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 1
听了温峤小学杨吉瑞老师所上的浙教版五年级下期《月光曲》的阅读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就本节课的过程,谈几点看法:
一、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者紧紧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第九自然段贝多芬记性创作《月光曲》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子》的内容。
二、教者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教学引导,促进了文本对话。例如:教学第3自然段,在学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教师“难怪……”的一连串排比式的追问句,让学生对兄弟俩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贝多芬称盲姑娘为‘您’”之后,追问学生:你在“激动”时会怎样?(学生联想到自己,还想到运动员激动时会绕场致意等)很自然过渡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乐曲”,这就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再如:后面追问“人们到底在流传什么?”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教者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为了体会兄妹俩对话时的清官,教者设问:“你能猜测兄妹俩说话的神态吗?”“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教者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等。
四、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节课中,教者的评价显得较苍白,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等作用。如:在抽学生同桌分角色读兄妹俩的对话中,教者的评价是:你的表情很平淡。这样的评价,给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只要表情好了,朗读就成功了;朗读能力等于表情丰富。在抽学生回答问题时,教者的语言就一个字:“说”,且脸上没有微笑,给学生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缺少人文关怀,学生回答后,教者没有及时给予评价,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智慧,因而学生的朗读质量就不够高,情感体验也不够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也就更少
同时,咬文嚼字也显不足,还要加强文本对话。例如:文中的“纯熟”“清幽”“陶醉”(这些虽不能面面俱到,但教者要有意识),这些词语都能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综上,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情感;联系实际体验,沟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读,内化并升华情咸。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 2
每次听王老师的课,心里总涌现一个词——“大气”,富有激情的语言,自如的课堂驾驭技巧,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调控,是我一直追求但未果的教学境界。在《月光曲》这一课堂中,再次让我领略的王老师的'执教魅力。贝多芬的在弹奏时由平静到感动再到激动,月光曲的曲调变化由舒缓柔和到渐渐有力再到高昂激越,而我们听课的老师心情也在课堂中波涛起伏,步调一致。
王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积极性,由文字到音乐、由音乐到画面,从语言文字中发挥想象,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又从想象中入境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从而拉近了与作者情感的距离,同时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学习课文之后,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再配以师生的合作朗读,美妙的旋律,优美的语句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他们仿佛也看到了明月和明月照耀下的大海。这里教师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获得整体的感知,形成“通感”,获得的印象较为深刻,收到解读课文之利,使学生对《月光曲》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对贝多芬当时的激动心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达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再次借助媒体(《月光曲》旋律的伴奏)背诵课文,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且再一次体会了《月光曲》的优雅意境。
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 3
今天听李老师的课,我一边记录,一边思考,四十分钟转眼就过去了。首先对李老师为我们奉献了这么一堂精彩的课堂表示感谢。从她今天的课堂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她的准备非常充分,教学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自己的思路及教学理念。从整堂课来看,她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课文挖掘特别到位。尤其是她的板书令人耳目一新,设计鲜明独特,体现了文章的.重难点,让人一目了然。
可是我们每个人不一样,所承载的思想也不一样,我这里有一点不同的教学思路,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我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达:已知、未知、须知。在本堂课中,字词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上节课已经学过的,是已知的内容,我们不必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复习巩固,我大概记录了一下时间,你的复习一共用了八分钟。我想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这个已知的部分时间可以省一些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字词的复习在这里不是说不要,是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复习就可以了。
其次,《月光曲》创作过程是未知的,而这个过程以及课文内容分为实在事物描写与事物引起联想的部分是须知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突出这个重难点。在这个部分中我有一个自己小小的想法,在课文从字词的复习到主要内容的复习下,我们顺理成章的过渡到《月光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于是就有了第一部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欣赏李老师教学分析穷兄妹俩与贝多芬交流的这个部分,在这里过程中,她把贝多芬与他们的相遇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分解为三个部分:听见琴声,心里触动;听到谈话,心里感到;遇到知音,心里激动。我想正是这里的心情变化,刚好与后面的琴声旋律变化想切合,在这里指导到位后,再来学习第九自然段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话就比你刚开始学习第九段再来学习创作过程要好一些。在这里学习后,学习联想的部分我觉得指导朗读不是非常到位。当你单独抽一个学生来朗读的时候,感情的变化始终不是很到位。在这里我想是不是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来帮助一下呢?第一个旋律是平缓,我们就抓住词语“水天相接’来指导;第二个旋律是明快,我们就抓住“波光粼粼”来指导;第三个旋律是“高亢”,我们就抓住“霎时、一缕一缕、波涛汹涌”来进行理解指导。我想抓住了关键词语,再来体会旋律的变化以及联想的部分就容易的多了。理解过后,再来要求孩子们背诵,这样本课的难点突破就容易多了,也完成了本课要求的积累优美语句的任务。在理解背诵的基础上,再去完成拓展的写话过程显得整节课就完整了许多。
