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调查报告

2020-10-03 调查报告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市体育教学迎来了令人喜悦的成果,教学模式、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给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高考上线人数取得了历史性的新突破。这是全体体育教师的骄傲,也是我市人民的骄傲。为了使体育与健康成绩更上一层,下面就我市体育与健康学科做以简要的分析:

  以平凉六县一区中所选的省级示范性高中(2所)、县重点高中(3所)、完全中学(5所)、乡镇中学(5所)四类15校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四类高中学校进行调查,对这四类学校上报国家体质健康成绩、教师师资力量、专业生高考情况、体育场地器材等进行汇总分析并对所属学校相关人员、校级分管领导进行访问。

  一.基本情况

  1.学生基本情况:现有学生约为24973人,每个学校有三个年级,每个教学班人数约为65人;体育特长生约933人。

  2.教师基本情况:现有体育专业教师96人,大学本科学历的59人,专科学历的24人,后继学历的有13人;年龄在41岁以上的教师约为57人,在30岁以下的教师约为22人;高级职称的约为11人,中级职称约为63人,初级职称约为22人。

  二、结果与分析

  1.教师理想中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要贯彻“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师对这一指导思想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任务认识明确,期望开展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调查表明:100%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与健康课中应贯穿健康知识讲授,并且95%的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经常或有时渗透健康知识传授,有83.7%的教师认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目的主要是增进学生健康,教会学生终生健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普遍认为应该努力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特别要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具有全身心投入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工作的愿望,但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认为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重视不够,有些学校甚至对体育与健康课都不能完全保证。

  如表1所示:有部分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开展重视不够,占学校总数的26.7%,有73.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体育重视一般或不重视;34.77的教师对自己所在的学校的体育现状不满意,65.23%的教师基本满意。在高考追求升学率浪潮的冲击下,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往往会被其他学科所占用;“应试教育”和“体育是副科”的弊病还依然存在,对待体育与健康课的态度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反差,降低了体育与健康课应有的地位,加之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的漠不关心,使体育教师的地位也大大折扣,这说明教师理想的学校体育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

  2. 师资力量层次不齐,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

  据不完全统计(如表2显示),我市体育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的59人,占体育教师总人数的61.5%,专科学历的24人,占总人数的25%,后继学历13人,占总人数的13.54%;城镇和市区学校,本科学历达标率较高,基本符合国家现定与要求,乡镇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偏低,农村很多的是后继学历,这与国家2000年中小学50%的教师分别达到本科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体育教师的职称以中级和初级职称为主,表明平凉体育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我市体育教师结构不尽合理,年龄偏大,趋于老龄化,41岁以上的教师占55.2%,30岁以下的教师占22.91%;41岁以上阶段的体育教师在各类学校占得比例较大,各县重点中学41岁以上年龄阶段的体育教师占本类学校的13.54%,完全中学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的14.58%,乡镇中学占本类学校的17.7%,这几类学校41岁以上年龄段的体育教师所占比例都高于同类年龄阶段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再次,教师科研意识不强,水平较低,有57.6%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师不需要科研或采取教师自愿,有27.19%的教师从未发表过论文,有68.7%的教师认为教师评职、晋级和奖励很难得到实现,自我价值和成果得不到肯定,调查表明,平凉高中体育教师结构呈上述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内部管理及政策的落实及人员编制等问题。

  在调查中还发现(表1显示),大部分学校每个年级分配三名体育教师去担任本年级的教学任务,相对师资力量缺乏的学校安排两人。60.42%体育教师每周都在14节课以上,并且每周还有3-4节课外活动,可见他们的'工作量很大;此外,学生与体育教师的人数比例基本上接近470:1,这与有关规定最大比例不超过360:1的要求不符合,若按每60人为一个班,师班比接近1:7.34,这与国家1:6的比例相比有差距;由表2显示出主要的问题是体育教师男、女性别失调,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第十八条“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女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的规定,按照学生男女性别比为3:1的调查结果,体育教师中性别比基本上也应和这个比例相当,但男女教师性别比接近8:1的结果说明中学女体育教师人数太少;由此可见体育教师仍存在较大缺口,部分学校只有4-5名体育教师,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求。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学水平较低是影响我市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

