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2020-07-30 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具:课件、表格、头饰

  课前准备:

  1、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3、思考预习中的三个问题。

  4、学生训练准备表演。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1、指名三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说说名字的含义。

  2、有位作家许地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板书:落华生)你们猜猜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3、板书课题,了解花生之所以叫落花生的原因。

  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轻声读文,了解内容。

  2、把各部分内容所在段落找出来后,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重点,自学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文章的主要部分。也就是3-15自然段。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

  1、学生读文,自学课文。

  2、指名汇报,了解结果。

  四、师生交流,学习重点内容,

  1、学习第十段。

  (1)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2)看表演,你喜欢谁,为什么?

  桃子:我是桃子,你们看我皮肤多好,白里透红,百里挑一,你要是尝一口呀,准会甜到心里头,老人小孩都喜欢我。

  石榴:这次选美,你们可要选我当冠军,因为我长得极新鲜,红通通地,人们见了我都喜欢我,都想接近我,而且我有助于人体健康。

  苹果:在说比美,应该是我第一,先别说我有营养价值有多高,光是我那一身鲜艳的红衣裳,不管往哪儿一站,都是焦点。

  落花生:其实这次选美我要本不想来,因为我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想对别人有好处,可不想跟别人比美。

  (3)学生发表意见。

  (4)学生齐读第10段。

  2、学习第12段。

  过渡:让我们看看父亲是怎么说的?

  (1)指名读

  3、学习第13段

  过渡:也就是说,人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一句话回答。

  (1)指名读

  (2)理解体面的意思。

  (3)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生活中有没有不讲体面而对别人很有好处和人?

  (5)生活上有没有既讲体面又对别人很有好处有人?

  (6)你喜欢哪一种人,你准备怎么做?

  4、理解落花生的含义(板书)

  5、小结课文。

  五、指导朗读

  1、小组串读

  2、小组分角色读

  3、全班分角色读。

  六、拓展练习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庭生活,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3、初步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点】

  1、写好6个字。

  2、认识14个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你喜欢看电视吗?喜欢看什么节目?

  (指名回答)

  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节目吗?

  (指名回答)

  老师发现你爱看的节目和你爸爸妈妈爱看的节目不一样,如果你们看的电视节目有冲突,你们会怎么做呢?

  2、有一家人也爱看电视,不过他们看电视有些奇妙,想知道吗?赶紧读课文吧!

  看电视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对看电视有许多亲身经历。教师通过“你喜欢看电视吗?你喜欢看什么节目?”这两个问题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乐意回答,而且有许多话可以说。“你知道你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节目吗?如果你们看的节目有冲突,你们会怎么做?”这两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本文的学习中。这个引入设计可谓滴水不漏。

  3、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老师想听听你们读得标准不标准,一起来把课文读一读。

  4、教师评点,总结:

  只有过了生字这一关,才能把课文读流畅。

  二、 认记生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

  勾画出课文的生字。

  2、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指导认读:

  齐读。

  男女生对读。

  小组读。

  一排排读。

  3、小组合作分析生字,交流认记的方法:

  反馈:(课件)

  全:人+王 奇:大+可 员:口+贝

  妙:女+少 精:米+青 音:立+日

  (生字卡片、归类识字)

  宝盖头:赛、完

  提手旁:掉、换

  有特点的字的教学:

  赛: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贝,中间的部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使学生更清楚它的笔顺和笔画。

  掉: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是“朝”字左半个掉了一点,所以它读“掉”。

  换: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上面一个刀,下面不是“央”,一撇没有长出头。 因为上面有个刀,就像同桌两个人坐座位一样,我们要互相谦让,不能长出去。

  5、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摘果子游戏。

  教学生字一般提倡随文识字,但是本文中的生字跟课文的句子或内容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是生字与生字之间有很多的相同点,于是我觉得还是集中归类识字比较好。比如可以用分一分方法来识记的生字就有全、奇、妙、精、员、音等,教师就设计了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这6个生字的特点,教学效果良好。同时在生字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生动活泼,抓住生字的一些特点进行编故事或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乐学愿学,记忆深刻。总之,低段的生字教学不一定要采用固定的、单一的形式,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进行教学才更有效。

  三、 初读课文

  1、把这些生字放到课文中,我们在来读读课文,你的感觉肯定会不一样。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4、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秘密,到底是什么秘密呢?刚才老师为什么教你们用那样的语气读课文呢?这些问题下堂课再解决。

  四、写字指导

  1、讨论:

