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1
一、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系统掌握理论物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国际、国内前沿研究课题的发展动态;掌握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研究工作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具备从事高等学校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的能力。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4.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5.身心健康。
二、培养年限
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5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审批程序批准,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的培养年限最长可延至6年。
三、研究方向
(1)粒子物理理论;
(2)高能对撞机实验的物理分析;
(3)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理论;
(4)场论与凝聚态理论;
(5)光学;
(6)数学物理。
四、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制。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为有利于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博采众长,提倡对同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成立培养指导小组,对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重要学术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名单在学院备案。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2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的个人特点拟定博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对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工作等项的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与时间安排。培养计划可在执行中逐步完善。
五、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至少修满1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4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原则上设置专业必修课2门,选修课2-4门。学分的'计算一般为每学期的周学时数(每学期按18周计)。
六、学分分配
1.学位课(10学分)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学时,2学分。
(2)第一外国语,144学时,4学分。
(3)专业必修课(2门,按方向设置),4-6学分。
2.选修课(2-4门),4-8学分。
3.必修环节(2学分)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2学分。
学位课为考试课程,选修课为考查课程。课程学习一般在第一学年完成。导师还可根据研究工作需要和研究生的学科基础指定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自选课程和补修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在本一级学科内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研讨活动,记1学分;学术研讨活动中至少做两次学术报告(其中1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记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将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及学术报告交学院保管,并记相应学分。
七、博士资格考试和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需参加资格考试,没有通过资格考试者,不能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后,应对博士研究生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对其科学道德、思想修养、学习成绩、研究能力等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考察,对其中不合格者,取消博士生资格,按有关规定进行淘汰、分流。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入学后第三学期末。
八、学位论文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研究生工作进度情况决定,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末完成,最迟于第三学期开学后两个月内完成。在导师指导下,博士研究生经过充分调研与论证,独立地做出开题报告。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等做出科学论证。开题报告经导师审阅后,需公开答辩,接受检查,并获认可。由包括导师在内的3-5人组成考核小组,对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进行审核,着重审核论文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可行性。对有争议的选题应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学位论文撰写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反映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依据。学位论文撰写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规范认真执行。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前沿性和创造性,应以作者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为主体,反映作者已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本学科上已掌握了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博士研究生至少要用一年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按河南师范大学相关规定执行。
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2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内蒙古大学物理学科历史悠久,是1957年建校之初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经过多年建设,将理论、实验研究紧密结合,已形成特色和交叉学科方向,现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三个二级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学科,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为自治区最早成立的博士后流动站之一。生物物理学和凝聚态理论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科研、学术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新兴低维材料计算也表现出迅猛发展势头。近年来,在光伏材料、太阳能电池和稀土纳米磁性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学科目前设有六个研究方向:
(1)凝聚态理论:主要开展微纳米尺度下、低维材料光电磁等物性的理论研究。
(2)半导体物理:针对资源优势,开展半导体薄膜材料和光伏材料、器件方面的研究。
(3)磁电功能材料:开展微纳米功能材料设计与器件制造,及其磁学、电学、稀土调控。