当然上面的仅仅是个人的意见。有人说过自己在台下觉得思路清晰,但是真正上台过后就显得思绪混乱。在这里说得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 4
《月光曲》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距今几百年,加上在语文课上谈音乐,学生较难理解,教学比较困难。全文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展开了感人的故事情节。这篇文章句子优美,感情细腻,意境深远。今天,我聆听了吕老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深深的被教者清新端庄的外表、和蔼可亲的笑容所吸引。吕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普通话发音标准、纯正。让听者倍感清新自然。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与年段教学的特点,深刻领悟了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紧紧围绕贝多芬情感变化这一感情主线,展开教学,使整个课堂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一、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吕老师紧紧抓助第九自然段贝多芬即性创作《月光曲》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二、吕老师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为了体会兄妹俩对话时的情境,教师设问:“你能猜测兄妹俩说话的神态吗?”“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教师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得读。
三、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吕老师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吕老师的设问注重了尊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本节课后,对于联想描写的教法上,给学生交代的不是很清楚,学生没有正真理解了联想的写法。这就对于后一段教学仿写,造成了难度。仿写的程度过难,学生完成有困难。同时,咬文嚼字也显不足,还要加强文本对话。例如:文中的“纯熟”“清幽”“陶醉”(这些虽不能面面俱到,但教师要有意识),这些词语都能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另外,对于事情的起因部分,完全砍掉,直奔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使文本显得空洞,应该尊重文本的完整性。
综上所诉,一节好的语文课,是有效的,髙效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过程;使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过程。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同时,不要忽略学生的个性思考;享受课堂的同时,应关注学生的精神所得,这才是“以人为本”。篇四:月光曲说课稿
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 5
《月光曲》一课记叙了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的回答课后的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的美;理解贝多芬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听了六年级四位老师所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阅读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些许感受:
徐永娟老师的`课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如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老师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并且让学生“用心读,看能否走进他们的内心?”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程慧芝老师的一节课,简简单单有方法,扎扎实实有提升,平平淡淡有激情。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程老师的教育语言、机智很有特色,尤其是文本的情感在读中悟中不断升华,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整节课被一个“曲”字贯穿,朗读实实在在,感悟真真切切,用情感去点燃学生爱的心灵火花,体现了语文的“真实、扎实、朴实”。
1、指导真实、有效。阅读必须多读,多读必须有效,有效必须指导,指导必须有法。在方法上,如“像说话那样自然”“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读出体会的感觉等等,老师魅力的语言让课堂充满灵动,学生在形象的指导中情感被熏陶,潜移默化中得到读书的方法,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找出表现意境或情感的句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完成了对学生听辨及语感的训练。在真实的朗读中,学生不但读懂表面的文字,而且随着读的深入,学生
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文字的内涵逐步显现。
2、品词品句,咬文嚼字。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语文味来。老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地品,慢慢地悟,循序渐进地过程清晰可见。学生在问题中对话,在词句中品味,找出其中的情感
把人物的语气、心理等等一一展现出来,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赵景丽教师的几点做法值得借鉴。
一、理清脉络。
赵景丽老师不仅抓住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还紧紧抓住课文的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教师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确。
二、从贝多芬的角度走进盲姑娘的内心。
在教学中,课堂上陈老师让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会听出什么”,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那个小茅屋的窗前,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是在把自己当成贝多芬来听盲姑娘的话,学生仿佛看到了清幽的月光,仿佛听到了盲姑娘轻柔而又充满向往的话语,听到了盲姑娘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贝多芬(此时实际就是学生)感动?情动而辞发,学生在讲述贝多芬的感受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动啊!
