书上的习题进行了讲解,这点我要向李老师学习的,将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

  建议:目标中说到的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的要求在本节课的过程中似乎体现的不够明确,大多还是学生根据统计图说出结论,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统计》评课稿4

  《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这一课时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掌握其特点,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听了易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易老师以下几点做得很好。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在复习导入环节,先出示某市1998年-20xx年中小学参观科技馆的人数,由此引出条形统计图,复习了旧知;另一方面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易老师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对以下几点我有着自己的看法:

  1、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在新知教学部分,当师生共同画好折线统计图以后,可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发现不了,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

  2、在教学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教师的课件制作得很漂亮,学生也都能基本掌握画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时,因为有个别学生的原点画得很大,很不美观,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以提醒。统计图不仅要画得正确,还要做到整洁、美观。

《统计》评课稿5

  黄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师基本功扎实,调控课堂能力非常强,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本节课里,创设了三个非常新颖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非常有新意。一是“动物联欢会”,通过“怎样知道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这个问题,让学生体验统计数据的必要性,并通过讨论得出小组分工合作,用“正”字记录的方法来统计数据,并制作成统计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第二个情境是“小明的奶奶向校长投诉小明写作业用了90分钟”,通过“校长应该怎么做?”而引出调查记录的数据;通过“奶奶眼睛看花了,怎么办?”引出需要整理数据而制作统计表;通过“看到统计表,校长会对奶奶怎样讲?”引导学生从统计表中去获取有用的信息。第三个情境是“四(3)班体育节所得奖券”统计表,通过“如果明年参加体育节,你能给什么建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的数据。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情境问题引路,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据整理与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数据整理统计的方法、以及分析统计表获取信息。

  但也提出两点思考仅供参考。

  一是内容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妥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但三年级以前学生已经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并且不仅仅学习了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而且已经学习了统计表、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本学期是在数据整理与统计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制作1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二是学生的思维到底该开放到什么程度?“看到统计表,校长会对奶奶怎样讲?”这个设问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表,获取信息。但是学生的思维却走到了“小明上课不认真听讲写作业玩”、“小明写作业不专心”、“小明是因为帮老师做事情去了”、“小明是因为接电话去了”、“小明可能是做家务去了”……。学生的思维已经远离教学目标,这时教师该怎样引导?还有部分评委认为,课堂的容量和密度还可提高;中后段教学过程离题,本节课应属教法、学法课;在引导学生回答时,教师没能及时引导到数学问题中来。

《统计》评课稿6

  统计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统计》课,主要是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彭老师采用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让整个情境贯穿于课的始终,“生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又利用动物动画的形式,容易吸引一年级的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在进行“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侧重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对操作程序进行指导,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组织活动活而不乱,小组合作学习有声有色。

  整节课,彭老师亲切、平易近人,并时常以微笑鼓励孩子,学生课堂上的思路清晰,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让活动富有童真童趣,让学生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中学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一点商洽:如何合理引导一年级学生回答问题还需作一些探究。

《统计》评课稿7

  《统计》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课标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大纲提到,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小学阶段统计的主要目标。这节《统计》课作为一年级的第一册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关于统计的内容。今天听了徐惠娟老师的这节《统计》课,我感慨良多,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本节课有几个亮点:

  1、情境创设紧贴学生生活。教师从大象伯伯过生日开始,到生活中你最爱吃的水果,然后到你喜欢的动漫形象有哪些,无不从小孩感知的身边形象开始,活泼生动。课堂有个性。教师从本身的特长开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使生生与师生互动起来。

  2、教学流程合理,衔接自然,从情景的创设到引入新课,到新授,最后到练习,步步进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浅见:

  1、统计方法的感悟不够充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摆出象形图统计,来表示统计的结果。而本节课中这个方法老师说的比较多,学生缺乏充分观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维的碰撞,新知的传授也缺乏层次,所以,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行我素,以前怎么摆,学完方法后还怎么摆。究竟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呢?目标不鲜明,教到新知时,教师只是肤浅拉过,连最重要的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都没有训练。

  2、老师要求不明确,学生操作起来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会产生统计欲望,而本节课学生没有统计的欲望,所以所以不知从何入手。

《统计》评课稿8

  王老师这堂课教学设计非常清晰,各知识点分析到位,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是一堂非常不错的复习课。

  下面就这节课来谈谈我的看法:

