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评课稿

2024-09-06 稿件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习课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复习课评课稿 1

  《称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个有趣味的故事,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苏肖华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苏肖华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特点,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苏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导入时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两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指名看图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认读词语。在这里老师以小伙伴的身份出现,导入自然,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来看看小刺猬和小獾之间发生什么事,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想知道就请大家打开书来听读,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三、自主识字、生生互动

  新字的学习,老师先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画出来,然后老师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书中的树叶阿姨,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接着出示带生字的句子选读、齐读、带音节读,脱拼音读,采用自学、同位互相读、正音,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读音,最后用游戏的方法检查识字的效果,摘苹果的游戏形象地体现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

  四、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称赞》一课的执教中,如:苏老师释题后就给学生的读书方法,把找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还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展读理解

  苏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特别,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感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苏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抓住称赞的话,老师通过范读,特别注意读好“真”“一个比一个”“香极”这些重点词,读好语气,读出感情,再让学生评议,找出轻读重读的字词,在这里巧妙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动作示意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评价,老师在评价中称赞和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开了绿灯。这一步教学环节很扎实,切实体现为培养朗读能力而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接着,苏老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两只小动物其它称赞的话,苏老师又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苏老师抓住了“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又如“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设问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读?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信心:“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里引导学生明白从粗糙板凳到会做椅子,这一过程,是被小刺猬称赞后,小獾才有这么大的成就,这是来之不易的。又如“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这就是好心情带来的奇效和价值。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苏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于培养朗读的优势,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和评评议议,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3、悟读延伸

  苏老师承着品读感悟的学习热情,通过质疑引导知识延伸,情感得到升华。如“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板凳做得粗糙,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一质疑,学生思维又一次激发,思维探索纵横发展,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五、实践活动、拓展思维

  苏老师为学生设计了实践平台:自己选一个家人,发现他的优点,夸夸他的优点。让学生以读引读,以读引说,理出了人间的真情美,懂得了从平淡中见深情的真理,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语言,提倡了学习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提出一点小建议

  1、课件出示的生字“liu”字的声调标错第一声,课前检查不够认真。

  2、个别读的形式比较多,齐读多,面不够广。

  复习课评课稿 2

  听了张老师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复习》课,张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复习课,总体设计是好的,先复习再应用。本堂课选用了一、轻松过关(2大题),二、探索发现:例1、例2,三、知识抢答:4小题,题型较丰富,并且每次学生回答对了都能给于学生掌声鼓励,再加上知识的抢答,大大地加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张老师整堂课都能面带笑容地看着学生,无论学生能否回答出来,他都能不愠不火,真是难能可贵。而学生即使不会,也都能那么专注,这可见张老师的魅力所在,课后张老师又能提醒学生把不懂的地方写在纸上,交给老师,对于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下节课再讲,这些环节学生能认真去做的话,也确实是一好办法,这样学生与老师都能做个课后反思。张老师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下面是整合全体听课老师对张老师的几点建议:

  1、张老师这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所有题目都是在课件上展示,学生整堂课都要死死盯信屏幕,对学生的视力不好,学生也看得吃力,不便于学生思考。

  2、这堂课的内容都是围绕三角形全等来展开的,有些题都是中考题,学生一下要把整章知识综合来用,未免对于后进生难度有些加大,再加上屏幕放得过快,不能照顾中等生及后进生的接收能力。对于学生不能回答及少数同学能回答的问题,应该分析细讲,多加诱导,并在黑板上板书具体答案及解答过程。整堂课每题基本上只有几个优生在抢答,老师应多给中等生及后进生回答的机会。

  3、复习课的特点重在两个方面:巩固和提升。每题基本上只有几个优生在抢答,似乎达不到巩固和提升。复习课要求教师的选题上要精,本节课题量较多,可坡度式上升不明显,例1和例2实际是一样的,只选一题即可,而最后一题,老师不要过早提示,可让学生先思考,实在不行,可再适当提示。