三、设身处地,走进贝多芬的心。
这个环节的作用是双重的,学生在走进盲姑娘的内心的同时,也在把自己与贝多芬融合起来,从而走进贝多芬的心,在了解盲姑娘善良的基础上也感受到贝多芬“让自己的音乐为穷人造福”的志向,和对盲姑娘深深地敬意,贝多芬此时感动正是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学生此时几乎把自己当成了贝多芬,内心受到了一次人间美好情感的洗礼。
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 6
评析齐老师《月光曲》东立娜今天,我们认真聆听了齐琦老师上的《月光曲》,有很多感触,作为青年教师,本课有许多让我学习的地方,她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精巧,提高了学生的解读感悟文本的能力。
一、以读为本,增进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根本的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不充分的课绝不是好的阅读课。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和感悟的时间和机遇,要使学生全员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在《月光曲》一课中,老师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对人物情绪的把握逐步深入,读书的程度逐步提高。齐老师恰到利益的评价语言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读书气氛,同时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也蕴含其中。齐老师在本节课中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学生的自由读、分段读、喜欢的方式读、抓住重点词读、配乐读,形式灵活多样。做到了朗读有层次,有提高。在指导盲姑娘的话“您,您”时,指导学生第一个“您”因为是在猜测,所以读出疑问的语气,声调稍长;第二个“您”时,明白这位就是贝多芬,所以要读得肯定。像这样的读在文中出现多次,注重了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提高读。在课的最后配乐读的过程,学生能够跟随乐曲的旋律或舒缓、或明快、或高昂,非常精彩。我认为是文本的升华,更能体会到贝多芬艺术的精湛。
二、心灵对话,增进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培养。”在《月光曲》这一课中重视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如,教学第3自然段,在学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教师“难怪……”的一连串排比式的追问句,让学生对兄弟俩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贝多芬称盲姑娘为您”之后,追问学生:你在“激动”时会怎样?很自然过渡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乐曲”,这就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再如:后面追问“贝多芬为什么再弹一曲?”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是对音乐的挚爱,对知音的可遇不可求。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重视实践,提高能力。
齐老师在课上加强了写作方面的知识训练,注重联想和实写之间的区别。并通过对比去掉联想部分让学生进行分析,去掉联想后文章显得平淡,体现不出贝多芬音乐的魅力等,让学生明白写作中加入联想的作用。而后的习题训练找出文章实写与联想,强化了记忆,这对学生今后习作有一定的帮助。
以情体会情,以心感受心,这就是齐老师这节课最让人感动之处,我们相信,学生此时内心的情感在涌动,生命在跃动。这就是语文课的魅力。
齐老师的课如果前面节奏再紧些,让学生的发言再精一些少一些,就能节省一点时间,后面的部分就会显得从容一些,不会超时。再有分析课文时,后两段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分析比如说:抓住一些词语“洒遍”“越升越高”、“穿过”“刮起”“卷起”“涌过”通过这些动词动作的幅度变化的大小进一步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并结合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相应的背诵就更好了。
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 7
在课前导入中,付老师在与学生轻松的谈话中,使学生对——贝多芬,这名德国著名的音乐家有了初步地了解,为下面进一不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要求看上去简单,但学生实践起来却并不那么轻松,学生往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付老师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个美好的传说,就是在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经付老师这么一提点,学生都说得相当好,从这细小的地方就可以看出教师的`‘导’是多么的重要。课文的第9自然段是这篇课文的又一个重点,也许是因为课堂时间不够的关系,付老师对这一段的教学没有像第3自然段那么细致。付老师采用‘为学生创设情景书写自己情感的方法’让学生拌着贝多芬的《月光曲》,书写“这时一阵风吹来,月亮照了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沙,显得格外清幽......”在随后的交流中,学生体会到此时贝多芬的内心是百感交集,他为找到知音而高兴。在学生各自畅所欲言之后,付老师再让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真可谓是达到了“水到渠成”目的。
总之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付老师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我听后也受到很大的震动。
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 8
一、课堂表现与教学设计
在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我有幸聆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深感李老师的教学准备非常充分,教学设计也充分展现了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整堂课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目标明确,有效地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特别是李老师的板书设计,鲜明独特,让人耳目一新,不仅体现了文章的重难点,还让人一目了然。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
1. 字词复习与过渡:李老师在本节课中,对字词以及课文主要内容的复习处理得当,虽然这部分内容是上节课已经学过的.已知内容,但李老师仅用八分钟进行了简单的复习巩固,为后面的学习节省了时间。
2. 情感变化分析:李老师对《月光曲》创作过程的分析尤为精彩,特别是将贝多芬与兄妹俩的相遇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分解为三个部分:听见琴声,心里触动;听到谈话,心里感动;遇到知音,心里激动。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情感变化。
