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2021-04-14 方案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教学过程:

  一、自然导入后与学生议定目标。

  二、诵读施标: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学生标划生字词。然后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遍,力争读得通畅。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生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时间8分钟。

  3、检查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4、深化领悟阶段:

  ○5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进入角色,放飞想象,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三、 作业布置:

  请学生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四、 板书(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盒子、铅笔、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 ,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下面我们开始上课,可以吗?

  【点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3枝铅笔,2个盒子,把3枝铅笔放进2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3,0) (2,1)

  【点评】此处设计教师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师: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3支笔放进2个盒子里呢?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是:是这样吗?谁还有这样的发现,再说一说。

  师: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4,0,0)

  (3,1,0)

  (2,2,0)

  (2,1,1),

  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师:你能发现什么?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师:把3枝笔放进2个盒子里,和把4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组1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

  你发现什么?

  生1: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点评】教师关注了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抽屉个数,化繁为简,此处确实有必要提领出来进行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4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活动。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1:如果一个鸽笼里飞进一只鸽子,最多飞进4只鸽子,还剩一只,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笼里。不管怎么飞,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

  生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生3:把5只鸽子平均分到4个笼子里,每个笼子1只,剩下1只,放到任何一个笼子里,就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

  生4:可以用54=11,余下的1只,飞到任何一个鸽笼里都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许多同学没有再摆学具,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用的什么方法?

  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就能说明存在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

  师:同意吗?(生:同意)老师把这位同学说的算式写下来,(板书:54=11)

  师:同位之间再说一说,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师:现在谁能说说你对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2只鸽子的理解

  生:我们发现这是必然存在的一个现象,不管鸽子怎样飞回鸽笼,一定会有一个鸽笼里至少有2只鸽子。

  师:同学们都有这个发现吗?

  生众:发现了。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问题。

  (二)教学例2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板书:5本 2个 2本 余1本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3本书)

  7本 2个 3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4本书)

  9本 2个 4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5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答完成除法算式。

  52=2本1本(商加1)

  72=3本1本(商加1)

  92=4本1本(商加1)

  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1: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交流、说理活动:

  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生2: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同意吧?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71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小结: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们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 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生:2张/因为54=11

  师:先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举牌验证。

  师:如有3张同花色的,符合你们的猜测吗?

  师: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

  生:至少有3张牌是同一花色,因为94=21

  四、全课小结

  【点评】当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了具体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了抽屉原理。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 学会10个字及相关词语,认识5各1字.

  2.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 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 课文重点是二至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1. 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

  2. 了解课文描写地方法,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地声音)你们还想听到哪些奇妙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 同座互读,正音.

  3. 检查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读好”柔,诉,敲”,区别”呢,量”是多音字.

  4. 小组读书比赛.

  5. 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课堂练习

  1. 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 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游戏:找朋友.

  2、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全班交流.

  第二,三,四段构段方式相同,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段落重点指导,教师通过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特点,初步了解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余两段由扶到放.(注意象声词的读法,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意境.)

  4、朗读全文,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背诵.

  5、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相关段落.

  三、拓展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妙地声音,试着像书上这样记录下来.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导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你觉得他们一样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全诗,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同学互学。

  2.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

  3.同桌互相读文,达到读准读通。

  三、创设情景,引导理解诗文。

  1.配乐范读,学生感受。

  2.听完诗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

  3.根据学生所谈引导学生体会世界人们平等相处,幸福平等的感情,并切入朗读。弄懂你、我、他指的是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感情。

  四、学生交流资料,描述自己所见全世界儿童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情景。

  五、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2.指导学生会写5个生字和有关的词。

  3.背诵全诗。

  导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今天继续学习《最美的花束》一文,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全诗。

  2.师生共同评价。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5.自读全诗,练习背诵。

  6.指名学生背诵。

  二、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填一填,会用________和________一样________。说一句话。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1.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提出难写的字。

  2.教师示范:冠、漆。引导学生说出怎样记住这个字。

  3.对于冠,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4.学生练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和意图:

  《短歌行》、《赤壁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而且都饱含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和自身处境的清醒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遂成传世名篇。因此,而今的我们很有必要跟学生一起,诵读、品味、鉴赏《短歌行》、《赤壁赋》精美的语言,体悟的精美高妙,深入地探讨他们对待人生、理想和生死的深沉、悲凉而又历久弥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和增强他们看待人生、世界的理解能力和选择判断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学生学情及其学习态度:

  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牵线地理解文言文基本文理。但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任然需要加强引导,要把学生机械枯燥地积累文言文的语言知识的困扰和负担中解脱出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欣赏《短歌行》、《赤壁赋》的深沉高雅的美感的同时,对曹操和苏轼产生人格魅力和思想观念认知上的共鸣,从而带着美好的情感体验去形成对于自身理想和价值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三、学习难点和重点:

  1.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受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怀。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发、讨论法、情境体验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1.给学生提出诵读指导建议,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洒脱)

  ⑹根据文赋对仗特点背诵相关句子。

  ⑺根据文赋押韵特点背诵句子。

  ⑻理清层次﹑情感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如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2.诗文导入:

  (1)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2):

  3.《短歌行》及《赤壁赋》的创作的背景

  (1)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意在一统天下,而得天下必先得人心,特别是贤才之心,故有求贤若渴之慷概悲切之情灌注于《短歌行》之中。

  (2)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人生遭遇中的一个莫大打击,然则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赤壁三绝”流芳于世,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大的幸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学区内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成立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杨林庆

  副组长:王长梅、汪文进

  主任:李序文

  成 员:茅光明、季益波、朱守富、朱仁明、朱正来、方孝祥、

  杨守国

  二、参赛对象

  全学区在编在岗教师

  三、竞赛学科:

  语文、数学

  四、竞赛时间:

  10月10日(星期三):9:10—11:40 语文

  10月11日(星期四):9:10—11:40 数学

  五、地点:

  中心学校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形式:

  1、竞赛活动分学科、分年龄组举行。

  学科:

  语文、数学

  年龄组:

  男:45周岁以上学科组(含45周岁)与45周岁以下学科组

  女:40周岁以上学科组(含40周岁)与40周岁以下学科组

  2、竞赛内容为本学期个人所授语、数学科教学内容(专职常识、体艺、英语、幼教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科专长,在竞赛语、数学科中任选一科)。课题由中心学校教导处统一确定,同年级同学科同一课题。

  3、参赛教师所需的教材与教学参考用书由中心学校教导处提供,教师用笔自备。参赛教师不准私自夹带任何与大赛有关的资料。

  4、大赛所需的教学设计用纸,由中心学校教导处统一印制。

  5、分学科分年龄段评选设奖。

  活动要求

  1、各学校要加强对这次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要重视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实效。

  2、在岗教师要全员参加这次大赛活动,做到互相学习、比学赶帮,岗位练兵、在职培训,通过这次活动促进全学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赛者,需提前向中心学校教导处请假、备案。

  3、本次活动要和构建高效课堂结合起来,要和校本研训结合起来,要和全学区的教师培养、培训学习结合起来,要和全学区教师的业务评价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合作学习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增强团结及交际的能力。此教学模式跳出了传统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激发其创造性。而我们的农村初中传统的语文教学却不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广大的农村教师往往习惯于遵从教考或固执于自己的定向思维,呆板地进行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鉴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的合作学习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培养其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1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语文合作学习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几种不良的共性倾向。

  1.1 分组不合理。在当前很多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多数语文教师采用的是按座位分组的方法,这种简单的分组方法往往会导致组别间的整体水平差异,全班学习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转变还只是表面的变化,而非结构性的变化。在整体实力较弱或者整体学生表现不积极的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模式就很难组织和进行,学习效果较差。

  1.2 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另一个更为严重的不良倾向是组内学习重“个体”,轻“群体”。由于没有明确分工,在小组学习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喜欢讨论式的学法,乐于独立思考,在组内讨论发言时表现更为积极;而成绩落后的同学则更多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参与讨论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发和提高。

  1.3 学生的“竞合”意识和技能整体都有待提高。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从整体上看,虽然在课堂内也广泛采用了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是由于在组内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以组为单位的团队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相对更弱,这就出现了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病。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 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

  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接着师生合作,认读古诗,再指名读,互相评价。解决生字词,指导学生观察、诵读,感悟诗境、诗情。