  4、学生思考问题时,老师要安静,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复习课评课稿 3

  整理复习是在学生已学知识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的过程,是把学生已获得的“线条”知识,经过整理形成“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上的缺陷,及时给予补救。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所以整理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包老师抓住复习课的特殊性,课前安排学生对《图形与变换》进行回忆整理。这样就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整理,只有整理到位,学生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于是就形成了本节课的第一大亮点

  1)突出学生自主梳理的过程。

  “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传统复习课中总是由老师梳理知识,学生仅仅做了听客和陪衬。本节复习课则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特别、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2)体会关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

  本节课的第二大亮点是帮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放大、缩小与轴对称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包老师设计的由三角形旋转、圆平移、得到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清楚体会到轴对称图形可以通过今天复习的几种变换方式组建。学生更深一层次地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

  3)注重开放,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第三大亮点是包老师组织学生完成一题多解的开放性习题,把圆通过平移,组成轴对称图形。包老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展示。让学生自主发现操作时可以把圆平移也可以把直线平移,方法不唯一,只要圆心和线段的中心在一直线上。练习中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自己有没有达到学习要求,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别强化训练,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学生知识点。

  4)捕捉错误,促进反思。

  本节课的'第四大亮点是包老师让学生的错误成为课堂教学资源,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如果我们能正确对待,恰当地运用,就能成为我们教学时的重要资源。在练习一的交流反馈时,包老师没有因公开课而回避学生的错误,而是捕捉学生中的典型错误呈现给大家,通过对错误的展示和分析,使其他学生也能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之中,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借鉴。

  总之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一堂原生态的复习课,整个教学流程设计较合理,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再加上课件的恰当运用,使得本节课更趋完美。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着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

  复习课评课稿 4

  今天下午听了李晓莉老师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复习课,感触颇深,原本枯燥、乏味的复习课在李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变得生动、精彩。在此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李老师设计了勇闯五关的教学环节,激起一年级孩子的热情,每闯一关都很开心,接受下面一关的挑战时又是无比兴奋。这切实迎合了孩子们的心理特征,满足孩子的求知求胜心理。

  从第一关的“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到第二关的“考眼力,按一定标准分类”,到第三关的“比细心,摆一摆,填一填”,再到第四关的“发现规律”,最后到第五关的“计算高手决战台”。每一关都层层深入,从现象到规律,使孩子在脑海中自觉构建数学模型。每一关都相辅相成,从点到面,再回到点,使孩子在计算中学习去寻找规律,然后用规律去解决计算问题。

  但是李老师在教学第四关“找规律”时,没有深入点拨孩子去发现规律,而是一笔带过,略略地讲了一下,导致孩子们在进行第五关“计算高手大决战”时,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础上,而没有运用本节课该学到新规律,最终还是由老师回到第四关,再去讲规律,又因为已是下课,所以又是略略地带过,孩子们并没有时间去经历思考的过程。

  复习课评课稿 5

  王老师这堂课教学设计非常清晰,各知识点分析到位,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是一堂非常不错的复习课。

  下面就这节课来谈谈我的看法:

  1、导入直截了当

  王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长跑成绩引入统计上的几个概念:样本,众数,中位数,总体,导入开门见山,并把复习的主动性给了学生,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2、设计思路清晰

  从长跑成绩到具体的练习,学生的解答,教师的讲解,而且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能教学生扇形,柱形图去预测统计学上的整体的趋势,如何处理数学上数据

  复习课评课稿 6

  临近中考,如何高效组织课堂复习是所有初三数学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以题讲题,无限制拨高复习的要求,重复机械的题海式训练在新课改的今天已经不可取了。如何进行中考针对性复习,如何采用一种教师与学生均可接受的最佳方式上课?这次的教研活动,两位老师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以往复习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按照自己的构思来上课,在课堂上常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炒冷饭”现象严重,学生被动的接受,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学习过程,复习效果不理想。这次两位老师都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知识的系统复习

