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2021-01-15 调查报告

  在想要了解某一情况或某一事件时,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清楚,调查的结果通常在调查报告上面呈现出来。好的调查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1

  一、调查目的

  一个健康的孩子,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孩子,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孩子。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关注的是孩子体格、智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视孩子心理的需求。孰不知,幼儿期是一个心理发展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期,而幼儿的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小班,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哭闹是部分小小班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语言,哭闹行为时有发生。哭闹不仅影响孩子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扰乱了集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了了解孩子发生哭闹行为的心理因素,对针下药,以采取应对策略,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对本班30名幼儿进行追踪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30名幼儿

  三、调查内容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幼儿不愿入园心理分析

  四、调查方法

  1、问卷法:设制家长问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绪表现。

  2、观察法:设制观察、记录、统计表,以记录孩子情绪状况。

  3、行动研究法:实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情绪,以探究孩子哭闹的心理因素,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调查分析】

  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个体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幼儿由于身心稚嫩、适应能力差,初入园时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的现象。

  【调查反思】

  1、原有“情感断乳”,造成幼儿心理的不安全

  案例:哭闹是孩子入园初期最典型的行为表现,一般孩子劝慰后,能回到自己的座位。而任铭小朋友无论教师如何劝慰,就是寸步不离教师;只有待在教师的怀里,他的情绪才是最稳定的。以致影响集体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反思:孩子自出生起,与父母、与周围环境朝夕相处,建立起牢固的依恋情感,这种依恋情感构筑了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入园初期,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陌生的一切使孩子置身于陌生之中。陌生带来了恐惧,恐惧造成了情绪的不安。幼儿面临着依恋对象“情感断乳”的心理冲击,陷入极度的分离焦虑之中。孩子失去了那份安全感。教师怀里成了孩子临时的港湾,寸步不离,唯恐失去。

  另一方面,多数孩子已习惯家中“焦点式”人物,进入幼儿园后,“小皇帝”的位置难以维持,一些孩子不免有失落感;教师稍不留神就会挫伤孩子敏感的心灵,孩子常常是情感失落,情绪低落。

  2、集体规则约束,造成幼儿心理的不适应

  案例:小小班新生入园后,个子矮小、动作灵活的黄馨悦是教师特别关注的对象。因为她喜欢随便乱跑。入厕后,整队发现少了一人,原来她一人留在水池边玩水;全班孩子吃早点时,她的小椅子是空的,结果是坐在娃娃家里玩电话;做完早操后,又不见她的身影,原来是跟着别的班级队伍进了他班教室。很庆幸,自由的她入园后情绪很稳定,可到学期中旬,别的孩子的情绪趋于稳定时,她却哭着闹着不愿上幼儿园。以致家长对教师的教育产生误解。

  反思:入园前,孩子在家往往会形成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就睡觉而言,有的晚睡晚起;有的不睡午觉;有的要成人陪伴;有的有特殊的习惯伴随:吮吸手指、含奶嘴、捏耳朵方能入睡。吃饭更是花样多多:成人喂、边玩边吃、边哄边吃幼儿在家通常是宽松而随意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既没有内容的规定,又没有时间的限制。入园后,孩子旧有的习惯难以实现,幼儿神经系统固有的动力定型被限制、被中止,导致孩子心理的不适应,情绪的不稳定。相对而言,幼儿园生活显得有目的、有组织,其间还必须遵守相应的常规要求,如:独立吃饭,集体活动时不可以自由散漫、到处乱跑,安静午睡等等,对黄馨悦这样的幼儿来说,行为举止一旦受约束,他们就会感到不自在;以致心理不适应,并以哭闹行为来抗争。

  3、教师的态度,造成幼儿心理的伤害

  案例:胡天元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很快适应集体的生活。乐于交往,随着教育活动的加深,孩子的常规逐步形成;参加集体活动的意识、能力大大提高,从没有哭闹行为的发生。可临近学期末,孩子却拒绝上幼儿园。即使勉强留在幼儿园,其情绪也极不稳定,时而哭闹、时而攻击同伴以宣泄自己不满情绪。经调查得知:那天该幼儿带零食来吃,代班教师非常严厉地训斥了他,以致当时该幼儿并哭闹不止。孩子拒绝来园的这种状况竟维持了一个多月。