  【设计理念】

  古诗词的语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精华。古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积累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而且能使学生感受、了解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还可以涵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积累,还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优美,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春晓》这首诗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中,让读者先通过听觉,然后通过想象,既而转换到视觉,在人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给人一种春光似海、春意正浓的美的感受。

  本课教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幅情景图,一首古诗,认字表和写字表,还有四道课后练习题。这首古诗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已经深远而又耐人寻味。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要初步了解诗的大意,体会意境,熟读成诵。同时还要让学生体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提示停顿、重音,指导朗读。本课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意境图,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被春鸟唤醒的作者,打开窗户后被雨后春景所惊异的神情,从而可以看出户外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试问,这样的课学生趣从何来?这无非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法分析】

  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以识字、学词学句和朗读背诵训练为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读中熟字,读中解词,读中学句,读中悟情的方法。利用文中插图,配乐朗读等方法为学生创设美丽的春晨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美景之中,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针对于字词合作交流认读,诗句的理解也是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教学目标的。用灵巧的小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晓图”,并结合书上的插图用以体验和感悟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晓、眠、觉、闻、啼”这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知道“觉”是多音字。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和写,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写下来。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游戏卡片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

  2.出示课件,观察。

  你们真是勤奋好学,背诵了这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奖励你们看个动画片,课件示图。

  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用一首古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你猜是什么诗?

  (学生猜测,会背的背给大家听)

  二、认读古诗。

  1.师生合作,认读古诗

  老师想背的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这首《春晓》,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首诗呢,赶快看看它和我们背的这首《春晓》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7页,自己认真地拼

  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

  2.指名读,互相评价。

  谁愿意把书上的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

  (生自读、勾画、交流)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4.生评价老师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春、晓、眠、觉、啼、多、少、处

  2.合作识字。

  快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认识的老朋友,如果有快点和他们打个招呼,不认识的也要想办法认识他们,让他们成为你的新朋友。

  3.交流识字情况。

  哪个生字朋友和你最要好赶紧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4.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

  5.检查认字情况。

  你们是不是真的把他们记在心里了呢?那我可得请小老师来检查检查你们。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语三年级下册第22课《月球之谜》

  第二课时教材简析:《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学生通过对这么主题活动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对象分析:本班学生好奇心较强,对科普知识兴趣浓厚,而本课可读性强,趣味性强,要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不难。但要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一定要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但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资料收集有一定得难度,因此教学中主要以小组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习的过程,培养自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习惯。

  教学目标:1、教养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教育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约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有关的未解之谜。

  3、发展目标:(1)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2)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教学方法:1、教师教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法、点拨法。2、学生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教学资迅媒体准备:电脑、课件教学时数:共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运用

  设计意图

  一、回顾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回顾上节所学的内容。

  观看课件,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课件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主学习,了解月球景色的奇异。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后想想: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并用-----在书本上画称呼相关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月球景色的奇异。

  出示课件:

  师:现在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参观一下月球,感受一下月球的奇异。

  观看后指导朗读。

  (二)小组合作,探究月球之谜。

  1、出示小组合作任务:

  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

  (1)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_____________;

  (2)我们要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3)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

  2、汇报学习成果, 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

  3、师:除了课文向我们介绍的没有解开的谜,结合你们收集的月球资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谜呢?

  (师先向学生展示几个从课外资料中收集到的月球之谜,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

  (一)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独自思考: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在书上画线)

  2、(1)全班交流。

  (2)学生观看课件,感受月球景色的奇异。后感情朗读。

  (二)小组活动,探究月球之迷

  1、小组内认真读学习任务并合作完成。

  2、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3、学生自由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月球资料和月球之谜。

  1、课件出示月球环境录象

  2、课件出示小组合作任务

  3、展示几个从课外资料中收集到的月球之谜

  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师: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假如有一天将一部分人移居月球上去,你觉得可以吗?说说理由,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从课外书上学得的知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通过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节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四、积累词语

  鼓励学生课余把词语表里的词语及课文中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学生从课文中学则喜欢的词语进行积累并抄写。

  鼓励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22 月球之谜

  景色奇异 实验结果 月球年龄

  简洁、清晰的板书是课程重点的最好体现。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2.【精选】设计方案范文合集8篇

3.精选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4.【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九篇

5.教学设计方案范文9篇

6.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

7.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九篇

8.教学设计方案

上一篇:公司培训计划方案 下一篇:培训计划方案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2021-04-14 方案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教学过程:

  一、自然导入后与学生议定目标。

  二、诵读施标: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学生标划生字词。然后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遍,力争读得通畅。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生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时间8分钟。

  3、检查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4、深化领悟阶段:

  ○5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进入角色,放飞想象,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三、 作业布置:

  请学生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四、 板书(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盒子、铅笔、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 ,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下面我们开始上课,可以吗?