  利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填充回忆,梳理复习内容;还将复习的内容编

  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点,执教者对于这部分练习的选取,题目相对简单,但覆盖面比较广,并且都由学生自行完成。相比很多教师练习是自己成为主角,强调再强调,细枝末节不厌其烦,惟恐学生再错,教师唇干舌燥,特别是中考复习阶段各科讲评较多,老重复同一模式,学生厌烦、困顿,效果甚微。从课堂的.反应来看,执教者完全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效果更好。

  2、 精心设计练习题

  精心设计练习题,注意内容的层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把握好“会”、“熟”、“活”三个阶段,最后形成较强的解题能力。特别是曾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练习,还注重思维的训练,对于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 课堂气氛活跃

  两位老师的课堂中都体现了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得轻松,整节课学生真

  正“动” 起来,思维真正“活”了起来。

  4、 注意与中考的联系

  两位老师都注意了与中考真题练习起来,形成“中考练兵场”,提前让学

  生接触中考题型,不仅能让学生熟悉中考的一些类型和难度,还能消除学生(特别是中下生)对中考的恐惧心理,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此外,本人认为,到了初三,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对于一些较难的地方,应该适当的提提,复习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选做题,以防止一些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这只是本人的一点挫见,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复习课评课稿 7

  今天,初中全体语文教师听了王萍老师执教的《古代诗词五首》。这节课,王老师带领大家赏析了《望江南》和《武陵春》。

  《望江南》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武陵春》为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在本课教学中,王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主人公那意味深长,离情正苦的情愫,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人生与爱情的感悟。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学生第一次学习“花间词派”的诗词,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走进这一片文学的新天地,在上课伊始,王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加上精美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王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重视课堂朗读和背诵,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两首词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大胆发表看法,学生赏析到位,妙语连珠,堪称精彩。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王老师结合诗词特点,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抓住两首诗词的情感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营造的情境,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生动形象的语言美。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比如课件上,有几张课件有文字的脱漏,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复习课评课稿 8

  上课开始吴策老师以电吹风机引入本节课,介绍电学是物理中考中的重点,务必要做到人人过关。

  显然这节复习课吴策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

  1、教师对教材和中考研究的比较全面,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大纲和课改精神有一定的领悟。

  2、对学生情况也把握得比较准确,小组成员分配也考虑到了课堂合作的有效性,每组学生从学生性别、性格、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组员分配。

  3、问题的设置也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这节课由于事先对学生做了足够了解,民主地进行了很好的小组成员分配,所以课堂学生参与度很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讨论问题时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也好像灵光附体,积极踊跃为小组出力。

  复习内容由一个点展开,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阶梯式上升。原本复习电功率,学生讨论完灯泡亮度的影响物理量后,教师又让学生观察灯炮结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当学生提出与灯泡相关的其它的知识,教师又收放自如地及时引导,对不善发言的学生设置简单问题鼓励其积极发言。讲例题时每组选派代表让学生上黑板对线路图进行连接,由底下在坐的学生评价,让学生做这堂课的主角,枯燥乏味的.复习课由于让学生参与其中,整堂课火花不断。当下课铃声响起时竟然有学生发出“这节课咋这么短”。这堂课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小组合作,从课堂气氛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在这堂课都有所收获,对于该知识点的脉络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得益于课前准备工作充分,所以课中小组合作才取得可喜的收效。

  复习课评课稿 9

  11月25日,我有幸听了曾小豆名师工作室成员张xx老师的一堂复习课。张老师展示的是《圆的基本性质复习课》。

  课上,张老师以“转”和“折”两个角度引出圆的旋转不变性和轴对称性。并以圆的旋转性为出发点将弦与圆周角的问题抛出,让学生思考多种求解方法,从而简单的复习圆心角、弧、弦心距、圆周角、弦等知识点的联系以及垂径定理的运用。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基本性质的了解和认识。