  3.高中学生体质健康及学习态度、专业生高考的情况分析

  体质健康是人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这一目标在我市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仍在继续淡化,学生的体质健康越来越令人担忧。作为中学体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面对现实去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我市高中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高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表3是对上述四类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抽取10届和11届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男1000米女800米、50米三项,通过上表体质测试可看出,高中学生同一级体质水平在同类项目中处中等偏上程度,男女比例1:0.7。各项都能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不足25%,各项均不能达标的30%左右。将这些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与同类学校比较,发现同类学生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测试的成绩就有所不同,4类学校呈阶梯型,依次为乡镇中学,完全中学,县重点高中,省级示范性高中。进行数字化比较,发现部分学生体质有下降趋势,这和我国近年来的体质调查一致,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情况让人担忧。虽然现在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上持续增长,但是在反映个人综合体能素质上却持续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与农村学生的体质健康存在明显差别。其中,城市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比例严重高于农村学生。由于本次研究只选取部分学校学生的体质测试上报成绩作为参考数据。但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健康倾向比较能够代表一个未来的趋势。我们希望,全市越来越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能够引起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如表4所示,高中阶段,学生体质出现了两头弱,中间强的倾向。有6.4%的学生每天参加课外活动为5-10分钟,原因源于高考及他们对体育课的认知态度,认为如果参加体育活动就会影响学习,浪费时间;有66.42%高一学生处于羞涩和胆怯,怕运动,更谈不上参与,只能在教师的要求下去应付这份不愿意吃的“美餐”;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体质。体育课每周上2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国家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高三每周上2节数的比例达到71.2%。但有些学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体育课,由于种种原因取而代之,这一现象应引起学校领导及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表5显示,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40%学校有运动队,53.3%的学校每年都进行全校性体育竞赛活动。学校运动训练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上。每年大都举办1-2次运动会,有的学校还开展篮球、乒乓球、广播操、拔河等小型比赛。但开展内容和项目还不够灵活多样,参加人数不够广泛。只有46.7%的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并有老师指导,有63.6%的学校是自由活动,没有教师指导,其余的学校在课表上有所显示,往往会被会议、班会、补课、自习课所替代,这与国家规定每天运动1h相差较远,从而限制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机会。

  由表6数据显示,近年我市体育专业高考人数已初具规模,学科结构、统考人数比例更趋合理,而且统考上线率和单招上线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因种种原因,我市普通高中体育教育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尤其在乡镇,教育基础差,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教育发展不均衡,这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及专业训练工作带来很多实际困难。高中课改直接面对高考,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体育高考专业生,必须通过两关:专业考试成绩关和文化课成绩关。专业考试相对以往来说,考试项目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这样无疑增大了专业考试的过关率。但由于各大专院校招生数量有限,必然要在文化课考试上增加难度,提高文化课成绩录取分数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生往往在初中升入高中时,以"特招"的方式,招收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普通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思想、文化学习与体育技能方面都有其特殊的特点;把他们培养成能够升入大学的体育人才,必须要有文化课成绩做保证。由于这一原因,每年高考都有很多体育特长生被拒之大学门外,所以在体育选拔特长生时,应文化课成绩和体育成绩兼顾。体育专业考试是普通高考的第一步,专业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文化课考试成绩,所以专业考试非常关键。从考试项目、考试情况和考生的现状来看,要在体育专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必须从体育管理、选材和训练等方面着手。

  4. 参与课改情况

  由表7显示,我市参与调查的老师对课改和培训的态度都是很积极的,对课改知识了解较少,迫切需要通过培训掌握课改占绝大数,也有通过网络和自学了解的。在培训以后,因为工作需要而主动收集和学习了解课改知识的也有不少。自2010年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市体育教育不论从学生的学习动机或体育成绩都有了明显地变化,各学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有改革和创新。充分说明了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力地促使了我市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据调查,参与新课程培训后对体育教学有影响的学校在65%以上,大部分学校逐步进入新课程,能够根据课改要求上课。但对课改持怀疑和担心的教师接近1/4,原因是评价改革滞后,一线教师看重的是学校对自己的综合评价,所以课课程改革,学校领导改革思想观念和评价方法、体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尤为重要。