  【点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3枝铅笔,2个盒子,把3枝铅笔放进2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3,0) (2,1)

  【点评】此处设计教师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师: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3支笔放进2个盒子里呢?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是:是这样吗?谁还有这样的发现,再说一说。

  师: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4,0,0)

  (3,1,0)

  (2,2,0)

  (2,1,1),

  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师:你能发现什么?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师:把3枝笔放进2个盒子里,和把4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组1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

  你发现什么?

  生1: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点评】教师关注了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抽屉个数,化繁为简,此处确实有必要提领出来进行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4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活动。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1:如果一个鸽笼里飞进一只鸽子,最多飞进4只鸽子,还剩一只,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笼里。不管怎么飞,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

  生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生3:把5只鸽子平均分到4个笼子里,每个笼子1只,剩下1只,放到任何一个笼子里,就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

  生4:可以用54=11,余下的1只,飞到任何一个鸽笼里都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许多同学没有再摆学具,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用的什么方法?

  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就能说明存在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

  师:同意吗?(生:同意)老师把这位同学说的算式写下来,(板书:54=11)

  师:同位之间再说一说,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师:现在谁能说说你对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2只鸽子的理解

  生:我们发现这是必然存在的一个现象,不管鸽子怎样飞回鸽笼,一定会有一个鸽笼里至少有2只鸽子。

  师:同学们都有这个发现吗?

  生众:发现了。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问题。

  (二)教学例2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板书:5本 2个 2本 余1本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3本书)

  7本 2个 3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4本书)

  9本 2个 4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5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答完成除法算式。

  52=2本1本(商加1)

  72=3本1本(商加1)

  92=4本1本(商加1)

  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1: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交流、说理活动:

  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生2: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同意吧?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71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小结: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们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 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生:2张/因为54=11

  师:先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举牌验证。

  师:如有3张同花色的,符合你们的猜测吗?

  师: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

  生:至少有3张牌是同一花色,因为94=21

  四、全课小结

  【点评】当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了具体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了抽屉原理。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 学会10个字及相关词语,认识5各1字.

  2.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 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 课文重点是二至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1. 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

  2. 了解课文描写地方法,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地声音)你们还想听到哪些奇妙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 同座互读,正音.

  3. 检查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读好”柔,诉,敲”,区别”呢,量”是多音字.

  4. 小组读书比赛.

  5. 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课堂练习

  1. 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 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游戏:找朋友.

  2、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全班交流.

  第二,三,四段构段方式相同,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段落重点指导,教师通过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特点,初步了解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余两段由扶到放.(注意象声词的读法,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意境.)

  4、朗读全文,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背诵.

  5、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相关段落.

  三、拓展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妙地声音,试着像书上这样记录下来.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导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你觉得他们一样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全诗,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同学互学。

  2.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

  3.同桌互相读文,达到读准读通。

  三、创设情景,引导理解诗文。

  1.配乐范读,学生感受。

  2.听完诗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

  3.根据学生所谈引导学生体会世界人们平等相处,幸福平等的感情,并切入朗读。弄懂你、我、他指的是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感情。

  四、学生交流资料,描述自己所见全世界儿童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情景。

  五、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2.指导学生会写5个生字和有关的词。

  3.背诵全诗。

  导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今天继续学习《最美的花束》一文,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全诗。

  2.师生共同评价。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5.自读全诗,练习背诵。

  6.指名学生背诵。

  二、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填一填,会用________和________一样________。说一句话。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1.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提出难写的字。

  2.教师示范:冠、漆。引导学生说出怎样记住这个字。

  3.对于冠,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4.学生练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和意图:

  《短歌行》、《赤壁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而且都饱含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和自身处境的清醒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遂成传世名篇。因此,而今的我们很有必要跟学生一起,诵读、品味、鉴赏《短歌行》、《赤壁赋》精美的语言,体悟的精美高妙,深入地探讨他们对待人生、理想和生死的深沉、悲凉而又历久弥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和增强他们看待人生、世界的理解能力和选择判断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学生学情及其学习态度:

  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牵线地理解文言文基本文理。但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任然需要加强引导,要把学生机械枯燥地积累文言文的语言知识的困扰和负担中解脱出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欣赏《短歌行》、《赤壁赋》的深沉高雅的美感的同时,对曹操和苏轼产生人格魅力和思想观念认知上的共鸣,从而带着美好的情感体验去形成对于自身理想和价值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三、学习难点和重点:

  1.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受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怀。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发、讨论法、情境体验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1.给学生提出诵读指导建议,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洒脱)

  ⑹根据文赋对仗特点背诵相关句子。

  ⑺根据文赋押韵特点背诵句子。

  ⑻理清层次﹑情感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如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2.诗文导入:

  (1)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2):

  3.《短歌行》及《赤壁赋》的创作的背景

  (1)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意在一统天下,而得天下必先得人心,特别是贤才之心,故有求贤若渴之慷概悲切之情灌注于《短歌行》之中。

  (2)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人生遭遇中的一个莫大打击,然则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赤壁三绝”流芳于世,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大的幸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学区内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成立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杨林庆

  副组长:王长梅、汪文进

  主任:李序文

  成 员:茅光明、季益波、朱守富、朱仁明、朱正来、方孝祥、

  杨守国

  二、参赛对象

  全学区在编在岗教师

  三、竞赛学科:

  语文、数学

  四、竞赛时间:

  10月10日(星期三):9:10—11:40 语文

  10月11日(星期四):9:10—11:40 数学

  五、地点:

  中心学校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形式:

  1、竞赛活动分学科、分年龄组举行。

  学科:

  语文、数学

  年龄组:

  男:45周岁以上学科组(含45周岁)与45周岁以下学科组

  女:40周岁以上学科组(含40周岁)与40周岁以下学科组

  2、竞赛内容为本学期个人所授语、数学科教学内容(专职常识、体艺、英语、幼教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科专长,在竞赛语、数学科中任选一科)。课题由中心学校教导处统一确定,同年级同学科同一课题。

  3、参赛教师所需的教材与教学参考用书由中心学校教导处提供,教师用笔自备。参赛教师不准私自夹带任何与大赛有关的资料。

  4、大赛所需的教学设计用纸,由中心学校教导处统一印制。

  5、分学科分年龄段评选设奖。

  活动要求

  1、各学校要加强对这次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要重视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实效。

  2、在岗教师要全员参加这次大赛活动,做到互相学习、比学赶帮,岗位练兵、在职培训,通过这次活动促进全学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赛者,需提前向中心学校教导处请假、备案。

  3、本次活动要和构建高效课堂结合起来,要和校本研训结合起来,要和全学区的教师培养、培训学习结合起来,要和全学区教师的业务评价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合作学习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增强团结及交际的能力。此教学模式跳出了传统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激发其创造性。而我们的农村初中传统的语文教学却不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广大的农村教师往往习惯于遵从教考或固执于自己的定向思维,呆板地进行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鉴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的合作学习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培养其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1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语文合作学习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几种不良的共性倾向。

  1.1 分组不合理。在当前很多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多数语文教师采用的是按座位分组的方法,这种简单的分组方法往往会导致组别间的整体水平差异,全班学习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转变还只是表面的变化,而非结构性的变化。在整体实力较弱或者整体学生表现不积极的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模式就很难组织和进行,学习效果较差。

  1.2 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另一个更为严重的不良倾向是组内学习重“个体”,轻“群体”。由于没有明确分工,在小组学习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喜欢讨论式的学法,乐于独立思考,在组内讨论发言时表现更为积极;而成绩落后的同学则更多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参与讨论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发和提高。

  1.3 学生的“竞合”意识和技能整体都有待提高。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从整体上看,虽然在课堂内也广泛采用了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是由于在组内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以组为单位的团队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相对更弱,这就出现了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病。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 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

  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接着师生合作,认读古诗,再指名读,互相评价。解决生字词,指导学生观察、诵读,感悟诗境、诗情。