(4)生物物理与生物信息学:主要开展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基因组表观遗传调控、分子进化等生物信息学研究,探索离子束及电场对生物体代谢及遗传特性影响。
(5)计算物理:发展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开展纳米材料、新兴材料、能源材料等物理性质及相关器件模拟方面的研究。
(6)粒子物理与场论:开展强子态性质及其相互作用、标准模型的检验、唯象模型理论等研究。
二、培养目标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方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自由创新,追求真理,具有献身科学与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研究生应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扎实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毕业生能独立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高水平科学研究、物理学和相关专业教学工作及相关领域管理工作。
三、基本学制和申请学位最长年限
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6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6年。
四、培养方式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
为发挥学术团队作用,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经学院批准设立副导师,鼓励成立导师组指导研究生。本学科鼓励与国内外科研院所或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3
一、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在各个科研环节接受专门训练,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或者自主完成导师安排的科研工作,取得一定量的科研成果,毕业论文达到理学博士学位论文水平。
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国内外物理学研究历史、现状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2.能用一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和论文写作;
3.系统掌握所选择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4.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5.具有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技管理或者综合发展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理论物理
(1)核物理理论:包括高能核物理,QCD相变理论,格点QCD,微扰QCD,重离子碰撞理论,强子结构,核结构物理,核天体物理,量子少体和多体计算。
(2)高能碰撞唯象学:高能强子-强子和核-核碰撞机制、QGP相变动力学、相变过程的逐事件关联与起伏、多奇异数重子的椭圆流、以及粒子产生模型和机制的研究。
(3)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的相变动力学、复杂网络的统计性质、人类动力系统的标度律。
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1)粒子物理: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物质的最深层次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紧密结合能量前沿、亮度前沿和宇宙前沿的实验进展,系统开展重味物理、CP对称性破缺、中微子质量起源机制和暗物质模型及其探测等方面的研究。
(2)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高能核-核碰撞的实验数据处理;高能核-核碰撞实验计算机模拟与物理分析;粒子探测技术与数据获取技术及核电子学核新型探测器研发;探寻夸克物质信号及新物理。
(3)高能核天体物理:开展核物理与致密天体物理的交叉研究,一方面基于核物理实验和理论解释并模拟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基于天文数据研究极端条件下核物理性质和限制相关的核参数。
(4)高能物理实验:高能碰撞,特别是高能核核碰撞的实验数据处理;高能核-核碰撞实验计算机模拟与物理分析;粒子探测技术与数据获取技术及核电子学和新型探测器研发;硅像素探测器的性能仿真与设计,硅像素探测器读出系统设计,硅像素探测器在高能物理及其他方面的应用;探寻夸克物质信号及新物理。
3.原子分子物理
(1)原子分子的纠缠动力学:研究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的量子纠缠动力学,相变,经典混沌和分叉对量子纠缠的影响;研究分子振转态的量子纠缠行为以及分子的量子计算;多原子分子的振转能级特征和代数计算。
(2)原子分子结构与光谱:研究原子分子之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开展范德瓦尔斯复合物或团簇的高分辨光谱实验研究;测量和分析与天体化学和大气化学紧密相关的自由基、分子离子和具有甲基内转动的有机分子等的高分辨微波或红外光谱;研究强场中的里德堡原子理论、少体原子分子系统理论、基于原子分子的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的理论。
(3)冷原子物理:研究原子的光学冷却与囚禁,光对原子分子的力学效应,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
(4)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的相干控制,原子相干对光传播、吸收与放大的作用,电磁感应透明,电磁场的非经典效应,量子起伏、量子噪声与量子跳跃,腔量子电动力学,光学双稳态与光学开关,局域场效应,量子纠缠等。
4.凝聚态物理
(1)凝聚态物理理论:主要研究超冷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热力学和流体力性质、介观体系的输运理论、纳米线中磁畴壁动力学的理论研究、石墨烯中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及光电性质等。
(2)低维材料物理:主要研究零维、一维、二维材料,如量子点、纳米管、石墨烯、硅烯等的生长规律及其化学物理机理、物理与应用性能等。
(3)半导体光电子物理:主要研究半导体纳米结构材料在能量存储和转换、环境净化等应用中的光电转换、电子输运等物理问题。
(4)纳米器件物理:主要研究纳米材料应用于气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超级电容器等器件中的物理问题。
(5)软物质与生物物理方向:
1)软物质: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及预测、药物设计、人工智能(AI)方法与技术在揭示生命现象规律中的应用。
2)生物物理:主要研究细胞内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动力学及调控网络,研究神经细胞电生理现象;研究秀丽线虫的寿命与健康的分子机理;研究各种生物系统中的统计物理规律。
5.光学
研究光的产生、传播、探测、变换以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技术及应用。
(1)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光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特性和非线性特性。研究光学微器件的原理,考察强光作用下原子的非经典性质。探讨这些量子特性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设计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的新方案。
(2)激光光谱学:研究高分辨、高灵敏、高精度的激光光谱技术,开展激光光谱技术在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精密测量、痕量气体探测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3)激光物理学:研究激光的特性,提出产生新型激光的方案,并考察这些新型激光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6.无线电物理