3. 朗读指导与背诵:李老师注重朗读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让学生们能够深入文本,体会文章的情感。同时,她还注重背诵的指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个人建议
虽然李老师的课堂表现非常出色,但我认为在联想描写的教法上,还可以给学生交代得更清楚一些。比如,在指导学生理解联想部分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旋律的变化以及联想的部分,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并背诵相关内容。
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 9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我观摩了王老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深感王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且达成度高。王老师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特定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的经过,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
1. 情境创设与氛围营造:王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轻音乐、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等方式,创设了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2. 重点句子赏析:王老师对重点句子的赏析非常到位,如通过兄妹俩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以及妹妹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3. 情感与思维的结合: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与思维的`结合,通过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积极性,由文字到音乐、由音乐到画面,从语言文字中发挥想象,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又从想象中入境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从而拉近了与作者情感的距离。
三、个人建议
虽然王老师的课堂表现非常精彩,但我认为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内心想法,以及他会对兄妹俩说些什么。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 10
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感受颇深。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自己的思路及教学理念,从整堂课来看,她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课文挖掘特别到位。
在课堂上,李老师特别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同时,李老师紧紧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贝多芬即性创作《月光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然而,我认为在课堂上的某些部分,李老师的指导还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在指导朗读时,虽然学生的感情有所投入,但仍有部分学生未能完全到位。此时,老师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再来体会旋律的变化以及联想的`部分,这样可能会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李老师以她清晰的教学思路、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我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一定能够收获满满,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 11
今天有幸聆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收获颇丰。王老师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与年段教学的特点,深刻领悟了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王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积极性,由文字到音乐、由音乐到画面,从语言文字中发挥想象,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又从想象中入境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从而拉近了与作者情感的距离,同时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王老师还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曲,再配以师生的合作朗读,美妙的旋律、优美的语句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他们仿佛也看到了明月和明月照耀下的大海。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整体的感知,还让他们对《月光曲》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此外,王老师还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在教学中,她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然而,我认为在某些细节方面,王老师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在仿写环节,由于之前对联想描写的教法交代得不是很清楚,导致学生在仿写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王老师可以更加注重对难点和重点的详细讲解和深入剖析。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非常出色的语文课。王老师以她富有激情的语言、自如的课堂驾驭技巧和深入的教学设计,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智慧和魅力的语文课。我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一定能够受益匪浅,不断进步。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月光曲》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评课稿[经典]12-10
小学语文评课稿06-20
小学语文课的评课稿09-07
小学语文课评课稿10-04
月光曲评课稿(精选7篇)08-07
月光曲评课稿(精选10篇)03-08
(热)小学语文评课稿12-14
小学语文《匆匆》评课稿06-02
小学语文《雷雨》评课稿02-13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