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评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1
曾老师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有趣生动、贴近生活、互动有序、令人印象深刻,现就本课的进程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
(一)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初步建构数学概念
在教学进程中曾老师提供大量感性生活素材,如在新课伊始情境图中出现的电梯、摩天轮、风车、转转椅、缆车、滑滑梯等;通过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及自身的体验,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渗透在直观的生活素材中;使学生在感性的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的乐趣。同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新课中曾老师还创造性的把平移和旋转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手势动作来呈现,在增强新知趣味性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平移和旋转运动方式的不同所在,从而初步构建起新知模型,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二)多种感官协同感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在生活中平移、旋转的现象虽很普通,但它们的特点要让二年级的学生用语言表述却是一件难事。
在这一方面,曾老师别出心裁的通过让学生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并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一进程中,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难点,顺利实现新知的完整建构。
(三)鼓励尝试发现、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独立思考、尝试发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在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平移图形的进程中,(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
曾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空间,并让学生尝试想办法自己验证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通过小组内交流讨论及师生互动交流分析,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最后通过媒体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本课难点。在此进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2
一、优点
1. 教师注重细节教学,如:在板书课题时,对“移”的书写加以指导。
2. 整节课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让学生台上或台下通过运动体验加深对“平移”特征的理解,放手让学生充分形象地演示等。
3. 教学、课件的制作精心,教师的板书设计重点难点较为突出。
4. 教师的语言符合低年级孩子特点,有亲和力。
二、不足和建议
1.板书的设计,平移特征的强调需加以改进:
在发现总结“平移”的特征时,教师只是让学生根据演示所发现的'特点将“上下运动、左右运动、直线”作以板书,并未告诉学生这就是其特征,而且板书漏掉了一点——斜着运动这一特征;又如:“平移”物体或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不够清晰,语言不够严谨。教师的板书——方向、大小、形状不可以改变。
2.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
如:在课的开始,学生通过情境图找平移现象时,教师这样总结表述“平移”现象——黑板推动的过程、窗户推动的过程……是“平移”。又如:在课的结尾,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教师这样口述:因为它们不能通过平移现象重合,所以不属于平移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闫岩老师这样改进教学:
1.板书建议做如下调整:
平移
沿着直线:上下
左右 运动 方向、大小、形状不变
斜着 位置改变
结合这样的板书,教师再加以特征的强调,让多个孩子说说其特征,学生从而抓住特征在练习判断哪两个物体能通过平移重合,可能就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
2.关于平移的举例——“黑板的移动现象”、“窗户、抽屉推拉的现象”……属于“平移”现象。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3
今天听了谢老师的二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的一节课,在课上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和灵活的思路带领学生在游园中学习了这一知识。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的学生还亲身经历过。谢老师收集了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图(游乐园的游乐项目)如:游览车、摩天轮、风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现在就把我听了的感受说一下:
1、在开课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时,教师播放了游园中的一些游乐项目,让学生边看边用手势表示一下,以观察直观的去感知平移和旋转。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教师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
在教学平移、旋转的现象时,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物体往垂直方向平移时,让学生用身体演示电梯上下运动的方式。使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并引出了课题。
2、在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移动小姑娘的图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重点理解平移的,在通过学生回座位的这一过程来区别其的不同,教师真是善于扑捉课堂的动态,把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并从生活中去发现平移与旋转,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练习起来。
3、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在这一环节上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谢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教师对学生进行点平移的教学,让学生观察一个点的平移动态过程,并让学生说出这个点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使学生学会找一个点平移以后的对应点。
接着,对学生进行线段平移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看出房子平移的对不对,再演示线段平移的过程,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三房子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让学生发现判断图形平移的方法和线段平移的方法是一样的。就这样,通过点——线——面的教学,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在整个教学中,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 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了解到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4
这是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堂,关注了学生,学生得到了发展。
1、主人地位得到体现: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在平面直角坐标中,点的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且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通过动手、观察、探索、归纳等学习方法,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体现了“参与中体验、活动中发展”的全新理念。
2、习惯、能力得到培养:学生通过在直角坐标系下坐标的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探索,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自主探究、独立的有条理的思考、归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思想。
3、学生情感、态度得到提升: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总结了规律,在解题中获得了提高,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习方式得到转变: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归纳-提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5、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学案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画图、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符合学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认知规律。
6、学习辅助条件得到保障:规范的学案的设计起到了导学作用。利用几何画板寻找点在平移过程中坐标变化规律,动画过程使几何与代数关系可视化,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感知。
建议:
1、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一起探索,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对于个体的错误见解,应该让学生自我去发现。如四小题,在两种答案的情况下,可以个人陈述理由,由学生自己去判断,效果可能更好。
2、小结应该是总结和提升。要教给学生小结的方法:我的发现、我的结论、我的收获、我的疑问。也应该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结与提升。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可以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观,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5