  反思:暂且不说“带零食来园”是不是错误行为,即使是错误行为,而幼儿的错误行为很少属于行为问题;并不像教师想象的那么严重。导致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幼儿好奇想探索引起的;有的因幼儿有意注意差,神经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造成的;有的为了引起教师、同伴的重视故意而为;有的为了宣泄心理的压力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区别对待。不能一味粗暴制止和惩罚,而因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儿,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带零食,是自己吃?给同伴吃?在没弄清的状况下,武断将此归纳成错误行为,并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或许认为自己没错就被教师无故训斥,这种委屈、恐惧,小小班的幼儿心理无法接受,唯以拒绝来园,拒绝见到这位教师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若不能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行为表现并是哭闹。可见,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小小班孩子心理的影响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2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国颁布的《幼儿工作规程》,明确地把培养幼儿自信心作为重要目标,为此我针对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许多幼儿的观察与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的信心不足的问题。以下是我这次调查的一些情况。

  一、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xx年9月20日到11月20日

  调查地点:重庆市开县敦好镇桃溪小学附属幼儿园,正坝小学附属幼儿园

  调查内容:幼儿自信心不足的种种表现和原因。

  调查形式:采访部分幼儿老师座谈会,走访家长,听课和幼儿一起游戏等。

  二、幼儿自信心不足的种种表现和原因

  通过对许多幼儿的观察与了解,了现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问题和形式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自信心不足的种种表现

  依恋父母,用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惧怕陌生人。上课时不敢或很少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回答问题时手足无措,声音轻。不敢主动要求参加活动或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过程缺乏自信心,经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师我做得对吗?”“老师是不是这样?”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是被别人笑话。;不敢主动地与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缩,退缩、回避,独处或独自游戏。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强的小朋友后面,听众他人的安排;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回避、容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害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的或有挑战性的新活动。

  (二)幼儿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导致幼儿自信心不足的有因有很多,我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成人过度的包办代替、过多的接受外界否定评价、教育方法的不当,是造成幼儿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因素。

  1、过度的照顾

  幼儿期,是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能,培养幼儿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外界各种大量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刺激着幼儿生理,心理上的机能,不断促进其功能的运转。而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溺爱、娇惯孩子,事事包办代替。有的孩子做事太慢,或反而给自己惹麻烦,大包大揽;有的过分偏重智育,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的孩子被同伴欺负,不让他出去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忽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正常需求,导致孩子对新环境感到陌生、不安和无助。许多老师也有同样的行为,认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们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尽自己所能为幼儿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处理能力、游戏能力、而且缺乏活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与人交往、缺乏独立性、依赖他人,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这更易遭受挫折、失败、而形成自卑。

  2、过多否定。

  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缺乏独立性,他们更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而不少成人不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排斥孩子。由于爱不正确的儿童观和观的影响,成人习惯地认为我们给予孩子的都是合理的、正确的,而孩子应该是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的给予。于是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的安排,“这个不行”“那个不能动,你会弄坏的。”“你不会还小呢。”用这种毫不遮掩的态度来怀疑孩子的能力,使他们形成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高地要求也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很多父母由于自己志愿未能实现或是社会潮流的影响,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孩子由于年龄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成人的高要求,为此受到批评、否定甚至训斥,这种经常性的挫折感和消极否定,会使幼儿产生已不如人的感觉,得不到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反而使他们经历失败走向自卑。

