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2022-04-20 稿件

  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 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余数除法》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篇1

  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活泼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习。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扎实,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面包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这样的练习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下面是我个人觉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可能农村的孩子少上公开课,今天孩子们的表现稍微有些紧张,举手的人也不是太多,所以导致老师的引导也稍微多了些。另外老师在演示课件的时候,有些地方有些滞后,可能和老师的注意力在学生的身上有关。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篇2

  刘老师讲的是《有理数的除法》,整个课堂能够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个人发言、评点:

  引入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由乘法类比而来的,让学生觉得不生疏、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再就是结合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倒数和刚学过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很容易求出一个负数的倒数,通过几个例子总结出倒数的求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和总结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二,并让学生感受用哪个法则计算比较简单,然后通过当堂检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圆满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同事们指出,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教态自然,板书条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方。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老师板书示范,讲计算题要写“解”,格式要规范。本节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板书规范,多次让学生上黑板,体现了主体作用。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本节课教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成功。

  本节课从乘法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用类比法得出,应在目标出示,检测方面再做得合理、全面些。

  过渡自然,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做的恰如其分,使知识的产生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应着重强调分数倒数的求法。本节课引入与过渡恨自然,展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在备课时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既熟知教材,又了解学生。

  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分式的约分掌握不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锻炼。

  孟春晓:小数与分数相除,应强调转化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自立的精神。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反思自己出现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确立的是客观合理的,本课的教学也很好的完成了上述任务,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篇3

  《口算除法》是教材78-79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基础上继续学习,重点是学生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难点是估算的方法和步骤。

  田老师本着“高效课堂,有效训练”的原则,提倡“把思维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并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进行教学。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设计环节紧凑和谐,重点突出,练习搭配合理

  这节课的内容是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口算内容是必须熟练的`

  1、田老师利用孩子们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出示了一组口算题通过比赛抢气球的游戏导入新课。这一组口算题也为这节课的口算教学作了铺垫。

  2、田老师利用分气球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引出口算除法。在分气球时,田老师让学生体验将83个气球分给几个小组,每组19个气球的情境,从而得到除法算式83÷19≈4,而不是选择按照课本上的设计把80个气球分给各个小组,每组分20个,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突破估算这一难点。

  3、然后田老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汇报的方法,主动探索口算方法,并把口算除法的方法表述出来,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会描述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口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每个环节后都设计有相应的口算练习,设计中涉及到了竖式书写的内容,这为后面的笔算埋下了伏笔,同时注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二、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说计算”。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设计中,田老师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这个阶段学生“说计算”的能力甚至比“做计算”更重要。因为一方面这考验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说计算”对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反应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充分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老师预设到了用乘法算除法还是把除数转化为一位数的除法。如让学生讨论80÷20算法时,学生能说出:因为8÷2=4,所以80÷20=4;还有20×4所以80÷20=4;还有通过想除法的意义:80里面有4个20,得到80÷20=4……

  当然,在田老师处理教学时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1、由83÷19≈4过渡到80÷20=4时,是田老师自己说出来的除法算式,这里是否可以在引导学生在估算83÷19≈4时,由学生估算方法得到,从而使课堂更加自然。

  2、复习准备部分已经展示过“80里面有()个20”,而在讨论80÷20=4算法的时候,田老师自己讲出了“80里面有4个20”的方法,而不是给学生更多的引导,让答案从学生口中说出。