  本节课,张老师设计的综合型较强的圆与动点问题,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在给定的`条件下,老师先让学生尝试性的出题,然后学生自己解决,课堂效果较好,学生乐学其中。最后老师出手,将难题抛出,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解决。整堂课,思路清晰,内容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另外,张老师的将圆的知识结构化,问题设计又充分体现着综合性,结合富有新意的板书,使人印象深刻。

  复习课评课稿 10

  听方众老师的课,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思路上,还是在课堂教学的把握上,都很成熟。

  从本节课看,这节课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方老师课前认真地分析、把握教材,教学过程有条理性,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方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了复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了这章知识的三大块,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的”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个知识点后面都附加了针对性强,有梯度的练习题,还抽学生自己讲解,效果真的不错。

  我自己认为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非常完整的,过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该说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一直以来,我们都有感觉应用题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教师是否应对应用题应做一定的分析,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

  2、在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时候,先复习回顾等式的性质是否更好?按照教案上的设计有本末倒置的感觉。

  3、对于方程的解的检验,在刚接触一元一次方程的这个时候,我个人觉得应该写出它的过程。待学生熟练后可以省略。

  4、是否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像第一个应用题,教师给出的答案太快了,学生根本没足够时间去考虑。

  5、能不能适当地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从而使得课堂的气氛更好。

  复习课评课稿 11

  本节课王老师针对中考要求、中考体型,对锐角三角函数作了系统的复习。从特殊角三角函数和单一的锐角三角函数到新体型与综合性较强的体型,都配有相应的练习与思考。在教学中,教师以指导为主,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题量大,内容广,而学生的能力显示也很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相当扎实,本节课多媒体体现了很大的优点。

  纵贯全过程,这么大的体量及体型,也只有象三(2)班这样的班级才能实施,王老师抓住了班级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目前中考来看,好象难度没有这么大,略显过难。对于有些题还有多种解法,为让学生充分发挥,涉及实际应用的问题也没有设置,有点赶时间的感觉。

  评《锐角三角函数》

  这节课针对以中考考纲中“三角函数”的内容、要求为基础,突出考题热点的形式。细仔地考虑了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技巧技能方面入手,列举了学生难以理解及易出错的题型(应用练习中确定值的范围)和近几年对“三角函数”这一节以开放题的形式出现的例题。把新旧知识融为一体,通过数形结合方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进一步到理性认识,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有进一步的突破。

  本节课还体现了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认识过程”的两个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达到发展学生特别的目的;通过问题的情境设计――探索――应用,让学生经历认知过程,学生学科能力。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气氛活跃,老师通过启发、点拨、纠偏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创造和发散思维能力。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容量,提高效益。

  本人认为这一节课不论从设计(过程、例题选择)、教学(教法、学法)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等方面分析评价是成功的。

  有几点与王老师共商:

  在应用练习中确定值范围是否可结合三角函数表的变化规律来选择;

  说明siaα+cosα>1时,直接用定义更简单;

  (3)已知tana=2,则sina-cosasina+cosa的值为。可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路。

  评锐角三角函数

  中考复习的第一轮以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王老师从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余角)三角函数关系、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展开知识点的复习,然后紧跟教学大纲,选择了几个典型例题,检查所学知识点的好与坏,而后根据中考新趋势,选择了几题新题型,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题型结构。

  1、几个典型例题的选择,紧紧围绕知识点的应用,并且向学生进行了一题多种解法思想的渗透,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

  2、阅读理解题的布置符合中考的新形势,要求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可以检验学生驾驭学生知识的能力。

  3、例题的选择合理、新颖且有难度,即有常见的基本计算与证明,也有一定难度的探索型、操作型问题,更有对于知识点综合应用的综合题,层次鲜明,满足了不同奋斗目标学生的不同要求。

  4、缺少在课堂上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可以适当的请学生来叙述和板演。

  评《锐角三角函数》复习

  本节复习课王老师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通过复习知识点、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帮助学生使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提升,如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王老师在帮助学生回忆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发现三角函数值随着角度变化的变化规律,及正弦、余弦值的变化范围等,紧接着的应用练习有较强的针对性,师生平等的交流,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能动的知识建构。