符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平移》一课,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重难点,我就来谈谈几点感想。平移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诉学生,可能相应的练习学生会掌握得很好,而到实际生活中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呢?课前符老师收集了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图(游乐园的游乐项目)如:游览车、摩天轮、风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从动态的素材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本节课符老师运用多媒体“动”的特性,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各种电教手段,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具趣味性,为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如:在初步认识平移时,课件先整体呈现一组画面,再逐一的放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认识。
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动态地呈现了平移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又如:当学生对“平移”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又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让学生观察、判断,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操作验证时,课件上的小房子可以随机点身上的每一个点进行移动,解决了学生回答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在丰富的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平移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教师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
在教学平移的现象时,教师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平移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物体往垂直方向平移时,我让学生用身体演示电梯上下运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这节课中,符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有效地解决了难点环节,真是“润物细无声”。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6
在由“几何初步”向“图形与几何”的变革中,《平移与旋转》是一个崭新的内容。本节课曾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有效地解决了难点环节,真是“润物细无声”。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
平移与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人感悟平移与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这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
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因此曾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与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与旋转,体验平移与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平移与旋转虽随处可见,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很难。于是曾老师运用手势比划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动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现象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学习,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平移是直线运动,旋转是绕着一个点运动。
三、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正确数出物体或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老师先是出示平移后的物体,让学生说平移了几格,学生有说2格,3格,五格的……这时并没用急着揭示,而是让学生思考要想验证是否正确要怎么办,同学马上想到了可以去数一数。
曾老师让每一位学生利用学具在格子图上摆一摆,移一移,数一数,这样的操作给孩子的思维带来了火花,从而让学生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及确定的方法,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学生的猜想,摆,移,观察,思考,反馈,很容易的就得出了选好观测物,找对应的点或变来确定平移的距离,甚至有同学还发现,这个物体所占的格子数量加间隔的格子数量即使评议的距离。水到渠成,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7
“图形的平移”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的内容,“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平移的实质,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美。
学生在三年级学生就初步感知了平移,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通过实例,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感触,整节课设计合理,多种形式探究平移的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能看出李老师对本节课的的精心准备和精心设计。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并结合学生自身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平移,从中把握发现平移的特点,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构建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使感悟与认知共生。本节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李老师从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汽车是如何运动的,同时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平移现象:升降电梯、推拉窗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自主地学习和理解平移现象,这也充分地实现了“数学生活化”“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思想。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和情感,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合适的情境。
二、注重操作,在交流中感悟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在教学中李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是图形在方格图中向哪里平移几格是本节课的难点,李老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的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兴趣特别高昂,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
三、多种教学手段巧妙运用,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本课将黑板、学具、电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巧妙地应用于教学全过程。操作作为一个主旋律萦绕于本节课的教学之中。
总之,本节课,李老师重视学生的感悟认知,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使学生经历自主观察——探究——归纳——应用的整个过程。
本节课需要探讨的内容:
1、情景设计效果没有达到,如果能再在交流平移的方法时——抓住一条边、几个点,进行平移,也就是在原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利用计算机在重点处闪现,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这比用语言描述要直观得多、简捷得多,效果也会更突出;这样充分使用多媒体来呈现和运用,会更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本节课学生对平移了几格的方法没有很好的掌握好,也就是李老师在画龙点睛方面做得不够,讲评时不能在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给与点拨和评价,因此也就造成较多的错误。如果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能有机结合,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更生动活泼,更富有个性。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8
一、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1、目标定位准确。
本节课丁老师思路清晰,围绕“平移和旋转”这种图形的运动现象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从现实情景中直观的发现这两种运动现象,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抽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直观描述。最终形成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准确辨别,形成直观印象。通过对这节课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图形运动现象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了,这就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完美体现,这就是新课标中十大核心概念之——应用意识。
2、注重评价激励,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展。
首先是物质奖励,丁老师自己制作的白雪公主等卡片奖励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树立良好的典范。其次是有效的语言评价,如“海底世界”这一块,适时说道:表现真棒,给自己一个赞,一直玩下去会成为魔术师等类似的语言评价贯穿始终。第三是富有激情的讲授,眼神的激励,体态语言的鼓动,引导孩子去参与、去思考、去实践。(建议:逐步过渡到语言评价为主的课堂评价长效机制)
3、科学选择教法以及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上课伊始,丁老师引入一幅贴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征的情境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之后通过观察、分类的操作、说一说、想一想、用手比划比划、站起来移动、转动等有趣的活动过程吸引孩子不断参与,最后通过水龙头、汽车等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情景对概念进行提炼拓展。教法科学,学法有效,效果良好。
二、需要改进或商榷的地方