  3、要求太严格

  很多老师由于爱教育观、自身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不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对全体幼儿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使许多能力弱的幼儿经常不能达到设定的目标,缺乏成功体验而经常体味挫折感,另外有不少成人习惯性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以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如“瞧亮亮画得多好,看看你画些什么呀!”“人家有八颗五角星,你才三颗,真让我失望!”“看小朋友都去玩了,你也去呀,这孩子什么都不会。”这种比较会使幼儿认为自己有很笨,很差,怀疑自我的价值,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三、如何增强幼儿自信心的一些建议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我的充分认识,它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尤其是幼儿自我评价水平密切相关,自我评价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所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一)给幼儿以鼓励和肯定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善于鼓励幼儿,“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鼓励的条件下,其自身潜力的发挥是平时的2至3倍。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与激励。因此,对于幼儿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热烈的赞扬。正确的表扬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减少心理紧张。其做法是对事不对人,要对活动过程中孩子所作的'努力进行评价,让幼儿明白真正值得表扬的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上“好孩子”标签。例如:“当孩子主动地向老师或客人问好时,正确的表扬应该是:“你真有礼貌!”而不是”“你真是个好孩子!”其次,表扬要诚心诚意,不要参杂批评的成分,如“今天画得不错,可你不如豆豆画得好。”老师的本意是鼓励孩子的进步,可孩子却觉得老师在批评他。使自信心受到伤害而放弃努力。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成人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特别是要给予发展慢的孩子以关心和鼓励,让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长处。让孩子从成人的赏识,夸奖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就会觉得“我能行”“我一定能干好”。

  (二)给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

  自信心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幼儿时期正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想让幼儿从自身获得信心,感受到自己实力,成人就必须给幼儿以充分的信任,帮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与评价。如:对身体素质差的孩子,成人要多鼓励帮助,陪伴孩子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对处理能力差的孩子要多给机会练习;对手工、绘画、舞蹈技能差的孩子要耐心指点。使孩子逐渐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做一些易完成的事,使孩子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后再增加难度。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进步。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再试一试,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培养孩子能力时,成人不能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锻炼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而责备孩子,否则对孩子树立自信心不得利。

  三)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现代情绪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儿童的阅历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许多事情上容易面临困难与挫折,因此,成人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切不可拔苗助长。我们提倡的教育方法是重视孩子发展区的需要,提出的要求应是循序渐进的,成人对孩子的期望值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及所处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如发现这一期望值不适合孩子的发展状况时,应及时调整,避免孩子经常处于踮着尖还够不到苹果的处境。因为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丧失信心。

  (四)增强幼儿的耐挫力。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对待失败,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珍视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足和失败,要让幼儿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如有的孩子遇到失败只会伤心难过,这时成人要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通过其他补偿方式来弥补弱点以获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发展一般,但社会性发展较好,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成人要帮助他们发扬长处获得自信。成人还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长处,当自己获得成功时要关心帮助弱者,当自己失败时也不自卑。成人要经常展示孩子的强项,使孩子获得自信。

  四、调查后的一点体会

  通过本次调查,我自己也受到了很多教育,我认为自信心真的是一种动力,可以推动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自信心是一洲新绿,散发着勃勃生机;自信心是一面风帆,鼓动理想之舟抵达胜利的彼岸。如果家长和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教育孩子,从小为其播下自信的种子,那么交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获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3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健康的心理是幼儿成长的基石。由于长期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家长、教师,多注重幼儿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躯体疾病和智力水平,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认识不到位或不重视。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为了了解当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我园于xx年9月成立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园对4~5岁的幼儿做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发出调查问卷197份,收回有效问卷165份。

  家长反馈中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幼儿占20%。反映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性格情绪问题占60%、社会行为方面占18%、人际交往问题占12%、认识方面的占7%、突出表现为任性、胆怯、懒惰、脾气暴躁、感情脆弱、自私、独立性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差等不良个性。

  另据正安精神卫生中心对正安县3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

  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

  (一)家庭中的幼儿心理教育

  一是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抚爱。包含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幼儿满足与温暖,使幼儿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更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孩子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

