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人之初》评课稿

2022-04-20 稿件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人之初》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了潘老师执教的《人之初》一课,我学到了很多。我觉得潘老师执教的这节识字课,很好地把握住了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课的特点。《人之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课。本课是《三字经》的部分内容,《三字经》是传统启蒙教材,内容生动、有趣,语言规律,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能训练孩子们的语言。新课标对低段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在课堂教学中,潘老师紧紧地把握住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主要任务——识字、写字、读文。

  在识字教学中,注重识字方法的渗透和指导。比如用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识记生字,在这节课中学习用看图猜字、字理识字的方法识字尤其突出。并且采用闯关的形式让孩子识字。在本课识记生字字形这一环节,以“闯关”的游戏为中心环节,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同时开动学生脑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现编者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达到学以致用,积累词语的目的。在教学中还利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让他们“手、脑”并用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年级的识字量很大,“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老师只有“授之以渔”,学生才能学会独立识字、自主识字。个人认为《人之初》相对于其他的识字课难教,学生学起来也相对枯燥有难度,但这节课潘老师从头到尾围绕对抗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对抗闯关的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学习了语言文字,兴趣盎然。

  一年级此次的合作教学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习雅丽老师试图引入吟诵的教学方式入课堂。采用了以学生不同方式的吟诵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课堂是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深入文字,掌握吟诵。但教师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在没有示范的前提下,让一年级的孩子试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反而没有吟诵出理想的效果。后来加入注释,帮助孩子理解内容,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知道古文翻译应先看注释,初知大意,再根据大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别其中某一个字的意思,明确相同的字,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促学生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又想对又一些枯燥。所以,吟诵教学引入课堂,孩子学习兴趣是浓郁的,但是如何让孩子兴趣持久,并且能保证在家能积极的练习,教学中不仅需要给孩子一些内容指导,还要给家长一些联系生活的体验,这样给孩子积极的引导。让孩子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气质,感受到文化传统的对孩子内心洗礼。

  拓展:《人之初》教学反思

  《人之初》选自《三字经》,是学生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熟读成诵的内容,如何让他们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是我备课时思考的重点。比较有效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的拓展。教学导入时,我加入了一些《三字经》的介绍,让学生们对传统国学多一些了解。课堂结尾处,我出示了关于“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相关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字经》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课后阅读的兴趣。

  第二是文本的理解,我想,逐字逐句地讲解肯定会让学生感觉乏味,所以,课堂上,我鼓励孩子们先说,其他孩子补充修正,最后我再说。课堂上,孩子们的碰撞还是蛮有趣的。比如“苟不教,性乃迁”,真有孩子以为是小狗不叫,然后看到字又觉得纳闷,是轻松的氛围,让他有勇气提出了心中的想法。还有“幼不学,老何为?”班里古诗大王郝尚悦脱口而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他孩子理解这句也容易多了。

【一年级《人之初》评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评课稿(15篇)03-28

物理评课稿15篇03-28

小学数学评课稿(15篇)04-19

小学数学评课稿15篇04-19

《买东西的学问》评课稿04-02

物理评课稿(精选15篇)03-28

物理评课稿通用15篇03-28

小学数学评课稿(集锦15篇)04-19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04-18

盘盘转转评课稿 2篇04-02

等级医院评审动员大会讲话稿 校长感恩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