1、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现象,要形成清晰的概念,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还要指导什么不是平移,什么不是旋转。
这需要大量的反例(找错误素材)对元认知进行冲击,之后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比如一个四组的孩子说开关大门是平移,这是很好的反例,让他自己去开开,再次形成的认知更深刻)。这节课的难点是什么呢?有一张幻灯片就是要害:物体或图形,在平移、旋转运动时,有什么特点,搞清楚这两种运动的特点,认识就更进一步了。还应该设计活动,进行对比,比如移动过程中图形的放大缩小,形状的改变不是平移。还应该把平移旋转二者放在一起对比,再充分交流二者同时出现的运动现象如何解释。这块知识不仅能巩固知识和技能,更能体现数学问题思考的条理性。
这这一块,一个学生说平移的特点提到:平移是有速度的,这句话也是可以做文章的,因为在他们对“速度”这个概念不懂,他理解的也正是位置的变动,对这样的孩子要多引导几句,他具有数学学习兴趣和潜质的`。
2、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还应更到位。
一节课的学习一定是通过活动推进的,学生在这节课上做了哪些活动,就是过程,怎样做的这些事,就是方法。明显可以看出,这节课是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对比、归纳这些学习活动进行的,那就必须应对这节课的过程性成果进行提炼,不限于学生总结说说:“这节课我学会了平移和旋转”。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应当形成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比如更喜欢学数学了,更愿意用数学了,或者觉得数学不再难了,等等。这一目标我们也需要考虑。
3、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还要继续。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是每一学科都应当重视的课题,数学课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堂中提到的平移旋转现象应当表述明确。师:你发现了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现象?生:铝合金窗子、车、电梯。这都是不完整的表述,应当进一步引导,拉动铝合金窗子,它就在发生平移运动。开动的汽车,车身就在发生平移运动。升降电梯工作时,就在发生平移运动等。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9
12月9日下午我校三年级周老师执教了一节教研课《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2014年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相对于旧版教材,教学难度降低了。
周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数学的本质进行思考,从新“四基”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明晰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坚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周老师的教学,努力做到了用生动方式来诠释深刻,无论是开始创设的欢欢观看青奥会所见的生活情境,还是后面平移旋转的设计活动中都充满了乐趣,努力让学生享受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具体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1、从生活中选取熟悉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周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中选取大量的、儿童熟悉的学习材料,如火车的运动、电梯的运动、国旗的升起,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平移和旋转,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概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平移和旋转”是属于描述性概念教学。周老师借助丰富多样的直观材料,引导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内涵。如用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悟它们的外延。这样,从感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体验、理解概念,并建立表象。从而达到不用理论性语言的表达和记忆,学生能深刻地烙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特别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时,学生列举的例子很多,如关窗户、关门等形象的描述其运动样子。
3、让学生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理解和认识平移和、旋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周老师在本课中设计了比较多的体验活动,如玩平移: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让学生平移到右上角,再平移到右下角。玩转盘:让学生将指针A旋转一圈、旋转四分之一圈,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时,课件动态出了风扇,电梯,汽车行驶推拉窗,抽屉的运动现象,随后提供了许多动态让学生判断,加强了对概念的巩固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10
看了潘老师的《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也知道了像这类型的课应该这样上,那么我就以潘老师的这节课,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 、 能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节课中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潘老师收集一些图片,比如银行的自动门、电梯、汽车行驶、风扇、风车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课堂上,潘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设情境与活动,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他们在自主观察、思考、操作中逐步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比如在数学移图时,潘老师先让学生整个图平移,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的掌握移图的方法。而且整个环节都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3、通过实践操作,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发展空间观念。
整堂课中,潘老师十分重视实践活动,比如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自动门、电梯、风扇、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在画移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中,感受平移和旋转的奇妙,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做数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11
xx老师以一题一课的形式上了一节县公开课《平移三角形带来的数学问题》。xx老师以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上平移(一动一静)为背景,从点的坐标,到线段的长,再到三角形相似,上升到经过已知点的抛物线,重叠的三角形面积等问题,一步一步的深入,重点复习了三角形相似和有关抛物线的知识,知识点的连接由浅入深,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xx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xx老师问题设计合理,能给学生充分的启发引导,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做到讲练结合,及时总结。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体现了中考的重要知识点的复习。看似简单的几个知识串,却蕴含了初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可见xx老师的教学水平深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深入研究。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12
《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本堂课吴老师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吴老师让学生介绍旋转现象,再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几组旋转着的物体,精美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课件演示了时针在钟面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旋转的方向和角度。然后课件展示了一组通过旋转得到的`精美图案,同时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图案,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学生的获取不会一蹴而就。吴老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旋转而来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旋转的?然后突出两个重点图,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观点,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在小组内演示旋转的过程。
三、开拓视野,大胆创造
学生经过了欣赏—模仿制作—欣赏的活动过程,肯定会萌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时吴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制一个基本图形,并通过旋转基本图形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吴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制作方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对孩子们创造出的图案,只要正确,都给以展示。这一做法使孩子们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成功不等于完美,本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吴老师在给学生分组的时候考虑不够充分,有一个小组由于没有优等生的带领,小组合作学习时显得有些吃力。
总而言之,吴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13
杨老师为二期课改配套的教材录制了一节示范课(做成光盘,与教材同步发行),并由我作了简单的点评。现将点评的发言提纲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学校是上海市一期课改、二期课改的基地学校,为了新教材的实践与研究,为了更好地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我们承担了《情境、引导、探究》和《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有效性的研究》两个区级课题,本节课可以说是这两个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单的点评:
1、运用心理激励机制,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学习
杨老师首先设计了生活化、情趣化的情境,并利用计算机将实物的动态旋转过程演示出来,展现具有旋转形象的图片,放映几何图形的旋转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中,在探究新知的同时,感受旋转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一般情况下,刚开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学习的主动性也较低,此时的心理激励对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杨老师精心设计的情境,可以说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达到了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情绪,诱发积极思考的目的。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
2、激发学习内在动机,引导探究,带领学生朝着期望目标前进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杨老师设计了“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想一想”、“试一试”等逐步深入的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利用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数学新知,同时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获得深刻的数学活动体验。
学生在学习导入阶段被激发出来的兴趣、情绪、态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当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兴趣开始减弱,此时最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的现象。杨老师及时设计了“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想一想”、“试一试”等系列活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正是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极大地改变了那种被动的'、单纯听讲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演绎,还要重视探索知识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归纳、类比、联想和论证,逐步通过试探或试验来获得新知识。应该说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3、注重课程媒体整合,提高时效,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之中”是二期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使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听课的效率更高(这一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可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研讨中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展现了多彩的图片、直观的动态过程和旋转的美感,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课时效率,其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实现的。
现代教学离不开信息和媒体技术,但是信息和媒体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杨老师特别注意没有更多的关注信息和媒体技术本身,而是更多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的概念与规律上,使媒体与课程有机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本节课还有两个亮点需要提一提:
一个是为得出“图形绕任意一点旋转后,都会与初始图形重合”这一重要结论,杨老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结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团队合作,取长补短,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是杨老师的板书非常漂亮、工整、规范,是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
当然这一节课也存在着一点不足或者说遗憾吧,整个授课的节奏显得较慢,语言较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加以注意。
总之,这是一节体现“二期课改”精神、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很好的示范课。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14
《基本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先对本节的说课进行简要评析。老师的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本节课孙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教学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
本节课对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具体、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恰当,主次分明,抓住了主要矛盾。
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合理、实用,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法符合学法。与学法相适应。能够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可以达到的不同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科学,能达到教学目的。授课内容科学、正确,注重了思想教育。教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并且注重难点的突破。
纵观孙老师的教学过程,有如下亮点:
1,用好基本题,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课从孩子熟知的生活中的基本图形的运动入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聚拢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本课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每个活动都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作用。在出示基本题时,都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孙教师在复习了三种基本图形的运动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这三种图形运动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对图形的运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对于有思维量的题,注重由浅入深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孙老师在出示有思维量的题时,总是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对于有困惑的地方,总是及时给予适当引导。
3 、对于题目中含有运动的点,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孙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为动态,把旋转的过程淋漓尽致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快速直观了解旋转的特点。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虽然孙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成功之课,但也有一些遗憾之处:由于本次复习课,牵涉到图形的三种运动,所以教学时,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生成没有充分的估计。这一环节花费了较长的时间,所以使学生练习环节时间缩短,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15
今天有幸聆听了傅老师上的《图形的旋转》一课,令我受益匪浅。人教版五下《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本堂课傅xx老师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用一根笔直观演示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眼力大考察、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上课伊始,傅老师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组不停地旋转着的物体,精美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门见山,复习引入:这节课来学习旋转。接着用一根笔直观演示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眼力大考察,观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傅老师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直观演示:
1、用一根笔直观演示相反方向的旋转。通过学生眼力大考察明确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2、用一根笔直观演示旋转90°和180°。通过学生眼力大考察明确旋转是有角度的。
3、用一根笔的两端为中心分别直观演示旋转360°。通过学生眼力大考察明确旋转是有中心的。
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中很自然的.就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而且在学生不断的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这样的环节设计可谓一举多得,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体感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01-19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03-24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04-05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08-30
《平移与旋转》评课稿03-23
平移与旋转评课稿01-14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精选10篇)09-28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4篇08-30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4篇04-25
《平移旋转》评课稿(精选6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