  三角函数是反映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函数,它的解题过程富有解题技巧,弄得好又爽又快,弄不好一团糟。王老师精心选择了一些好题,让学生历经认知、探索的课堂教学过程,如计算tan29°tan60°tan61°和已知tanα=2,则sinα-cosαsinα+cosα的值为等,王老师让学生思考以后,合理地点拨、纠偏,确定解题途径,使学生有一种“提升”的参与状态。

  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展现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潜在影响力,是学科教学体现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评《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

  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是中考命题的热点,是中考的重要部分,也是后续几个几何学的基础,同时还是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的数学思想的启蒙教育阶段。

  王勤勇老师的这节课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手让学生探索,教学中通过典型实例启发和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破了内容比较抽象,概念性强,思维量大的难点,达到了预期目的。

  教学过程中,知识内容安排主要分三个层次:基本概念与计算、探索性问题和操作性问题,例题的'选择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思考性,而且每一问题容纳的知识点比较多,综合性强。王勤勇老师能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这节课,课堂教学效率高,训练量和训练深度适宜,教学环节安排比较合理。能注意到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能及时准确地纠正,应变能力较强。如果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确实增长了知识,能力上有所提高,就应该认为是成功的公开课。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中考复习课,值得我学习。

  评锐角三角函数复习公开课

  这是一节初三总复习课,内容是锐角三角函数。下面我从教学目的,教材选择,教学过程,教师素养这四方面简单评说一下。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目的明确,紧扣大纲要求,对锐角三角函数进行五方面的讲述,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熟练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特殊三角函数值及其运算,达到了预计的效果。

  二、教材选择

  在教材选择上与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例题,练习的选择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当,具有典型性,既复习了原有的知识,又对原有的知识作了深化,拓展。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王老师从五个方面来复习锐角三角函数,整堂课知识网络结构一目了然。每一方面都是先系统的列出知识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重视“双基“训练,教师除个别例题辅以分析解题思路,主要以学生思考、练习为主,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四、教师素养

  另外王老师对教材,教学大纲理解的非常透彻,对课堂把握能力强,反应很快,能积极跟上学生的思维,因时制宜的调整教学节奏,语速快而清晰,教态、板书也能给学生有积极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总之本节课能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并且选题好,容量大,思维密度强,教学信息反馈很好。

  复习课评课稿 12

  这节课的教学中, 郑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并在教师的激励、指导和帮助下,独立思考,探索,交流和感悟,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数学学习习惯。

  在形式上,尽量采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独立动手实践等形式,使每个学生尽量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

  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实际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更加深刻,这一切都为以后学习函数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问题驱动式教学。 郑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观察、时间、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急于直接告知结论。此外,对于学习兴趣等问题,应多创设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大胆猜想、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去体验“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

  郑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余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且基于学生的数学实际。难易适中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进一步萌发了探究的欲望,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层层递进,有剃度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流,逐步突破难点。同时,教学采用了计算、讨论等手段,更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分析实际问题的各种数量关系,进而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这篇教学设计成功的地方。

  复习课评课稿 13

  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巧妙激趣)

  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为家里新买的电器买电线的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并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每一部分的实验结论和由学生自己对实验结论的综合总结。“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加以评估”探究环环相扣,都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展示教学能力)

  比如,教师用来让学生比较铁丝和铜丝,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找到不同的地方;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取用生活中的废弃的日光灯灯丝作为实验材料,做的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效果非常明显!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也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不可及的,他们也可以做的

  4、作业的设计精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空调配置电线。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从说明书、广告、图书馆、因特网等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向社会。

  5、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体现新育人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特别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比如:提醒学生注意用电的安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评选“电学之星”----向学生赠送关于“神舟五号”和“航天人事迹”的杂志等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报效祖国!