  二是应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孩子的生活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除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是应为孩子营造和谐平稳的环境。即和谐的家庭环境、顺利的学习环境及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冲击力较小,幼儿容易适应。不至于产生不健康心理。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孩子往往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等会使幼儿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若能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精神及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孩子也能身心健康的成长。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二)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教育目标相对应。一方面,教育目标要通过教育内容才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也必须以教育目标依据。如:在培养幼儿关心父母、长辈方面,教育设计语言活动“孔融让梨”、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让座”等活动,增强幼儿对亲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幼儿爱人之心。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个别差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符合,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知、情、行、意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教育内容,并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实际性,坚持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协调发展,切忌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幼儿个体差异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3、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与幼儿一日生活。主体性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教师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在主体参与中来构件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如利用区角活动指导幼儿主动交往,克服胆怯心理;幼儿在玩游戏是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自觉收拾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责任心等等。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所受社会影响同步。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应利用家庭、社区以及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如:利用家长会、开放日活动、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家长学习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并且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统一方法。

  (三)社会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会教育工作,必须发动和依靠社会的力量,包括专业健康教育机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宣传和新闻部门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健康知识的获得、健康态度的形成及健康行为的培养的过程,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十分复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作用,才能正确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城市编织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心理健康网络,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尽管幼儿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没有一套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加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较分散、零乱,许多幼儿园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他中小学或邻近学科的经验进行教育,因此收效甚微。

  (二)在操作层面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高等园校和科研园所的研究人员虽然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多以报告、论文的形式出现,与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没有很好的结合。对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来说,它们多是以实验的形式进行的,而这种实验往往只是涉及幼儿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缺乏系统性。

  (三)目前,我国对幼儿健康维护的有关教育和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医学模式上。尽管在理论上非常强调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但由于诸多原因,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将重点放在幼儿的身体方面,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常常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四)对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比幼儿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把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推到幼儿园。有的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就好,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甚至放纵和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使幼儿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表现出冷淡、自卑、执拗、吝啬、孤僻、胆怯等心理特征。

  四、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从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各级部门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与途径,使各幼儿园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知道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同时,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2.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3.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4.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5.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范文

6.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7.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8.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上一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下一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2021-01-15 调查报告

  在想要了解某一情况或某一事件时,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清楚,调查的结果通常在调查报告上面呈现出来。好的调查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1

  一、调查目的

  一个健康的孩子,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孩子,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孩子。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关注的是孩子体格、智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视孩子心理的需求。孰不知,幼儿期是一个心理发展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期,而幼儿的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小班,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哭闹是部分小小班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语言,哭闹行为时有发生。哭闹不仅影响孩子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扰乱了集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了了解孩子发生哭闹行为的心理因素,对针下药,以采取应对策略,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对本班30名幼儿进行追踪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30名幼儿

  三、调查内容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幼儿不愿入园心理分析

  四、调查方法

  1、问卷法:设制家长问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绪表现。

  2、观察法:设制观察、记录、统计表,以记录孩子情绪状况。

  3、行动研究法:实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情绪,以探究孩子哭闹的心理因素,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调查分析】

  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个体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幼儿由于身心稚嫩、适应能力差,初入园时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的现象。

  【调查反思】

  1、原有“情感断乳”,造成幼儿心理的不安全

  案例:哭闹是孩子入园初期最典型的行为表现,一般孩子劝慰后,能回到自己的座位。而任铭小朋友无论教师如何劝慰,就是寸步不离教师;只有待在教师的怀里,他的情绪才是最稳定的。以致影响集体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反思:孩子自出生起,与父母、与周围环境朝夕相处,建立起牢固的依恋情感,这种依恋情感构筑了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入园初期,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陌生的一切使孩子置身于陌生之中。陌生带来了恐惧,恐惧造成了情绪的不安。幼儿面临着依恋对象“情感断乳”的心理冲击,陷入极度的分离焦虑之中。孩子失去了那份安全感。教师怀里成了孩子临时的港湾,寸步不离,唯恐失去。

  另一方面,多数孩子已习惯家中“焦点式”人物,进入幼儿园后,“小皇帝”的位置难以维持,一些孩子不免有失落感;教师稍不留神就会挫伤孩子敏感的心灵,孩子常常是情感失落,情绪低落。