  要把一个字写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并指导。

  3、学生练写,展示,评价,再练写。

  4、教师个别指导。

  书写指导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感觉书写指导时该如何把字写好,不能用很好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写,而是先出示这个字的不同写法,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怎样写更好,再让学生形象地观察教师的范写,接着学生练写,最后展示学生作品评议并再度练写。通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写好这个字应注意的地方。也有的老师会认为这样的教学太费时间,但是汉字很多地方是相同和相通的,教师举个例子,学生就能举一反三。

  五、延伸

  你关心你的家人吗?请你做个调查,并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

  (汪曾祺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6、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从你居住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对环境的思考,如《农居文化》、《高楼文化》等。

  附板书:

  胡

  胡同特点:方正

  概括要点:

  胡同文化特点:封闭

  1、化繁为简,抓总起句、同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语言特点:朴素、口语化。

  2、对若干事物从高一层次文有味儿……说明其共同点感情:无奈中有怀念,化汪批判中有失落。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抓住“喊、惊奇、奇怪”等词语指导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习用换词、看图片和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绚丽多彩、花朵簇簇、懊丧等词。

  3.重点理解“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这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题目入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对课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1.创设情境,理清人物关系。

  从前,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条长长的小路,小路从森林的这一头一直延伸到另一头,小路两边分别住着:鼹鼠一家、刺猬一家、狐狸一家和松鼠一家。森林里还住着一位热心的邮递员黄狗

  1.学生边听教师讲故事,边梳理人物关系?

  1.有一天,邮递员黄狗在门口喊:“鼹鼠先生,有你的包裹单。” 课件出示:邮递员黄狗在门口喊:“鼹鼠先生,有你的包裹单。”

  2.指导朗读:“鼹鼠先生,有你的包裹单。”,读出喊的语气。

  3.听到邮递员黄狗的呼喊,鼹鼠先生从邮局领回的包裹里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默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一个怎样的包裹?

  4.指名汇报,课件出示: 鼹鼠先生拿着包裹,到松鼠太太家去,问松鼠太太:“长颈鹿大叔寄来一个包裹,请您看看,是什么东西?”

  指导学生读松鼠太太的话,读出虚心的话气。

  松鼠太太拿过包裹一看,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原来,包裹不小心被弄破了,里面的东西都漏掉啦!鼹鼠先生很懊丧。带上表情读出“懊丧”的语气

  二、体会语气

  1、读句子:邮递员黄狗在门口喊:“鼹鼠先生,有你的包裹单。”

  2、读出“喊”的语气。

  3、汇报交流,读鼹鼠先生的话,读出虚心的语气。

  4、感受鼹鼠先生的懊丧?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 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 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4、 令辉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情感。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二、 出示图片:

  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碜的托尔斯泰墓。

  提问: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答案不会统一,在这里,不要多做解释,给学生留下疑问,然后直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三、 范读课文

  结合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此为个人维托尔斯泰墓是“时间最美的坟墓”?

  四、 设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五、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解答上述问题。

  第二课时:

  六、 答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教师明确:朴素

  问题2、“朴素”的具体外在表现在哪里?(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首先插入介绍一下托尔斯泰的一些情况,同时出示幻灯片。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评价: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

  教师明确:文中第一段“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去下文找寻答案)

  教师继续提问: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教师明确:“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教师明确:获得了。

  继续提问:从哪里体现的?

  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即:“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再问:这段话在文艺工作者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

  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教师明确:“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教师明确:“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教师明确: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教师明确:墓的外形:朴素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七、 教学延伸: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到美的真正内涵,即朴素美有时比华贵之美更加感人。

  八、总结: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八、 板书设计:

  (对比)

  九、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

  2、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四、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课型:教读研讨课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徐建新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使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教学过程中,以品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根据不同结构的段落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望月的乐趣。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切入点】望月的乐趣在哪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可是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月亮,而且个个不同。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在诗歌中表达了月亮无限的热爱和赞美。大家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谁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文中也有不少描写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 24: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随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仅仅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品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一)品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二)品读第二、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1.品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学生解释、教师点拨理解。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6)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7)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品读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3)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一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②……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③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4)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品读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出示“讨论区”

  五、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合理激励

  板书:

  24、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夜中望月

  聪明好学 爱幻想 乐趣无穷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设计特色:

  1.为朗读为主线,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2.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

  3.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能力。

  欢迎参考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9篇】相关文章:

1.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

2.教学设计方案

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4.【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九篇

5.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8篇

6.【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6篇

7.【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8篇

8.【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九篇

上一篇:晚会策划方案 下一篇:食堂管理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9篇

教学设计方案

2020-07-30 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具:课件、表格、头饰

  课前准备:

  1、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3、思考预习中的三个问题。

  4、学生训练准备表演。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1、指名三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说说名字的含义。

  2、有位作家许地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板书:落华生)你们猜猜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3、板书课题,了解花生之所以叫落花生的原因。

  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轻声读文,了解内容。

  2、把各部分内容所在段落找出来后,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重点,自学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文章的主要部分。也就是3-15自然段。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

  1、学生读文,自学课文。

  2、指名汇报,了解结果。

  四、师生交流,学习重点内容,

  1、学习第十段。

  (1)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2)看表演,你喜欢谁,为什么?

