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启示评课稿

2021-11-02 稿件

  梁老师讲了一节《生物的启示》,我感觉受益匪浅。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生动形象的课件、循循善诱的语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置身于这样的课堂,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我把对这节课的感受总结一下:

  一、新颖有趣的导课,拉近师生距离。

  导入部分,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植物的视频:海中轻松自如游动的海豚、翱翔天空的飞鸟、神奇有趣的捕蝇草……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中,由此很顺利地引出本节要探究的内容与生物有关的`知识。让学生说出都看到了什么,接下来的环节更是出人意料:教师问学生:“老师外出旅游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想看看吗?”学生对于“礼物”都十分感兴趣,都期待着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由此引出苍耳。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切合生活实际。

  受苍耳的启发而开发出的新产品——尼龙搭扣。(引出课题:生物的启示)

  本节课传统教法是根据教材的设计,从研究葱叶、蛋壳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筒形结构与拱形结构的承重力强,从而体会出仿生的过程。田老师打破了这一教法,另辟蹊径:从学生熟知的苍耳切入:先让学生观察苍耳的特点,引出瑞士人乔治受苍耳的启发发明子母扣的故事。这样的设计,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结合问题的解决过程,亲历仿生过程。

  萧伯纳说:“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本节课,教师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如:教师出示一棵葱,教师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如果只提出问题又不解决问题,科学探究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学生了解了葱叶的结构特点以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由葱叶启示,假如让你做一个设计师,你们能设计出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生有了想法后,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学生的在交流碰撞过程中,体验了筒状物体的发明过程,经历了仿生的全过程。将他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即将间接经验变成了直接经验,懂得了搞创造发明的一般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懂得了:只要我们平时多做有心人,多观察、多研究,遇事多想一个为什么,穷追不舍,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发明家”。

  四、知识的课外拓展,激发学探究动力。

  在这节课的最后,梁老师还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视野,课内打基础,课外显身手;课堂是振动点,课外活动是波,这是科学课的特点。毕竟课堂40分钟时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所以在学生体验、了解了仿生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章鱼、葱叶、蒲公英等生物中选择一种进行仿生研究。使探究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体现了科学探究时空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生物的启示评课稿】相关文章:

1.《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2.习作课《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3.《大自然的启示》评课稿

4.《大自然的启示》的评课稿

5.人教版《钓鱼的启示》优秀评课稿

6.小学语文评课:《滴水穿石的启示》评课稿

7.《大自然的启示》评课稿2篇

8.《大自然的启示》评课稿(2篇)

9.《滴水穿石的启示》评课稿

上一篇: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评课稿 下一篇:灯泡亮了评课稿
生物的启示评课稿

生物的启示评课稿

2021-11-02 稿件

  梁老师讲了一节《生物的启示》,我感觉受益匪浅。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生动形象的课件、循循善诱的语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置身于这样的课堂,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我把对这节课的感受总结一下:

  一、新颖有趣的导课,拉近师生距离。

  导入部分,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植物的视频:海中轻松自如游动的海豚、翱翔天空的飞鸟、神奇有趣的捕蝇草……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中,由此很顺利地引出本节要探究的内容与生物有关的`知识。让学生说出都看到了什么,接下来的环节更是出人意料:教师问学生:“老师外出旅游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想看看吗?”学生对于“礼物”都十分感兴趣,都期待着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由此引出苍耳。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切合生活实际。

  受苍耳的启发而开发出的新产品——尼龙搭扣。(引出课题:生物的启示)

  本节课传统教法是根据教材的设计,从研究葱叶、蛋壳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筒形结构与拱形结构的承重力强,从而体会出仿生的过程。田老师打破了这一教法,另辟蹊径:从学生熟知的苍耳切入:先让学生观察苍耳的特点,引出瑞士人乔治受苍耳的启发发明子母扣的故事。这样的设计,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结合问题的解决过程,亲历仿生过程。

  萧伯纳说:“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本节课,教师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如:教师出示一棵葱,教师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如果只提出问题又不解决问题,科学探究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学生了解了葱叶的结构特点以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由葱叶启示,假如让你做一个设计师,你们能设计出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生有了想法后,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学生的在交流碰撞过程中,体验了筒状物体的发明过程,经历了仿生的全过程。将他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即将间接经验变成了直接经验,懂得了搞创造发明的一般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懂得了:只要我们平时多做有心人,多观察、多研究,遇事多想一个为什么,穷追不舍,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发明家”。

  四、知识的课外拓展,激发学探究动力。

  在这节课的最后,梁老师还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视野,课内打基础,课外显身手;课堂是振动点,课外活动是波,这是科学课的特点。毕竟课堂40分钟时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所以在学生体验、了解了仿生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章鱼、葱叶、蒲公英等生物中选择一种进行仿生研究。使探究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体现了科学探究时空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生物的启示评课稿】相关文章:

1.《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2.习作课《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3.《大自然的启示》评课稿

4.《大自然的启示》的评课稿

5.人教版《钓鱼的启示》优秀评课稿

6.小学语文评课:《滴水穿石的启示》评课稿

7.《大自然的启示》评课稿2篇

8.《大自然的启示》评课稿(2篇)

9.《滴水穿石的启示》评课稿

上一篇: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评课稿 下一篇:灯泡亮了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