本学科是近代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光电子学、通信及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领域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通信系统与网络、光电子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电磁理论与应用、信号检测与处理等。
(1)通信系统与网络:主要开展移动通信系统与技术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网络多媒体信息传输与处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光纤通信和无线光通信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等。
(2)光电子技术:研究光电子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及应用,主要包括光电传感与测量、光通信、光电集成、光电信号处理与控制等。
(3)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是用现代化软件来操纵、控制传统的“纯硬件电路”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具有开放式无线架构的软件无线电技术和软件无线电信号处理技术,包括高速A/D、D/A技术、DSP技术以及FFT算法,调制解调、信源/信道编码等算法及实现。
(4)电磁理论与应用:研究电磁波在复杂系统中的传播与散射特性、数值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电磁超介质理论、仿真设计及在天线(阵)、吸波器和滤波器等射频、微波和光波器件中的.应用。
(5)信号检测与处理:主要研究复杂信号检测与智能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主要包括无线环境下网络系统的移动管理、路由控制、传输控制、流量调度及高效资源管理策略仿生建模、优化与智能控制等
7.天体粒子物理
本学科是天文学和物理学交叉和融合的学科,主要包括粒子天体物理、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室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四个方向,分别开展如下研究内容:
(1)基于粒子物理、核物理及引力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验研究致密天体的状态、演化和剧烈活动(如星震和磁暴),并开展有关暗物质的理论研究和观测限制。
(2)开展天体剧烈爆发过程相关的光谱与光变测量、天体物理建模,具体针对超新星、伽玛射线暴、快速射电暴等天文现象。基于宇宙线、中微子、引力波及相应电磁对应体观测开展多信使天文学研究。
(3)实验室精密测量星际分子的纯转动和振动转动光谱,开展天文大数据、图像与可视化工作,创新天文研究方法和天文教育方法。
(4)通过分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Ia型超新星、宇宙大尺度结构等观测数据,研究宇宙学的现象和理论问题,发展宇宙学模型,用以描述宇宙的演化并作出相关预言。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博士生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总学分14-18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年(课程学习兼顾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前期工作),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四、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14-18学分,其中实践环节4学分,课程学习12-14学分(包括公共课必修课程4学分、一级学科必修课程2-5学分、二级学科必修课程2-5学分、选修课程2-5学分)。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具体课程信息见《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7年,总学分合并计算。博士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五、实践环节
在学期间参加课题组所有相关会议和讨论,每学期报告不少于1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学期间至少在专业会议上作学术报告1次。实践环节主要由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和督促。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之前必须提交上述具体环节的日期、地点和内容清单以及指导老师评定的成绩单。
六、科学研究
博士生在学期间要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或者自主完成所选择专业或者相关交叉专业的专门课题研究,取得公认的成果,如发表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或者获得具有代表性的发明专利。以论文作为评判标准的,按不低于《华中师范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暂行规定》的具体标准执行。以下是具体要求。
(1)针对性。针对所选择二级学科专业或与之相关的交叉学科领域中当前受关注的课题进行研究,致力于解决其中的某个或一部分问题。
(2)创新性。要取得新的成果,如提出有新意的思想观点,取得新的实验结果,解释未曾解释的物理现象,或者对已有物理现象赋予新的解释,或建立有新特点的研究方法,等等。
(3)工作量。大约有两年或者更多时间致力于专题研究工作。
(4)全面性。博士生在从事科学研究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能力作训练。
七、中期考核
八、学位论文
博士研究生在完成科学研究后要提交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学位论文规范格式、学位论文标准、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要符合国家学位条例、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华中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以及有关文件规定。
九、培养方式
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具体如下。
1.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要管教管导,教书育人,既要发挥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作用,也要发挥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作用。导师应为在学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2.指导博士生参加教师的研究项目,注重系统科研训练。
3.积极搭建国际国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联合培养和内外交流。
4.充分利用课题组集体指导的学术环境进行协同培养。
十、必读文献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读和选读的书目和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具体参见《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规定和要求
根据统一基本规格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研究生须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5个月内制订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研究生能否毕业和学位授予的基本依据。培养方案规定项目,均须按《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考核及成绩管理办法》进行考核。
- 相关推荐
【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研究生个人培养方案导师评语11-1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9-07
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结06-23
储备干部培养方案05-15
优生培养计划方案11-24
人才培养方案01-15
人才培养方案[经典]05-12
人才培养方案01-14
人才培养计划方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