  四、教学建议。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蓝维才老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复习课评课稿 14

  在xx市外国语开放周期间,有幸听了戚xx老师的一节平行四边形动点问题的拓展课,这一节课的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体现出老教师扎实的数学功底、精湛的上课艺术,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配合默契,使学生成为一节课的中心,是一节认真学习示范课。

  戚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复习课导入部分开门见山,让学生处理平行四边形在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关系。接着,戚老师在此基础上添加两个动点,让学生判断新的四个顶点是否能够成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作图深刻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从边、角、对角线方面来考虑,通过分类,将符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逐一找出。

  接下来,戚老师设置了t为何值时,△APQ能构成等腰三角形,让全体学生建立信心,让全体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展现自己,又能体会小试牛刀愉悦心情。最后一个环节,戚老师将轴对称性的知识点进一步延伸,加大了动点的`难度。借助几何画板,学生基本上完成。

  戚老师这样复习形式让全体学生有的放矢,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戚老师始终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己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及时的总结梳理,整理知识结构,使这堂课生色不少。

  复习课评课稿 15

  一、注重方法的指导

  1、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初三毕业班的学生马上就要迎来自己人中的第一次最重要的考试,对解题方法的指导是初三毕业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解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必须要提高的能力。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如:要求学生“请用史实说明丝绸之路的作用”,第一个学生在回答时说通过丝绸之路使我国的丝绸、陶器、铁器、漆器等商品运到西方,而西方商人则把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物品运到中国。在汉代的城市街头,就能看到古罗马魔术艺人的表演;唐代流行的马球游戏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李老师说这题是用史实来说明作用,这位同学回答的答案中“史实”有了但是丝绸之路的“作用”呢则没有答到,正确的答案应是“史实”加“作用”给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做了很好的榜样。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知识点在上新课的时候老师们都讲过了,学生们对所复习的内容已经缺乏了新鲜的感觉,如何让学生们在复习课上有新的感觉,如何把复习课上出新意来、上得有好的效果,是上复习课的一大难题。李老师对课的基本知识点做出了较好的处理,如孔子的思想有很多,李老师在上课时问学生“仁”“德”“礼”这是对谁的要求,学生答是对统治者;“有教无类”是对谁的要求,学生答是对教师;“温故而知新”是对谁的要求,答是对学生的要求。李老师不是简单的说“仁”“德”“礼”是政治方面的思想,其他是在教育方面的思想,而是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果说复习是炒饭的话,李老师的复习课则是“蛋炒饭”。

  二、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李老师在上复习课时,注重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的深刻,也更加的系统化。如在讲述孟子的“仁政”时问,古代的众多君王中谁对这一思想运用的较好,同学们答是唐太宗李世民;李老师又说同现在的什么思想相似,同学们答是“民生”思想。在讲“法治”时问,这一思想受到古代哪位君王的喜爱,同学们答是秦始皇。在讲“兼爱”“非攻”时问这一思想同现在的什么思想相同,同学们答是“和谐”“热爱和平”的思想。

  三、注重知识的对比,掌握知识的准确度

  李老师在讲孔子的“礼”时问学生,这个“礼”是不是指礼貌,学生答不是。李老师说我们现在的“礼”主要指礼貌,但孔子所讲的“礼”主要指的是礼仪制度,是上尊下卑统治秩序。韩非子的“法治”也不同于现在的“法治”,现在的“法治”是依法治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项政策。而韩非子提倡的“法治”则是指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李老师通过这种对比,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上课是主观性很强的一件事,对同一内容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也不一样。李老师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太好的一点就是这节课的考点是a级要求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复习这节不是很多内容的考点上所花的时间多了一点。总的来说李老师的这节课过程上是完整的,教学过程注重创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很有效果的,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一节不可多得的好的复习课。

  复习课评课稿 16

  20xx年4月17日下午‘在刘家营小学领导组织下听了付银银老师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节课。付老师本课重点安排了三个结构相同的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自学,知道不同动物尾巴的用处。听了付老师上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感受颇深。