  2、集体规则约束,造成幼儿心理的不适应

  案例:小小班新生入园后,个子矮小、动作灵活的黄馨悦是教师特别关注的对象。因为她喜欢随便乱跑。入厕后,整队发现少了一人,原来她一人留在水池边玩水;全班孩子吃早点时,她的小椅子是空的,结果是坐在娃娃家里玩电话;做完早操后,又不见她的身影,原来是跟着别的班级队伍进了他班教室。很庆幸,自由的她入园后情绪很稳定,可到学期中旬,别的孩子的情绪趋于稳定时,她却哭着闹着不愿上幼儿园。以致家长对教师的教育产生误解。

  反思:入园前,孩子在家往往会形成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就睡觉而言,有的晚睡晚起;有的不睡午觉;有的要成人陪伴;有的有特殊的习惯伴随:吮吸手指、含奶嘴、捏耳朵方能入睡。吃饭更是花样多多:成人喂、边玩边吃、边哄边吃幼儿在家通常是宽松而随意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既没有内容的规定,又没有时间的限制。入园后,孩子旧有的习惯难以实现,幼儿神经系统固有的动力定型被限制、被中止,导致孩子心理的不适应,情绪的不稳定。相对而言,幼儿园生活显得有目的、有组织,其间还必须遵守相应的常规要求,如:独立吃饭,集体活动时不可以自由散漫、到处乱跑,安静午睡等等,对黄馨悦这样的幼儿来说,行为举止一旦受约束,他们就会感到不自在;以致心理不适应,并以哭闹行为来抗争。

  3、教师的态度,造成幼儿心理的伤害

  案例:胡天元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很快适应集体的生活。乐于交往,随着教育活动的加深,孩子的常规逐步形成;参加集体活动的意识、能力大大提高,从没有哭闹行为的发生。可临近学期末,孩子却拒绝上幼儿园。即使勉强留在幼儿园,其情绪也极不稳定,时而哭闹、时而攻击同伴以宣泄自己不满情绪。经调查得知:那天该幼儿带零食来吃,代班教师非常严厉地训斥了他,以致当时该幼儿并哭闹不止。孩子拒绝来园的这种状况竟维持了一个多月。

  反思:暂且不说“带零食来园”是不是错误行为,即使是错误行为,而幼儿的错误行为很少属于行为问题;并不像教师想象的那么严重。导致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幼儿好奇想探索引起的;有的因幼儿有意注意差,神经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造成的;有的为了引起教师、同伴的重视故意而为;有的为了宣泄心理的压力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区别对待。不能一味粗暴制止和惩罚,而因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儿,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带零食,是自己吃?给同伴吃?在没弄清的状况下,武断将此归纳成错误行为,并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或许认为自己没错就被教师无故训斥,这种委屈、恐惧,小小班的幼儿心理无法接受,唯以拒绝来园,拒绝见到这位教师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若不能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行为表现并是哭闹。可见,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小小班孩子心理的影响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2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国颁布的《幼儿工作规程》,明确地把培养幼儿自信心作为重要目标,为此我针对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许多幼儿的观察与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的信心不足的问题。以下是我这次调查的一些情况。

  一、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xx年9月20日到11月20日

  调查地点:重庆市开县敦好镇桃溪小学附属幼儿园,正坝小学附属幼儿园

  调查内容:幼儿自信心不足的种种表现和原因。

  调查形式:采访部分幼儿老师座谈会,走访家长,听课和幼儿一起游戏等。

  二、幼儿自信心不足的种种表现和原因

  通过对许多幼儿的观察与了解,了现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问题和形式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自信心不足的种种表现

  依恋父母,用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惧怕陌生人。上课时不敢或很少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回答问题时手足无措,声音轻。不敢主动要求参加活动或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过程缺乏自信心,经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师我做得对吗?”“老师是不是这样?”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是被别人笑话。;不敢主动地与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缩,退缩、回避,独处或独自游戏。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强的小朋友后面,听众他人的安排;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回避、容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害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的或有挑战性的新活动。