  总之田老师这堂课思路清晰,语言精练,板书明了,学生参与度高,并且重点突出了学校要求“把思维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学习与仔细品味!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篇4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重点是让学生明确算理,从而掌握算法。在互动交流指导时,我主要想体现三个层次:一是敢于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二是会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大方礼貌、有理有据、精炼完整等;三是会评价,能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表扬、补充伙伴的发言,给伙伴的发言纠错等。本节课伊始,学生能根据信息窗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但在探究算理一环节时,学生不会有理有据的表达,从而导致本节课算理探究不彻底,算法掌握不牢固。今后教学应多从算理表达方面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学生最难跨越的鸿沟是:被除数的十位除以一位数后,把个位上的数写下来继续除以一位数,学生接受第二步竖式结构有困难,一时难以适应。在孙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孙老师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操作过程,理解“6个十平均分成3分,每人分2个十,正好分完,3个一平均分成3分,每人分一个一,正好分完。”然后再结合分得过程书写竖式,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每一步的算理,然后再结合竖式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从而理解竖式的结构和计算的步骤。这一过程教学很扎实,训练有度,值得我们学习。

  一点小小的建议:我们要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这样做很重要,否则学生在竖式计算时只能是机械操作,导致丢三落四的现象,教师就必须长期辅导,方能解决问题。

  孙老师在本节课中非常注重一是学生表达的完整性;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是注重让学生把算理与算法有效结合。小建议:学生在分小棒后讨论竖式的写法后有又一次讨论中的第二次讨论可否取消,由教师直接讲解竖式过程,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分小棒过程说算理帮助理解。再是非常同意楼上的小建议。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篇5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是陈玉老师指教的《口算除法》一课,听完课后反思总结,感想颇多。这节课让我看到陈老师这半年的努力与进步,能够在设计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新理念。

  这堂课是属于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堂课。我的理解认为陈老师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利用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归纳总结出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并能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突破了教学难点。从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中我看到这几点突出优势值得我借鉴与学习:

  1、教学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围绕目标的达成,教师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呈现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知识的探究之中。

  2、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的站进来,大胆的退出去,引导学生适时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3、探索新知的设计,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根据新课改的思想,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自主根据情况信息,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注重相机引导,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并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设计。使学生明确口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并认为最优化的算法。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乐于学习。

  这节课不仅注重新知的探讨学习,还应注重练习和应用。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在教学中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如“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提高口算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下了一定的功夫,但由于时间分配的问题,致使很多练习没有充分的展示出来,这也是我的课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注意。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篇6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在教学到一定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课前让学生看书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通过整理串通“通”知识,融合贯通,使学生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课上应放手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学生复习了知识后,体验到了学习数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并说说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网络。

  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第二,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第三,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第四,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本节课的内容是不是有点过多?感觉每个环节过渡得较快,成绩较差的学生有点跟不上来。

  第二,学生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时,教师是否可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引导出来。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篇7

  今天下午听张老师讲“小数乘除法的复习课”,讲到某个环节,张老师就上去讲了一会儿。

  听完这一节课后,感触颇多。现把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及思考记录如下。教师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并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就口算”,几分钟过后,郭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已完成,就开始了对答案,其中有的同学回答错误,就又让其他同学更改过来。就在对完马上结束时,张老师走上讲台。张老师笑容可掬地说:“同学们,刚才郭老师说,能口算的要口算,那么大家看,刚才哪个题能进行口算?你是如何口算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每一个题目的口算方法、口算过程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我就在想,真高!这个过程中,难到不是学生在复习应用小数乘法中的简便运算吗?但是张老师又没有说“下面我们复习小数乘法中的简便计算”而不是把复习的内容蕴含在六道小小的口算题的口算过程中。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像第一题2.4×3=7.2学生的口算方法是先把2.4分成0.4和2,再用2×3=6,0.4×3=1.2,1.2+6=7.2。第二题2.4×5张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口算方法与第一个题目相同了。这不是同学们在口算过程中,就复习了乘法分配律.吗?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篇8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有关0的除法算式的含义,能进行正确计算。即交流有关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学会本节课的有关内容,教学过程中,韩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运用的是讲故事,讲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孙悟空有四个西瓜,本来想师徒四人每人一个,可猪八戒抢着分,自己偷偷的把西瓜都吃掉了,然后对孙悟空说:“我吃了四个西瓜,剩下的你们三个人分吧!”孙悟空听了非常生气,就问学生,你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生气吗?他们分到几个西瓜?学生回答:“0个”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有学生说:“猪八戒把西瓜都吃掉了,也就没有西瓜了,所以他们没有分到西瓜,没有也就是0个西瓜了。”