  1、导入直截了当

  王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长跑成绩引入统计上的几个概念:样本,众数,中位数,总体,导入开门见山,并把复习的主动性给了学生,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2、设计思路清晰

  从长跑成绩到具体的练习,学生的解答,教师的讲解,而且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能教学生扇形,柱形图去预测统计学上的整体的趋势,如何处理数学上数据

《统计》评课稿9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统计知识对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巩固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整理;通过分一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王老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我认为王老师的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王老师这节课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上注重从生活中取材,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新旧知识的衔接自然而顺畅,课堂设计层次分明,是一节比较好的家常课。

  二、注意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同时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前面的教学已经有了统计知识的渗透,所以特别是分图形这一操作环节,把图形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深刻的体验。还有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结合数学知识,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纵观整节课,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跃跃欲试,学习氛围十足。由象形统计图到统计表,可以说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实际到数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在整个统计的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生的主人”。

  今天这节课值得肯定的是王老师的教态和台风,作为一名51岁的老教师来说,王老师每天都能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达到了学科整合。她基础知识夯的实,上学期期末考试有20名学生打了满分,给年轻教师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在此同时,我也有几点个人想法:课堂上老师语言较多,有时候一句话重复了很多遍,是学生没有在认真听还是老师提问的语言不够精炼呢?还有,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教师不要讲得过多。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的要确切。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统计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自己的一些观点,不对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统计》评课稿10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教学中五山小学的季老师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事例,本着数学生活化的新课程理念,抓住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

  首先搜集参加各种乐器的男女生人数,制成的四张单式统计表,通过分层次的几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产生需求:有些问题不能从单个的表中直接找到所需的信息。因此,很自然的,学生产生了将几张表格叠加在一起的认知,在课中,学生们慢慢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设计,简化自己的统计表,根据需求设计出了表头,成功从单式统计表组合成复式统计表。活动中,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成为有效知识,教师的“教”变为“引”,学生的“学”变为“探”,学生们经过讨论并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统计表表头的理解这一步骤。

  在整节课,季老师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从这样设计统计表,你认为怎么样?你有什么建议?还有什么问题?怎样能使表格变短,而又统计全面?让学生按照想出来的办法去统计,这样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他们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发展了思维。教学中,在学生体会了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后,季老师还分组合作,让学生统计小组内每位学生参加兴趣班的情况,学生在经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作统计表、分析表格的一系列过程中,真切体会到学有所用。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就在思考,课堂上老师可不可以放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创造复式统计表,在每次展示学生作品之后,让学生自己比较体会别人的设计优处,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乃至更多次的修改、创造,最终完成复式统计表。这样的放手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学生是否可以获得更多书本以外的收获。

  以上是我听课之后的粗浅想法,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统计》评课稿11

  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研究课《复式统计表》,听后受益匪浅。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在整个教学中,徐老师紧扣统计教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总结起来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站在统计的大背景下进行复式统计表的教学,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复式统计表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简单的统计和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因为学生多次经历统计的过程而忽视统计现实性和科学性的本质。在本节课中,徐老师将教学置身于统计的大背景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经历统计数量的过程,这有得于学生对统计本质的理解。姚老师考虑到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表内数据的填写和分析,都要比单式统计表复杂,没有直接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而是结合学生的要求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二、让学生探索和经历将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试统计表的过程,在动态中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与简单的统计表相比较,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表头。如果简单的一味的依靠教师讲解,五年级的孩子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徐老师充分关注到了这一点,有意让学生将几个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到从四张单式统计表里无法比较数据,巧妙的引出了复式统计表,再加上课件的动态演示和“观察表格,你觉得需要改进的吗?”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在经历和探索复式统计的产生过程中体会复式统计的价值。

  三、巧妙的练习设计,将统计教学引向更深处。

  教学中,徐老师安排的两个练习都是非常恰当到位的。特别是第2个练习的安排,统计第25~28届奥运会我国金牌、银牌和铜牌的获奖数据,这样设计既巩固了新知,又巧妙地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

  总之,徐老师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空间,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统计》评课稿12

  以前,我总认为统计课很难上,在知识上很难找到需要探究的地方,再加上绘制统计图花费时间长,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的作用。听了邓老师的这节统计课,让我眼前一亮,哦,原来可以这样上!