  (二)幼儿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导致幼儿自信心不足的有因有很多,我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成人过度的包办代替、过多的接受外界否定评价、教育方法的不当,是造成幼儿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因素。

  1、过度的照顾

  幼儿期,是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能,培养幼儿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外界各种大量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刺激着幼儿生理,心理上的机能,不断促进其功能的运转。而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溺爱、娇惯孩子,事事包办代替。有的孩子做事太慢,或反而给自己惹麻烦,大包大揽;有的过分偏重智育,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的孩子被同伴欺负,不让他出去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忽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正常需求,导致孩子对新环境感到陌生、不安和无助。许多老师也有同样的行为,认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们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尽自己所能为幼儿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处理能力、游戏能力、而且缺乏活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与人交往、缺乏独立性、依赖他人,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这更易遭受挫折、失败、而形成自卑。

  2、过多否定。

  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缺乏独立性,他们更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而不少成人不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排斥孩子。由于爱不正确的儿童观和观的影响,成人习惯地认为我们给予孩子的都是合理的、正确的,而孩子应该是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的给予。于是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的安排,“这个不行”“那个不能动,你会弄坏的。”“你不会还小呢。”用这种毫不遮掩的态度来怀疑孩子的能力,使他们形成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高地要求也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很多父母由于自己志愿未能实现或是社会潮流的影响,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孩子由于年龄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成人的高要求,为此受到批评、否定甚至训斥,这种经常性的挫折感和消极否定,会使幼儿产生已不如人的感觉,得不到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反而使他们经历失败走向自卑。

  3、要求太严格

  很多老师由于爱教育观、自身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不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对全体幼儿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使许多能力弱的幼儿经常不能达到设定的目标,缺乏成功体验而经常体味挫折感,另外有不少成人习惯性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以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如“瞧亮亮画得多好,看看你画些什么呀!”“人家有八颗五角星,你才三颗,真让我失望!”“看小朋友都去玩了,你也去呀,这孩子什么都不会。”这种比较会使幼儿认为自己有很笨,很差,怀疑自我的价值,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三、如何增强幼儿自信心的一些建议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我的充分认识,它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尤其是幼儿自我评价水平密切相关,自我评价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所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一)给幼儿以鼓励和肯定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善于鼓励幼儿,“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鼓励的条件下,其自身潜力的发挥是平时的2至3倍。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与激励。因此,对于幼儿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热烈的赞扬。正确的表扬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减少心理紧张。其做法是对事不对人,要对活动过程中孩子所作的'努力进行评价,让幼儿明白真正值得表扬的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上“好孩子”标签。例如:“当孩子主动地向老师或客人问好时,正确的表扬应该是:“你真有礼貌!”而不是”“你真是个好孩子!”其次,表扬要诚心诚意,不要参杂批评的成分,如“今天画得不错,可你不如豆豆画得好。”老师的本意是鼓励孩子的进步,可孩子却觉得老师在批评他。使自信心受到伤害而放弃努力。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成人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特别是要给予发展慢的孩子以关心和鼓励,让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长处。让孩子从成人的赏识,夸奖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就会觉得“我能行”“我一定能干好”。

  (二)给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

  自信心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幼儿时期正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想让幼儿从自身获得信心,感受到自己实力,成人就必须给幼儿以充分的信任,帮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与评价。如:对身体素质差的孩子,成人要多鼓励帮助,陪伴孩子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对处理能力差的孩子要多给机会练习;对手工、绘画、舞蹈技能差的孩子要耐心指点。使孩子逐渐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做一些易完成的事,使孩子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后再增加难度。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进步。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再试一试,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培养孩子能力时,成人不能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锻炼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而责备孩子,否则对孩子树立自信心不得利。