  学生的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也离不开朗读,两者互为促进、补充。因此,教学一开始,付老师就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随着教学深入,采取不同方法,以读促思,以读释疑。如出示“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和“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教师扮演小壁虎分别说出这两句话,叫学生扮演小鱼。问:“小鱼喜欢小壁虎的哪中说话方式为什么?”学生比较读、学生反复读后,纷纷选择第二句,觉得这句多了有文明礼貌用语说明小壁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还可以看出壁虎想借尾巴的着急的心情。于是,借读训练学生语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后在学生能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层层深入,突出体会“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吗”等礼貌用语道出壁虎委屈、难过、焦急的心情,从中领悟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付老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让他们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学生通过充分地、饶有兴趣地读文,理解了课文,培养了语感。

  复习课评课稿 17

  《荷叶圆圆》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小伙伴的对话体现了荷叶的美,从而突出夏天的特点,使学生热爱夏天这个季节。张艳老师在教学《荷叶圆圆》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新课标的理念:

  1、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展教材的“形”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文字毕竟不是直观的,他们能感受到蕴涵在人物化了的物中间的童趣,并有足够的想象力,但对文字所呈现的美感缺乏体验。老师就借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直观形象的优点,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使教材的“形”得以程度的扩展。如:教师在让学生交流了你见到的'荷叶是什么样的以后,请学生欣赏荷叶图片,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如诗如画的情景中。

  2、充分品味课文语言——扩展教材的“味”文字是平面的,只有借助声音才能立体起来。本节课以读贯穿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在读中体会乐趣。通过对课文充分的朗读,将语言逐渐吸收内化,文本的“味”便出来了。教材也便因此而更具生命力。张老师本节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刚开始的初读识字,分段赛读,教师范读后再读,分角色读,自读感悟等,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在读中品味文本优美的语言。

  3、适时扩展学生的想象——由“文本”向“文外”扩展

  比如“让学生想象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感觉怎样?它躺在荷叶上看到了什么?”在拓展时让学生想象池塘里还来了谁,他们会怎么说?会把荷叶当作什么呢?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将文本向文外拓展,把学生的想象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达到对文本的丰富和补充。

  复习课评课稿 18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听了雷教师执教的《青蛙看海》一课,感受很深。

  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青蛙和松鼠、苍鹰的对话展开,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教师首先引导孩子说出对于青蛙来说,登山看海是件难事,然后抓住难字,问学生难在哪里?课文中哪句话能体现登山难?学生找得都很准,一句是天哪,这么高的山!另一句是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样上得去呢?教师重点指导了这两句话的朗读。

  上不去就不上吗?在青蛙感到很失望的.时候,小松鼠来帮忙了它,引领它一级一级的跳上台阶。这儿的节奏编排又独具匠心,这时青蛙开始变得有信心了,为了让学生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教师又设计了让学生交流登山时遇到的各种困难,还会遇到什么意外,同时让学生一齐做登山的动作来体会辛苦。最终,教师展示小松鼠、小青蛙爬上山顶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到实现愿望时的幸福感、成就感。

  听完这课,我豁然开朗,突然觉得我们教师不正是带领青蛙登上山顶的这只松鼠吗?我想,仅有我们正确的引导和不断的鼓励,每个孩子都会实现梦想,到达成功的彼岸。

  复习课评课稿 19

  这天,我们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下面我代表第二学习小组对三位老师的课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第一节:黄小伟《将相和》

  亮点一: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黄老师很善于质疑,在上课前让学生说说由题目想明白什么,然后读课题,再质疑,让学生带着质疑展开教学。

  亮点二:黄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体现了新课标第三学段对阅读的要求。另外,黄老师上课很认真,相信他这种认真教学的态度,必须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下面谈谈我们队黄老师需要改善的地方的看法。

  1、课堂评价语言不少,但很单一,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掌声在哪里”,我们认为,评价语就应多样且贴合实际的,如:真棒,你真聪明,十分不错等。

  2、重视字词教学但不贴合高年段学情要求。对于生字,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老师还一向追问学生有没有哪个字不会写的,并且这时下面的学生都表示没有了。你这个时候能够立刻说:“真没有了呀?那老师就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真掌握好了。”能够检查他们写一两个难写的.。就不用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吧自己认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硬跟学生分析一通。

  3、在教学流程中,你先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简单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后年又有一个环节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起个小标题,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其实,我们认为,如果把这两个环节整合在一齐讲,是不是会更好呢?