  1、从统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的只数引入新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统计数据多的情况下,及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工统计,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需要。可以看出合作的效率是很高的。

  3、在重难点地方处理巧妙。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整理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当发现统计的数据太大时,一格再表示一个单位就太不方便了,从而引出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的教学思想。确实有同学就想出来了。教师创设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悬念,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格表示2个单位或者更大的数的需要,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也预设了多个解决办法,沸羊羊的、懒洋洋的加以展示,同学们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喜洋洋一样,很有成就感。

  4、教学目标的呈现时机恰到好处,达到了既不提前泄露知识,又让学生及时了解目标的目的。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总结前面学习内容,又过度倒下面的学习任务。

  5、练习时要求明确。教师强调在绘制条形时要一一对应,做到快、静、齐。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但由于是小组合作,有的同学插不上手,操作困难,所以凸起来要慢一些。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刻度后记号记号在涂色,准确率要高。

  6、后面的统计图欣赏很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后面学习奠定了基础,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商讨的地方:统计的数据一定要让学生核对清楚,可能会有学生多数,或少数会严重影响后面的练习。最好能用数一个标记一个的方法。再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时,个人觉得先找信息,再提问题比较合适。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顺序。

《统计》评课稿13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在填一填、涂一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以1当2”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有趣的童话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听了霍老师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下面就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

  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始,教师以亲切的谈话引入了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由神秘的礼物引出国庆联欢会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接着,让学生看动物的出场去统计几种动物的数量。学生情绪高涨,然后,借助学生看到的动物展开收集整理数据活动,使每个学生都主动、认真地记录统计数据,体会数据的收集过程。

  2、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探索新知识中采用了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例如统计图的方式,先让学生试着涂一涂,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每个学生思考着解决的方法:接着向上涂,并排涂,一格表示2只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用一格表示2只。之后,每个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3、紧密联系实际,创设良好情景,丰富学习资源

  但一节好的课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以下就是对霍老师的一点商讨的地方:

  1、动物出来收集用的时间多了,能否让动物出场交替出或分小组统计每种动物的只数。

  2、在讲一个格表示2个单位时,让学生讨论怎么办,不要只是老师讲,有点讲得多,留学生思考就更加好了。

  3、出示统计图评讲时,老师在黑板讲就不要在课件里再讲一次了。

《统计》评课稿14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统计》评课稿15

  前不久,笔者有幸听了李敏老师在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的一节课“统计”,这节课给许多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有关教学情节进行摘录,并作简要评析,以期与各位同行共赏。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热身)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来做这个游戏,再请一位小朋友做记分员在黑板上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分,谁赢一次就在谁后面画上一笔。(教师和一位学生比赛,另一名学生记分,其余学生齐喊“石头、剪子、布”)

  (课始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们呀,都是被黄山美丽的景色和聪明可爱的小朋友吸引来的。为了欢迎老师们的到来,我们开个联欢会,好吗?我们戴头饰表演节目好吗?

  (在黑板上分别出示小狗、乌龟、小兔、老虎等头饰,问学生喜欢哪种头饰,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朋友喜欢的头饰各不相同,那每种头饰该准备多少个呢?

  生1:用统计法计算。

  师:想一想,我们都学过了哪些统计方法?

  生2:写“正”字、打“√”等。

  师: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生3:写“正”字。

  请学生拿出题卡1,在最喜欢的一种头饰上打“√”。

  二、引发认知冲突,注重解决问题

  师:好,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唱票和计票,老师在旁边监督。

  其余学生在题卡2(统计表)上进行统计,所有学生都参与了统计过程。统计结果为:小狗4票,乌龟5票,小兔14票,老虎14票。

  课件出示统计表、统计图(1格表示1人)。

  师:你能将这个统计结果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吗?还是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统计图上1格表示几人。

  生1:1格表示1人。

  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在题卡3(1格表示1人的统计图)上涂色。不久,有学生发言了。

  生2:李老师,统计图的格子不够。

  师:格子不够,怎么办?

  生3:1格表示2人就可以了。

  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试试吧。

【《统计》评课稿(15篇)】相关文章:

1.军神评课稿

2.《跳高》----评课稿

3.《秋天》评课稿

4.《鲸》评课稿

5.搭配问题评课稿

6.《比尾巴》评课稿

7.放小鸟评课稿

8.咏华山评课稿

9.西风的话评课稿

上一篇:《统计》评课稿 下一篇:艺考播音主持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