  三)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现代情绪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儿童的阅历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许多事情上容易面临困难与挫折,因此,成人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切不可拔苗助长。我们提倡的教育方法是重视孩子发展区的需要,提出的要求应是循序渐进的,成人对孩子的期望值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及所处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如发现这一期望值不适合孩子的发展状况时,应及时调整,避免孩子经常处于踮着尖还够不到苹果的处境。因为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丧失信心。

  (四)增强幼儿的耐挫力。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对待失败,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珍视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足和失败,要让幼儿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如有的孩子遇到失败只会伤心难过,这时成人要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通过其他补偿方式来弥补弱点以获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发展一般,但社会性发展较好,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成人要帮助他们发扬长处获得自信。成人还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长处,当自己获得成功时要关心帮助弱者,当自己失败时也不自卑。成人要经常展示孩子的强项,使孩子获得自信。

  四、调查后的一点体会

  通过本次调查,我自己也受到了很多教育,我认为自信心真的是一种动力,可以推动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自信心是一洲新绿,散发着勃勃生机;自信心是一面风帆,鼓动理想之舟抵达胜利的彼岸。如果家长和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教育孩子,从小为其播下自信的种子,那么交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获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3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健康的心理是幼儿成长的基石。由于长期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家长、教师,多注重幼儿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躯体疾病和智力水平,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认识不到位或不重视。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为了了解当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我园于xx年9月成立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园对4~5岁的幼儿做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发出调查问卷197份,收回有效问卷165份。

  家长反馈中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幼儿占20%。反映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性格情绪问题占60%、社会行为方面占18%、人际交往问题占12%、认识方面的占7%、突出表现为任性、胆怯、懒惰、脾气暴躁、感情脆弱、自私、独立性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差等不良个性。

  另据正安精神卫生中心对正安县3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

  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

  (一)家庭中的幼儿心理教育

  一是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抚爱。包含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幼儿满足与温暖,使幼儿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更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孩子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

  二是应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孩子的生活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除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是应为孩子营造和谐平稳的环境。即和谐的家庭环境、顺利的学习环境及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冲击力较小,幼儿容易适应。不至于产生不健康心理。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孩子往往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等会使幼儿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若能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精神及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孩子也能身心健康的成长。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二)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教育目标相对应。一方面,教育目标要通过教育内容才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也必须以教育目标依据。如:在培养幼儿关心父母、长辈方面,教育设计语言活动“孔融让梨”、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让座”等活动,增强幼儿对亲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幼儿爱人之心。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个别差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符合,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知、情、行、意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教育内容,并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实际性,坚持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协调发展,切忌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幼儿个体差异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3、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与幼儿一日生活。主体性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教师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在主体参与中来构件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如利用区角活动指导幼儿主动交往,克服胆怯心理;幼儿在玩游戏是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自觉收拾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责任心等等。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所受社会影响同步。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应利用家庭、社区以及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如:利用家长会、开放日活动、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家长学习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并且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统一方法。

  (三)社会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会教育工作,必须发动和依靠社会的力量,包括专业健康教育机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宣传和新闻部门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健康知识的获得、健康态度的形成及健康行为的培养的过程,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十分复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作用,才能正确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城市编织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心理健康网络,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尽管幼儿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没有一套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加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较分散、零乱,许多幼儿园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他中小学或邻近学科的经验进行教育,因此收效甚微。

  (二)在操作层面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高等园校和科研园所的研究人员虽然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多以报告、论文的形式出现,与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没有很好的结合。对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来说,它们多是以实验的形式进行的,而这种实验往往只是涉及幼儿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缺乏系统性。

  (三)目前,我国对幼儿健康维护的有关教育和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医学模式上。尽管在理论上非常强调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但由于诸多原因,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将重点放在幼儿的身体方面,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常常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四)对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比幼儿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把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推到幼儿园。有的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就好,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甚至放纵和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使幼儿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表现出冷淡、自卑、执拗、吝啬、孤僻、胆怯等心理特征。

  四、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从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各级部门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与途径,使各幼儿园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知道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同时,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2.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3.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4.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5.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范文

6.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7.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8.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上一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下一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