  桃子:我是桃子,你们看我皮肤多好,白里透红,百里挑一,你要是尝一口呀,准会甜到心里头,老人小孩都喜欢我。

  石榴:这次选美,你们可要选我当冠军,因为我长得极新鲜,红通通地,人们见了我都喜欢我,都想接近我,而且我有助于人体健康。

  苹果:在说比美,应该是我第一,先别说我有营养价值有多高,光是我那一身鲜艳的红衣裳,不管往哪儿一站,都是焦点。

  落花生:其实这次选美我要本不想来,因为我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想对别人有好处,可不想跟别人比美。

  (3)学生发表意见。

  (4)学生齐读第10段。

  2、学习第12段。

  过渡:让我们看看父亲是怎么说的?

  (1)指名读

  3、学习第13段

  过渡:也就是说,人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一句话回答。

  (1)指名读

  (2)理解体面的意思。

  (3)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生活中有没有不讲体面而对别人很有好处和人?

  (5)生活上有没有既讲体面又对别人很有好处有人?

  (6)你喜欢哪一种人,你准备怎么做?

  4、理解落花生的含义(板书)

  5、小结课文。

  五、指导朗读

  1、小组串读

  2、小组分角色读

  3、全班分角色读。

  六、拓展练习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庭生活,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3、初步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点】

  1、写好6个字。

  2、认识14个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你喜欢看电视吗?喜欢看什么节目?

  (指名回答)

  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节目吗?

  (指名回答)

  老师发现你爱看的节目和你爸爸妈妈爱看的节目不一样,如果你们看的电视节目有冲突,你们会怎么做呢?

  2、有一家人也爱看电视,不过他们看电视有些奇妙,想知道吗?赶紧读课文吧!

  看电视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对看电视有许多亲身经历。教师通过“你喜欢看电视吗?你喜欢看什么节目?”这两个问题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乐意回答,而且有许多话可以说。“你知道你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节目吗?如果你们看的节目有冲突,你们会怎么做?”这两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本文的学习中。这个引入设计可谓滴水不漏。

  3、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老师想听听你们读得标准不标准,一起来把课文读一读。

  4、教师评点,总结:

  只有过了生字这一关,才能把课文读流畅。

  二、 认记生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

  勾画出课文的生字。

  2、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指导认读:

  齐读。

  男女生对读。

  小组读。

  一排排读。

  3、小组合作分析生字,交流认记的方法:

  反馈:(课件)

  全:人+王 奇:大+可 员:口+贝

  妙:女+少 精:米+青 音:立+日

  (生字卡片、归类识字)

  宝盖头:赛、完

  提手旁:掉、换

  有特点的字的教学:

  赛: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贝,中间的部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使学生更清楚它的笔顺和笔画。

  掉: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是“朝”字左半个掉了一点,所以它读“掉”。

  换: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上面一个刀,下面不是“央”,一撇没有长出头。 因为上面有个刀,就像同桌两个人坐座位一样,我们要互相谦让,不能长出去。

  5、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摘果子游戏。

  教学生字一般提倡随文识字,但是本文中的生字跟课文的句子或内容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是生字与生字之间有很多的相同点,于是我觉得还是集中归类识字比较好。比如可以用分一分方法来识记的生字就有全、奇、妙、精、员、音等,教师就设计了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这6个生字的特点,教学效果良好。同时在生字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生动活泼,抓住生字的一些特点进行编故事或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乐学愿学,记忆深刻。总之,低段的生字教学不一定要采用固定的、单一的形式,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进行教学才更有效。

  三、 初读课文

  1、把这些生字放到课文中,我们在来读读课文,你的感觉肯定会不一样。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4、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秘密,到底是什么秘密呢?刚才老师为什么教你们用那样的语气读课文呢?这些问题下堂课再解决。

  四、写字指导

  1、讨论:

  要把一个字写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并指导。

  3、学生练写,展示,评价,再练写。

  4、教师个别指导。

  书写指导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感觉书写指导时该如何把字写好,不能用很好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写,而是先出示这个字的不同写法,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怎样写更好,再让学生形象地观察教师的范写,接着学生练写,最后展示学生作品评议并再度练写。通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写好这个字应注意的地方。也有的老师会认为这样的教学太费时间,但是汉字很多地方是相同和相通的,教师举个例子,学生就能举一反三。

  五、延伸

  你关心你的家人吗?请你做个调查,并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

  (汪曾祺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6、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从你居住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对环境的思考,如《农居文化》、《高楼文化》等。

  附板书:

  胡

  胡同特点:方正

  概括要点:

  胡同文化特点:封闭

  1、化繁为简,抓总起句、同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语言特点:朴素、口语化。

  2、对若干事物从高一层次文有味儿……说明其共同点感情:无奈中有怀念,化汪批判中有失落。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抓住“喊、惊奇、奇怪”等词语指导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习用换词、看图片和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绚丽多彩、花朵簇簇、懊丧等词。

  3.重点理解“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这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题目入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对课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1.创设情境,理清人物关系。

  从前,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条长长的小路,小路从森林的这一头一直延伸到另一头,小路两边分别住着:鼹鼠一家、刺猬一家、狐狸一家和松鼠一家。森林里还住着一位热心的邮递员黄狗

  1.学生边听教师讲故事,边梳理人物关系?

  1.有一天,邮递员黄狗在门口喊:“鼹鼠先生,有你的包裹单。” 课件出示:邮递员黄狗在门口喊:“鼹鼠先生,有你的包裹单。”

  2.指导朗读:“鼹鼠先生,有你的包裹单。”,读出喊的语气。

  3.听到邮递员黄狗的呼喊,鼹鼠先生从邮局领回的包裹里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默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一个怎样的包裹?

  4.指名汇报,课件出示: 鼹鼠先生拿着包裹,到松鼠太太家去,问松鼠太太:“长颈鹿大叔寄来一个包裹,请您看看,是什么东西?”

  指导学生读松鼠太太的话,读出虚心的话气。

  松鼠太太拿过包裹一看,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原来,包裹不小心被弄破了,里面的东西都漏掉啦!鼹鼠先生很懊丧。带上表情读出“懊丧”的语气

  二、体会语气

  1、读句子:邮递员黄狗在门口喊:“鼹鼠先生,有你的包裹单。”

  2、读出“喊”的语气。

  3、汇报交流,读鼹鼠先生的话,读出虚心的语气。

  4、感受鼹鼠先生的懊丧?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 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 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4、 令辉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情感。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二、 出示图片:

  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碜的托尔斯泰墓。

  提问: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答案不会统一,在这里,不要多做解释,给学生留下疑问,然后直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三、 范读课文

  结合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此为个人维托尔斯泰墓是“时间最美的坟墓”?

  四、 设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五、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解答上述问题。

  第二课时:

  六、 答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教师明确:朴素

  问题2、“朴素”的具体外在表现在哪里?(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首先插入介绍一下托尔斯泰的一些情况,同时出示幻灯片。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评价: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

  教师明确:文中第一段“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去下文找寻答案)

  教师继续提问: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教师明确:“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教师明确:获得了。

  继续提问:从哪里体现的?

  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即:“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再问:这段话在文艺工作者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

  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教师明确:“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教师明确:“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教师明确: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教师明确:墓的外形:朴素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七、 教学延伸: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到美的真正内涵,即朴素美有时比华贵之美更加感人。

  八、总结: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八、 板书设计:

  (对比)

  九、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

  2、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四、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课型:教读研讨课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徐建新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使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教学过程中,以品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根据不同结构的段落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望月的乐趣。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切入点】望月的乐趣在哪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可是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月亮,而且个个不同。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在诗歌中表达了月亮无限的热爱和赞美。大家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谁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文中也有不少描写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 24: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随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仅仅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品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一)品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二)品读第二、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1.品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学生解释、教师点拨理解。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6)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7)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品读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3)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一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②……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③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4)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品读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出示“讨论区”

  五、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合理激励

  板书:

  24、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夜中望月

  聪明好学 爱幻想 乐趣无穷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设计特色:

  1.为朗读为主线,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2.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

  3.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能力。

  欢迎参考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9篇】相关文章:

1.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

2.教学设计方案

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4.【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九篇

5.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8篇

6.【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6篇

7.【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8篇

8.【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九篇

上一篇:晚会策划方案 下一篇:食堂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