  第二节:李丫梅《我为你骄傲》

  亮点一:根据课程四大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房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黎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亮点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最喜欢游戏。李老师活学活用,把钱两天培训老师教的查收游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信心。课中为了巩固词语,也做了听音找词语的游戏,这个方法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谈谈我们对李老师这节课不成熟的看法:

  从教育学的理论看,强调学生的纪律对塑造低年级儿童良好的课堂行为有积极的作用,毕竟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李老师这节课没有强调课堂纪律,很多学生都是伏台的,个别学生交头接耳,老师也没有提醒学生注意。

  第三节:莫美媚《鱼游到了纸上》

  亮点一:莫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能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去发现南都难写易错的字,并且个别重点指导书写,贴合学段要求。

  亮点二:莫老师的教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善于激励学生,充

  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表扬语言多样,如你真聪明,你真勇敢等。昨日为校长说听了我们的课,有一个小遗憾,就是没有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概括文章主要资料,还特别给我们举了《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案例。但是,这天听了莫老师的课,我想魏校长肯定会感到很欣慰,因为莫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根据板书,不离文本,概括出主要资料:一个聋哑人,一年来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静静地看金鱼,他画得一丝不苟,画出来的金鱼栩栩如生。我们认为,这种教法就是莫老师这一节课最大的亮点,我们发出欣赏。

  至于不足,我们认为有一点便是莫老师上课时声音很洪亮,吐字清晰,但缺少一点亲和力。如果多一点亲和力,那你这一节课就真的很成功了。

  以上便是我们第二小组对三位老师的课的看法,仅供大家分享与探讨,谢谢大家。

  复习课评课稿 20

  《闪光的金子》是对徐虎这种高尚品格形象的比喻。故事真实感人,课文语言流畅,资料浅显易懂。逯小粉教师执教的《闪光的金子》这节课,让在坐的每位听课教师赞不绝口,感受颇丰,不愧为一节课改典范课,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

  逯小粉教师这节课,能紧围课标,以生为本,展开教学。教师大胆改革,摆脱了教案的束缚,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自己感悟,改革了以往按部就班、死板硬套、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

  教学中,逯教师把三种习惯的培养贯穿于课堂始终。主要体此刻:

  一、开课伊始教师经过检测学生上节课所学字词、听写生字,落实了写的教学。

  二、采用紧扣课题反复研读感受人格的策略引导孩子与文本充分展开对话。

  1、紧扣课题,激趣导读

  教师导入板书课题时,故意丢掉双引号,以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后复习,激活孩子先前经验:闪光的金子为什么加上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带着疑问,带着好奇走进文本。经过快速朗读课文后,教师采用倒序教学,让学生划出课文中有课题的'句子,抓住课末的点睛之句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辐射全篇,反复感悟,品读。

  2、反复研读,自主探究

  自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件事突出徐虎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精读品悟,请你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和敬佩的词,并说出令你感动的理由。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挨家挨户、休息时间、千家万户品悟。

  3、展示朗读,自主感受

  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表达孩子们对徐虎的敬佩之情。然后,结合孩子的展示读,引导孩子走进文本,真切感受人物内心。

  三、学生总结,徐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说话本事。

  提议:作为低年级小学生,如能留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动笔写一写,会更加完美。

【复习课评课稿】相关文章:

复习课评课稿10-11

电学复习课评课稿04-30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20篇)07-18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18篇)08-26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19篇)10-31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06-07

复习课评课稿(通用12篇)09-15

《细节描写复习》评课稿07-07

实数总复习的评课稿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