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了解,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诗歌都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似乎非一般人所能领悟,学生在学习初期大多怀有敬畏,因而学习被动,今天蒋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扎实、有效的诗歌阅读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诗歌内容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一)教学过程清晰,从头到尾目标在层层推进。先情景导入:课前播放邓丽君歌曲《苏幕遮》,然后教师激情导语引入;然后通过抓准“愁”这个切入点,通过“夜不寐、楼不倚、酒不解”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再抓住“明月”和“草”两个意象,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作者的愁绪,引出诗歌意境的壮阔,最后联系写作背景,悟出作者心境,明白“文如其人”的道理。
(二)诗歌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有效的
结合今天研讨的主题,我认为本堂课诗歌教学策略地选择是有效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抓住“读”这条主线。首先是整堂课朗读贯彻全文,齐读、大声读、对读、范读、男女分片读、配乐读,还有学生站起来齐读,确实读出了诗的那种意境壮阔。再次,对诗歌朗读的指导准确而到位,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对学生提出了朗读诗歌的要求:如注意朗读节奏,情感等,稍遗憾的是层层指导不够,而且不具体。本堂课通过朗读“降低”了诗歌的难度,以读促知,较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我认为学生能够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诗歌教学有效的表现。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得再动听,也毫无用处。
2、能较好 抓住“明月”和“草”两个最重要的意象,旁征博引,有方向、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诗歌,使学生对诗歌有基本的认识,铺垫思路,填补赏析知识空白,确定价值趋向,“由浅入深”,又“由深达浅”。诗歌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抓住意象、品味语言,领悟感情,适当传授知识。我确信,这堂课后学生会记得以后阅读诗歌首先抓意象而入,可能让学生受益无穷。
这堂课里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在此就不一一累述了。当然,也难免有些不够完美的地方,这节课让我稍感遗憾的是在本堂课中文本解读不够深入,原因之一是老师过分注重预设,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动态的课堂是真实的,真实的课堂是有效的。”老师预设太强,如抓“愁”字,马上指引学生抓住,如品味语言,马上出示“碧云天,黄叶地”,事实上比这句值得玩味的句子多的是,再如意境壮阔的诗句,马上出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三句,学生的动态生成几乎没有。第二个原因是教学环节太多,比如讲到“诗歌意境的壮阔”有没有必要加上“让学生用笔写几句话遥寄范仲淹”等环节呢,我认为直接围绕“秋景的壮阔动人足以反衬乡愁的深长”展开深入解读即可。
教学无需太完美,因为美丽的往往是有缺憾的。
【八年级语文《苏幕遮》评课稿】相关文章:
2.语文评课稿
4.语文微课评课稿
5.语文评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