  引导其列出有关0的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对于0的除法有了初步理解。2.然后让孩子们说一说在生活中举出有关0的除法的问题。如孩子们说出了妈妈买了0个苹果,平均分给我,妈妈和爸爸三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苹果?通过孩子们举的例子,然后在黑板上板书一列有关0的除法,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为什么是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呢?韩老师也做了强调,让孩子们理解0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非常顺利,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于0的除法理解比较透彻。3、接下来设计了几个巩固练习,第一个是口算,全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让孩子们快速的说出答案,对于“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加以巩固。第二个和第三个练习是有关0的除法和乘法计算,通过写得数,填空,进一步对0的除法巩固,也复习了前面学习的0的乘法。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篇9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田老师这节课我觉得以下三点值得学习:

  1、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田老师能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景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本课不但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创设情景,还能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课始,老师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节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问,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点就为整节课的顺利开展定下了一个好的基调。

  2、两道例题的讲解上都采用了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加强了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的解。这种动手操作和竖式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非常直观,非常形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个直接的帮助。

  3、田老师的板书和书写的指导非常细致,可以看出她在对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培养是下了功夫的。每一笔,每一画都非常认真,还课前画好了格子。学生也会学着她的样子,对竖式中的每一条横线都用尺画得那么直。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明显。

  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1、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而在例1和例2的竖式比较时,应该重点强调反问一下,十位上除后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因为当时学生没有理解透,以致于在后面的练习中有几个学生出现了相应的错误。

  2、练习的设计虽然形式多样,但没有层次感,没有梯度,而且改错题的出现我认为非常突然,没有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练习的设计应该出现一些有点深度和适当难度的训练。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篇10

  今天早晨我们共同观了年轻教师万方的一节数学课,再次感受到年轻的激情与活力,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谈谈我对的感受:

  一、三个优点

  1、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课堂上,万老师多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导同学们把话补充完整、说出这样理解的理由、鼓励同学们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别是在分6个草莓和分7个草莓的列示对比新授环节,连续有3名同学表达自己观点,循序渐进的说清了,同时也掌握了。

  2、构建和谐课堂,循循善诱,充分体现自然美。

  走进万老师的课堂仿佛步入了江南水乡,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像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婉约派教师。整个课堂非常和谐,学生在其中也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跟随老师一点一点探索数学知识,顺应和促进了学生自然发展。

  3、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首先是幻灯片的制作力求简练,合理利用几张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书,左与右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1、难点突破力度不够。与万老师对话交流:

  ?这节课的难点在设计层面是如何预设的?

  在执行层面课堂中突破难点了吗? 有余数与没有余数的对比;算式与图的结合。

  突破难点的时候进行了几次对比?学生对余数的认识深刻吗?结合实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关系,脱离实物,数会非常抽象。(余数的来历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学习余数的地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商、除数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

  2、教法略显单一、学法指导略欠灵活。

  全课万老师主要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进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练习巩固环节,类似导入环节指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练一练、填一填,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边操作边对应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数量关系,就能很好的对搞清楚商和余数的名数就能做好铺垫。

  三、一点改进建议

  1、我想,很多问题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来的课堂上,做到三个充分:充分把握学情,充分研读课标,充分挖掘教材。

  最后,非常感谢万老师为此节公开课做出的努力,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篇11

  在本课中,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明确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精选11篇)】相关文章:

物理评课稿(精选15篇)03-28

物理评课稿(15篇)03-28

物理评课稿15篇03-28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精选5篇04-14

小学数学评课稿(15篇)04-19

小学数学评课稿15篇04-19

《买东西的学问》评课稿04-02

物理评课稿通用15篇03-28

小学数学评课稿(集锦15篇)04-19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04-18

《花勇气》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