  【设计理念】

  古诗词的语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精华。古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积累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而且能使学生感受、了解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还可以涵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积累,还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优美,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春晓》这首诗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中,让读者先通过听觉,然后通过想象,既而转换到视觉,在人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给人一种春光似海、春意正浓的美的感受。

  本课教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幅情景图,一首古诗,认字表和写字表,还有四道课后练习题。这首古诗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已经深远而又耐人寻味。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要初步了解诗的大意,体会意境,熟读成诵。同时还要让学生体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提示停顿、重音,指导朗读。本课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意境图,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被春鸟唤醒的作者,打开窗户后被雨后春景所惊异的神情,从而可以看出户外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试问,这样的课学生趣从何来?这无非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法分析】

  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以识字、学词学句和朗读背诵训练为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读中熟字,读中解词,读中学句,读中悟情的方法。利用文中插图,配乐朗读等方法为学生创设美丽的春晨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美景之中,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针对于字词合作交流认读,诗句的理解也是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教学目标的。用灵巧的小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晓图”,并结合书上的插图用以体验和感悟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晓、眠、觉、闻、啼”这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知道“觉”是多音字。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和写,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写下来。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游戏卡片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

  2.出示课件,观察。

  你们真是勤奋好学,背诵了这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奖励你们看个动画片,课件示图。

  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用一首古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你猜是什么诗?

  (学生猜测,会背的背给大家听)

  二、认读古诗。

  1.师生合作,认读古诗

  老师想背的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这首《春晓》,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首诗呢,赶快看看它和我们背的这首《春晓》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7页,自己认真地拼

  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

  2.指名读,互相评价。

  谁愿意把书上的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

  (生自读、勾画、交流)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4.生评价老师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春、晓、眠、觉、啼、多、少、处

  2.合作识字。

  快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认识的老朋友,如果有快点和他们打个招呼,不认识的也要想办法认识他们,让他们成为你的新朋友。

  3.交流识字情况。

  哪个生字朋友和你最要好赶紧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4.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

  5.检查认字情况。

  你们是不是真的把他们记在心里了呢?那我可得请小老师来检查检查你们。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语三年级下册第22课《月球之谜》

  第二课时教材简析:《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学生通过对这么主题活动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对象分析:本班学生好奇心较强,对科普知识兴趣浓厚,而本课可读性强,趣味性强,要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不难。但要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一定要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但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资料收集有一定得难度,因此教学中主要以小组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习的过程,培养自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习惯。

  教学目标:1、教养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教育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约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有关的未解之谜。

  3、发展目标:(1)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2)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教学方法:1、教师教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法、点拨法。2、学生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教学资迅媒体准备:电脑、课件教学时数:共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运用

  设计意图

  一、回顾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回顾上节所学的内容。

  观看课件,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课件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主学习,了解月球景色的奇异。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后想想: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并用-----在书本上画称呼相关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月球景色的奇异。

  出示课件:

  师:现在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参观一下月球,感受一下月球的奇异。

  观看后指导朗读。

  (二)小组合作,探究月球之谜。

  1、出示小组合作任务:

  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

  (1)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_____________;

  (2)我们要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3)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

  2、汇报学习成果, 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

  3、师:除了课文向我们介绍的没有解开的谜,结合你们收集的月球资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谜呢?

  (师先向学生展示几个从课外资料中收集到的月球之谜,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

  (一)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独自思考: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在书上画线)

  2、(1)全班交流。

  (2)学生观看课件,感受月球景色的奇异。后感情朗读。

  (二)小组活动,探究月球之迷

  1、小组内认真读学习任务并合作完成。

  2、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3、学生自由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月球资料和月球之谜。

  1、课件出示月球环境录象

  2、课件出示小组合作任务

  3、展示几个从课外资料中收集到的月球之谜

  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师: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假如有一天将一部分人移居月球上去,你觉得可以吗?说说理由,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从课外书上学得的知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通过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节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四、积累词语

  鼓励学生课余把词语表里的词语及课文中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学生从课文中学则喜欢的词语进行积累并抄写。

  鼓励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22 月球之谜

  景色奇异 实验结果 月球年龄

  简洁、清晰的板书是课程重点的最好体现。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2.【精选】设计方案范文合集8篇

3.精选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4.【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九篇

5.教学设计方案范文9篇

6.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

7.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九篇

8.教学设计方案

上一篇:公司培训计划方案 下一篇:培训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