  5.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表8:抽样被调查高中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采用学校 百分率

  1. 必修模式(共同) 5 33.3℅

  2 .选项模式(自主选项) 4 26.7℅

  3.必须与选修相结合模式(共同必须与自主选项) 6 40℅

  当前平凉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很大的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改革成果,出现了新的面貌。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 “必修”教学模式、“选修”模式、“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模式等,这些形式的改变对推进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从表8不难看出,现有的改革形式,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教学带来的不足,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体育课评价中的被动作用,教学内容的递进与发展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按班级上课依然是教学形式的主体。

  6.体育经费与场地设施不足

  平凉教育经费虽然逐年增加,但由于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财政困难,尤其乡镇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短缺,很多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匮乏,致使学校体育课程不能很好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体育经费所占比例不到学校教育经费的1%,有的学校体育经费每年只有1000-3000元甚至更少,达不到全国平均中学生人均4.4元/年的水平。调查显示,有67.4%的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不能满足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有标准田径场地的学校只有11.32%,有少数学校建有体育馆或训练房,人均占有场地面积低于全国中学生人均6.8%的标准水平。体育器材达标的学校有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调查还显示,47.83%的学生因为“没有喜欢的项目”、42.16%的学生因为“没有场地和器材’而不参加体育锻炼,有6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学校场地器材的短缺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改进措施与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学校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势,促进现代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的传播。高中生学习任务重,脑力劳动量大,如果没有适宜的体育锻炼,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目前,全市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把体育课视为“副课”,可有可无,任意占用;二是对体育教学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在高中学生一生发展中的深层意义;三是对学校体育在教育学生中的特殊作用认识不足,忽视体育及体育教师的作用。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必然导致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和制度的失衡。

  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现状,广大体育教师,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改变办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策略,新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深入理解新课程,新标准,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使学校体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体育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及提高学历的机会,改革体育教师职称评定、晋级和奖励制度,从管理上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并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不断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高中体育工作持续发展。

  2.加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开发校本资源;在教材内容选择上,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更要适应社会体育变化与发展的需要,向着“易学、易用、少而精”的体育实践教材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能力和体育素养,形成学生终身体健康与发展思想。开设多种运动项目以及体育与健康有关的理论知识,使课程内容多样化、弹性化。让体育成为一种习惯。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力争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体育教学环境,更要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体育健康知识的普及,把从事运动作为促进健康的一种手段。

  3. 重视课外体育教育,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早操、课间操和每天1h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多种运动项目的课外训练与运动竞赛,并以“体育为健康”、“阳光体育”为主题,有计划地开展体育节和体育文化周活动。要从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体育素质、健康能力和意识着眼,构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新体系。采用社区、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4.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是要抓好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二是要采用多种形式,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三是各县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特殊政策,帮助体育教师解决一些实际情况,在获奖评优,职称晋升、津贴、福利发放上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体现广大体育教师主人翁精神和事业成就感,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奋发向上的发展空间。四是引进体育人才。教育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体育专业大学生到学校任教。

  5. 加大经费投入,逐步改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履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断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也要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工作。以满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对体育器材的保管,以提高器材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保障体育课的顺利开展。

  学校体育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艰巨的工作,始终坚持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把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作为落实素质教育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着手点和突破口,注重学生的体育兴趣、技能、特长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始终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贯穿在体育健康课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工作的实际不断探索、总结和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努力探索适合我市高中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使体育教学科学化、终身化、健康化、可行化。

【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11-15

质量事故调查报告12-30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01-15

学业导师工作计划01-28

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情况汇报10-23

高中体育工作计划15篇01-20

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报告4篇05-12

关于高中生实践调查报告01-30

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报告范文11-08

关于“高中生假期活动”调查报告01-29

中小学音乐教育调查报告 中学生美术兴趣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